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本校育种田的大豆上得到一个病毒分离物——A-1。A-1分离物接种了7个科28个种和品种,而侵染6个科19种植物。A-1分离物很易侵染大豆、菜豆,引起深浅绿色花叶;在豇豆接种叶上产生扩散的褪绿斑,并发展成系统花叶;亦易侵染心叶烟、普通烟、克氏烟、矮牵牛和辣椒等茄科作物,表现系统花叶症状;在苋色藜和番杏上引起局部褪绿斑。但A-1分、离物与番茄上分离的CMV在豆科寄主反应上有差异。A-1分离物可以侵染几种豆科作物,而CMV不侵染大豆和菜豆,仅在蚕豆和豇豆上引起小型的红褐色斑。A-1分离物的体外抗性:失毒温度5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1—2天。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A-1分离物与CMV标准抗血清作琼脂双扩散测定呈阳性反应。根据以上性状,分离物A-1应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组的黄瓜花叶病毒(CMV)。江苏省南京、徐州和山东省薛城、莱西等地采集的140个大豆病毒样本中,CMV占36%。  相似文献   

2.
从白车根草(Trifolium repens)上分离的一株苜蓿花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药物试验场表现黄斑、花叶和皱缩症状的药用植物白车根草(Trifoliumrepens)上获得的一个病毒分离物SHy,经汁液磨擦接种在豇豆、赤豆、菜豆、鸡冠花、番杏、黄瓜上引起局部侵染,在大豆、假酸桨、洋酸桨、苋色藜、昆诺藜、灰藜、千日红上引起系统花叶或黄斑,在心叶烟、普通烟、黄花烟上引起系统黄斑和坏死,SHy在寄主反应上与其它作者所报道苜蓿花叶病毒的特征基本相符且类似于Kreitlow等所描述的黄色块斑株系。通过免疫电镜检查证实SHy具备苜蓿花叶病毒的粒子特征并与已知苜蓿花叶病毒有血清学反应,SHr能经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根据以上结果,病毒分离物SHy被确认为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Virus,AMV),最后还就AMV在我国作物上侵染与为害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从白车根草(Trifolium repens)上分离的一株苜蓿花叶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杭州药试验场表现黄斑,花叶和皱缩症状的药用植物白车根草(Trifoliumrepens)上获得的一个病毒分离物SHy,经法液磨控制接种在豇豆,赤豆,菜豆,鸡冠花,番杏,黄瓜上引起局部侵染,在大豆,假酸桨,洋酸桨,苋色藜,昆诺藜,灰藜,千日红上引引起化叶或黄斑,在心叶烟,普通烟,黄花烟上引起系统黄斑和坏死.SHy在寄主反应上与其它作者所报道苜蓿花叶病毒的特征基本牙符且类似于Kreitlow等所描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山东、河南、云南、贵州烟草花叶型病害毒源鉴定工作的一部分。从田间表现畸型、花叶、橡叶症(闪电纹)的植株上获得一种分离物,在心叶烟、蔓陀罗、菜豆(Pinto)上表现局部枯斑。致死温度90℃以上,稀释限点10~(-6),体外保毒期一个月以上。PEG沉淀法获得的提纯物测定紫外分光吸收光谱曲线,符合一般植物病毒核蛋白吸收的特性。电镜观察为刚性长杆状粒体,表明该分离物为典型的TMV。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山东、河南、云南、贵州各分离物抗原一致。  相似文献   

5.
从辣椒上分离到的Ⅰ—17、Ⅱ—44、Ⅲ—59、和Ⅳ—34四个病毒分离物,根据其病毒形态、大小、血清反应、蚜虫传毒特性、体外稳定性、寄主范围和症状特点,Ⅰ—17、Ⅱ—44和Ⅲ—59分离物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的三个不同分离物,Ⅳ—34鉴定为烟草花叶病毒(CMV)。CMVⅠ—17、Ⅱ—44和Ⅲ—59三个分离物的病毒形态为球状,直径约28nm,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结果:它们与 CMV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三个分离物均由棉蚜、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钝化温度:Ⅰ—17为55—60℃,Ⅱ—44为66—70℃,Ⅲ—59为60—65℃,三个分离物的稀释限点均为10~(-4)—10~(-5),体外保毒期均为5天;在辣椒、黄瓜、心叶烟和普通烟等寄主上引起系统花叶,在奎宁藜、豇豆、蚕豆等植物上引起局部枯斑,不侵染十字花科植物。Ⅰ—17、Ⅱ—44和Ⅲ—59三个分离物在心叶烟、黄花烟、普通烟、蚕豆、蕃茄、曼陀罗等寄主上的侵染性及症状反应不同,在不同辣椒(甜椒)品种上的症状反应也存在差异。TMVⅣ—34分离物病毒粒子形态为直杆状,大小约为300×18nm,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表明它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存在亲缘关系;不能由蚜虫传毒,致死温度为95°—100℃,稀释限点为10~(-10)—10~(-11),体外保毒期2个月以上;在普通烟、毛叶烟、三生烟、辣椒、蕃茄等寄主上表现系统花叶,在心叶烟、曼陀罗、奎宁藜、黄色藜、枯斑三生烟等寄主上引起枯斑症状,不侵染黄瓜和蚕豆等植物。  相似文献   

6.
大豆的烟草环斑病毒(TRSV),系种子带毒传病,它是引起产量严重损失的大豆病毒病害之一。我国是否发生未见报道。本研究系在美国依阿华大学采用该地分离的毒原,对大豆 TRSV 的生物学性状如毒原繁殖、病毒接种指示植物鉴定及寄主范围、病毒汁液性质的常规测定等进行了试验。所得结果为:大豆的烟草环斑病毒接种于豇豆叶上产生红褐枯斑;接种于黄瓜叶上产生淡黄环斑,系统性;接种于普通烟—白贝菜(White Burley)叶上,初形成同心纹环斑,后转为系统轻花叶症;接种于克利夫兰烟叶上也是先生同心环斑,后转为轻花叶症,在蔓陀萝叶上表现花叶症;在千日红叶上表现褪绿小枯斑等。TRSV 的寄主范围颇广;茄科、藜科、豆科、葫芦科均受侵染,但不侵染禾本科和茄科及豆科里某些品种。其失毒温度为60℃;稀释限点为10~(-6)(但在10~(-3)时侵染率已下降);体外存活11天。  相似文献   

7.
从珊瑚豆(Solanum pseudocapsicum L.var diflorum(Vell)Bitter)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病毒(SPV—I),汁液摩擦接种和桃蚜(Myzus persicea)、棉蚜(Aphis gossypii)均能传毒。两次试验证明该病毒不经种传,人工摩擦接种可侵染7科中的21种植物。在黄瓜、心叶烟等植物上能引起系统花叶,能引起苋色藜、昆诺阿藜接种叶片局部枯斑。该病毒钝化温度为65~70℃10分钟;稀释限点为10~(13)~10~(-4);体外存活期为1~2天(22℃)。琼脂免疫双扩散表明,此病毒与黄瓜花叶病毒有明显的血清学关系。浸蘸法制备样品,2%醋酸铀负梁,透射电镜观察,该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其直径为28~30nm。根据此病毒的生物学、血清学特性和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8.
从邯郸市甜椒田间采集呈环斑花叶或黄斑花叶症状材料编号为82—6—35(2).经生物学、血清、电镜下的形态观察证实82—6—35(2)为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rattlevirus)的一个分离物,称之为TRV—PRSM.该病毒以汁液接种传染,感染5科22种植物,引起局部坏死斑、褪绿斑、花叶、系统坏死、黄脉、黄化等。病毒粒体呈直杆状,有2种粒体,长粒体190~210nm×25um.短粒体40~80nm×20~25nm.长短粒体比1:2、TRV-PRSM分离物同TRV标准抗血清形成特异的沉淀线。  相似文献   

9.
侵染蚕豆的黄瓜花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鉴别寄主反应、寄主范围测定、介体传播特性、粒体形态以及血清学诸项试验,将蚕豆病毒分离物B_5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B_5液接种能侵染7科20余种植物。在蚕豆的接种叶上形成红褐色坏死斑,有或无系统侵染;局部侵染苋色藜和昆诺藜;系统侵染心叶烟和番茄分别引起花叶和蕨叶症。B_5可经桃蚜、棉蚜和甘篮蚜的非持久方式传播。B_3在电镜下粒体形态为球状,直径28~30nm。B_5病株的粗制液在免疫双扩散试验中能和黄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起反应,且在免疫电镜试验中,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处理的铜网能捕获大量B_5粒体。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CMV和TMV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对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田间调查、寄主范围和症状特点、血清学反应以及RT-PCR的试验结果,证实了黄瓜花叶病毒(CMV)是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病毒病的主要毒原之一;通过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鉴定了烟草花叶病毒(TMV)是另一主要毒原。在采集的病样中,根据鉴别在寄主上的症状特点,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分离物,分别称为分离物Ⅰ和分离物Ⅱ。分离物Ⅰ在辣椒、西葫芦、三生烟、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等寄主植物上引起花叶等症状,在苋色藜、昆诺阿藜上产生局部枯斑,不侵染千日红,由此可初步鉴定为CMV;从间接ELISA和RT—PCR的检测结果也可判断分离物Ⅰ是CMV,其检出率为36.67%。分离物Ⅱ在辣椒、普通烟上产生花叶症状,在心叶烟、曼陀罗、千日红、三生烟、苋色藜和昆诺阿藜等寄主植物上产生局部枯斑,而不侵染西葫芦,由此可初步鉴定其为TMV;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分离物Ⅱ是TMV,其检出率为43.33%。另外,TMV在田间发生率明显高于CMV。  相似文献   

11.
 从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病毒分离物(CMV-Co),汁液摩擦接种和桃蚜(Myzus Persicea)均能传毒。人工摩擦接种可侵染5科21种植物,在黄瓜、心叶烟等植物上引起系统花叶;在苋色藜、昆诺阿藜、豇豆等接种叶片上引起局部枯斑。此病毒的钝化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2~3天。部分提纯的病毒最大紫外吸收为258nm,最小吸收为238nm,表现为典型的核蛋白吸收,A260/A280=1.26.SDS-不连续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解离病毒其外壳蛋白亚基为一条多肽链,分子量约为25500道尔顿。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CMV-Co与黄瓜花叶病毒有明显的血清学反应:用1.5%醋酸双氧铀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球形(正二十面体),直径为28~30nm.根据上述特征,CMV-Co是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天竺葵上发现番茄斑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云南省昆明市植物园中发现症状表现为叶片褪绿和环斑的天竺葵,怀疑其为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侵染。[方法]将病叶汁液摩擦接种至本氏烟,显症后取样与原样一起用3种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抗体采用Dot-blot ELISA方法进行检测,并用RT-PCR方法对本氏烟叶片进行检测。[结果]接种本氏烟的系统叶片在7 d后表现典型的花叶、卷曲和枯斑等症状,天竺葵病叶和接种显症的本氏烟系统叶Dot-blot ELISA和本氏烟叶片RT-PCR检测结果均表明其病原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RT-PCR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其N基因与TSWV-LE分离物核苷酸相似性达99.74%。[结论]天竺葵病样为TSWV侵染所致,这是首次在中国天竺葵上发现TSWV,对该病毒的防治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田间采集的菊花病毒病标样13~(?),能侵染菊花,病株表现出轻度花叶、斑驳;侵染烟草和心叶烟表现出花叶、畸形,叶背形成耳突症状;侵染番茄表现出花叶与畸形;还能使苋色藜、昆藜表现局部斑。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菊科、茄科、藜科等多种植物,并能通过汁液、蚜虫传毒。电镜负染或超薄切片可观察到球状病毒粒子,直径为28~30nm。紫外吸收光谱表现为典型核蛋白吸收峰。A260/280=1.7974.与番茄不孕病毒(TAV)有血清反应,而与CMV无血清反应。因此认为13~(?)分离物是番茄不孕病毒。  相似文献   

14.
应用负染色,超薄切片等电镜制样技术,结合病毒分离提纯方法,对云南省各烟区烟草病毒病植株及马铃薯病毒病植株进行了电镜检测分析,观察到五种类似烟草病毒病原的分离物。从烟草花叶病叶中检测出类似烟草花叶病毒(TMV)及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分离物,从烟草蚀纹病叶中检测出类似烟草蚀纹病毒(TEV)的分离物,在马铃薯小叶病叶及蓝叶病叶中检测出类似马铃薯病毒Y(PVY)、烟草脆裂病毒(TRV)的分离物。首次从形态学上证实了上述病原或病原所属组成员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广西西瓜花叶病病原病毒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西各西瓜主产区采集到表现花叶症状的样品124份,经ELISA测定,所采样品均与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与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抗血清呈阴性反应.取典型样本摩擦接种西瓜、西葫芦、南瓜、黄瓜、毛节瓜、瓠瓜、罗汉果等葫芦科植物表现花叶症状;接种苋色藜产生局部坏死斑;接种番木瓜、普通烟、心叶烟、番茄、辣椒、豇豆等无任何症状反应.该病毒还可通过棉蚜和嫁接传染.病毒初提纯液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许多大小为12nm×(600~800)nm的线状病毒.ELISA测定结果显示,该病毒与莴苣花叶病毒(LMV)、大豆花叶病毒(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据此,广西西瓜花叶病的病原病毒应为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  相似文献   

16.
正一、花叶病毒病(一)症状普通花叶病毒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为叶片出现浓绿或黄绿相间花叶,叶缘翻卷,严重时植株矮化,叶片皱缩、扭曲、狭长、不开片。马铃薯Y病毒病发病时,主脉坏死。蚀纹病毒病的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小斑点,之后形成白色条纹及不规则病斑,沿叶脉发展。(二)发病规律黄瓜花叶病毒病、蚀纹病毒病、马铃薯Y病毒病均靠蚜虫传播,普通花叶病毒病靠病株汁液、土壤、流水、蝗虫等传播。(三)发病条件1.气候因素。病毒  相似文献   

17.
1982年夏季,从本校大豆研究室试验田中得到一个顶枯病株,同时伴有皱缩花叶、叶脉坏死、叶柄和茎部坏死条斑、植株矮缩等症状。在防虫温室内分离,得到三个病毒分离物,其中之一是坏死型病毒。在室内对坏死病毒的鉴定结果如下:它的寄主范围广,在接种的9科40种植物中可以侵染34种,人工接种后的寄主反应都是坏死症状。体外抗性强,温度钝化点为90~95℃(10分钟),体外存活期(室温)为80天以上,稀释限点为10~(-7),—10~(-8)。用大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杨陵地区栽培的千金子花叶毒林上分离到一种病毒,经汁液磨擦接种三生烟及心叶烟产生环斑症状。其TIP为60℃,DEP为10~(-2)~10~(-3),L则为4~5天。能通过种子传播但不能通过蚜虫传播。该病毒与TRSV抗血清有明显的沉淀反应。在电镜下观察到直径30nm的球状粒子。该病毒被鉴定为TRSV。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株为毒源,通过蚜虫传染接种大十字期、猫耳朵期、摆盘期、团棵期、旺长期和现蕾期的烟株,观察症状反应并检测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研究表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病程可分为4个阶段:潜育期、过敏反应期、缩顶期和丛枝期,烟株从感染到表现丛枝要经过约1个月;蚜虫接种后约1周,在蚜虫口针刺吸部位开始出现褪绿斑,继而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即从褪绿斑中心开始坏死出现蚀点斑,叶片上布满坏死斑纹,有典型的环纹和蚀纹,严重的烟株叶片破裂,细脉坏死;随后进入缩顶期,烟株生长缓慢,叶间距明显缩短,顶部几乎成为一个平面,叶色稍黄,大十字期和猫耳朵期接种烟株缩顶后生长极其缓慢,萎缩成为僵苗,不表现丛枝症状,也不会开花结实;感染约4周后,摆盘期、团棵期、旺长期和现蕾期接种的烟株开始腋芽丛生,生长速度加快,几天后便表现为典型的黄化丛枝症状,叶黄化且变圆,能够开花结实.其症状和文献记载的所有烟草丛枝、丛顶和丛蔟类病害有明显区别,初步认为是1种未见记载的新病害,建议称之为“烟草簇矮病(Tobaco bushy dwarf)”.文中附病程症状图2版.  相似文献   

20.
花生斑驳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花生种传病苗、花生病株以及花生种植区的大豆病株上分离到三个病毒分离物。经基本性状的测定,证实它们是同一病毒。汁液摩擦接种可侵染八种豆科、藜科和茄科植物,在苋色藜接种叶上产生局部褪绿斑。由桃蚜、豆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1—2天。可通过花生种子传病。病毒粒体线条状,有风轮状和束状内含体。并根据血清学的琼脂双扩散和免疫电镜的测定结果,将这三个病毒分离物鉴定为花生斑驳病毒(PM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