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3%、0.05%、0.10%的金属蛋白酶,饲喂奥尼罗非鱼56d,测定奥尼罗非鱼的生长、消化率及血清溶菌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结果表明,添加0.10%的金属蛋白酶显著提高了奥尼罗非鱼的增重率(P<0.05),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添加0.10%的金属蛋白酶显著提高了奥尼罗非鱼对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0.05%和0.10%的金属蛋白酶均显著提高奥尼罗非鱼对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在血清酶活力方面,添加0.10%的金属蛋白酶组SOD活力比对照组高(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金属蛋白酶能显著促进罗非鱼生长和营养物质的利用,提高罗非鱼血清SOD活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27.0±1)℃条件下,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低聚木糖(0.015%、0.030%、0.045%、0.060%)对初始体重为(6.29±0.94)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生长、饲料转化率、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共设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水族箱内随机放幼鱼12尾,投喂率为6%,自然光周期,循环过滤水系统饲养8周。结果显示:添加0.030%低聚木糖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30%和0.045%低聚木糖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奥尼罗非鱼幼鱼全鱼的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样本中的肝胰脏蛋白酶和肠蛋白酶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0.030%组的最高,添加低聚木糖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分别在0.030%与0.045%组最高,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肝胰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聚木糖添加量(x)与特定生长率(y)之间存在关系:y=-256.34x2+16.716x+3.6479(R2=0.9266),低聚木糖添加量在0.033%左右时,可以提高幼鱼的消化酶活力和饲料转化率,从而较好促进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对鱼体的营养成分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谷氨酰胺对杂交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初始体质量为(9.87±0.20)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谷氨酰胺对奥尼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及抗病力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处理组,每组谷氨酰胺添加量分别为饲料质量的0、0.2%、0.4%、0.6%、0.8%和2.0%,各设3个平行。用开放式流水养殖,饲养8周。之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实验,观察7d,计算成活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对杂交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成活率及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蛋白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影响显著(P<0.05)。添加量为0.6%和0.8%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0.4%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沉积率则以添加0.8%组最高,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0.4%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谷氨酰胺对杂交罗非鱼的肥满度和脾体比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肝体比和头肾体重比则影响不显著(P>0.05)。用嗜水气单胞菌分别攻毒48h、72h和96h,谷氨酰胺0.6%~0.8%饲料组罗非鱼的存活率影响显著高于0~0.4%组(P<0.05);而对攻毒后1h及24h的存活率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结果,建议奥尼罗非鱼配合饲料中谷氨胺酰胺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6%~0.8%。  相似文献   

4.
柠檬酸对罗非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柠檬酸 (0 .1%、0 .2 %、0 .3%、0 .4 % )对奥尼罗非鱼 (Oreochromisniloticus×O .aureus)幼鱼 (初始平均体重约 2 .0g)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共设 5组试验饲料 ,每一饲料组设 3个重复水族箱 ,每箱随机放鱼 15尾 ,投喂率为 6 % ,自然光周期 ,循环过滤水系统饲养 9周 ,每周称重 1次并相应调节投喂量。结果表明 :随着柠檬酸添加量的增大 ,饲料pH值呈下降趋势 ;添加 0 .2 %柠檬酸的试验组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LSD多重比较 ,下同 ) ;饲料效率在 0 .3%柠檬酸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罗非鱼血清葡萄糖含量在0 .4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 .1%组和 0 .3%组 (P <0 .0 5 ) ;0 .2 %组和 0 .3%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最高 ,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 .0 5 ) ;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在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肠蛋白酶活性随柠檬酸添加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0 .2 %组的最高 ,但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肝胰脏和肠淀粉酶活性分别在 0 .2 %和 0 .3%组最高 ,组间差异亦不显著 (P >0 .0 5 )。结果提示 ,饲料中适量添加柠檬酸 ,能提高罗非鱼幼鱼消化酶活性 ,提高饲料利用率 ,促进罗非鱼生长  相似文献   

5.
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的初始体重约5.0 g,试验共设5组饲料,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组(D0),以豆粕和花生粕完全替代鱼粉为试验组,其中两组为不补充磷酸二氢钙的情况下不添加植酸酶(D1)和添加植酸酶(D2),另两组为在补充磷酸二氢钙的情况下不添加植酸酶(D3)和添加植酸酶(D4)。每一饲料组设3个重复,每箱养鱼30尾,在流水系统中饲养,表观饱食投喂,投喂率为5%~6%。饲养实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磷组(D3、D4)和全鱼粉组(D0)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不添加磷组(D1、D2)(P<0.05);磷的表观消化率在添加植酸酶组(D2、D4)均显著高于不添加植酸酶(D1、D3),但与全鱼粉组(D0)差异不显著;鱼体粗蛋白含量在不添加磷和植酸酶组(D1)显著低于其他4组;体粗脂肪含量在不添加磷(D1、D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体灰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全鱼粉组(D0)、添加磷和植酸酶组(D4)、添加磷不添加植酸酶组(D3)、不添加磷添加植酸酶组(D2)和不添加磷不添加植酸酶组(D1),且两两组间差异显著;体钙、磷、镁、锌含量和脱脂骨灰分、钙、磷含量在全鱼粉组(D0)最高。不添加磷组(D1、D2)血清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地高。试验结果说明,无鱼粉饲料中补充磷可保持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率,饲料利用和全鱼可食部分营养成分含量;同时添加植酸酶,能显著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促进磷、锌和镁在鱼体内沉积,并有进一步提高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趋势。[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112-118]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硫酸锌为锌源,评价不同锌水平对奥尼罗非鱼幼鱼(Oreochrvmis aureus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体质量为(4.13±0.32)g罗非鱼随机分配在18个水族箱中,每箱20尾,每3个箱为1个处理组,分别以添加锌为0、20、40、80、160和320 mg·kg-1的6种饲料投喂,日投喂率为鱼体重5%~9%.8周的试验结果表明:20 mg·kg-1锌饲料组的增重率和鱼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蛋白质效率、饲料转化率也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全鱼脂肪含量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320 mg·kg-1锌饲料组降低;20 mg·kg-1锌饲料组,脊椎骨中锌离子浓度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 mg·kg-1锌饲料组(P<0.05);20 mg·kg-1与40 mg·kg-1锌饲料组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各添加组(P<0.05),20 mg·kg-1锌饲料组的血液中血比容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与其它各组没有显著差异;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Thiobarbituricacid-reactivesubstances)的量,锌为0mg·kg-1饲料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锌添加量为20 mg·kg-1饲料促进了罗非鱼生长,使鱼体抗氧化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初始体质量(64.35±1.75) g 的奥尼罗非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的耐高温酶制剂饲喂56 d,探讨耐高温酶制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耐高温酶制剂能促进奥尼罗非鱼的生长,提高质量增长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奥尼罗非鱼消化酶活性.当耐高温酶制剂添加量为0.10%时,奥尼罗非鱼的质量增长率、前肠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以及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最高,饵料系数最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在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基础上,分别以猪油、豆油、鱼油和茶油作为脂肪源,配制4种饲料(油脂的添加水平为4.5%),投喂初始体质量为(4.60±0.5)g的奥尼罗非鱼幼鱼,于1.5m×1m×1m的水族箱中饲养10周。每组3个平行,每箱15尾鱼,试验水温25~28℃。研究饲料脂肪源对奥尼罗非鱼体脂沉积、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鱼油相比,茶油、豆油和猪油可明显提高鱼体内脂肪的含量(P0.05),其中茶油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脂肪源对肌肉中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与鱼油相比,其他脂肪源明显提高其肝体指数(P0.05),而腹脂率则相反;鱼油可明显提高肝脏中苹果酸脱氢酶和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P0.05);茶油明显降低脂肪中脂蛋白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P0.05),豆油和猪油可明显提高脂肪中苹果酸脱氢酶的活力及mRNA表达(P0.05)。饲料脂肪源对奥尼罗非鱼体脂的沉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肝脏和脂肪,而不同组织内脂蛋白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变化是影响体脂沉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评价核糖蛋白替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饲料中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6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D1)中鱼粉含量为45%,通过添加核糖蛋白替代D1组饲料中鱼粉的0.5%(D2)、1%(D3)、2%(D4)、3%(D5)和4%(D6)。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初始体重为(24.00±0.30)g大菱鲆幼鱼56 d。结果显示,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核糖蛋白替代水平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6组(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核糖蛋白替代1%~3%的鱼粉后,显著提高了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幼鱼肠道α-淀粉酶活性在D4和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3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D6组(P<0.05);各组间幼鱼血清白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替代组均显著提高了幼鱼血清白介素β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D4~D6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在D5和D6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在D4组显著升高(P<0.05)。血糖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D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D2组大菱鲆幼鱼48 h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6.4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1%鱼粉时,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及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细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以初始体重7.30±0.12g的奥尼杂交罗非鱼幼鱼为对象,在池塘内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70d的养殖试验。试验配制5种等氮、等能、低鱼粉含量(2%)的实用饲料(D1~D5)。其中,D1为对照组,含有30%豆粕;在D2里用花生粕蛋白替代D1中50%的豆粕蛋白;D3~D5是在Diet2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晶体赖氨酸+0.05%晶体蛋氨酸、0.25%微囊赖氨酸+0.05%微囊蛋氨酸、0.50%微囊赖氨酸+0.10%微囊蛋氨酸。饲料中添加0.5%Cr2O3作为外源指示剂用于测定营养成分或能量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罗非鱼的成活率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与D5组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D2组最低;D2与D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D5和对照组(P<0.05)。D5和对照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2与D3组(P<0.05);罗非鱼的肥满度在对照组、D4与D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D2与D3组(P<0.05);罗非鱼的脏体比和肝体比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脂肪、总能及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在对照组、D4与D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2组(P<0.05);花生粕替代豆粕及添加晶体或微囊氨基酸对罗非鱼体常规成分和必需氨基酸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4.85%,40.48%,46.54%,51.54%,56.69%)的等能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54.52±0.23)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54 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上升,51.54%和56.69%饲料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51.54%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4%饲料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RE)也显著高于34.85%、46.54%和56.69%组(P<0.05),但与40.48%饲料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增重时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要量为53.56%.(2)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鱼体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的含量(P<0.05).51.54%饲料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4.85%组(P<0.05),而与40.48%、46.54%和56.69%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下降,水分含量表现出与粗脂肪含量相反的趋势.(3)饲料蛋白含量对星斑川鲽幼鱼部分血浆生化指标也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血浆总蛋白(TP)以51.54%组最高,与56.69%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34.85%、40.48%和46.54%组(P<0.05);40.48%、51.54%和56.69%组间血浆尿素氮(BU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34.85%和46.54%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星斑川鲽饲料中蛋白质适宜添加量为51.54%~53.56%.  相似文献   

12.
在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基础饲料中添加中性蛋白酶,添加量分别为0.00%、0.05%、0.1%、0.15%、0.2%和0.25%,研究添加后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消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1%~0.25%的中性蛋白酶,吉富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添加0.1%~0.2%的中性蛋白酶,显著提高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量为0.1%~0.15%时,肝胰脏蛋白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为0.15%时,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合鱼体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等各项指标,吉富罗非鱼饲料中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以饲料的0.1%~0.2%为宜。  相似文献   

13.
选用初始体质量(3.02±0.16) 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Oreochromis niloticus)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实验鱼,分别饲喂添加壳寡糖质量分数为0.00%(对照组)、0.10%、0.30%、0.50%和0.70%的饲料8周,考查壳寡糖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前肠组织结构及肠道主要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添加0.30%、0.50%和0.70%壳寡糖组增重率分别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2.53%、16.17%和9.47%(P<0.05);添加壳寡糖各组较对照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饲料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升高(P<0.05).在肠道组织结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30%和0.50%壳寡糖组的幼鱼前肠绒毛长度显著增加了18.02%和23.21%,宽度显著增加了45.21%和54.06%,密度显著增加了15.18%和19.37%(P<0.05);添加0.30%、0.50%和0.70%壳寡糖组的幼鱼肠壁厚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16.41%、19.96%和15.00%(P<0.05).在肠道主要菌群方面,各壳寡糖添加组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降低,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可提高其生长性能,并改善肠道内环境,推荐适宜添加量为0.30%~0.50%.  相似文献   

14.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七水硫酸锌为锌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锌0、50、100、150、200、400mg/kg,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精制饲料,饱食投喂初始体重为62.89±0.51g的星斑川鲽幼鱼66d,探讨饲料锌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50~400mg/kg饲料锌显著提高了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WGR)(P<0.05),且WGR的最大值及饲料系数(FCR)的最小值均出现在150mg/kg锌饲料组.添加100~200mg/kg饲料锌显著提高了试验鱼血液红细胞数量(P<0.05),0mg/kg锌饲料组的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蛋白含量不受饲料锌添加量的影响(P>0.05).血清溶菌酶(LSZ)活力随着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在锌添加量为150mg/kg时达最高值;当添加量高于150mg/kg时,LSZ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0与50mg/kg锌饲料组的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0和50mg/kg锌饲料组肌肉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150mg/kg锌饲料组最低(P<0.05).建议星斑川鲽幼鱼精制饲料中锌的适宜添加量为150mg/kg.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美洲鲥幼鱼生长的影响,设置了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5%、40%和45%的3组实验,经过41d的试验得出:蛋白质含量为40%的饲料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高(P<0.05);蛋白质含量为40%组和45%组的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35%组(P<0.05)。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体质量约21.85 g的黄河鲤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含怀山药2%的饲料与含怀菊花2%的饲料,饲养42 d后测定其肌肉生化成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怀山药与怀菊花能显著提高黄河鲤肌肉中脂肪含量(P<0.05),而对肌肉蛋白质、水分和灰分的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怀菊花显著提高了黄河鲤肌肉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P<0.05),添加怀山药显著提高了黄河鲤肌肉中的亮氨酸、精氨酸含量(P<0.05),各试验组必需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FAO/WHO评分标准;添加怀菊花可显著提高黄河鲤肌肉中亚麻酸的含量.添加怀山药与怀菊花可显著提高黄河鲤幼鱼肌肉脂肪含量;添加怀菊花可显著提高其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鱼肉品质;各试验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怀山药与怀菊花是一种值得开发的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7.
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体质量(15±0.5)g,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缸(直径60 cm×水深50cm)分别放养10尾、20尾、30尾、40尾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1 kg/m~3,2.1 kg/m~3,3.2 kg/m~3,4.2 kg/m~3,并分别标记记为G,O,G_20,G_30,G_40,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对幼鱼进行生长性能、饲料系数、血液指标及肝脏中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研究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G_10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G_20组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增重率的变化趋势类似.G_10和G2_20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_30组(P<0.05),G_40组饲料系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G_30和G_40组间血浆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G_10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G_20组((P<0.05).血糖含量呈现与皮质醇含量相同的变化趋势.3)G_30和G_40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各组谷草转氨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G_4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与G_30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G_40与2个低密度组(G_10和G_20)差异显著(P<0.05);乙酞胆碱酯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与代谢造成负面影响,20尾/缸(2.1 kg/m~3)是较为适宜的养殖密度.本研究旨在为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草鱼幼鱼对饲料中泛酸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安龙  文华  蒋明  赵智勇  吴凡  刘伟 《水产科学》2007,26(5):263-266
研究了饲料中泛酸钙添加量对平均体重(4.80±0.32)g的草鱼幼鱼生长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相同基础配方中分别添加泛酸钙0、8、15、30、60、120、240 mg/kg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泛酸钙能提高草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对照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添加组(P<0.05),各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泛酸钙含量的影响,但能提高鱼体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P<0.05)。基于特定生长率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的饲料泛酸钙最低需求量为25 mg/kg。  相似文献   

19.
实验选取体质量为(37.94±0.09)g吉富罗非鱼幼鱼420尾,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1.0、2.0、4.0、8.0、16.0和32.0 g/kg L-苹果酸的饲料,进行为期154 d的生长实验,研究L-苹果酸对罗非鱼肠道组织结构和功能及肝脏TCA循环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L-苹果酸水平的增加,前肠和中肠绒毛高度、密度、肌层厚度均在16.0 g/kg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肠绒毛高度、密度和肌层厚度逐渐降低(P0.05)。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在1.0 g/kg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蛋白酶、肝脏ATP含量随着L-苹果酸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肠Na+-K+-ATP酶活力、肠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含量在16.0 g/kg组达到最高值;肝脏柠檬酸合酶活力在8.0 g/kg到达最大值。研究表明吉富罗非鱼饲料中适量添加L-苹果酸(1.0~8.0 g/kg),能改善罗非鱼前肠和中肠的形态结构,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提高肠消化和吸收能力,同时提高肝脏TCA循环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凝结芽孢杆菌(Ⅰ:1.0×1011cfu/kg饲料,Ⅱ:3.0×1011cfu/kg饲料,Ⅲ:6.0×1011cfu/kg),室外水族箱中饲养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34.50±0.25 g),用基础饲料投喂作为对照,每饲料组设三个重复,每水族箱随机放养16尾鱼,投喂率为3%。采用静水饲养以避免各箱之间水的交换。56 d后测定鱼体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添加量的凝结芽孢杆菌均能显著提高奥尼罗非鱼胃、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但酶的活性随添加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凝结芽孢杆菌的添加对胃、肝胰脏和肠道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Ⅰ组和Ⅱ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相对增重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Ⅲ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1.0×1011cfu/kg饲料的凝结芽孢杆菌就能显著促进奥尼罗非鱼的生长和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满足最佳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