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对于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生态风险的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首次从小尺度出发,以内蒙古巴林右旗的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图斑为研究对象,假拟耕地后备资源为耕地,以宜耕资源图斑为微观尺度的生态系统,应用AHP层次分析模型从土地暴露度、立地条件与土壤属性及斑块景观格局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巴林右旗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法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获取权重过程进行改进,借助地统计学、土壤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内蒙古巴林右旗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图斑面积为91995.49 hm2,耕地后备资源图斑面积为275960.00 hm2,总面积共367978.21 hm2。其中,耕地中有26.59%属于高度风险状态;耕地后备资源中55.09%属于高度风险,二者面积总和占评价总面积的47.97%。巴林右旗土地荒漠化严重,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严重水平,有待于针对性治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新疆后备耕地资源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明确后备耕地资源的总量及分布是耕地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前提.该文构建了新疆后各耕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1 km2栅格数据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基于GIS评价县域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及分布.结果表明:①自然-生态适宜的后备耕地资源147.41万hm2,各县分布面积从0.01~17.55万hm2不等;②自然-生态-经济适宜的后备耕地总量为97.61万hm2,分布在65个县;③适宜开展耕地跨区域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97.19万hm2,分布在51个县.随着评价约束条件的增加,新疆适宜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总量逐渐减少,生态风险和经济成本对耕地跨区域流动的影响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3.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平衡测算方法,分析县域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以湖南省沅江市为例,测算至2020年实现数量平衡和数量质量平衡需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结果显示,满足耕地数量平衡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 083.37 hm2;满足数量质量并重平衡,最低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 083.37 hm2,最高需开发1 351.65 hm2。通过测算,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满足县域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的需要,但存在较大压力,尤以数量质量并重平衡为甚。因此,明晰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能力有利于合理安排新增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就要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定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国家目前已经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基于此,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现状,对其可持续开发进行合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 11 675.25 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 221.14 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亚坤  周生路  张红富  吴绍华 《土壤》2010,42(3):492-496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础上,采用GIS支持的空间图形分析和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对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进行了研究,揭示该省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潜力区域分异明显,其中农地整理类潜力苏北>苏中>苏南,而其他三类(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则苏南>苏中>苏北;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根据地域潜力相似性等建立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组合序列,为该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优先开发区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灌溉水源是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能否有效开发的关键。当前,中国正在推动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为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该研究考虑北方地区已建、在建及规划的供水工程,基于自然适宜、利用高效、发展稳定三方面评价准则,结合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方法,开展了雨养情景和供水灌溉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雨养农业情景下,北方地区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别为2.9万、1.0万和0.6万km2。灌溉农业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明显增加,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将分别达到5.4万、7.6万和6.5万km2,主要集中于新疆、内蒙古和甘肃3省(自治区)。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及国家水网工程效益发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因子,引入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得出全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等级,并与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糊证据权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 99.38%的耕地"参照物"处于适宜性三等以上,说明该模型能有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2)对比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中90.83%的耕地"参照物"处于三等以上,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较综合指数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克服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和自然条件多样化所带来的计算复杂性等问题;3)研究区11 434.1 km2耕地后备资源在自然质量上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宜性,其中一等占9.6%,二等占5.5%,三等占38.6%,四等占22.8%,五等占23.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日喀则市、贡嘎、扎囊、拉孜、乃东、拉萨市和白朗等县市。该文可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远东地区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外,深入探讨后备耕地资源的潜力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亚地区是中高纬度上发展相对薄弱的地方,具有较高的后备耕地资源潜力。本文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壤3方面7个适宜性评价指标,构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后备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综合量化打分加权法和极限条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远东地区的后备耕地资源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俄罗斯远东地区后备耕地适宜区总面积为8.0万km~2,主要分布在远东地区南部的6个行政区,占评价区面积的51.7%,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后备耕地面积较大;(2)后备耕地适宜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远东南部和西南部与中国接壤的地方。研究结果对于我国粮食进口贸易的相关战略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辽西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丰富,水热同步,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发展农业。但其水资源贫乏,森林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困绕全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居民点分散,占地较大,造成居民点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该区土地利用的根本原则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重点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归并农村居民点、治理“空心村”,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应政策措施是树立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念,变单一垦地种粮为造地、造林、栽果、种菜、养鱼等多种经营和优化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耕地后备资源与开垦资金的双重储备。健全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开发与水土保持“三同时”统一管理,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应用先进的“3S”技术,结合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建立耕地后备资源动态管理系统和动态数据库,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模糊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利用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国有56.6万k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其中,一等级的占15.9%,二等级的占19.5%,三等级的占25.8%,四等级的占19.1%,五等级的占19.7%;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贵州、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具有区域分布特征,并随着适宜等级的降低,由土壤条件逐渐转变为气候和地形条件;模糊函数以及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后备资源情况来探讨石家庄市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 ,并根据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后备资源情况来探讨石家庄市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根据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魏金俤  濮励杰  彭补拙 《土壤》1998,30(3):131-136
通过分析温州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后备资源情况来探讨温州市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根据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怀来县为例,借鉴怀来县农用地分等中确定的影响农用地质量的7个因子,作为影响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的主要因子,分析了各因子可提升程度,运用加权平均法,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预期自然质量等别为11等、12等、13等;选取耕地后备资源到城镇距离和到居民点的距离、交通便利度、连片度四个因素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条件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1级、2级、3级。将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预期评价结果与利用条件评价结果依据互斥矩阵原理两两组合,得到9种分区组合,考虑到怀来县的实际情况,最终把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优先开发区:11-1、12-1、11-2,一般开发区:12-2、13-1、11-3,后开发区:13-2、12-3、13-3三种类型,并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耕地红线划定与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耕地资源潜力的研究与开发日显重要。我国耕地面积近2/3分布在山区,因此山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资源潜力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地区的太行山为研究区域,选择耕地占比和资源潜力最大的丘陵区典型县——河北省井陉县为研究案例,选取13个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包括5个地形要素和8个直接气象要素或由气象要素计算得到的间接气象要素,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偏最大似然估计向前引入法的拟合方法,筛选提取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由模型参数Waldc2统计量分析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的贡献率排序;由模型参数回归系数β分析耕地资源潜力与生态要素的相关关系;由模型参数发生比率OR分析量化关键生态要素对耕地资源潜力的影响,最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此模型,在GIS软件中得到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分布图,进而估算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3个影响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中8个为关键生态要素;关键生态要素中地形要素配置比气象要素配置更为重要;年平均气温和寒冷指数与耕地资源潜力呈负相关关系,其余生态要素则呈正相关关系;由回归模型估算出井陉县具备垦殖为耕地资源的土地面积为60 400 hm~2,而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得出的现有耕地资源为45 600 hm~2,由此井陉县尚具有14 800 hm~2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32.5%,这说明在不考虑垦殖所带来的可能负效应的前提下,井陉县具有较大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该结论为井陉县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与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耕地退化严重、耕地浪费严重和耕地保护措施不力;耕地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人为因素是加剧耕地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可防止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且能有效地改善耕地环境状况,是实现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3S技术、野外实地考察与测量等方法,结合土壤、农业、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资料,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构建自然-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性评价指标法开展古浪县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结果发现:古浪县共有未利用地182 155.00 hm2,可开垦的易耕性土地15 878.29 hm2,占全县未利用土地资源的8.73%;后备资源中可开垦的其他草地和沙地规模占绝大多数,为总规模的97.88%。建议统筹考虑古浪县石羊河流域、北部沙漠区的生态效益,结合水利、农业、林业等规划编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以避免盲目开发利用。在耕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配套采取工程、生物、节水等技术,要加强区域综合治理的力度,提高开发耕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论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广辉  张凤荣  徐艳  宫攀 《土壤通报》2007,38(2):369-373
在对北京市后备资源开发可行性标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后备资源的开发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后备资源开发面临着的资源质量、生态环境和经济可行性的三重制约。通过土地开发来实现北京市占补平衡不是明智之举。需要改变占补平衡“重开发、轻整理”的现状,使耕地保护的重心从以土地开发为主向以改造中低产田和高标准粮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转变。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存在问题分析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一定质和量的耕地资源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因子;我国面临人口增长、后备资源不足、经济快速发展等人地矛盾,亟待推进以耕地资源安全为核心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确保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