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如何及时发现对侧迟发性血肿并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对3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并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对侧迟发性血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恢复良好18例(51.4%),中残4例(11.4%),重残3倒(8.6%),死亡10例,致残率为20.0%,死亡率28.6%。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时,应考虑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及时钻颅探查或复查头颅CT,及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结果:非手术组57例,存活47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22.3%;手术组35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28.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适应证应根据意识状态、CT扫描显示的血肿量、神经系统体征等指标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董湘清 《现代农业》2006,(12):94-94
耳部血肿会给猪只造成不适许多猪场都存在这种问题。即使不经治疗,患猪通常都会自行康复然而,康复过程可能长达数周,在此期间,患猪会感觉不舒服。耳部血肿由多种损伤造成。可能因疥癣而引起外耳道刺痒,或内耳感染猪会剧烈地摇头,挫伤耳部。环境应激的情况下,猪只会互相咬耳这也是造成耳部血肿的常见原因通过管理的改进可降低耳部血肿的发病率。然而,管理的改进需要耗费时间和金钱。怎样治疗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治疗效果和生长率?这个问题在兽医专家当中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确定不同治疗方法之间对耳部血肿的治愈率和感染率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露醇的不同用药方案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68例CT显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1例)及治疗组(137例),对照组常规应用甘露醇(1.0 g/kg每8h 1次),治疗组则给予短间隔、小剂量甘露醇(0.5g/kg每6h 1次)的脱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72h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和GCS评分。结果两组伤后72h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vs28.2%,P<0.05)。结论短间隔、小剂量应用甘露醇能有效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脑内迟发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颅脑外伤后出现脑内迟发血肿的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疗效。结果:脑挫裂伤是发生迟发性脑内血肿(DTICH)的重要基础,脑损伤程度越重.其发病率越高。结论: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形成的原因多样。降低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86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经验及教训。方法:统计广东医学院附院及雷州市人民医院10a来急性外伤性血肿、发生率、病因及其诊治结果。结果:10a内两地共收治急性颅内血肿867例。硬膜外血肿345例(39.8%),硬膜下血肿262例(30.2%),脑内血肿260例(30.0%),总病死率为18.8%。结论:CT对颅内血肿有准确的诊断价值,特别是CT动态观察血肿的变化更是一种重要手段,能定位准确,以达到早诊、早治及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轻型颅脑损伤,首发症状轻微,并发颅内血肿者,不多见[1];而且血肿发生的时间长短不一,发生的部位多样性,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2]。本文收集本科5a来,轻型颅脑损伤并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48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幕上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选择性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CT征象、治疗方法。结果中转手术8例,死亡2例,重残2例,中残13例,良好98例。结论幕上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综合患者的神志、瞳孔、血肿大小、类型、占位效应以及合并其它脑损伤程度考虑。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少见 ,笔者遇 8例 ,为总结诊治经验 ,现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8例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2~ 1 4岁 ,平均年龄 9岁 ;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4例 ,高处跌落伤 2例 ,跑动时跌伤 1例 ,打击伤 1例。入院时间为伤后 1~ 1 2 h。1 .2 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伤8例患儿受伤时伴有片刻昏迷 5例 ,无昏迷 3例。所有患儿伤后都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GCS评分 1 3~ 1 5分 4例 ,9~ 1 2分 3例 ,7~ 8分 1例。 8例均有枕部头皮血肿及淤血斑 ,其中 6例合并枕骨骨折。1 .3 影像学表现8例患儿入院后作头颅 X…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治疗组53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和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微创治疗组有效率为73.58%,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微创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曹健  吴生兵  周美启  高纺  杨影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2,32(1):67-69+78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脑血肿的影响。方法从60只Wistar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其余50只用于大鼠ICH模型的复制,然后根据模型成功的评判标准随机选取模型复制成功大鼠30只,再分为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电针组选取"人中"、"风府",非经非穴组选取大鼠臀部非经非穴点。电针每次20 min,每隔24 h 1次,连续3 d。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均不予电针。结果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大鼠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及血肿;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大鼠大脑注射区域均可见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肿胀、细胞核碎裂溶解或消失、组织内可见红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等;与非经非穴组、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肿直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早期介入,可减小脑血肿的直径,能有效控制ICH后脑血肿的发生、发展,对保护脑组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钻孔负压引流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及术后复发的机理.方法:回顾我院19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负压引流治疗,分析其术后复发率及复发原因.结果:19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负压引流治疗,无1例复发.结论:钻孔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简便有效的方法,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PICH)是指头颅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见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CT检查方发现血肿,或清除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1]。本院自1988年6月~1998年5月,经CT扫描或手术证实外伤性颅内血肿327例,其中DPIC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治疗组53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和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微创治疗组有效率为73.58%,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微创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院 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 CT表现进行分析 ,以进一步加深对非外伤硬膜下血肿影像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 2 8例 ,女 3例 ,其中成年人 2 5例 ,年龄 33~ 81岁 ,平均 6 5岁 ;儿童 6例 ,年龄 1个月~ 3岁 ,平均约 8个月。临床表现 :成人以头晕、头痛为主诉 16例 ,肢体无力 9例 ,18例发病时间较长 ,呈渐近性加重。6例起病突然 ,随即伴偏瘫症状。临床诊断脑动脉硬化 8例 ,高血压病 5例 ,伴显著脑萎缩 5例。儿童6例均有突发性抽搐 ,伴呕吐 5例。 6例患儿中血友病 1例 ,Vit K缺乏症 2例 ,出生后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经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治愈76例(87.4%),无1例死亡;出院时按Bender分级:0+Ⅰ级病例为66.7% (58/87),与治疗前(27.6%)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玉华 《新农村》2003,(11):25-25
小儿不慎将头部摔伤或被钝器击伤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受伤的部位虽无出血,但会出现明显隆起的肿块,表面颜色呈青紫色或变色不明显,触之柔软,推之可随头皮活动,并有局部疼痛,医学上称之为“头皮血肿”,俗称“血包”。因为头皮内血管丰富、血流量多,受伤后极易出血。“血包”就是头颅外部皮下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12例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3例,均恢复良好;手术治疗9例.7例痊愈出院.死亡2例。结论:骑跨横妻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认且有手术指征应尽早手术,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48例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僦下倒钩形切口+跨横窦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置回骨瓣。全部病例术后行头CT复查。结果术前颅高压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经CT确诊。术中见枕骨线形骨折患者38例,血肿量5~46mL,平均(21±4)mL,出血来源于横窦8例,骨折线处板障渗血24例,脑膜血管渗血4例,未见活动出血点12例。术后第1、3天CT扫描显示血肿全部消失,骨瓣无移位。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颅内高压发展迅速易致脑疝,需结合CT检查以确诊。骨瓣开颅能更有效地清除血并避免颅骨缺损,解除横窦受压迫,避免致命性脑疝。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醒脑静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外伤性脑实质出血患者均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醒脑静+局部亚低温,42例)、醒脑静组(36例)及局部亚低温组(38例),采用多田公式和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SS)评估治疗前后的血肿大小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