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MODIS数据估算草地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新一代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针对MODIS的应用特点,借鉴国内外基于遥感手段监测植被的方法以及植被指数的研究进展.以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南郊的草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与MODIS影像资料时相一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数据.并利用ENVI软件,提取典型区各样点的植被指数,分析遥感植被指数与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从而建立植被指数在不同季节草甸和草原的生物量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是土地荒漠化监测和荒漠植被遥感信息提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甘肃民勤县为试验区,以哨兵2号(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构建了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及优化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 5种植被指数与植被实测地上生物量的估算模型(一元线性、指数、对数和二项式模型),并利用所选的最优模型,估算了研究区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SAVI相较于RVI、NDVI、DVI和OSAVI指数同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0.79),基于SAVI指数的二项式模型是研究区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最优模型(R2=0.76),且精度较高(R2=0.73,RMSE=0.12)。民勤县的植被相对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四大灌区(红崖山、环河、昌宁、南湖)、青土湖周边以及红沙岗镇西北区域,其他地域植被较为稀疏,无植被区[<0.005 kg·(100m2)-1]、低植被区[0.005~0.2 kg·(100m2)-1...  相似文献   

3.
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干旱区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获取区域尺度土壤含水率数据,能够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恢复和脆弱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合MODIS地表温度和反射率数据及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土壤含水率数据,利用表观热惯量法和统计降尺度方法反演疏勒河流域土壤含水率,研究其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的相关性,得到以下结论:2016年整个疏勒河流域年均土壤含水率偏低,且季节变化显著,其均值、离散程度存在7月 10月 4月 12月的趋势;流域东部土壤含水率整体高于西部;流域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显著,其变异系数的空间分布与年均土壤含水率相似;土壤含水率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正相关,但不同区域两者相关程度不同,灌区土壤含水率与植被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是陆生植被生存的重要水源,而传统的地下水位监测方法费时费力,及时获取大尺度高精度的地下水位埋深显得十分重要。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基础上,分别提取三期Landsat 8遥感数据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地表温度(Ts),并引入DEM数据对Ts进行地形校正,减少地形起伏对能量二次分配的影响,并选择最佳TVDI反演地下水位埋深状况,结果表明:(1)在传统TVDI的基础上引入DEM进行地形校正,分析校正前后TVDI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决定系数,R~2从0.4381提高到0.5053,这说明地形校正能够有效地提高地下水位埋深的反演精度;(2)通过三期影像对比分析了五种不同的TVDI值分别与其对应栅格点的地表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决定系数,总体上都是Ts-MSAVI较好,最高R~2分别为0.5547、0.5202;(3)在实测土壤含水量缺失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反映土壤湿度高低的因子(TVDI)间接地反演地下水埋深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
MapReduce模型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平台下新型的并行编程模型。文中将MapReduce并行编程模型应用到遥感影像并行化处理中,以2005-2009年5a生长季期(5-10月)MODIS13Q1数据产品为数据源,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生物量(草地总生物量和可食草量)进行并行化反演,研究基于该模型的生物量遥感并行反演方法。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型的并行生物量遥感反演结果与经过精度验证的串行反演结果一致,并行化反演结果准确、可信;并行化反演效率较串行化反演效率有大幅提高,并随着计算节点的增加,并行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1982-2006年华北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艳玲  郭鹏 《干旱区研究》2012,29(2):187-193
利用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研究华北近25 a来植被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植被指数的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中北京市NDVI最大,森林NDVI比农田和草地NDVI大;②华北年平均NDVI呈增加趋势,河北省植被指数增加最快,北京市次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农田NDVI增加最快,草地次之,森林最小;③空间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华北植被指数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15.96%,退化面积占11.86%,其中,河北省改善面积最大,内蒙古退化较明显,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农田植被改善最明显;④基于华北近年暖干化发展趋势下,人类活动对该区域NDVI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别利用6S模型和FLAASH模型对TM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建立了两种校正模型下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多种植被指数(VI)间的线性与非线性统计回归关系,并从植被指数角度和大气校正模型角度对LAI-VI回归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验证数据组LAI预测值(Y)与LAI实测值(X)的RMSE均方根误差及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对各模型下的LAI反演结果进行了精度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除RVI外,两种大气校正模型下的LAI与SAVI、MSAVI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6S模型下的LAI-MSAVI一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不同大气校正模型对LAI-VI回归方程的相关性有显著影响,6S模型的LAI反演精度优于FLAASH模型;借助遥感技术定量提取植被生理参数时,应慎重选择适宜的大气校正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境内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ETM+遥感影像数据和林分乔木生物量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选取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和近红外光百分比植被指数,分析了该林区植被指数与乔木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生物量相关性最高的植被指数建立了植被指数与乔木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以预测模型为基础,利用ArcGIS 9.1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生成了小东沟林区乔木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图。生物量残差图中较强、中等和较低预测面积分别为66.60%、30.31%和3.09%,表明小东沟林区生物量空间分布的预测效果较好。将生物量空间分布预测图分别与坡度、坡向和海拔图叠加分析表明:小东沟林区乔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以斜陡坡(15°~35°)的最高(200~250 t·hm~(-2)),平缓坡(0°~15°)次之(150~200 t·hm~(-2)),急险坡(35°)的最低(100~150 t·hm~(-2))。东南、南坡向的生物量较低,而其余坡向的生物量较高。较低海拔(1 042~1 400 m)的生物量最低(100~150 t·hm~(-2)),中海拔(1 400~1 900 m)的最高(200~250 t·hm~(-2)),高海拔(1 900 m)生物量居中(150~200 t·hm~(-2))。说明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的植被指数可以很好地预测小东沟林区乔木的地上生物量,生物量的空间变化与地形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与河流径流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7年SPOT NDVI数据集对塔里木盆地绿洲进行了提取,估算出塔里木盆地的典型绿洲总面积为54923.86km2,占塔里木盆地总面积约10%;包括典型绿洲和荒漠草原在内的植被覆盖地区总面积101392.56km2,占塔里木盆地面积约18%。基于ArcGIS的距离分析功能,以自然流域为基础,把塔里木盆地绿洲划分成17个区域,并对河流径流量与区域内绿洲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显示河流径流量大小与区域内绿洲分布面积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干流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 技术,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对象,通过缓冲区取样分析了流域整体景观格局及其空间分异特征;针对流域本身自然地理梯度特点,分别在流域5个河段沿横向梯度设置了35个缓冲带,并利用Fragstas 软件分别在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选取景观指数,进行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 ① 研究区其他类型土地利用占总面积的54.88%,为整个流域景观的背景,植被占35.1%。低覆盖草地占植被面积最大、空间上呈连片的趋势,高覆盖草地空间分布较集中,林地斑块较小,被其他景观分离,空间结构破碎化较严重,耕地斑块数目最多,从上游至下游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异质性减小。②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异质性特征比较明显,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地域梯度和河道两侧缓冲带梯度格局,河流对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由不同宽度缓冲带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塔里木河的宽度效应在河段1、2、3、4分别为8.6~10 km、6.6~8.1 km、4.8~4.9 km、1.4~5 km,各指数随缓冲带宽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河流效应的强弱。③ 在类型水平上各景观指数反映不同景观类型对河流效应的敏感程度,有林地主要分布在1~5 km,疏林地为1~10 km,高覆盖草地为1~9 km,低覆盖草地为1~12 km。以河道为中心建立的辐射缓冲带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很好地揭示了河流廊道-绿洲-荒漠过渡地区景观梯度动态和生态效应幅度,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发展政策,为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