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猫豆是广西种植的一种特色药用植物,近年来发生一些重要病害,为明确这些病害种类,对广西猫豆主产区进行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和病原鉴定.每块地采取5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并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发现,猫豆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4种,分别为猫豆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猫豆茎溃疡病(Phomopsis sp.)、猫豆斑枯病(Alternaria sp.)和猫豆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 sp.),这些病害的发病率达30% ~80%.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13年,在福建省漳州市进行香蕉根结线虫病害的分布和危害性调查,结果表明:香蕉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田间香蕉的株发病率达79.3%,苗圃香蕉假植苗株发病率达94.8%,带病香蕉苗成为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重要侵染源。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鉴定结果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且存在根结线虫的混合种群。  相似文献   

3.
2016~2019年对62个热带亚热带类型区和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的各省审定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进行6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鉴定,明确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对广西玉米产区主要病害的抗病水平.结果 表明,参试品种对纹枯病、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和茎腐病的抗性,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7.9%、30.6%、66.1%、...  相似文献   

4.
2015年东北地区大豆田病害种类与危害程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田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发病程度,于2015年对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大豆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豆常见有20种病害发生,危害最严重的是大豆根腐病,三省平均的病情指数为49.81,发病率98%;其次是大豆胞囊线虫病,平均病情指数46.53,发病率82.67%;叶部病害以大豆霜霉病发生最为严重和普遍,平均病情指数33.01,发病率64%,其次褐纹病发病率在叶部病害中最高,达70%,但病情指数略低,为18.61.大豆细菌性角斑病有演变成主要病害的潜在风险.个别病害如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发生仍较为严重.少数病害仅在单独省份地区发生.本研究结果将为东北地区大豆田病害可持续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地稔根际根腐线虫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6 年,广东和广西植物线虫种类调查期间,从地稔(Melastoma dodecandnun)根部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种根腐线虫。经形态学观察、rDNA (LSU D2D3 和 ITS)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最短尾短体线虫是全球最重要的 11 种根腐线虫之一。地稔是最短尾短体线虫的新寄主。地稔根际线虫类群调查与鉴定,可为地稔线虫病害的发生与控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广西贺州市栀子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采集根部有明显根结的栀子根系进行根结线虫分离鉴定,通过观察根结线虫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利用核糖体ITS区和28S rDNA D2D3区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2龄幼虫和雌成虫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值与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 Yang & Eisenback, 1983)相似;该病原线虫核糖体ITS区与NCBI数据库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为100%,28S rDNA D2D3区与NCBI数据库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为99%以上;该病原线虫核糖体ITS序列以99%的支持率与象耳豆根结线虫聚为同一分支。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广西贺州市栀子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是该线虫的新寄主纪录。  相似文献   

7.
茶叶是武夷山农场主要经济作物,栽培历史长、面积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树病虫害种类不断变化,而且增多,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茶场组织技术人员对茶树病虫种类的分布、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和观察,借以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现将我场30O0多亩茶园病虫害普查情况初报如下:据全面调查和初步鉴定,共发现茶树害虫有9目43科89种,病害26种(详见附表)。其中病虫优势种群有害虫7种、病害8种。害虫种类中钻蛀性害虫以茶吉丁虫居首位,幼虫虫口密度为8,000—29,00O只/亩,严重被害茶园受害率高达99%,茶树被害致死率3…  相似文献   

8.
不同油菜品种种子带菌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油菜主产区的10个主栽品种的种子为材料,将吸水纸检测法与分子指纹分析相结合,对种子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菜种子携带有7属9种真菌,其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以及青霉属(Penicillium sp.),且不同油菜品种之间种子所携带的真菌种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省发现豆科新品种多年生藤本豆(Lablab sp.)发生严重的根结线虫病,根部可产生巨大根结,根结内组织内可埋生数以百计的雌虫,卵囊产于根结内。通过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扩增比对,藤本豆根结线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多年生藤本豆受根结线虫为害为首次记述, 也是南方根结线虫新寄主。接种实验结果表明,2龄幼虫主要侵染藤本豆根尖,也可侵染根其他部位,雌虫与卵囊埋生于根结内,卵可直接孵化并在根内直接侵染发育,根结大小发展快,根结坚硬,表面组织不易腐解,雄虫只能在后期根结腐败组织处发现。在环境温度(24~36 ℃),生活史最短为24 d。田间重要杂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形态特征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田间调查及交叉接种实验表明其可能为田间藤本豆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4—1987年四年对花生病毒病的调查可将我国花生主产区流行的病毒病划分为以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流行区和以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零星发生区.病害类型有以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引起的轻斑驳病、黄瓜花叶病毒(CMV)CA株系和花生矮化病毒(PSV)Mi株系引起的黄花叶和普通花叶病,这些病害主要在北方花生产区流行,其中以轻斑驳病为主.另由蕃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芽枯病,主要在广东、广西等地局部流行。通过对1156份田间病害样品的血清鉴定,其结果与田间按症状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低温贮藏对班氏跳小蜂寄生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氏跳小蜂(A 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优势寄生蜂.本文在温度(10±1)℃、RH (70±5)%和L:D(12:12)的条件下,分别对被寄生的扶桑绵粉蚧僵蚧、不补充营养的班氏跳小蜂雌蜂、补充10%蜂蜜水的班氏跳小蜂雌蜂进行低温贮藏,研究其对跳小蜂寄生率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补充营养的班氏跳小蜂的贮藏期以2d为适;补充10%蜂蜜水班氏跳小蜂雌蜂的贮藏期以6d为宜,被寄生的扶桑绵粉蚧僵蚧的贮藏期可延长到10d.试验结果可为班氏跳小蜂的大量扩繁及田间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内木薯病害普查及细菌性萎蔫病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2010年,对广西、海南、云南等木薯主产区进行病害普查.结果发现,至今危害国内木薯的主要病害有7种,包括真菌病害6种[褐斑病(Cercosporidium henningsii)、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离孺孢叶斑病(Bipolaris setariae)、棒孢...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甘蔗病害种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海南省海口、儋州、澄迈、临高、屯昌、定安、白沙和昌江等8个市(县)甘蔗病害,并对病原进行了鉴定,发现海南岛甘蔗常见病害共14种。其中,真菌病害9种,病毒病害2种,寄生线虫病害3种。甘蔗鞭黑穗病、甘蔗赤腐病、弯孢霉叶斑病发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叶斑类病害是危害大田期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大多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害易暴发流行,对烟草的品质及产量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广西‘K326’烟叶具有典型病斑的叶片上分离、纯化获得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光照,致死温度处理以及10种常用化学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该叶斑病的典型病症为:初期烟叶产生灰白色小圆斑,病害加重圆斑逐渐扩散成不规则状,病斑中心形成穿孔,颜色为灰白色,边缘棕褐色,伴随褪绿的黄色晕圈。通过分离纯化获得2个菌株,分别命名为HZFC36和HZZS7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个菌株均可在叶片无伤条件下导致健康‘K326’烟叶部产生病斑。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位点(LSUITSRPB2TUB2)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将引起广西烟草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Epicoccum latusicollum。该病原菌在CM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最佳碳源、氮源为蔗糖和牛肉浸粉,全光照条件更利于病原菌的生长,致死温度为47℃,水浴10 min。室内药剂初步筛选结果显示,50%啶酰菌胺和25%吡唑醚菌酯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EC50值分别为4.752×10-2、4.989×10-2 mg/L。本研究结果为E. latusicollum引起烟草叶斑病的田间防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甘蔗优良亲本的选择和利用是决定甘蔗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甘蔗亲本资源单个性状研究较多,但是,多种病害的综合性评价较少。为了解甘蔗亲本抗病性,优化甘蔗杂交亲本选择和组合,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海南甘蔗杂交基地筛选常用甘蔗亲本274个,包括引进美国(US)15份、引进其他国家(GW)31份、引进中国台湾(TWCHN)25份、引进国内其他地区(GN)92份和自育亲本(GT)111份,进行甘蔗叶部白条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花叶病、黄叶综合症(黄叶病)、梢腐病、黄斑病8种甘蔗叶片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评价和甘蔗黑穗病发病率调查,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锤度与中国甘蔗8个主要病害的关联度和亲本的抗病性加权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轮斑病是甘蔗常用亲本群体中发病最普遍的病害,有214个亲本发生病害,发病比例达78.10%,但其抗病级别7~9级只有9个亲本,总体感病程度较轻。亲本群体感病数最少的3个病害分别为白条病、梢腐病和黄斑病。美国和中国台湾是我国大陆甘蔗最重要的亲本来源地,已育成多个优良品种。美国引进亲本群体感染白条病、叶焦病和黄叶病的发病比例最高,分别为20.00%、33.33%和33.33%,但其他叶部病害的发病比例较低;中国台湾引进亲本群体中,轮斑病、黄叶病和叶焦病的发病比例较高;国内其他地区引进和自育亲本群体的发生病害比例较一致,属于中间水平,但自育亲本群体的轮斑病发病比例高达80.18%。黑穗病是中国大陆危害最严重的甘蔗病害。美国15个亲本群体的黑穗病发病比例为13.33%,且其中最大发病率仅为2.17%,属于感染亲本多但病害发病较轻;中国台湾引进亲本群体的黑穗病发病比例为24.00%,且其中最大发病率为10%,在各来源地亲本中发病率最高;甘蔗亲本叶部病害与锤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中梢腐病与锤度关联度最高为0.960,而黑穗病最低为0.711。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常用亲本的抗病性表现为:F171、Tai98-2817、RB92-579、YuanL7、YueY R1、GF2、GT03-1462、GT08-120抗病性优良,而YZ99-596、CP01-1178、YunY06-450、CP94-1100、CP09-4256抗病性差。以欧式距离分类法对274个常用亲本的8个叶部病害和黑穗病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常用亲本可分为6类,其中第一类群是ROC28、MeiY8、YG45、YZ11-1204、GT05-1141和GT09-268,中抗轮斑病和黄斑病,高抗其他病害。本研究对甘蔗杂交亲本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对甘蔗育种材料的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广西南宁、崇左、柳州、桂林、玉林、河池、贺州及防城港等主要柑橘种植区的柑橘碎叶病和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柑橘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 CTLV)、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 ASGV)和柑橘叶斑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进行了RT-PCR检测、病毒序列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疑似柑橘病毒病样品中,CTLV检出率为7.3%,CLBV检出率为5.5%,ASGV检出率为3.0%。其中在南宁、桂林和玉林3个主要柑橘种植区采集的疑似柑橘病毒病样品的3种病毒病检出率合计分别为21.2%、28.6%和7.6%,且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将克隆到的上述3个病毒分离物的病毒片段,分别与已报道的相应病毒的代表性分离物的病毒片段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SGV和CTLV的中国分离物在进化关系上均呈寄主相关性,ASGV的日本分离物则与地理位置相关性更强,而韩国和印度的分离物未表现出明显的寄主相关性和地理位置相关性。柑橘和苹果的ASGV和CTLV分离物均表现与地理位置相关,而梨的ASGV和CTLV分离物却与地理位置和寄主均不相关;CLBV分离物则呈明显的寄主相关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广西柑橘碎叶病和柑橘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关系,为柑橘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将从马铃薯上分离获得的Alternalia solani菌株用0.5%的灭菌葡萄糖液配成浓度为1.0×105个孢子/毫升的孢悬液,用悬滴法诱导接种温室内8~9叶期NC89烟草植株的第4、5片叶,12天后用烟草赤星病菌对第2、3、6、7片叶进行挑战接种,结果表明,Alternalia solani在一定条件下可诱导烟草植株对赤星病产生系统抗性,抗性诱导效应达86%.此外,分离自白菜、油菜、葱和丁香上的4个Alternalia spp.菌株也可或多或少地诱导烟草植株对赤星病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8.
《Field Crops Research》2006,95(2-3):426-430
Spot blotch, caused by Cochliobolus sativus, is a serious disease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the warm lowlands of South Asia.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wo wheat varieties (Bhrikuti and Sonalika) during the 2001 and 2002 wheat seasons in Rampur, Nepal,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chlorine fertilization on reducing spot blotch severity in wheat, and its associated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Application of N alone reduced spot blotch severity by 8% in 2002.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had no effect on spot blotch development. The balanced application of N, P, and K reduced disease severity by 15 and 22% in 2001 and 2002, respectively. Application of KCl as well as CaCl2 reduced spot blotch severity, but the former caused 11% greater reduction than the latter. The two varietie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the mineral nutrients’ effect on spot blotch severity, suggesting the nutrients’ importance in cultivar selection when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oil fertility on susceptibility to foliar diseases. The lower disease severity and higher grain yield observ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KCl compared to CaCl2 showed that KCl should be used on K-deficient soils in the warmer wheat growing regions of South Asia where spot blotch is a serious perennial wheat disease in intensive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