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甜菜收获机械作业质量管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甜菜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尤其是甜菜收获机械化发展更为迅速。结合甜菜种植的地域条件、栽培特点和发展趋势,考虑影响甜菜收获机械作业质量的农业机械技术、农艺技术、甜菜特征、收获条件等因素,通过甜菜收获机械作业质量标准规范甜菜机械化收获作业,指导甜菜收获机作业质量评价,降低甜菜收获损失,提高甜菜收获质量。切削损失不能超过3%,块根损失不能超过5%,块根破碎率不能高于2%,含杂率不能高于8%,兼顾农民和糖厂的利益,甜菜种植户获得较好的甜菜种植收益,糖厂获得充足的原料供应,促进甜菜制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甜菜主要产区的全程机械化机具状态,按甜菜种植规模选择不同的甜菜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及各环节注意事项,重点阐述了甜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各生产环节所涉及的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育苗移栽机械、中耕机械、收获机械等,对我国甜菜全程机械化农机选型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甜菜种植技术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是我国甜菜制糖产业的发源地,种植甜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调查发现甜菜种植户希望获得的甜菜生产技术依次为甜菜品种、植保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测土施肥技术等,此外轮作倒茬技术也受到甜菜种植户的普遍重视,甜菜种植技术获得途径主要依靠糖厂技术人员。甜菜种植户普遍希望能够获得甜菜种植补贴、甜菜机械购置补贴、甜菜灌溉补贴。影响农民种植甜菜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甜菜收购价格及人工、土地、生产资料、农机作业等生产成本,当甜菜价格低于500元/t时,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就会放弃种植。其他作物种植收益对农民种植甜菜的决策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其他作物补贴增加,许多甜菜种植户就会放弃甜菜,而选择种植其他作物。农民种植甜菜的关键是收益,增加甜菜的比较优势是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甜菜制糖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自治区从1955年包头糖厂建成投产开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甜菜制糖产业基地。近年来内蒙古甜菜制糖产业快速发展,甜菜制糖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格局,共有13家糖厂在生产,日加工甜菜能力达5.35万吨,食糖年产能70万吨。内蒙古具有较强的甜菜生产技术优势,甜菜种植的比较收益突出,通过甜菜制糖企业合理布局,建立甜菜种植保护区,依靠科学技术,规模化种植提高了甜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合理轮作,避免甜菜重迎茬,建立环境友好型甜菜生产方式,形成稳定的甜菜生产能力,为制糖企业提供充足原料。采用先进的制糖工艺技术,降低糖分工艺损失,加快新产品开发,延伸甜菜制糖产业链,以效益为中心,推动甜菜制糖行业可持续发展。2018/2019榨季内蒙古食糖产量达到历史高位的65万吨,占国内甜菜糖总产量的49.04%,成为我国最大的甜菜糖产区。  相似文献   

5.
甜菜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糖料作物之一,甜菜生产过程中的配套收获机械是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北方中型轮式拖拉机以铁牛—55拖拉机为主,因此研制与50马力左右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的甜菜收获机组是切实可行的。 1982年新疆农垦科学研究院,在研制成功的4TW—2后悬挂甜菜挖掘集条机的基础上,又研制出配套的4TQ—2前悬挂切缨机,形成了铁牛—55拖拉机前后悬挂的中型甜菜收获机组(见图1)。1982年甜菜收获季节配合4TW—2后悬挂挖掘集条机新产品试验鉴定,两台前悬挂切缨机共作业1300亩,基本上满足了当前甜菜收获的农业技术要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甜菜种植与比较效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已成为我国甜菜种植的最大产区,科学规划甜菜种植对促进内蒙古甜菜制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内蒙古甜菜生产调查发现,目前内蒙古甜菜种植土地来源以土地流转租赁为主,甜菜种子基本上是国外进口的丸化或包衣种;前茬作物主要有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等;甜菜种植平均面积为20.32 hm~2/户,密度为7.11万株/hm~2,产量为57.45 t/hm~2,含糖率为15.53%。甜菜种植平均成本在2.13万元/hm~2,在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土地成本,然后是肥料、农药、种子、农机作业和灌溉成本;甜菜平均收益0.92万元/hm2,分别比玉米、向日葵、马铃薯、大豆、小麦增加收入61.32%、23.49%、31.93%、76.26%、152.84%。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是甜菜的发展方向;在农药、化肥使用技术方面,采用绿色简约化栽培技术,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实现甜菜种植节本、提质、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马铃薯是固原的优势作物,被自治区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品。也是固原市发展最快、颇具潜力、惠及千家万户的支柱产业。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是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意见》(宁政发[2005]52号)中指出:"十一五"末,山区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要分别达到50%和30%,大力发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势在必行,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新疆焉耆垦区甜菜种植新技术,主要是精量播种、加压滴灌、育苗移栽和机械化收获等多项技术集成配套应用等;希望通过在甜菜种植方面的交流讨论,优化各地区栽培与耕作模式,提高国内甜菜总体种植技术水平,激发农民种植甜菜的积极性,促进国内甜菜糖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棉花机械化收获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系统工程,涉及棉花品种、种植模式、水肥及化学调控、打顶、脱叶催熟、机械化采摘以及籽棉预处理等诸多环节配套使用。针对长江流域棉区特点,采用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轻型刷辊式采棉机,实施棉花机械化采收作业,形成适合长江流域棉花机械化收获的生产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
包头甜菜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的实施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包头甜菜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的实践证明,实施产业化是振兴内蒙古甜菜生产的必由之路。其做法是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实行农、科、教、企相结合为一体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甜菜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科技进步、实行规模式种植、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机械化作业,从而提高单产,保证含糖,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比例持续下降,从当时的71%下降到近年的40%左右。按单位土地面积计算,双季稻早晚两季产量比单季稻高57%左右,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种植,在保持稻田面积不变情况下,可大幅提高种植面积和总产。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益不高。制约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机插秧比例不高,特别是双季稻机插秧季节紧张,适宜机插搭配品种少,机插质量较差,及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不配套等。发展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途径是:选育和筛选一批适宜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优化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搭配布局;创新一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模式,完善关键环节技术模式;创制一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机械装备,实现机具装备配套;研发一批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技术配套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3TZF—6型甜菜中耕追肥机是为甜菜等作物设计的中耕除草、追肥、松土及培土等多功能新型田间管理机具。该机设计主要性能指标为:行距以45厘米平作为主,50、60、70厘米可调,并兼顾垅作;作业速度,施肥时为4~6公里/小时,除草松土为3~5公里/小时,一次作业杀草率为85%以上,伤苗率在5%以下;配套动力为铁牛—55拖拉机(45厘米行距配置窄轮装置)并兼顾东方红—75、东方红—28拖拉机。于1984、1985年共试制样机三台,相继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场,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农场及哈尔滨市郊区农村进行了大面积45厘米行距的平作甜菜地、大豆地中耕除草、松土除草、追肥、培土作业试验。其间还进行了70厘米行距垄作  相似文献   

13.
胡麻具有耐瘠薄、用途广、价值高的特点,被全球50多个国家种植和应用,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之一。胡麻机械化高效收获技术及其配套装备研发,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胡麻产业生产研究机构、不同机械化收获模式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当前国内外胡麻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详细解析了胡麻各类收获技术与配套装备的作业特性,对国内外不同胡麻收获装备作业特点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当前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对胡麻机械化收获未来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胡麻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与对农业产出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静  陈鹏  刘明国 《玉米科学》2014,22(4):153-158
通过分析国内玉米收获机发展状况,得出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5种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玉米收获机械化贡献率。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对农业产出贡献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发展情况,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法和贡献率有无比较法,对玉米收获机械化贡献率进行测算分析,2009~2011年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2.24%、14.73%和15.09%。  相似文献   

15.
饲用苎麻具有生长快、生物产量高和品质优的特点,是优良的南方饲草品种。然而,饲用苎麻的种植存在三大瓶颈问题:一是适应于南方种植的粗蛋白含量高且耐收割的品种较少;二是适应南方湿润气候作业的收获机械问题突出,饲用苎麻收割全凭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不高;三是适应机械化作业且生产效率高的种植模式缺乏,农机与农艺融合度不高,进而影响了南方饲用苎麻产业化推进。针对上述瓶颈问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与益阳创辉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德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开展了饲用苎麻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配套动力65 kW,工作效率达到0. 2 hm~2/h;筛选出适合南方湿润气候种植,生物产量和蛋白含量高,且抗机械碾压的饲用苎麻品种;探索出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厢宽450 cm,株距分别为70、30 cm,行距50 cm,适合割幅220 cm的联合收割机往返收割一次。本技术主要创新为双搅龙割台联动,集割倒、输送、切碎和集料箱及自动卸料为一体的组合装置,形成了物料的最佳走向,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橡胶履带式行走装置减少了机械的接地压力,解决了传统轮胎式行走青饲料收割机对饲用苎麻根系损伤的问题;首创旋刀鼓风组合式切碎装置,解决了饲用苎麻在切碎过程中长纤维物易缠绕运动部件的难题;筛选出了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实现了饲用苎麻联合收获与农艺融合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在基本解决水稻机械化收割难题之后,又在全国率先突破了水稻机械化种植这一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去年,全省水稻机械化插秧大面积试验示范取得成功,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已接近10%。水稻生产机械化有两大难点,一是种,二是收。自1998年江苏成功开发并推广“人民号”高性能稻麦收获机械之后,水稻机械化种植收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目前全省水稻机收水平已达到55%。然而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进展却明显滞后。至“九五”末,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0%,而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只有5%。围绕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江苏省重点开发适…  相似文献   

17.
甜菜遗传单粒型多倍体杂交种甜单301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甜单301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育成的甜菜遗传单粒型多倍体杂交种,在1999~2001年的黑龙江省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原料根平均产量为39791.9~40868.2kg/hm2,比对照种甜研303提高13.74%~17.05%;平均含糖率为16.45~17.16度,与对照种甜研303比提高-0.77~0.35度;原料根产糖量为6545.8~7013.0kg/hm2,比对照种甜研303提高10.9%~16.42%。甜单301的上述经济指标亦优于目前主栽的甜单二号。甜单301单粒率高、发芽势强、适应性广,适与甜菜育苗移栽和机械化精量点播等集约化栽培技术配套使用,原料生产的保苗密度(收获株数)以72000~78000株/hm2为宜。甜单301适宜在黑龙江省的友谊、讷河、海伦、宁安和依安等甜菜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华北区甜菜生产布局、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概述了华北地区甜菜生产概况以及甜菜制糖企业和原料优势布局情况,种植甜菜的优势区域向阴山-丘陵-冷凉-干旱地区转移,形成"内蒙古阴山丘陵、河北坝上冷凉干旱甜菜产区"、"赤峰、林西平川丘陵旱作甜菜产区"、"兴安岭南平川、丘陵、干旱甜菜产区"和"山西燕北大同、朔州平川盆地灌溉甜菜产区"四大板块。总结出"比较效益低,失去竞争优势"、"小农经济的影响"等7项制约区域甜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问题,同时展望了国内外甜菜生产发展状况及趋势,并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就华北地区甜菜产业发展提出"集约种植、大力推进甜菜机械化,是甜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提升华北区甜菜栽培技术水平"等6项有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甘蔗机械化成本分析及机收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罗俊  廖平伟  郭伟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0):1669-1673
对耕整地、种植、中耕培土及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与常规生产方式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支出在常规生产方式的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以机械替代人、畜力节约生产成本14.19%,其中以种植机械化的节约幅度最大,收获在机械化各环节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凸显其重要性。并研究建立了"公顷纯收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各自变量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蔗单产、甘蔗收购价、肥料成本、委托机收费用。  相似文献   

20.
江苏沿海棉区地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基地,而棉花种植却主要靠人工操作。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升很快,迫切需要提高棉花机械化的水平,否则沿海棉区很可能会逐渐萎缩乃至消失。随着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中耕、施药、追肥等环节都已完全可以通过机械化作业完成,但棉花采摘收获机械化乃是瓶颈。通过对江苏沿海棉区棉花的种植现状和发展棉花机械化种植的外在条件与限制因素分析,提出了以品种适应机械和机械适应品种两条途径的机械化种植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