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农”问题错综复杂,已经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形成“瓶颈”性制约。但其无论如何复杂,怎么变换,都离不开农民利益这个核心问题。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农民利益的重要意义,树立综合全面的、整体协调的、区别对待的、脚踏实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公正的、有制度保障的农民利益观,才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从而推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尊重农民利益是根本,谋求农民利益是核心,保护农民利益是职责,同时,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从历史、科学、现实;发展、协调、务实;法律、政策、组织等九个方面布列尊重、谋求、保护农民利益3×3方阵,比较全面地讨论了从农民利益问题的着手推进“三农”问题解决进程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新阶段西部“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林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525-525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通过阐述中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应从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城乡统筹,加大“三农”投入,建设现代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和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正确分析和认识目前“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切实维护和实现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收入。想让农民增加收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要实现这一点,惟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才能最终完成。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少中国农民的数量,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速度,积极地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城市需要充分的软、硬件准备;二是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技能的准备;三是政策保障体系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是长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分治、过度汲取农业剩余牺牲发展工业的结果;近年来日趋严重与我国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密不可分,全面解决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笔者认为现阶段必须有清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采取多种富有针对性的措施,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业人口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目前集中体现在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难的直接原因在于农业人口素质偏低,使得农业、农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也是“十四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我国全面决胜小康、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时期,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4月3日,新组建的农业农村部正式挂牌。韩长赋任部长、党组书记。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第三部分"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第二十六条"组建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制定“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就成为当前或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围绕这一想法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现代化、外向型农业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现状等方面谈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世纪现代农民的必要性,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问题提出了一是实施旨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全面教育培训行动计划,二是政府办学、企业岗位培训与农民自发求学相结合,三是拓展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内容,利用参与式培训的方式,四是提高农村劳动力中农业科技人员比例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四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静  张锋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46-15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而土地等农业资源的流转和集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就为农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农民创业是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我国农民创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分析得出农民创业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农民创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有很好的政治制度基础,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农民制度化参与少,非制度化参与多。为保证农民政治参与有序化、规范化、健康发展,须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完善和创新各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刘养卉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435-439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民问题始终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是制约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科学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移模式是否选择得当,是影响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上应采取的模式,以实现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从而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立公共财政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优化公共财政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支持方式,加强资金投入监管,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总体素质,对实现科教兴农,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实地调查,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苏州的新农村建设加快了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其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往研究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因素。就农民方面来讲主要为:农民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吸纳程度;利益机制因素;农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技术市场的不完善因素;农民的经营理念方面的因素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农民目前受教育现状和农民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认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现状是由于中国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农村农民教育基础薄弱、组织教育功能弱化等不利因素造成的。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是加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水平;并提出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符合农民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Rural development that has been raised to an unprecedented strategic pos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ulcrum for China to maintain it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 when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new normal. As a quintessential example in the state-level new area of western China and mountainous city, rural areas around Chongqing's Liangjiang New Area have typic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spac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layout. This study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rural research which focuses on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settlements and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objectively understands the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ur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