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菇担孢子交配型比例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水明  林范学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96-2302
 【目的】验证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是否存在普遍意义的偏分离现象及其在栽培菌株与野生菌株中的表现。【方法】以17个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株为样本,采用交配型分析、OWE-SOJ技术鉴定孢子的交配型,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供试总数64.71%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分离比,其中12个供试栽培菌株中有9个,5个供试野生菌株中有2个;偏分离菌株中均有亲本型孢子数量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偏分离双核菌丝体的F1代担孢子的核型主要取决于双核亲本的组成。【结论】香菇中担孢子交配型因子分离偏离理论预期是一种统计学意义的普遍现象;偏离程度栽培菌株大于野生菌株。  相似文献   

2.
香菇单核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鉴定了香菇担孢子的交配型,并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4种交配型担孢子的比例变化关系,探讨造成香菇担孢子4种交配型单核体比例偏离1:1:1:1分离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交配型因子偏分离与菌落形态、培养条件及单核体间交配反应的特征无关,不同菌株4种交配型的担孢子在菌落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但这些菌落形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没有相关性;4种单核体之间发生亲和性反应的形态特征有多种形式,这些形态特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同一双核菌株的F1代担孢子的萌发能力、生长速度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有些菌株的担孢子中4种交配型分布不均衡,甚至导致有些菌株中只能检测到2种或3种交配型的担孢子.  相似文献   

3.
以8个杨柳田头菇菌株为材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担孢子单核体的各类交配型比例。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都存在一定的偏分离现象但程度不同,12.5%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比例;单孢挑取时间过短会导致一些菌株极性的丢失,多数菌株其亲本型孢子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若将生长速度极慢单孢菌株排除在统计之外,发生偏分离的菌株占供试菌株的25%,在各菌株4种交配型中,除菌株Y2外,菌株Y1也发生严重的偏分离现象(χ2=47.40),菌株Y1亲本型出现了处理前没有的偏分离现象(χ2=38.19),整个群体亲本型和重组型的担孢子分布偏分离程度加重,而Y1自交后代因挑取的单孢数量相对少(37~75个单孢菌株)并未发生偏分离现象。因此,挑取时间作为一个人为因素会导致生长速度极慢的菌株丢失,而表现出虚假的偏分离现象,所以担子菌的交配型偏分离应该是孢子萌发力或生长速度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孢子比例差别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来自香茹不同菌株的单核菌丝的交配型、生长及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单核菌丝在菌落形态、交配型及酯酶同工酶谱上存在着多态性,发现了1种以前未见报道的单核菌丝形态类型。在L26菌株的单核菌丝交配试验中得到了白色子实体材料,对来自L26和241-4的单核菌丝进行杂交,获得了2菌株的杂交材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7个引物对26个安徽野生香菇菌株和6个香菇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在12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104个,占81.3%。聚类分析显示,当以相异距离0.25为阈值,32个菌株被划为5个RAPD遗传组,多数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的检测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其杂种优势也较强。  相似文献   

6.
主要通过双-单杂交技术,探讨造成香菇原生质体单核化后2种交配型单核体分离比例偏离1∶ 1与细胞质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双-单杂交所形成的由受体细胞质和受体、供体细胞核组成的同质异核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裂解后,毫无例外地都是与受体交配型相同的核居多,说明受体细胞质环境对双-单杂交所得异核体裂解后的核的存活和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双-单杂交中,作为供体的2个核中只有亲和力强的那个核优先迁移到受体中,形成新的异核体,即存在先导核,先导核与B因子的亲和特异性有关,特异性越高,先导核迁移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7.
    对造成香菇原生质体单核化后两种交配型单核体比例偏离1,1分离的遗传背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B因子或是与B因子连锁的因子对这种偏离有明显的影响,而A因子对此影响不明显.B因子特异性不同,与之相对应的交配型单核体出现的比例亦不同,特异性越高,其对应交配型单核体在经原生质体单核化后将以较大的比例出现.参试的2个香菇菌株中4个B因子特异性顺序为B1B>3B>4B>2.双-单杂交所形成的由受体细胞质和受体、供体细胞核组成的同质异核体经原生质体单核化裂解后均与受体交配型相同的核居多,表明受体细胞质环境对双一单杂交所得异核体裂解后的核的存活和数量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供体的2个核中只有亲和力强的那个核优先迁移到受体中,形成新的异核体,即存在先导核.先导核与B因子的亲和特异性有关,特异性越高,先导核迁移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栽培性状为指标对6个香菇菌株进行筛选,旨在筛选出适合代料栽培的优良香菇菌株。结果表明,武香1号和931这两个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栽培性状等指标上明显优于其他菌株,是适宜河南省香菇代料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ER IC-PCR技术在平菇栽培菌株鉴定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22个供试平菇菌株和对照香菇菌株中,ER IC-PCR扩增出的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聚类分析表明,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15的水平上,23个菌株聚类成8大类群:糙皮侧耳栽培菌株分别归属第1和第2大类群;秀珍菇5号、4011、白灵菇2号、杏鲍菇、鲍鱼菇和香菇分别独立地聚类为不同的大类群.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20时,鲍鱼菇和香菇聚类在一起,其他平菇菌株聚类在一起.这表明ER IC-PCR技术可以应用于平菇栽培菌株的鉴定,但也说明该技术在食用菌分类鉴定应用上的局限性,同时也说明食用菌需要多相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0.
香菇具独特香味且有多种保健功能,是我国栽培的主要食用真菌之一。但近些年我国大陆部分产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香菇病毒病,使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受到明显影响,重者绝收,损失严重。通过试验发现病毒在香菇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选取3株带毒香菇菌株,采用菌丝尖端挑取法(挑取长度小于0.2mm的菌丝尖端)进行脱毒。结果显示:通过菌丝尖端挑取法,获得一株无毒菌株(不含dsRNA条带),和一些未完全脱毒菌株(含1条11kb的dsRNA)。对脱毒不彻底菌株、脱毒彻底菌株以及带毒菌株分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发现在pH值8时,脱毒菌株的生长速度比带毒菌株快,脱毒菌株的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大于带毒菌株,而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则没有显著区别。通过栽培实验,发现:三个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1.
利用对峙培养和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对2个不同山林以及不同枯木上生长的32个香菇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枯木上生长的香菇菌株之间出现颉颃。在相似系数0.177水平上,两个不同山体的香菇菌株分别聚为不同类群。同一枯木上生长的香菇菌株并没有都聚为一个类群,同一枯木上生长的香菇菌株在遗传上存在较大差异,相似系数在0.143~0.875。同一枯木上生长的香菇,可能不是来自同一子实体的后代。  相似文献   

12.
郑秋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50-7451,7453
探讨来自粤北不同地方香菇菌株的共性与差异,并研究香菇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拮抗试验明确了各菌株之间的拮抗关系;通过组织培养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C/N、pH、维生素、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对香菇菌株生长的影响。4株香菇菌株都来自粤北不同地方,但相互之间表现出拮抗关系,表明4株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香菇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或蔗糖,最佳氮源是酵母膏或黄豆粉,碳氮比为10~30∶1,初始pH值控制在5左右;在培养菌丝体时要注意避光培养,培养温度不宜过高或者过低,最适温度为25℃,在培养基中添加VB1或者Vc均可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培养基的湿度控制在60%最佳。4株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且野生菌株具有较强的生长势,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我省15个袋栽香菇主要菌株进行单孢分离,对它们的交配型基因进行了分析与鉴定.结果发现,这15个菌株的A因子和B因子各有5个等位基因.15个袋栽香菇菌株可归为6类交配型基因型:L27、L087和Cr02同属A1A2B1B2;L135、L939和L9015同属A3A4B3B4;L241 4属A3A5B3B5;Cr33、Cr62、Cr66和闽丰一号同属A1A5B1B5;Cr04、L42和L26同属A1A3B1B5;Cr52属A1A5B1B3.在此基础上,结合菌株选育背景和RAPD分析结果建立了我省袋栽香菇主要菌株的品种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8对引物组合对AFLP标记在两个香菇菌株间(IB01×IB15)杂交F_1代的多态性及分离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FLP标记在该F_1代群体中的多态性较高,分离位点出现的平均频率是32.55%,分离方式有孟德尔分离、偏孟德尔分离及异常分离3种方式.3种分离位点出现的数量与平均频率分别为602、28.86%,271、12.99%,49、2.35%,其中孟德尔分离位点占分离位点总数的53.99%.15.34%的A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趋于亲本.  相似文献   

15.
双孢蘑菇生活史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双孢蘑菇在形态、生态、生理、遗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大部分野生和栽培的双孢蘑菇菌株和品种具有次级同宗配合的性特征,也有少数野生菌株属于异宗配合的类型。通过对采自英国牛津的野生双孢蘑菇菌株96.4的单孢菌株的形态、生长、交配、结实、RAPD和AFLP遗传标记等方面研究的分析,发现该菌株具有次级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的双重交配方式,成为独立的一群。研究表明野生双孢蘑菇在生活史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SCAR分子标记鉴别香菇双单杂交后代,为香菇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ISSR分析获得标识供体亲本菌株YX7两个细胞核的特异性条带,根据特异性条带序列设计SCAR引物,对菌株YX7为供体和菌株808孢子单核体为受体杂交获得的40个杂交菌株进行SCAR-PCR鉴别,并采用传统镜检和拮抗测试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分别标识供体菌株YX7两个细胞核核型的特异性条带a和b,据此设计的SCAR引物PA和PB分别对供体菌株YX7的2个不同细胞核具有特异性扩增作用。SCAR-PCR鉴定结果显示,40个待测菌株中,27个菌株为杂合子,其中19个菌株具有a条带标识核型,8个菌株具有b条带标识核型;13个菌株为非杂合子,其中11个菌株同时具有条带a和b标识的两个核型,是菌株YX7本身,另外2个菌株两种核型均未被检测出,属于菌株808的孢子单核体。传统方法验证结果与SCA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完全一致。与传统方法相比,SCAR标记方法更简便高效、结果更稳定可靠,并可通过核型标识进一步将杂合子分为两组。【结论】SCAR分子标记能高效、全面和精准鉴别香菇双单杂交菌株的杂合子和非杂合子,可应用于香菇杂交分子辅助育种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7.
研究同一栽培棚的香菇子实体,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香菇主要营养物质氨基酸生物合成量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季节香菇子实体氨基酸含量分析和环境因子监测结果的相关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一茬新鲜香菇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81%;二茬和三茬新鲜香菇总氨基酸含量相差不大,分别为1.56%和1.51%。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湿度、CO2浓度与子实体中生物合成氨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温度、湿度、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香菇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有显著性影响。综合气象条件可以看出,环境温度是影响其氨基酸生物合成含量的主要因素。香菇生长过程中环境温度、湿度、CO2浓度影响其子实体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香菇栽培料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锌(ZnSO4.7H2O),观察香菇菌种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以及霉菌污染等情况,并检测不同处理收获的子实体中的锌含量。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锌离子能促进香菇菌丝生长,提高香菇产量,并对霉菌污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硫酸锌添加量为500~600 mg/kg干培养料,香菇菌丝体长势、子实体产量和富锌量均最佳。当硫酸锌添加量为500 mg/kg时,香菇子实体含锌量最高(172 mg/kg)。  相似文献   

19.
选用L系列、F系列10个有代表性的香菇菌株,进行对适应松杉木屑栽培香菇新菌株宁香8号的拮抗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宁香8号与L系列和F系列菌株之间有极明显的拮抗作用;L系列菌株间存在的拮抗线比较明显或明显,F系列菌株间存在的拮抗线比较明显,L系列同F系列间存在明显的拮抗线,表明宁香8号与L系列、F系列10个菌株无亲缘关系,属于不同类菌株。  相似文献   

20.
金银花茎藤培养香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华舟  孙爱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188-7189
[目的]探索以金银花茎藤为主要原料栽培香菇的培养基配方及菌丝生长和出菇状况。[方法]以不同含量的金银花茎藤培养基为试验组,以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以及栎木屑培养基为对照组,对比观察香菇菌丝生长及出菇状况。[结果]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的菌丝萌动和生长最快,各组培养基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别不明显。随着培养基中金银花茎藤的增加,出菇时间和次数增加,产量提高。金银花茎藤可作为香菇种植的培养基,其适宜配方为:金银花茎藤屑200g、麸皮20g、蔗糖20g、石膏2g、水300ml或料水比1.0∶1.3。[结论]金银花茎藤含有充足的香菇菌丝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金银花茎藤培养基可替代传统栎木屑培养基用于培养香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