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曲柳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其N、P、K养分归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埋袋法研究了水曲柳(17年生)两种不同来源凋落物(地下部分死亡的细根和地上部分落叶)的分解.结果表明,细根的年分解量为663.3 kg·hm-2,占到凋落物年分解总量的29.5%.细根N、P、K养分归还量分别是凋落物总归还量的72.7%、34.5%、39.1%.由此可见,细根在林地C和养分循环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通过土钻法和分解袋法对长白山30 a生白桦林的细根生产力和周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5%以上的细根集中在0~10cm的土壤层中.在生长季内,活细根的平均生物量为2.882 t/hm2,死细根的平均生物量为0.308 t/hm2,细根的生长高峰出现在7月.经过估算,白桦林的细根年生产量为4.246 t/hm2,年周转为1.47次,年分解率为58.26%.白桦林细根分解较快,在土壤养分归还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植物根系分解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直径小于2 mm的根是一个复杂的异质性细根系统。位于细根系统末端的低级根(如1~3级根)或直径较小的细根(如直径小于0.5 mm的细根),执行水分和养分吸收功能,其周转迅速(0.5~2.5次/a),是植物根系向土壤输入碳和养分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对细根分解的研究表明,在细根系统中,低级根的分解速率显著慢于高级根(如3级以上的根)或直径较大的细根(如直径大于0.5 mm的细根),执行输导和储藏功能。本文综述了影响细根异速分解的3个可能途径:菌根、碳质量和氮含量,旨在增强研究者对全球变化下细根功能属性(如细根直径)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白桦林细根的生产力及其周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钻法和分解袋法对长白山30a生白桦林的细根生产力和周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5%以上的细根集中在0~10cm的土壤层中。在生长季内,活细根的平均生物量为2.882t/hm2,死细根的平均生物量为0.308t/hm2,细根的生长高峰出现在7月。经过估算,白桦林的细根年生产量为4.246t/hm2,年周转为1.47次,年分解率为58.26%。白桦林细根分解较快,在土壤养分归还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与养分对树木细根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木细根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它的生长、死亡、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密切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对细根生长与发育影响不同,但细根生长的季节动态与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分布规律一致,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增加细根生物量;而增加土壤养分对细根生长变化的影响较复杂,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随土壤养分的增加,细根生物量增加或减少,低级根的根长和直径普遍增大,比根长减小。水肥耦合处理下的细根生物量显著大于灌溉和施肥处理下的细根生物量,并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性;水肥耦合会使细根根长密度增大;细根寿命暂时性缩短或延长等。在分析了不同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细根生长规律及变化原因后,依据研究现状提出将来水肥耦合处理条件下树木根细的研究方向。参56  相似文献   

6.
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采用网袋法,对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凋落物分解残留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凋落物各组分的半衰期及失重率为95%的分解期。结果表明:细根,中根,落叶,枯枝和粗根的年失重速度分别为96.59%,69.62%,53.87%,48.53%和41.55%。细根,中根,枯枝,落叶和粗根磷的年释放率分别为92.52%,68.72%,50.50%,46.89%和39.06%。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温度,水分及微生物性状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分、养分对树木细根生长动态及周转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土壤水分、养分及二者耦合效应对细根的生长动态及周转的影响研究进展,并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提出未来应加强人工林细根的水肥耦合、不同级别细根对水肥耦合的响应、水肥变化对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生物的影响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细根生长与周转水肥耦合效应4个方面的研究,为准确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养分循环过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是植物将C、N、P等养分元素返还土壤的主要途径。对于果园生态系统,具备农业和林业生态系统的双重特征,同时拥有一个“开环”结构的养分循环系统,因而凋落物分解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和生态特征。从果园凋落物分解的主要研究内容、凋落物分解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果园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的生态特性三个方面综述了果园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及生态特性。发现目前果园凋落物分解研究与实际生产问题结合性不强,缺乏对果园生态系统一些独特性生态问题的关注。因此,建议采用定量的方法,针对果园系统特性,将研究结果与生产相结合,指导果园管理,实现生态和经济双收益。  相似文献   

9.
细根是树木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生态作用。论文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树木细根研究现状,对细根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即细根分解、细根寿命、细根周转和细根衰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概述,并指出寻找适宜的研究方法、明确细根的定义、认识细根的异质性及探究影响细根周转的因子和机理是树木细根各研究领域未来需深入探讨的基本问题。论文的概述皆在帮助研究者全面认识国内外细根各领域的研究概况,同时也为细根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从而加快中国根系生态学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累积和分解构成土壤与生物间的物质循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狭义上包括粗木质残体和森林凋落物,每个组成部分各自独成体系,又彼此紧密联系.以往的研究都是从狭义角度上相互独立的研究.本文从凋落物广义概念的角度上,将其分解为森林凋落物、死亡根系和倒木三部分;对凋落物分解的物理化学过程,凋落物分解所受的影响因子,分解与养分释放动态过程和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进行纵向比较,得出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目前的研究进展,阐明目前凋落物研究的动态;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凋落物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分布及其周转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采用连续土钻分层取样法,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的垂直分布、生长和周转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细根的平均生物量为827.8 g/m[[sup]]2[[/sup]];细根在不同土层中的垂直分布符合指数曲线回归方程,大量的细根集中在0~10 cm土层.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层容重、温度和碳、氮含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 在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群落细根的生长高峰发生在7月和10月,但其中主要树种、其他木本和草本的细根有着不同的生长动态,所以在计算细根生产量时应该分类计算,才会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通过对主要树种、其他木本和草本细根的分类计算,得出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细根年生产量为912.4 g/m2,周转率为每年1.6次.   相似文献   

12.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细根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根是调节生态系统C平衡的主要组分之一,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细根影响研究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细根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1)CO2浓度升高对细根生长动态的影响;(2)CO2浓度升高对细根生理特性的影响;(3)CO2浓度升高对细根组分、分泌物、菌根的影响。由于细根生长受较多因素影响,使得研究结果也表现多样性,此外目前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如何在非干扰环境条件下开展CO2浓度升高对细根影响的研究,是当前研究地下生态学过程面临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以陇南市白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油橄榄作为对象,运用垂直剖面取土法,分析0~20、20~40 cm与40~60 cm土层的细根特征。结果表明:油橄榄细根(直径0~2 mm)的长度、表面积、体积、细根生物量和细根活力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0~20 cm中的各指标均占总数的50%左右;0~20 cm土层是油橄榄水分和养分吸收的重要部分,在施肥和灌水时应考虑最佳深度在0~20 cm以内,且灌水的最大渗透范围不应超过60 cm。不同径阶的(0<D≤0.2 mm、0.2<D≤0.5 mm、0.5<D≤1 mm、1<D≤2 mm)细根长度、表面积、体积、根尖数量都随土层纵向深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小,而直径为0.2~1 mm的细根长度和表面积均占总长度和总表面积的80%左右,0.2~1 mm的细根是油橄榄养分和水分吸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分配,进而影响树木细根形态结构和生产量。本文以我国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氮沉降增加(50 kg/(hm·a))和降雨量减少(30%穿透雨,约210 mm/a)情形下,细根形态结构和生产量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细根形态结构和生产量受多种因素(处理、取样时间、取样层次)的共同影响。施氮样地(N)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壤层细根直径,从而增加了比根长, 减少降雨样地(D)细根根长密度增加了1.55~3.24倍,细根生产量增加了104 g/(m·a), 减少降雨同时施氮样地(DN)10~20 cm土壤层细根直径和生产量显著增加。因此,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土壤层细根在氮和水分吸收功能上可能存在分化,氮沉降增加、降雨格局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在不同程度上驱动着细根形态和生产量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柱取样法对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4种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差异明显,锐齿栎林细根生物量最高(4.657 t·hm-2)、其次为短柄袍林(4.450t·hm-2)、栓皮栎林(4.421 t·hm-2)和茅栗林(4.351 t·hm-2).从不同土壤层次中细根所占的比例看,栎类群落细根总生物量的60%左右分布在0~10 cm土层,85%以上分布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分析0~x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回归分析表明负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沿海沙地竹林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沿海沙地竹林细根在分解过程中的干质量热值和能量现存量以及释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林细根在分解过程中,其干质量热值大体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分解到180 d时下降到最低点。分解时间对其干质量热值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花吊丝竹的干质量热值与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除绿竹外,沿海沙地竹林各竹种能量现存量1 a内波动较大,黄甜竹的年平均能量现存量最高,达2.67×103kJ.m-2;台湾桂竹最低,为1.63×103kJ.m-2;绿竹变化较为稳定,集中在1.72×103kJ.m-2左右。细根在分解过程中,能量是逐渐损失释放的,在分解300 d后能量损失率均在68%以上,高节竹能量损失率最大,达77.74%。总体上,各竹种细根分解能量平均损失率随分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分解完毕时能量平均损失率达73.96%;各竹种在分解初期能量损失差异较大,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吸水根系空间分布特征是建立三倍体毛白杨根系吸水模型的基础。采用根钻法对宽窄行栽植模式下毛白杨吸水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宽、窄行内的吸水根系均在0 ~ 60 cm递减,但在60 ~ 80 cm又有小幅度增加;且根系主要分布区域都在0 ~ 20 cm土层内,根长密度分别达到0.080 cm·cm-3和0.074 cm·cm-3,约占各自系统总根量的44.14%和48.71%;相同水平方向0 ~ 100 cm范围内宽行各土层的根长密度较窄行相应土层均有大幅度增加,增加量分别为35.45%,36.76%,71.67%和72.27%。水平方向上,宽行20 ~ 200 cm内毛白杨根长密度呈指数递减分布;吸水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20~80 cm内,该区域总根长密度为0.250 cm·cm-3,约占系统总根量的49.20%;窄行内吸水根系的水平分布不规律,各土层不同带距间根长密度差异不显著。对窄行拟合了一维根长密度分布函数,决定系数为0.288;对宽行拟合了二维根长密度分布函数,复相关系数达到0.538。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索毛白杨速生丰产林根区的土壤水分动态以及土壤?鄄植物?鄄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中的水分传输机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支持。图5表2参12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土芯法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3种林型(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细根(≤2 mm)的生物量、垂直分布、生产与周转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林型的活细根生物量均高于死细根生物量,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0-10 cm土层,3种林型活细根生物量在幼龄林和成熟林之间差异显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 C/N、含水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水溶性碳、 pH、容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细根年生产量在0.14-0.64 kg?m-2?a-1之间,年死亡量在0.07-1.43 kg?m-2?a-1之间,云冷杉红松林成熟林细根周转率较高(1.61 a-1),椴树红松林幼龄林细根周转率最低(0.63 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