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农业旅游开发对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农业旅游开发对呼伦贝尔沙质土壤草甸草原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1)农业旅游开发显著降低了植被覆盖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p < 0.05),对植被优势度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 > 0.05);2)农业旅游开发增加了土壤容重和pH,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3)农业旅游开发显著增加了土壤粗沙(p < 0.05),显著降低了土壤粘粉粒(p < 0.05),对细沙和极细沙没有显著影响(p > 0.05);4)农业旅游开发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全氮和碱解氮)和钾素(全钾和有效钾)(p < 0.05),而土壤磷素(全磷和有效磷)则不受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p > 0.05),其中土壤钾素(全钾和有效钾)变化幅度较大,对农业旅游开发表现较为敏感;5)相关性分析表明:农业旅游开发下植被属性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效养分。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依据自身资源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海岛经济的做法;(1)确定发展规划,构筑农业产业化框架;(2)根据市场需求,发挥海岛优势;开发特色产品;(3)实施名牌战略,做到优质高效,形成规模效益;(4)增大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5)搞好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6)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产品商品化。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是农业大省,近几十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农业碳排放量的升高。因此基于本区域水稻种植、农资投入、土壤利用及畜禽养殖4类主要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评估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总量范围在1098.32~1471.94万t;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范围在2.50~3.87 t/万元,畜牧业碳排放强度整体亦呈下降趋势,范围在0.76~2.03t/万元;各碳源碳排放总量和其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水稻种植(806.72万t,61.15%)>畜禽养殖(243.57万t,18.57%)>农资投入(237.39万t,18.02%)>农田土壤利用(29.60万t,2.26%);2)江西省县域农业碳排放量空间特征明显,高碳排放区均集中于鄱阳湖平原地区以及吉泰盆地;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由相对离散到集中在赣北地区;整体上江西省碳排放总量的重心向北移动;3)农业碳排放效率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最重要的因素,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减少量和其占总农业碳排放减少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农业生产效率因素(1828.13万t,56.57%)>地区产业结构因素(1265.29万t,39.15%)>农业产业结构因素(86.12万t,2.66%)>农村总人口因素(52.12万t,1.62%)。整体上,各因素减少农业碳排放总量绝对值排序为:赣北>赣中>赣南。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测算以及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51−2018年各省(自治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干旱受灾面积、干旱成灾面积等数据,构建了干旱影响强度和干旱成灾强度特征指标,并分析近70a各省(自治区)空间尺度的农业干旱灾害的分布、发生次数、变化趋势和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阶段性变化特点。研究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河北省等省(自治区)的干旱受灾面积、干旱成灾面积、干旱影响强度和干旱成灾强度的多年平均值均位于前列;(2)中度及以上干旱等级发生次数最多的前10位均为北方省份(自治区),总次数均≥25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陕西省位居农业干旱发生次数最多前三位;(3)16省(自治区)的干旱受灾面积和干旱影响强度存在减小趋势,但大部分地区即23个省(自治区)的干旱成灾面积和27个省(自治区)的干旱成灾强度存在增加趋势;(4)受气候变化影响,各省(自治区)在气候较冷的I阶段(1951−1984年)农业干旱较轻,在气候增暖明显的II阶段(1985−1997年)农业干旱大幅加重,在气候增暖趋缓的III阶段(1998−2018年)农业干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干旱影响强度普遍减小,但其成灾强度在加重。总之,农业干旱具有明显的南轻北重特征,且北方农业干旱更加频繁,因此北方地区仍需加强防御,减轻重大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是经济强省也是农业大省。为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等,使得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渐凸显。为揭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来源,阐明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该研究基于1991—2021年历史统计数据分析,运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广东省各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负荷,阐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随时间发展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1991—2021年广东省农业源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ammonia nitrogen,NH3-N)、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排放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近4年来各污染物排放量出现小幅度降低。与1991年相比,2021年农业源COD、NH3-N、TN和TP排放量分别增长至1.9、1.9、1.7和2.1倍。2)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是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种植业对农业源NH3-N、TN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占比分别为48%、52%),而畜禽养殖业对农业源COD、TP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占比分别为90%、51%);此外,水产养殖业对农业源各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贡献率在10%~16%之间,但其排放量及贡献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客观分析了1991年来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可以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农业政策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户这一微观主体的土地利用模型为起点,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工农业关系及采取的政策对农户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无障碍的全国统一市场;(2)停止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3)实行工业适度增长,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4)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转换途径,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环境保护》2009,(6):1126-1126
农业碳氮循环是全球碳氮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为了交流我国在农业碳氮循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将集中刊登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与土壤固碳固氮方面的研究论文,包括:(1)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与措施;(2)农业土壤固碳固氮新技术与措施;(3)农业生态系统中(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固废堆放等)碳氮循环规律与机理等。专辑征文请从学报网站上注册投稿(学报网址:www.aes.org.cn),  相似文献   

8.
荷兰生态(有机)农业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已成为国际农业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发展高效生态(有机)农业,以新的强度和效能为长三角和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作贡献,是上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是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荷兰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以下成功经验:以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实现生产生态共荣;在...  相似文献   

9.
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水土资源匹配态势与利用程度决定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安全。为优化中国农业水土资源配置,该研究基于2000—2020年全国31个省市的统计数据,采用基尼系数评价中国农业水土匹配状况,提出广义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揭示各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及配比程度,联合匹配特征与水土利用状况确定各省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类型区。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灌溉水与耕地分布差距较大(基尼系数均值0.424),匹配情况变差;广义农业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相对合理(基尼系数均值为0.360),无显著变化趋势。地理区及省际间农业水土匹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匹配状况为“土多水少”,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匹配状况为“水多土少”,广东(广义农业水土匹配系数均值为2.06)和云南(广义农业水土匹配系数均值为1.02)匹配程度分别为各省市最低和最高,匹配状况均为“水多土少”;2)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程度空间异质性明显,垦殖率东南高西北低,农业水资源利用程度北高南低;3)吉林、新疆、江苏水土资源配置情况变差(转为低匹配高开发区),北京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有所好转(转为高匹配低开发区)。研究结果能够为国家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相关决策提供支撑,对实现国家食物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环境保护》2009,(7):1443-1443
农业碳氮循环是全球碳氮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为了交流我国在农业碳氮循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将集中刊登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与土壤固碳固氮方面的研究论文,包括:(1)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与措施;(2)农业土壤固碳固氮新技术与措施;(3)农业生态系统中(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固废堆放等)碳氮循环规律与机理等。专辑征文请从学报网站上注册投稿(学报网址:www.aes.org.cn),经专家审阅合格的稿件将于2009年第12期(2009年12月20日)出版,欢迎各有关单位和专家踊跃投稿,征文截止时间为2009年9月15日。  相似文献   

11.
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苍南县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做法:(一)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确定专人负责;(二)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三)建立内外农业信息联系点;(四)及时传递信息,分析了所取得的作用与效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筛选原则,结合福建省农业生产特点,邀请省内外农业生态环境专家对19个候选因子进行排队打分,建立了由13个因子组成的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计算公式。利用GIS技术制作了不同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1-2005年)福建省分县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布图,计算各年代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福建省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年代逐渐变差,各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1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县数随年代减小,5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县数随年代增加;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或较差,西北地区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49-2006年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剖析了全省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 在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波动中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1)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粮食单产的提高使全省粮食总产保持稳步增长;(2)广东省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 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大, 且单产逐年增加;(3)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复种指数可提高区域的粮食生产;(4)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典型旱年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在东北地区生长季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d为时间尺度,以土壤相对湿度(RSM)为参考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评估典型旱年2009年作物生长季内分别表征降水、土壤和作物的3个类别10种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数在东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生长季中、后期,综合考虑冠层温度和植被特征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与RSM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5左右,对土壤湿度变化较敏感,可用于该生长阶段的农业干旱监测;(2)考虑作物前期缺水的累积作物缺水指数(ACWSI)是与RSM相关性较好的指数之一,在生长季前期和后期与RSM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47以上,表现良好,但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累积效应的时间尺度;(3)表观热惯量(ATI)更适于生长季前期干旱监测,改进型能量指数(MEI)适用于各种植被覆盖条件,但存在一定不稳定性;(4)考虑前期累积降水的APCI指数比仅考虑8d降水的条件降水指数PCI更能反映土壤湿度状况,特别是在生长季中、后期,可作为其它监测指数的补充;(5)条件植被指数(VCI)、归一化差异水分指数(NDWI)与RSM相关性较低,对现时土壤湿度的反映不敏感,不适于研究区内短时间尺度的农业干旱监测。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开展农业干旱监测选取合适指标提供参考,也可为农业干旱指数的广泛应用构建可行性框架。  相似文献   

15.
《农业环境保护》2009,(8):1622-1622
农业碳氮循环是全球碳氮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为了交流我国在农业碳氮循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将集中刊登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与土壤固碳固氮方面的研究论文,包括:(1)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与措施;(2)农业土壤固碳固氮新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路 《计算机与农业》2011,(9):78-79,83
《农业科学叙词表》(以下简称《农表》)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业科学检索语言。《农表》是以情报学、语言学、逻辑学、信息系统学以及标准化学为基本理论,从我国农业科技情报、图书、挡案工作现代化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遵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叙词表编制经验,采用分类主题一体化编表新模式编制成的。软件农业科学叙词表按叙词表分类大纲查询,农业辞典的分类大纲的分类号,例如:60D禾谷类作物(S51);67Q天敌昆虫(S476);92A植物病毒(Q939.46),其他分类项参照分类大纲和分类类目。  相似文献   

17.
就农业信息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建立结构合理、运行灵活的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功能的社会化、结构上的网络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和经营上的产业化。提出了一些建议:(1)拓宽信息服务领域;(2)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3)强化农业信息服务手段;(4)提高信息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18.
黄国勤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1998,30(2):70-75
南方冬季农业是种植业的起点和基础,合理开发南方冬季农业,有利于促进整个农业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南方冬季农业开发模式主要有:(1)间混复合型;(2)结构优化型;(3)农牧结合型;(4)高产高效型。本文对上述各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现代生产+现代经营管理+现代科技+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体现为:(1)现代适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种植业——农区饲养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丘陵区稻、果、牧、渔综合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千烟洲”立体开发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城郊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2)现代适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带农户组织、一体化企业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3大类11种;(3)现代农业技术体系;(4)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传统农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一)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二)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及传统思想意识的制约;(三)农业科技,教育滞后;(四)区位经济条件障碍。因此,要采取(一)实行区域性生产规模经营;(二)加快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三)逐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四)建造农业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