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收集亚热带主要人工林:杉木林和马尾松的林分和试验地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法对亚热带杉木林和马尾松生物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7个因子(年降水量、年均温、海拔、林分密度、林龄、胸径、树高)对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决定程度较大,主要立地影响因子是海拔和年降水量,而对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决定程度较小,主要立地影响因子是年均温。此外,林分密度与两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均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估算系数与林分结构特征、气候因子及地形因子的关系,确定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尺度准确估算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筛选中国桉树人工林的相关文献数据,分析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常见估算系数(生物量转换与扩展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与林分结构特征(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林分蓄积量)、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地形因子(海拔)间的关系。【结果】桉树人工林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 658 Mg·m~(-3)、1. 251和0. 190,其对应范围值分别为0. 46~0. 76 Mg·m~(-3)、1. 05~1. 35和0. 04~0. 36; BCEF随平均胸径(r~2=0. 306)增大而先减后增,随平均树高(r~2=0. 366)和林分密度(r~2=0. 430)及林分蓄积量(r~2=0. 405)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 BEF随林龄(r~2=0. 765)和平均树高(r~2=0. 734)及林分蓄积量(r~2=0. 578)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随平均胸径(r~2=0. 644)增大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R随林龄(r~2=0. 665)、平均树高(r~2=0. 338)、林分密度(r~2=0. 275)和林分蓄积量(r~2=0. 403)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 BCEF随年均气温(r~2=0. 193)和降水量(r~2=0. 200)增大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遵循二次多项式关系; BEF和R随年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未表现出明显的函数关系; 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增大趋势,关系式的拟合精度分别为0. 455、0. 501和0. 314。【结论】林分密度与BCEF的拟合优度较高,林龄与BEF和R的拟合优度较高,林分密度和林龄是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子对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的影响仅次于林分密度和林龄。气候因子仅对BCEF产生一定影响。在估算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时应考虑林分结构特征及地形因子引起的生物量估算系数差异。  相似文献   

3.
林木生物量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一树种在不同区域内水热因子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树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关系。选择南方150棵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采集样木所在的空间位置(经度、纬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胸径、树高等相关因子,测定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树根各器官生物量。运用方差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内马尾松各器官生物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利用变异系数探讨了不同气候带马尾松生物量对水热变化敏感程度的器官差异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各器官生物量对温度升高的敏感程度表现为根最高,叶最低,按大小顺序为根枝皮干叶;各器官生物量对降水增加的敏感程度表现为皮最高,干最低,按大小顺序为皮枝叶根干。(2)马尾松生物量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的区域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从北往南敏感程度逐渐减小。(3)胸径和树高因子均与各器官生物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胸径对各器官生物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接近于1(P0.001),树高通过胸径影响生物量的间接通径系数接近于1。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云南保山‘次郎’甜柿果实主要矿质元素与果实品质关系,筛选影响不同果实品质的主要矿质元素,为南方甜柿园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云南保山19个柿园‘次郎’甜柿果实9种矿质营养元素与6种果实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结果 ]表明:甜柿果实单果质量与果实氮、钙、镁元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果实硬度与果实钙元素含量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果实氮、钙、铜、锌元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氮、钙元素对单果质量的直接负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直接通径系数为-0.420 0、-0.386 0;钙元素对果实硬度的直接正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363 0,对果形指数的直接负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05 0;可溶性固形物受钙和氮元素的显著直接负作用影响,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67 0、-0.367 0;维生素C含量受磷元素显著直接负作用影响,直接通径系数为-0.495 0,受果实钙、钾元素直接正作用影响,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28 0、0.394 0;类胡萝卜素含量受果实钾元素极显著直接负作用影响,直接通径系数为-0.777 0,受氮、磷、锰元素显著直接正作用影响,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52 0、0.421 0、0.392 0。[结论 ]甜柿果实氮、磷、钾、钙元素与果实品质关系密切,其中磷、钾元素与果实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含量关系密切,而氮元素对单果质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存在直接负作用。钙元素与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果实硬度均密切相关。云南保山柿园甜柿生产中,需降低氮肥施用,科学协调磷、钾、钙肥施用,以实现甜柿的优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标准地的调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凹叶厚朴树高、胸径、冠幅、树皮厚度、枝下高与立地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凹叶厚朴树高、胸径、冠幅的主导因子是海拔和坡向,在适生区内海拔越高越不利于凹叶厚朴的生长,坡向以阳坡生长最好;坡位对凹叶厚朴胸径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下坡位有利于胸径...  相似文献   

6.
厚朴生长与立地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厚朴树高、胸径、皮厚、皮重与立地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厚朴树高、胸径、皮厚、皮重的主要立地因子有地形部位、有机质、坡向、海拔、速效钾以及铵态氮等。选择海拔800─1200m的阳坡山谷或山麓,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栽植,可提高树皮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杉木林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各空间结构因子对土壤养分指标的作用机理及其关系。【方法】以湖南省福寿林场内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3个龄组的杉木人工林,运用通径分析法,对林分各空间结构因子和土壤养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林层指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K含量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林层指数对有机质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09)产生了绝对值最大的直接正效应,对全K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022)产生直接负效应,全混交度对全K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196)和全P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0.778)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影响土壤全P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全混交度、开阔比数和林层指数。各空间结构因子对全N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小。【结论】杉木林各空间结构因子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了土壤养分,其影响机理各不相同,总体来看,林层指数和全混交度对土壤养分的直接影响最大。其他空间结构因子通过间接作用对土壤养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影响植物分布的8个变量(年均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冷月温度、最暖月温度、大于5℃积温、湿润指数、年辐射量和海拔)以及辽东栎林地理分布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筛选出影响辽东栎林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即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气温、大于5℃积温和年辐射量.在此基础上,构建辽东栎林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辽东栎林的潜在地理分布,其潜在分布区覆盖了我国东北南部、华北中南部、华中西北部、华东北部、西南东部部分地区及西北东部地区.影响辽东栎林潜在分布的各主导因子阈值分别为:年均降水量340~1 060 mm、最冷月气温-17~4 ℃、大于5℃积温800 ~3 700℃·d-1、年辐射量1.08×105~1.41×105W·m-2.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双版纳野生兰科植物实测分布点及其立地海拔、坡度、坡向、年均温、植被覆盖度、植被数据,采用CCA排序法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偏CCA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GLM回归模型拟合了物种丰富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坡向、年均温、植被覆盖度、植被6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2%,其中,植被、海拔、年均温、植被覆盖度、坡向5个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净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但其作用强度依次减小。GLM拟合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存在3种显著(P0.05)关系:物种丰富度沿植被方向(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暧性针叶林热性竹林及其它等自然植被)依次递增;物种丰富度沿年均地表温度的梯度单调递减;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变化小,呈微弱的单峰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对土壤养分与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4个土壤养分因子对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速效钾对产量影响最为显著,以有机质对树高和胸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4种土壤养分因子对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作有的剩余系数分别为0.03286、0.4405和0.4836,说明还有部分相关因素(如植株密度、微量元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影响柑橘产量的主导因子,文章通过对柑橘的几个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遗传力和通径分析,从而为提高单株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柑橘各性状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而影响柑橘的各相关系数,遗传力和通径系数也有明显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干周(0.7)、树冠容积(0.64)、叶面积(0.579)与单株产量达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单株产量直接影响力顺序依次为干周(0.382)一年生枝粗度(0.371)树冠容积(0.243)一年生枝节间长(0.17)树高(0.127)叶面积(0.106)一年行枝长(-0.374)。  相似文献   

12.
雷竹,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地带,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降水量1 000~1 500毫米、年均温12~15℃、1月均温大于-5℃的地区均可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F型及H型铁皮石斛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代谢酶活性的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了可溶性糖的合成与蔗糖代谢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移栽后F型和H型铁皮石斛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与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致,但F型较H型高;蔗糖降解酶与可溶性糖含量及其还原糖间存在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对可溶性糖和相关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可知,还原糖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1.015,酸性转化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0.356),与可溶性糖呈负相关关系,4个因子对可溶性糖含量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还原糖>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蔗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华北暖温带华北落叶松与白桦针阔混交林树高与胸径关系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为研究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相互作用及其生长发育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华北落叶松与白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83块30 m×30 m的标准地调查数据,首先选取5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非线性树高与胸径关系基础模型进行拟合,确定最优基础模型;其次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影响树高生长的主要因子;最后基于最优基础模型和主要因子建立包含哑变量的华北落叶松与白桦针阔混交林树高与胸径关系预测模型。【结果】在5个候选非线性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中,Richard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结果,其模型确定系数(R2=0.918 6)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2.405 8)及绝对误差(Bias=0.194 5)最小;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海拔和林分断面积与树高生长均在P 0.01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基于基础模型构建了包含哑变量及主要影响因子的不同树种树高与胸径关系混合效应模型,当随机效应参数作用在林分断面积上时,模型预测精度较高。【结论】基于主要影响因子和包含哑变量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树高与胸径关系预测模型,能够有效解决混交林中树种及主要因子对树高与胸径关系的影响,提高了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及预测精度,为混交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桤木种源单株生物质产量的遗传变异和选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年生四川省桤木15个种源51个家系在湖北、江西、福建3个试验点试验林的单株生物质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桤木种源3个地点6年生的平均单株生物质产量为6.15kg。单株生物质产量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差异显著。单株生物质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地点效应,单株生物质产量种源×地点、家系×地点交互作用显著。3个地点单株生物质产量种源遗传力为0.27~0.75,家系遗传力为0.17~0.83,表明单株生物质产量受到中度到强度的遗传控制。材积(直接通径系数0.791)对单株生物质产量控制作用最大,其次为树高(直接通径系数0.396)和木材基本密度(直接通径系数0.256)。树高、胸径和冠幅通过材积对单株生物质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四川省金堂盐井、盐亭、金堂淮口、沐川和邛崃5个桤木种源初选为工业用材林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青山柚木人工林生长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柚木人工林生长过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柚木抚育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良、中等和差3种生长类型的30余年生柚木人工林为对象,基于样地调查,选取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进行树干解析,对比分析其生长过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揭示气象因子对柚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长类型林分柚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基本一致,各分级木的生长过程亦相似,其胸径平均和连年生长量随年龄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树高生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材积生长则呈递增趋势。各优良林分的林木及各类型林分的优势木,其胸径、材积平均和连年生长量较大,速生期持续时间长,生长衰减慢,而其树高生长量的优势相对不明显;30余年生时柚木尚未达数量成熟龄。各类型林分间柚木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差异仅体现在胸径,优良林分胸径连年生长量主要受极端低温影响,而中等和差林分则与年均降水量相关性最大;各分级木间柚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无明显差异;影响树高和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分别为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结论]柚木各生长类型及分级木的生长过程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生长量大小和快速生长期长短。约30年生柚木人工林仍未达到数量成熟,后期抚育经营对于其优质大径材高效培育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为理解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水热条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带(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土层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分析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年均降水量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和p H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样地微气候、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不同程度地相关,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全磷含量含水量pH有机碳含量年均气温土壤温度水解性氮含量年均降水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 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土壤密度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C/NSimpson指数。【结论】水热条件(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p H、有机碳、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和全磷)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可调控不同海拔梯度内的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磷、水分、p H、碳、氮和钾是调控土壤酶活性海拔响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地调查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西双版纳坝区独生古树上野生附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坝区独生古树上野生附生兰科植物共计30属59种,占研究区同海拔段(500~1 220 m)已知野生附生兰科植物种数(228种)的25.9%,其中12种(20.3%)属中国红色名录濒危等级。CCA分析结果显示,7个环境因子对坝区独生古树的附生兰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按照净效应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海拔、距居民区距离、年均降雨量、年均温、距天然林块距离、胸径、树高。  相似文献   

19.
豫西日本落叶松最适生态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西伏牛山生长的日本落叶松为对象,以海拔高、土壤厚度、坡向、坡位、坡度和降水量等6个因子为指标,进行了日本落叶松生长主要环境因子分析,建立了多因子与树高生长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海拔高、土壤厚、坡度以及降水量是影响日本落叶松生长的主要因子,坡位有一定的影响,坡向影响不明显。据此确定了其最适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20.
首次在国内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浙江省瑞安市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发生的综合因子中的关键因子、间接因子和各种因子间的关系。从直接通径系数中看出,前一年10月份日照数是关键因子,当其增加一个标准单位,致使松毛虫发生面积增加0.7969个标准单位。从间接通径系数看出,降雨日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虫害发生面积减少0.3842个标准单位。虫口密度与发生面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