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叶摊放养护对提高夏秋醇香绿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秋茶鲜叶经过摊放养护措施后可以明显增加茶叶花香,减少苦涩味,提高夏秋醇香绿茶的品质。采用鸠坑群体种夏秋茶鲜叶进行摊放养护时间试验,鲜叶摊放养护时间在控温湿(平均温度23.1℃、平均相对湿度58.4%)的环境条件下,以12~15 h较为适宜;对不同鲜叶摊放养护方式比较,经生化成分和香气检测及感官审评等综合分析,以热风处理(或日光处理)+空调控温湿摊放养护方式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2.
以本地宜昌大叶种夏秋茶鲜叶(一芽二叶)为原料,通过对鲜叶摊放、杀青、烘焙等几个方面的绿茶加工试验,采用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比较,结果表明:针对宜昌大叶种群体多酚类含量较高的特点,在夏秋绿茶加工中,采取控温控湿(22℃、平均相对湿度56%)12h摊放、微波杀青配套炒二青、微波初烘—足火60℃烘焙技术,能有效提升或改善夏秋绿茶品质。  相似文献   

3.
利用工艺技术降低夏秋绿茶苦涩味是业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通过摊青、摇青和杀青(简称"三青")工艺,改变夏秋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提高夏秋茶品质。结果表明:适度摊青(环境温度20℃、时间8~12 h)、借鉴乌龙茶工艺适当摇青(摊放2 h+摇青1 min+摊放4 h+摇青1 min+摊放2 h)和采用滚筒杀青均能有效促进鲜叶中蛋白质、黄酮苷类水解,增加氨基酸、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减少酯型儿茶素含量,可明显改善夏秋绿茶品质。  相似文献   

4.
花香白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吉白茶芽叶为原料,采用花香绿茶的加工工艺.成功研制出花香白茶,该茶具有浓郁花香和醇厚茶味的特点.其加工工艺为:鲜叶→晒青→凉青(25℃,10 h)→杀青→初揉→烘二青→复揉→第一次足火→第二次足火→毛茶.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夏秋茶品质与经济效益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乌龙茶茶树品种"金萱"夏秋茶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杀青方式,不同摇青次数,不同摊放、做青时间等处理对花香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蒸汽杀青处理的样品香气花香明显、味醇含香;夏茶摇青1次,摊放、做青时间9h,花香浓,滋味醇爽含香;秋茶不摇青,摊放、做青时间9h,花香浓郁、鲜灵,味鲜醇、含香。【结论】蒸汽杀青比滚筒杀青更能发挥金萱品种天然的花香香气。用金萱品种加工花香绿茶,夏茶摇青1次,秋茶不摇青有利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单芽扁形绿茶的杀青、足火(干燥)工艺并降低其苦涩度,以感官审评的滋味得分、茶汤苦涩味和干茶色泽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审评的滋味得分、酚氨比、可溶性糖含量、儿茶素总量以及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单芽扁形绿茶的杀青最佳工艺参数为:杀青前茶坯含水量74%、杀青温度320℃、杀青时间8 min;足火前茶坯含水量15%、足火温度80℃、足火时间40 min。相比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单芽扁形绿茶,利用优化工艺加工的单芽扁形绿茶感官审评滋味评分提高了4分,酚氨比降低了0.222,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1.376%,儿茶素总量增加了5.7%,苦涩味指数降低了1.12。该结果为扁形绿茶标准化生产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提高夏秋绿茶品质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夏秋季节,通过采用对茶树遮荫处理、改进加工工艺、运用轻修剪调控夏、秋季茶叶产量比例等技术措施提高秋茶产量,实现夏秋茶增值增效.结果表明,遮荫可降低夏秋茶多酚含量,较对照最大降幅为20.56%,增加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最大增幅为50.93%,酚氨比值降低;长时间鲜叶摊放可提高夏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增幅可达11.80%;新工艺加工的秋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9.15%、9.89%、8.84%和0.83%,夏秋茶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修剪调控可提高夏秋绿茶中的秋茶比例,使秋茶增加19.10%.  相似文献   

8.
不同摊放时间对夏秋蒸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茶初制工艺中鲜叶在杀青前进行摊放,能提高绿茶品质,但摊放程度必须适当,尤其是摊放时间及摊放后茶叶含水量的掌握,为此该试验采用了春波绿、元宵绿、金萱、福鼎大毫4个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进行了不同摊放时间对夏秋蒸青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热蒸汽杀青方法进行杀青时,杀青前鲜叶自然摊放时间为6~7 h、摊放叶含水量为68%~70%时,可较明显地减轻夏秋绿茶的苦涩味,并改善香气,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香型绿茶是具有乌龙茶香气特征的新香型绿茶。为提升花香型绿茶的品质,2007年和2008年9月以浙农113鲜叶为原料,分别对摇青和做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度的摇青或养护技术可制成花香型绿茶,且摇青技术制茶品质较好;摇青3次制茶品质较佳,茶叶有浓花香味;做形方式3的造型效果较好,茶叶外形扁直,有浓郁花香,清爽中带有花味。因此,确定花香型绿茶的优化加工工艺为鲜叶—摇青(3次)—杀青—揉捻—做形(方式3)—毛火—足火。  相似文献   

10.
绿茶加工工艺与香气物质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牟杰 《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69+372
从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复火等方面阐述了绿茶加工工艺与香气物质变化的关系,以期能够为不同香型绿茶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9,(6):53-55
为明确鲜叶制备冷泡绿茶加工工艺的最佳参数,在冷泡绿茶制备过程中对揉捻叶含水量、冷冻次数和膨化温度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其对冷泡绿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制备冷泡绿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揉捻叶含水率60%、冷冻处理1次、膨化温度80摄氏度。在此条件下,冷泡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3%、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43%、茶多酚含量为19.47%。  相似文献   

12.
绿茶加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绿茶鲜叶采收,并阐述了名优绿茶加工工艺,包括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毛茶整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绿茶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有机茶园中‘铁香’品系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嫩度、萎凋程度、做青程度、发酵温度、添加儿茶素及干燥温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并对红茶中的茶黄素、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感官审评。铁香茶树鲜叶加工工序及最佳参数为:以1芽1叶为鲜叶原料,中度摇青后,萎凋至含水量为68%,揉捻后添加鲜叶干重2.0%的高表没食子儿茶素,充分拌匀,27℃发酵1.5 h,再在22℃下发酵至适度,用105℃小火烘至七成干,摊放30min后,80℃烘至足干。红茶感官审评品质为条索紧结匀齐,显金毫,乌黑油润;花香高长;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较厚、鲜爽、带花味;叶底嫩匀齐,红艳明亮;茶黄素含量达(0.85±0.04)%。  相似文献   

14.
名优茶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云  李春华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6):1121-1126
本文对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鲜叶摊放程度、不同加工艺、不同名优茶形状对名优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鲜叶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高低可达1.5倍至20几倍;鲜叶适度摊放,能有效地提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鲜叶摊放至含水量约70%时,其氨基酸含量最高,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会下降;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的成茶中的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炒青工艺次之;不同形状对名茶氨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由相同原料加工成的扁形或毛峰形名茶其氨基酸含量较高,其次是卷曲形和针形名茶;在名茶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增加趋势,干茶氨基酸含量比鲜叶增加0.06%,这对名茶良好香味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不同摊放时间和杀青温度对夏季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不同摊放时间(4、6、8、10h)、不同杀青温度(160、190、220℃)对信阳夏季茶树鲜叶进行绿茶加工试验,对所得绿茶的水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化学成分及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感官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摊放6h,杀青190℃制得的夏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条形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焙火工艺的最适宜温度,试验以足火后茶样为材料,设定高温(140℃)、中温(130℃)和低温(120℃)3个不同的温度进行焙火。结果表明,随着焙火温度的升高,各处理样的茶多酚、氨基酸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咖啡碱和多糖的含量减少不显著。中温焙火处理茶样的香气指数比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分别高6.09%和43.48%。感官审评结果亦表明,中温焙火处理的条形乌龙茶香气高长,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7.
湖南武陵山区卷曲形优质绿茶综合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武陵山区优质绿茶生产区的卷曲形优质绿茶生产加工技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鲜叶摊放8 h.含水量70%左右,茶叶香气及品质较佳;多毫品种以加工成卷曲形品质优于直条形,茸毛较少品种加工成直条形品质优于卷曲形;茸毛较少的品种采用机械加工品质佳,且效率高.后加工以水分控制在6%左右,采用普通避光包装,温度以控制在5℃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8.
"兰香大翠"大白茶的加工要经过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理条、摊凉、压条做形、摊凉回潮、足火8道工序,这样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不但外形比常规翠片长而宽,而且兰香扑鼻,香气持久,冲泡在玻璃杯中形状表现很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顺应市场的变化,充分发挥"桂红3号"的优势与作用,开发独具广西特色的红茶产品,加快"桂红3号"应用推广步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针对"桂红3号"的特征特性,采用不同萎凋工艺、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干燥温度作对比试验,在每个环节对比试验后,选出较佳参数,再以这个参数进行下一步环节对比试验。每个环节均设3个重复,以确定各工艺环节较佳工艺参数。【结果】萎凋工艺以晒青40min处理的萎凋花香浓郁持久,汤色红艳透亮,滋味甜醇花香浓;在发酵环境温度为25℃,发酵叶湿度为80%条件下,发酵时间为4h时,花香浓郁;在干燥过程中,毛火90℃(5min)处理茶汤的花香明显;在干燥工艺中,毛火90℃(5min)处理茶汤的花香明显。【结论】"桂红3号"花香型工夫红茶的较佳加工工艺为:鲜叶采收→萎凋(晒青40min,空调设置温度25℃,相对湿度70~80%)→揉捻→解块→发酵(发酵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发酵4.0h)→干燥(毛火90℃5min,足火100℃至足干)  相似文献   

20.
探索卷曲形绿茶机制加工工艺,筛选得到其机制加工工艺最佳流程为:鲜叶—摊放—滚筒杀青—揉捻—烘干做形提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