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宁夏六盘山外围半干旱区,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林木成活与生长的关键因子,需深入理解森林坡面不同坡位的土壤含水量对降雨量的响应差异。本文在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选择一个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坡面,于2021年5—10月利用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仪连续监测降雨等气象条件和坡面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土壤含水量的坡位差异及对降雨量级的响应。观测期间总降水量为443.7 mm,虽然接近多年平均值,但夏季干旱严重。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的生长季内变化,整体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8月最低(0.112 m3·m-3)。(2)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的坡位差异,整体表现为:上坡[(0.191±0.044)m3·m-3]>中坡[(0.158±0.045)m3·m-3]>下坡[(0.146±0.034) m3·m-3],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坡位变化因处于干旱年,主要受植被蒸散耗水量大小的影响,而受坡面汇流影响不大。(3)在同...  相似文献   

2.
民勤荒漠区植被退化动态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白刺、沙蒿、麻黄是民勤荒漠区的主要植物种类,梭梭是当地主要固沙造林树种。定位监测表明:民勤5月下旬土壤含水率与灌木、草本植物和优势种密度及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6~7月的降水量与灌木密度和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7月的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是限制当地荒漠植被密度、盖度的关键因子。从群落类型看,深根性的麻黄和梭梭盖度比较稳定。从地貌看,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的植被较稳定,固定沙丘植被普遍严重退化。设置黏土沙障易形成沙面结皮,阻止降水下渗,不利于接收和保存有限的天然降水。  相似文献   

3.
小流域防护林适宜覆盖率与植被盖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容量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植物系统的覆盖率、植被盖度与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森林水分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功能的关系。分析了小流域森林覆盖率与水蚀的关系,地块尺度上植被盖度与水蚀的关系。提出根据最大土壤侵蚀量、年允许土壤流失量和小流域的水分供应关系来确定区域宜林地林分面积与适宜森林覆盖率。根据水分、树种、林龄和立地条件对森林密度做具体分析。研究表明:在黄土区小流域尺度,合理的森林分布是防治水蚀的关键;适宜植被盖度是保证水土保持功能持续的关键,乔木成林林分郁闭度达到40%,草本植物的盖度达到90%就具有较好的防蚀功能,植被盖度与生物量同时处于适宜状态时,林分的水土保持功能最佳。研究认为水土保持有效植被盖度不应低于有效盖度(群落下土壤流失量等于允许流失量),最大为临界盖度(群落下土壤流失量为自然侵蚀量),群落灌层下死被物应具有一定厚度为1.0~2.0cm。研究表明在山西省吉县,阳坡刺槐造林密度小于2250株/hm2,以1111株/hm2为最佳;成林密度为300~1800株/hm2,以小于1500株/hm2为佳。  相似文献   

4.
连作障碍的土壤修复是世界性难题。本研究利用土壤微生态修复剂结合青枯病植物疫苗菌剂来改良土壤和预防青枯病发生。在连作7年的番茄地,设3种处理,处理1为添加量60 t/hm2的土壤微生态修复剂和植物疫苗100倍稀释液,处理2为添加量30 t/hm2的土壤微生态修复剂和植物疫苗100倍稀释液,CK为不添加土壤微生态修复剂和植物疫苗,研究不同处理对连作番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植株生长特性及病害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态修复剂2种不同添加量处理的番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交换性钙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全钾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两种不同添加量处理的番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添加量为30 t/hm2处理的土壤各酶活性(酸性磷酸酶除外)大于添加量为60 t/hm2处理的土壤;添加30 t/hm2处理的单果重量(113.82 g)显著高于添加量60 t/hm2处理(104.07 g)和对照处理(104.99 g)(P<0.05),其对番茄青枯病防效达91.87%,大于添加量为60 t/hm2处理的防效(55.34%)。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格局和过程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最大的限制因子.沙漠地区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以高寒半干旱沙地青海湖东沙地为研究区,以栽植人工固沙植物(小叶杨、樟子松、沙棘和乌柳)的沙丘和自然固定沙丘(沙蒿为优势种)作为研究样地,探讨不同固沙植物影响下的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戈壁人工梭梭林保存率及其生长状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文中基于戈壁区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了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济纳旗沙砾质地不同树龄人工梭梭林的保存率及生长状态。结果表明:1)沙砾质戈壁人工梭梭林在左旗、右旗、额济纳旗平均保存率分别为76%,74%,38%。2)戈壁栽植梭梭在造林初期破坏砾石层,加速地表沙化,随着林龄增加,风沙对梭梭林地表干扰程度小,林下表层土壤组分相对稳定。3)戈壁区梭梭林造林成本高,左旗、右旗、额济纳旗3年平均造林成本分别为11169.41元/hm2、11641元/hm2、9832.29元/hm2。4)沙砾质地戈壁人工梭梭林与盐湖、沙地人工梭梭林相比生长表现差,同为2、3年林龄盐湖与沙地人工梭梭林株高-冠幅-基径特征与戈壁人工梭梭林相比,株高分别是戈壁人工梭梭林的1.9倍、2倍,基径是戈壁人工梭梭林的2.6倍、1.5倍;研究区内人工梭梭林生长表现差、保存率低、造成地表扰动、造林成本高、因此不建议在极端干旱地势平坦的沙砾质戈壁进行大面积造林。  相似文献   

7.
文中从季节动态变化出发,探讨了覆被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特点。表明:有植被覆盖区,在4月下旬到8月下旬期间的随季节进程中,土壤温度与无植被区相比是逐渐升高的,其温度升高的倾向率达0.2276℃/旬。随植被盖度的加大土壤湿度降低,0-60cm整层土壤湿度以1.2587%/旬的速率递减。植被能滞留大部分太阳辐射,发生植被的蒸散要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最利于风沙土质量提升和酸枣生长发育的配施组合,以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L16(45)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将蚯蚓粪肥、保水剂、复合肥及灌溉量进行复配,研究分析了不同配施处理对风沙土土壤质量和酸枣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蚯蚓粪肥、保水剂、复合肥和灌溉量配施较T1(CK)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以T3(Q1B3F3S3)和T10(Q3B2F4S3)对土壤养分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即0kg/hm2蚯蚓粪肥、150kg/hm2保水剂、600kg/hm2复合肥、最大田间持水量的90%灌溉量配施和15000kg/hm2蚯蚓粪肥、75kg/hm2保水剂、900kg/hm2复合肥、最大田间持水...  相似文献   

9.
参照除草剂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准则,在温室中测定了14种除草剂对野稷的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评价。生测结果表明,土壤处理药剂中,异噁唑草酮、氟噻草胺、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异噁草松对野稷的活性较高,其ED90分别为43.08、47.14、137.09、209.93、583.74 g/hm2(有效成分用量);茎叶处理药剂中,苯唑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烟嘧磺隆和苯唑氟草酮对野稷的活性较高,其ED90分别为22.21、35.95、95.64、111.43 g/hm2。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野稷出苗前,土壤喷雾40%氟噻草胺SC (810 g/hm2)、900 g/L乙草胺EC (1 620 g/hm2)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2 160 g/hm2)对野稷防效较高,药后40 d对野稷的株防效均在86.0%以上,鲜重防效在88.4%以上,其次是75%异噁唑草酮WG (90 g/hm2),防效...  相似文献   

10.
奈曼沙区植被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应用土壤水能量的概念——土水势,分析了奈曼沙地几种固沙植被,结果表明在干旱的8~10月在年降水量仅366毫米的奈曼沙区,在无地下水和灌溉补给的情况下,樟子松、小叶杨、小叶锦鸡儿、木岩黄芪人工植被不断恶化其自身的立地水分状况,很难长期维持其稳定性。而差把嘎蒿并未严重恶化自身的立地水分状况,群落的演替受立地水分状况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6种除草剂对豫南稻区直播再生稻田的除草效果及水稻安全性。结果表明:药后14 d, 40%■草·丁草胺EC 1 875 mL/hm2、39%甲戊·■草酮SC 1 800 mL/hm2、12%二甲戊灵EC+48%丁草胺EC 1 500 mL/hm2对田中多数杂草均有较好的株防效。药后21 d, 40%■草·丁草胺EC 1 875 mL/hm2对稗、莎草科杂草以及部分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均达91.75%~100.00%;39%甲戊·■草酮SC1 800 mL/hm2对莎草科杂草的株防效为75.00%,对其他杂草的株防效均在80.24%~100.00%;12%二甲戊灵EC+48%丁草胺EC 1 500 mL/hm2对稗、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均达100.00%,对莎草科杂草的株防效在67.00%~83.25%之间。以上3个处理鲜重防效均高于其他处理,且三者间差异不显著;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3.21%、10.12%、14.52%;以上3个处理分别比对照...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25%咪唑烟酸水剂对滩涂互花米草的防除效果,采用茎叶喷雾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咪唑烟酸、高效氟吡甲禾灵对滩涂互花米草的防除效果。结果显示,25%咪唑烟酸水剂3 750、5 625 g a.i./hm2处理药后30 d对滩涂互花米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1.31%、93.79%,显著高于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45.8 g a.i./hm2株防效(89.84%);25%咪唑烟酸水剂5 625 g a.i./hm2药后60 d对滩涂互花米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显著高于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45.8 g a.i./hm2,且不易返青。说明25%咪唑烟酸水剂3 750、5 625 g a.i./hm2处理能够有效防除滩涂互花米草,持效期更长。  相似文献   

13.
陡削以兰州新区的一段陡峭边坡作为试验地点,通过分析在植被重建初期经人工整地后形成的4种微地形(大圆形坑、小圆形坑、条形坑和原状坡面)的植被盖度特征及环境因子(土壤硬度和水分、地表和空气温度、坡位、无纺布)对植被盖度的影响,探寻能有效提高植被盖度的几种工程改造措施。研究表明:①铺设了无纺布坡面的植被盖度显著大于对照坡面;陡峭边坡不同坡位的植被盖度: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P<0.05),这与自然坡面植被盖度分布规律一致。②3种微地形的植被盖度均显著大于陡峭坡面,其中条形坑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最大,最大盖度维持的时间最长。③微地形和坡面的植被盖度均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微地形的土壤硬度(3kg·cm^-2)适宜植物生长,大于该值会对植被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铺设无纺布有利于促进上坡位的植被生长,使坡面植被分布更均匀。研究结果表明,在陡峭边坡坡度、坡位和温度等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选择对压实的坡面进行整地翻耕处理,增加长条坑的数量并铺设无纺布等有效的工程改造措施,能显著增加植被盖度,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沙地典型人工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半干旱沙区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成活与持续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类区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分析表明,不同植物种类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对植被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地下水埋深浅的区土壤水分长期维持较高的状态,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沙丘区地下水位深,土壤水分主要依靠降水的补充,固沙植物的生长明显降低了有效土壤水分供给量,多数植物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在半干旱沙丘区建立人工植被过程中,应该依照土壤水分状况配置植物种类和栽植密度,以土壤水分状况决定植物分布.地下水位较高区可栽植密度大的乔木或草本植物,而在沙丘区则一定依照降水量栽植适宜的植物和合理的栽植密度,以保证植物的长期稳定生存生长.  相似文献   

15.
植物根系水力提升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根系水力提升作用是植物深层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再通过浅层根系释放到较干燥浅层土壤中的过程。水力提升作用所释放的水分可缓解干燥土层水分匮乏,对改善自身及邻近植物的水分亏缺、促进植物养分吸收、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和矿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植物生态系统水分平衡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手段的发展,水力提升作用日益成为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态学与水文学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回顾和分析水力提升作用的研究历史、影响因素、提升数量、研究方法、生态作用等,特别阐述了水力提升作用在半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恢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改善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研75%嗪草酮水分散粒剂对大豆田阔叶草的除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在夏大豆播后苗前喷施土壤处理75%嗪草酮水分散粒剂506.26、562.50、618.75 g/hm2,对杂草的鲜重总防效分别为89.2%、93.3%、94.7%,对马齿苋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9.1%、91.3%、95.0%,对反枝苋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8.1%、98.9%、95.4%,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对酸浆的鲜重防效分别为46.4%、80.6%、88.6%,562.50 g/hm2与618.75 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均与506.26 g/hm2处理差异显著。75%嗪草酮水分散粒剂处理后,夏大豆出苗正常,苗后表现出轻微的药害症状,测产结果显示,各剂量处理与人工除草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5%嗪草酮水分散粒剂在夏大豆田中的推荐使用剂量为562.50~618.75 g/hm2,该剂量下药后45 d对阔叶草的鲜重防效为93.3%~94.7%,且对夏大豆安全。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对覆膜滴灌棉花根系活力和叶片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田间试验法,分析不同程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根尖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并对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以6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105%、100%、95%、90%、85%、80%为灌溉上限,共设6个灌水梯度,即5 400、4 950、4 500、3 750、2 850 m3/hm2和2 550 m3/hm2。结果表明:单株叶片干重及叶面积、地上部干生物量、株高、叶绿素含量随灌水量的减少而降低,根冠比随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加。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随灌水量的降低而升高,且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4和-0.667;根系活力随灌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7。当灌水上限为95%,即灌水量为4 500 m3/hm2时,作物表现出轻微的水分胁迫,随灌溉量的继续降低,胁迫加重。植物体内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表征棉花受干旱程度,可为棉花的灌溉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沙坡头人工植被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多年的植被调查和沙层水分动态的观测资料,对沙坡头地区无灌溉条件下人工植被33年演变过程中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人工植被已经演变为以油蒿为主的灌木半灌木+一年生草本+孢子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植被。(2)人工植被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为主,辅以少量的地面芽植物,没有地上芽和隐芽植物,生活型谱不完整。与天然油蒿群落比较,人工植被种类少、投影盖度低、根栖层水分严重亏缺。(3)投影盖度是荒漠半荒漠植被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工植被演变初期投影盖度波动性上升。7—16龄为鼎盛时期,投影盖度为30%左右。随后又波动性下降。这种波动性变化规律在判断沙漠化程度时有意义。(4)人工植被演变过程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近似“∩”型。种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其成负相关,近似“U”型。(5)流沙群落、3—33龄的人工植被的种多度分布模式为几何级数型。天然油蒿群落和红砂—珍珠群落为对数正态分布。1—2龄的人工植被种多度分布模式完全受人为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贝莱斯芽胞杆菌B006是一株高效生防菌株,但其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防病促生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和施肥条件下B006菌剂对娃娃菜生长及对软腐病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14%、施肥量为3.57 g/kg土的条件下,播种时沟施5 g B006菌剂(菌含量为1×107 CFU/g),出苗后浇灌B006菌悬液(3×108 CFU/mL)可明显降低娃娃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相同条件下未施用B006菌剂处理相比,防效达77.4%。在日光温室开展土壤水势、施肥量及B006菌剂施用随机区组交互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势—50 kPa和追肥量1049.5 kg/hm2(N/P/K=18/5/13)条件下,施用B006菌剂可以促进植株生长,与土壤水势和追肥量分别为—50 kPa×1499.3 kg/hm2和—30 kPa×1499.3 kg/hm2的处理相比,娃娃菜产量分别提高了8.6%和11.2%。综上所述,适当少水、少肥并施用贝莱斯芽胞杆菌B006菌剂可以明显控制娃娃菜软腐病的发生,促进植物生长,并显著提高娃娃菜产量。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生长季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水分是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水分来源,尤其是深层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阐明深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对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维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基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8种典型植被0-1.8m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和0-5m深度土壤水分季节比较,研究发现:1)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及其剖面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弱;2)生长季中不同植被土壤水分都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不同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中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有所不同;3)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表明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已难以受到当季降水补充,维持植被生长的功能可能在逐渐减弱,黄土高原现阶段植被恢复需要平衡维持植被生长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