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为材料,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及宿根性一般的甘蔗品种‘新台糖10号’为对照,探讨由甘蔗种性决定的宿根影响因子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宿根甘蔗较弱宿根甘蔗新植蔗蔗芽萌发速度快,萌发数多,且分蘖率高,形成的有效茎数多;强宿根甘蔗宿根发株数多,形成的有效数多于新植蔗,产量较新植蔗高。这些影响甘蔗宿根性的因子与甘蔗品种的种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贯入阻力、抗剪强度、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间均无显著差异。蔗沟0~20 cm土层,机械收获后,土壤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显著提高,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下降。同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过程中,机具行走对蔗沟土壤造成压实,但对蔗垄土壤影响不显著。蔗垄土壤紧实度在垂直梯度上存在2个明显交替变化的界面,0~20 cm土层以人工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20~40 cm土层以机械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第1年宿根季和第2年宿根季人工收获处理蔗茎产量均高于机械收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固定道技术下,甘蔗机械收获对蔗垄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规范甘蔗机械收获操作,减少大型机械对蔗地土壤压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宿根蔗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一种可一年种植而连续多年收获的作物,因而宿根栽培是它的一种栽培制度。甘蔗在我省的年植蔗面积达40万亩以上。宿根蔗因其省工省种(节约种植成本约30%)少抢农时而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种好宿根蔗不仅有利于减轻种植投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收获是事关中国甘蔗产业水平提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农机农艺融合是加速机械化收获推广应用的关键。采用国际主流甘蔗联合收割机Austoft7000型对5个甘蔗品种的机收田间损失率和夹杂物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糖55和福农39是当地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福农15蔗茎组织较松脆,机收不宜过高速行驶,以免蔗茎在收割机通道内挤压破损,造成田间损失增加,在此原则基础上,调大排杂风量可有效减少夹杂物。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产能类型区分、熟期安排和机械作业面一致性的机收品种布局原则。  相似文献   

5.
探讨切段式联合收割机收获的甘蔗茎段糖分变化情况,为今后糖厂合理安排机械砍收顺序和入榨时间提供参考。分别对两个甘蔗品种粤糖94-128和粤糖00-236采取人工收获和机械化收获,分析其放置过程中(5 d内,自然条件下)蔗糖分、还原糖、重力纯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人工收获方式相对比,两个品种在机械化切段式收获方式下的蔗糖分、还原糖、重力纯度在收获当天转化不显著,而从收获后第二天开始,糖分开始变化,具体为蔗糖分、重力纯度下降,还原糖分升高,粤糖00-236的糖分转化损失速度大于粤糖94-128。因此建议切段式收获的甘蔗茎段应该安排当天入榨,而在同一天砍收这两个品种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安排粤糖00-236入榨。  相似文献   

6.
甘蔗是喜温作物,其宿根蔗萌芽发株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温度过低就会抑制根部蔗芽的萌发,影响宿根蔗的发株.宿甘蔗萌芽发株较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5-32℃之间,20℃以下萌芽发株缓慢,低于13℃蔗芽很难萌发,休眠芽在一1℃以下、萌动芽在0℃以下被冻死.  相似文献   

7.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2、P2:6000芽/667 m^2、P3:8000芽/667 m^2和P4:10 000芽/667 m^2),通过1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种植密度对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新植和宿根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呈上升趋势,但新植与宿根甘蔗总苗数的差异却在缩小,平均分别为25.55%、14.11%、-8.18%和-10.57%;宿根蔗株高显著大于新植蔗的株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7.31%、10.54%、19.44%、14.88%,但茎径几乎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P2的除外),且多于宿根蔗的,但其产量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即宿根蔗总体表现增产;低密度(P1)和高密度(P4)间的锤度差异显著,并表现降低趋势。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形成过程中,种植密度与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株高、有效茎和产量呈正相关,与茎径和田间锤度为负相关,且株高与有效茎对产量的贡献最为显著,但过多的有效茎明显不利于田间锤度提高。因此,这意味着合理密植对强分蘖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造蔗不同砍收期以及破垄松蔸期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宿根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顺序排列试验设计,研究上造甘蔗11月~2月4种收获期及上造蔗收获后即时清园破垄松蔸(A处理)、收获后至3月份清园破垄松蔸(B处理)2种清园破垄松蔸期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结果】A、B处理的活芽率、萌动芽率、发株率随着收获期的推迟而提高;2月收获期的处理效应最好,发株率高,幼苗素质好、有效茎数多。B处理随着收获期推迟,死芽率、休眠芽率明显降低,有效茎数明显增多,处理效应提高。A处理各种收获期的宿根蔗生长指标值均优于B处理。A处理间以2月收获期处理效应最好,其次为11月收获期,1月收获期的处理效应最差。【结论】上造蔗不同收获期对宿根蔗生长有明显影响,留宿根蔗田迟收获有利于翌年宿根蔗生长,2月份为留宿根蔗田的最适宜收获期。上造蔗收获后即时清园破垄松蔸,有利于降低死芽率、提高发株率、培育壮苗、增加有效茎数和提高单茎重。  相似文献   

9.
就甘蔗机械收获的原料蔗品质对制糖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机械收获原料蔗进厂指标如何制定提出建议.对机械收获会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2021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该蔗区的甘蔗生产形势、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1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总体苗情比去年好,有足够的苗数,甘蔗植株较高,螟虫为害也有所下降,但宿根蔗黑穗病问题严峻;机械化收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2023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蔗区的甘蔗种植面积、植期、品种结构、总体苗情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2022年相比,2023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12.01万hm2)稳中有升;总体苗情稍差,株高偏矮,但苗数增加;枯心苗率稍高,尤其是宿根蔗螟害严重,黑穗病发生率降低;大部分蔗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情;机械化收获水平低,甘蔗生产成本高;但在后期加强病虫害管理、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甘蔗生产形势可观。建议继续加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进一步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  相似文献   

12.
湛江蔗区农民种蔗素有留宿根蔗习惯。宿根蔗在甘蔗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宿根蔗占植蔗面积的4-5成。因此,宿根蔗产量高低对夺取大面积平衡高产关系很大。生产实践证明,旱地宿根蔗增产潜力很大,只要加强科学管理,增加投入,提高宿根蔗亩产8-10吨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13.
甘蔗宿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宿根蔗在甘蔗种植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选育宿根性强的品种是提高宿根蔗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甘蔗的宿根性评价指标为:宿根能力与产量性状及效益相结合,综述了影响甘蔗宿根性内在因素主要有品种(基因型)和亲本(血缘),外在因素主要有土壤条件、肥水情况、收获时间、栽培措施和机械化收割等。介绍了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强宿根品种的选育情况,并对未来甘蔗宿根性的研究提出了:加强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逆境和机械收获条件下评价选育强宿根品种、加强全基因组选择评价及发株相关基因的研究挖掘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广西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田间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为广西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和科学种植提供依据,探讨广西甘蔗主栽品种对梢腐病的田间抗性,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在甘蔗梢腐病发生盛期,对目前广西蔗区13个主栽品种进行梢腐病抗性的田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宿根蔗感病程度比新植蔗严重。新植蔗表现为高抗的品种3个,抗病9个,中抗1个;宿根蔗表现为高抗的品种4个,抗病8个,中抗1个。综合不同蔗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抗性表现,高抗品种2个(粤糖94-128、台优),抗病9个(ROC22、粤糖93-159、桂糖31、桂糖03-2287、桂糖42、台98-0432、桂糖29、柳城03-1137、桂糖21),中抗2个(柳城05-136、粤糖60)。新植蔗和宿根蔗抗性表现为同一水平的8个(粤糖94-128、台优、ROC22、桂糖03-2287、桂糖42、台98-0432、柳城03-1137、桂糖21),宿根蔗差于新植蔗的2个(桂糖31、粤糖60),3个变化趋势相反(粤糖93-159、桂糖29、柳城05-136)。不同蔗区梢腐病的发生情况不同,品种在各个蔗区的抗性表现也不同。2015年,广西蔗区主栽品种对梢腐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说明梢腐病对该榨季广西甘蔗生产为害程度尚不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黑穗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2016年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对广西柳州市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的9个主栽甘蔗品种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新植蔗发病率≤4.41%,宿根蔗发病率≤24.58%,宿根蔗感病较新植蔗严重。柳城05-136在柳州市柳江县发生最严重,其次为柳州市融安县的台优品种。综合各个品种新植和宿根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ROC16、桂糖40号、粤糖00-236和粤糖93-159表现为高抗,桂柳二号表现为抗,ROC22和桂糖21号表现为中抗,柳城05-136和台优表现为中感。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综合评价的抗性表现一致。不同甘蔗种植区域、不同品种及不同植期存在感抗黑穗病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甘蔗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甘蔗各个生育期的不同特性,探讨弥勒蔗区"双高"甘蔗新植蔗、宿根蔗的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甘蔗是多年生的禾本科作物,具有宿根性。生产上利用蔗茎蔸部的地下蔗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发育成蔗苗,长成新蔗株,这类蔗株称为宿根蔗。利用宿根蔗长新苗具有省工、省种苗、省成本、出苗早、延长生育期、提早成熟的优点。留、管宿根蔗应讲究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目的。1...  相似文献   

18.
浅谈甘蔗抗寒性及防寒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华中蔗区历年出现不同程度低温霜冻危害甘蔗,造成保留种困难,宿根蔗发苗率低,在春季播种期遇到低温霜冻,造成种芽冻死,出苗率低,基本苗不足,致使甘蔗单产、总产下降,蔗农欠收,糖厂制糖原料不足。又因甘蔗受低温霜冻危害,甘蔗糖分下降,糖厂减产减收。因此,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23/2024年榨季,广西贵港市糖料蔗种植面积约2.35万hm2,新植蔗面积约0.95万hm2,其中种植脱毒种苗约780.00 hm2,种植健康种苗约0.84万hm2。贵港市为保障推动《贵港市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清桉还蔗”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落实,计划在2024/2025年榨季新增糖料蔗种植面积2000.00 hm2以上,新增种植大户250户以上。文章详细总结贵港市蔗区备耕的地块选择、深耕整地和基肥施用,种植技术的植期选择、良种选择、种苗选择处理和播种要求,以及田间管理的施肥原则和水分管理,苗期、分蘖期和伸长期管理,甘蔗凤梨病、黑穗病、梢腐病、绵蚜、螟虫和蓟马等病虫害防治,先进栽培技术中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冬植蔗栽培技术和宿根蔗栽培技术应用,收获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和甘蔗分步式机收模式等方面的甘蔗高糖高产栽培实用技术,为推动贵港市提高甘蔗种植技术水平和糖料蔗产量及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广西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蔗宿根矮化病在广西蔗区普遍发生,目前栽培品种(品系)RSD检出率达100%。发生没有区域差别,各蔗区均有发生,但发生程度与品种和宿根性有关。各品种间带菌量有差异,新植、宿根蔗带菌量也不同,一般新植蔗带菌量比宿根蔗少,宿根蔗比新植蔗发生严重。利用电视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PCR等检测技术能诊断RS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