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小麦氮素利用和子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增加追肥氮的比例,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增加了植株地上部器官(子粒+营养器官)中追肥氮、土壤氮的积累量,提高了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增加了子粒蛋白质含量。相同的氮素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240.kg/hm2施氮量降至168.kg/hm2的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提高,子粒中土壤氮的积累量增加,植株地上部器官中土壤氮的积累量亦增加,开花后氮素同化量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各施氮处理间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kg/hm2且全部于拔节期追施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保水剂和氮肥及其配施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作用机理,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保水剂和氮肥为对照,研究了保水剂(60 kg.hm 2)与氮肥[0、225 kg(N).hm 2、450 kg(N).hm 2]单施及其配施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保水剂和氮肥的施用均提高了土壤剖面各层次的含水量及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以单施450kg(N).hm 2氮肥、单施保水剂及保水剂与450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土壤含水量较高。不施保水剂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施用保水剂时,氮肥用量过高,干物质积累有所降低。拔节—收获期,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且到生育后期效果更明显。在播种—拔节期和孕穗—灌浆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且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处理增加幅度更大。而灌浆—收获期,高氮[450 kg(N).hm 2]和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53.8%和57.8%。而最终产量与水分生产效率以60 kg.hm 2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最高。说明氮肥用量适宜时,施用保水剂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 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底施N 60 kg/hm2、 P2O5 90 kg/hm2和K2O 12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追施尿素态氮肥水平处理: 0(N0)、 40(N40)、 90(N90)和140(N140)kg/hm2,于叶龄指数为30%、 45%、 60%和75%时,随滴灌进行追施,以不追肥为对照(CK)。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叶片光合效率、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以及产量,计算了氮肥的利用率。【结果】随着玉米生育进程,在一定施肥范围内(0~150 kg/hm2),玉米产量、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含量、 干物质积累、 植株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超过一定数量时(200 kg/hm2),各指标增加不明显,甚至下降。在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分别为6.92和2.69 mg/g,籽粒产量为11957.89 kg/hm2,干物质积累量、 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23.76 g/plant、 14451.50 kg/hm2和85.86%;氮肥利用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69.10%和38.38 k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在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在玉米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可显著提高光合利用率,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并增加产量,提高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施氮对甜瓜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氮肥对甜瓜干物质积累、分配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定量影响是实现露地甜瓜栽培氮肥优化管理的前提。试验以自育品种新蜜杂36号为材料,定量分析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甜瓜干物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甜瓜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在P2O5140 kg/hm2、K2O 150 kg/hm2的基础上施N 225 kg/hm2,甜瓜产量和品质均为最高,各施氮处理氮肥利用率在11%~29%之间且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宁夏南部雨养种植区玉米合理施氮方式及用量,完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以先玉698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氮肥种类(控释尿素和常规尿素,纯氮量都为225kg/hm2)和4个氮肥追施量及时期(T1常规尿素基施N150kg/hm2+小口期追施N75kg/hm2;T2控释尿素基施N75kg/hm2+常规尿素基施N75kg/hm2+小口期追施常规尿素N75kg/hm2;T3控释尿素基施N150kg/hm2+常规尿素基施N75kg/hm2;T4控释尿素基施N225kg/hm2),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对春玉米群体物质生产、氮素运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等条件下,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T3)一次基施比习惯施肥(T1)显著增加了玉米的产量,产量增幅为12.63%,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合理增加基肥中控释尿素比例能够显著增加玉米花后和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同时促进玉米营养器官和籽粒对氮的吸收累积。控释尿素基施有利于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贡献率的提高,其中以T3处理最好,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比T2和T4高52.12%,22.96%和35.39%,20.53%。因此,建议在宁南山区玉米高产施肥管理中以控释尿素(全部氮肥量的2/3)与常规尿素(全部氮肥量的1/3)全部基施为宜。  相似文献   

6.
氮肥不同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和基追比例对芹菜的产量效应和品质效应。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mg/kg土时(约相当于337.5 kg/hm2)芹菜产量最高,继续增施氮肥,产量显著降低。施氮量为100 mg/kg土时(约相当于225 kg/hm2),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施氮量增加,芹菜品质显著降低。芹菜叶绿素、硝酸还原酶活性和硝酸盐含量与氮肥用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的芹菜在不同生育期的硝酸盐积累量均呈明显的“S”曲线。基肥N占100%时,芹菜的生长情况最好,基肥N占50%时,芹菜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Vc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最大。追施一次肥处理的芹菜叶片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追两次肥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省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中烟100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不同施用措施对烟叶产量、 含氮化合物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烟叶产量、 产值和含氮化合物含量,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10.0%~56.7%、 11.6%~43.1%。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随着追施氮比例增加,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 氮肥利用效率增加,烟叶产值在施氮37.5 kg/hm2水平随着氮肥追施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在施氮60 kg/hm2和82.5 kg/hm2水平均以氮基施75%、 追施25%处理最高。在氮基追比例相同条件下,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及氮肥贡献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烟叶产值均以N 60 kg/hm2处理最高。从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适宜, 提高烟叶产值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综合分析,在本试验中,以施氮60.0 kg/hm2,氮50%~75%基施、 25%50%追施处理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结合土壤中无机氮在不同土层含量的变化,确定马铃薯产量和氮效率最优、环境风险最低的氮肥施用水平。  【方法】  试验于2018—2019年在南方典型红壤区旱地进行,供试品种荷兰15号为特早熟型马铃薯。设置N 0、60、120、150、180、210、240 kg/hm2,共7个氮肥水平。于成熟期,调查块茎产量和总干物质积累量测定氮素含量,同时取0—20、20—40、40—60 cm土层样品,分析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  【结果】  施氮量显著影响红壤旱地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肥吸收利用。马铃薯块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达26250 kg/hm2 (2018年) 和27915 kg/hm2 (2019年);秸秆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块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为97.65 kg/hm2 (2018年) 和101.09 kg/hm2 (2019年)。氮素收获指数以N150 kg/hm2处理最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回收率均以N180 kg/hm2处理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不同施氮量对无机氮的含量和分布影响不同。施N 150 kg/hm2和N 18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施N 180 kg/hm2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施N150 kg/hm2处理,施N 150 kg/hm2处理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60 cm 土层,其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对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从无机氮总量看,施N 180 kg/hm2处理可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无机氮总量,而施N 210 kg/hm2处理和N 240 kg/hm2处理则显著提高了20—60 cm土层的无机氮含量。  【结论】  极早熟型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较窄,过低或者过高施氮都会显著降低其经济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农学效率。在红壤条件下,施N 180 kg/hm2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中的铵态氮和无机氮含量,而不会增加20 cm以下土层的无机氮含量,超过此用氮量,则会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向下迁移。因此,红壤旱地极早熟型马铃薯品种的适宜施氮水平为N 180 kg/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  养分专家系统 (Nutrient Expert,NE) 是利用作物多年产量水平和施肥历史进行推荐施肥的轻简化施肥技术。本研究从甜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淋洗、平衡角度,对该方法在甜瓜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方法】  以甜瓜品种‘楼兰17号’为试材,于2017—2018年在甘肃省瓜州县向阳村进行了推荐施肥田间试验。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氮量 N 300 kg/hm2 (NE, N300) 的基础上,设置NE ± 25%N (N225和N375)、NE ± 50%N (N150和N450) 4个施氮量处理,以不施氮肥为对照 (N0)。在成熟期,测定甜瓜产量、品质、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果实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析土壤氮素平衡状况。  【结果】  2017和2018年甜瓜产量均以NE系统推荐的N300处理最高,较N0处理两年平均增产24.7%,施氮量0~300 kg/hm2范围内,甜瓜产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过NE推荐施氮量 (300 kg/hm2)时产量下降;在NE推荐的施氮量 (300 kg/hm2)时甜瓜品质最优,商品率、经济效益最高,施氮量不足或过量都不利于甜瓜品质的形成;氮肥利用率、氮肥养分内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N225和N300处理差异不显著,果实吸氮量在N300处理时最高,N300处理氮素收获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施氮处理;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017年硝态氮主要残留在0—100 cm土层,占0—2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的43.9%~55.3%,2018年硝态氮主要残留在100—200 cm土层,占0—2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的44.8%~69.9%;0—100 cm土层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甜瓜植株地上部吸氮量两年平均占氮素输出量的33.2%、氮素残留量占氮素输出量的33.1%、氮素表观损失量占氮素输出量的42.1%;甜瓜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及氮素残留量和施氮量的多曲线分析拟合得出,甜瓜最高吸氮量的施氮量为323 kg/hm2,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93 kg/hm2。施氮量每增加30 kg/hm2,产量增加886.5 kg/hm2,增幅为2.1%;土壤硝态氮增加8.5 kg/hm2,增幅为37.6%。  【结论】  不论是产量和品质,还是氮素收获指数,NE系统推荐的施氮300 kg/hm2处理都取得了最优的效果。当超过推荐施氮量时,主要增加茎叶干物质量,但会降低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在供试生态条件下,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向下淋洗明显,试验的第一年主要积累在0—100 cm土层,第二年则下移至100—200 cm土层,环境风险增加。当氮素施用量超过300 kg/hm2时,氮素表观损失量 > 氮素残留量 > 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因此,在生态脆弱区,限制氮肥过量投入不仅是产量和品质的需要,也是实现环境可持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减量施氮对菘蓝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量施氮对菘蓝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为优化菘蓝栽培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方法】以来自于山西(SX)和甘肃(GS)两个产地的菘蓝为材料,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在正常施氮水平N 675 kg/hm2下,设置4个处理CK、1/4N、1/2N、N,施氮量分别为N 0、169、338、675 kg/hm2,探究减量施氮对菘蓝生长指标、营养物质、活性成分含量以及大青叶和板蓝根有效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山西产地菘蓝鲜重和干重均呈现增加趋势,在正常施氮水平下取得最大值,株鲜重和株干重分别为68.4 g、15.3 g;甘肃产地菘蓝则表现出先增加后略降低的趋势,在1/2N处理下其鲜重和干重值最大,植株鲜重和干重分别为78.5 g、19.7 g。施氮量与菘蓝的根长、株高和主根直径呈正相关,随着施氮量增加,山西、甘肃产地菘蓝的生长指标均显著提高。氮水平对菘蓝的折干率没有显著影响。CK处理下山西与甘肃产地菘蓝的叶内可溶性糖含量、碳氮比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游离氨基酸则以N 675 kg/hm2处理最大,二者间没有显著差异。两个产地菘蓝均以CK处理下叶内靛蓝、靛玉红与总黄酮根内的(R, S)-告依春含量最高,且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甘肃产地菘蓝对施氮水平变化更为敏感。施氮水平显著影响了大青叶和板蓝根的有效经济产量,在1/4N处理下大青叶有效经济产量更高,且显著高于N处理;山西产地板蓝根的有效经济产量与氮水平呈正相关,在N处理下最大,达到3.31 mg/g,甘肃产地则在1/4N处理下取得最大值2.94 mg/g,综合考虑大青叶和板蓝根,以减量施氮处理下(1/4N、1/2N)菘蓝有效经济产量值更高。【结论】减量施氮对菘蓝生长量和外形品质有不利影响,但有利于其活性成分的积累及有效经济产量的提高,山西和甘肃产地的菘蓝对氮素的响应有所差异。建议栽培生产中可将氮肥施用量控制在169~338 kg/hm2,并根据产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素形态及其比例对菘蓝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砂培法栽培菘蓝,以菘蓝叶与根的干重、 主根长度与直径、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为指标,研究三种氮素形态,即硝态氮(NO-3-N)、 铵态氮(NH+4-N)和酰胺态氮[CO(NH2)2-N]四种不同浓度对菘蓝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为菘蓝栽培生产中高效利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处理能增加菘蓝叶与根的干重,铵态氮对菘蓝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最显著,而酰胺态氮与硝态氮对主根直径的影响相近,硝态氮对菘蓝的叶干重、 根干重与根冠比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形态氮素处理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硝态氮对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酰胺态氮对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的影响最显著,铵态氮对叶片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显著影响。不同形态氮素通过对菘蓝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的影响实现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其中硝态氮对菘蓝生长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施氮水平对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盆栽条件下,设不施氮(CK),每株施N 5.45g(N1)和8.18g(N2)3个施氮水平,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在不同器官间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移栽至打顶期烤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以N1处理最高;打顶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N1处理最高,根系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打顶期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成熟期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打顶至成熟期烟株氮素积累量以N1处理最高;期间N1处理各器官均有一定氮素积累,而 N2处理和CK下部叶及中部叶有一定量的氮素输出。打顶期氮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增加,烤烟积累的氮素中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增加;积累的肥料氮中来自基肥氮的量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N)5.45 g/plant可促进根冠平衡,使烟株稳健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新疆南疆地区果棉间作下棉花适宜的氮肥追施模式,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N0:不施氮肥、N1:氮肥追施至初花期结束、N2:氮肥追施至盛花期结束、N3:正常施肥,总N 270 kg/hm~2),研究氮肥前移对遮荫下棉花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下棉花氮肥追施至盛花期结束的N2处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理论最大值、最大生长速率、生长特征值最大;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收获指数和最大氮素瞬时利用率,有利于遮荫下棉花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和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而促进产量的形成。皮棉产量以N2最高,分别比N0、N1、N3提高了33.7%、17.4%、10.7%。所以,在新疆南疆果棉间作下,间作棉氮肥追施应适度前移至盛花期(7月中下旬)结束,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猕猴桃树对氮素吸收、利用和贮存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探明猕猴桃树对氮素吸收、利用和贮存规律,为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提供依据,以10年生秦美猕猴桃树为试材,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年周期各器官的生物量、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猕猴桃整株生物量全年增加了12.14 kg/plant,在果实生长期(5月18到9月8日)增加较快,增加量为7.99 kg/plant。氮素在猕猴桃树的根、茎、叶、果及皮层和木质部的分布为:根、叶、果实>茎;皮层>木质部;冬季氮的贮存部位是根和茎的皮层,并且主要贮存在茎的皮层。年周期猕猴桃树体总吸氮量为216.78 kg/hm2,进入果实收获期以后和结果前共吸收33.75 kg/hm2,整个果实生长期吸收183.03 kg/hm2,分别占总吸氮量的15.57%和84.43%。5月18日到7月9日和7月9日到9月8日两个阶段吸收的氮素量分别占总吸氮量的53.13%和31.30%,据此计算得猕猴桃的合理施氮量为N 412.91 kg/hm2(产量40 t/hm2);推荐在休眠期结束前施基肥 N 64.29 kg/hm2,座果前追施壮果肥 N 219.38 kg/hm2,果实膨大末期追施促稍肥 N 129.24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干旱区降解地膜覆盖下作物生长及氮肥利用特征,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进行两年的降解膜覆盖农田施肥试验。在降解膜覆盖下设4个施氮水平:0(BN0)、216(BN1:追施氮160)、276(BN2:追施氮220)、336(BN3:追施氮280)kg/hm2,另设高氮塑料地膜覆盖(PN3)与高氮无膜覆盖(NN3)处理作为对照。率定和验证了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条件的DNDC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model,脱氮-分解作用模型),模拟并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及不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基于线性+平台模型优化了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在灌浆期降解地膜与塑料地膜覆盖下玉米生长无明显差异,干物质累积量2a平均仅降低了2.41%(P>0.05),但比无膜处理分别提高了9.65%(P<0.05);在收获期降解地膜与塑料地膜覆盖处理之间差异增大但仍未达显著水平,仅降低了3.07%(P>0.05),且作物的日吸氮量、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也无显著差异,2 a平均分别仅降低1.09%、3.97%、3.08%和2.22%(P>0.05),但比无膜覆盖处理分别提高了7.04%、13.67%、12.90%和8.90%(P<0.05)。随着施氮量增加干物质累积量的增大趋势趋于平缓甚至出现负值,施氮量为336 kg/hm2(BN3)处理较276 kg/hm2(BN2)处理降低了1.06%,日吸氮量、累积吸氮量和产量仅提高了0.35%、0.78%和0.34%(P>0.05),而比216 kg/hm2(BN1)处理分别提高了6.41%、8.38%、23.58%和35.37%(P<0.05)。通过DNDC模型不同情景模拟及线性+平台模型寻优,得到降解地膜覆盖农田施氮肥252.94 kg/hm2时,继续增加氮肥对产量无明显促进作用,为该地区降解地膜覆盖下较优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冬小麦品种‘临Y7287’为供试材料,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在等化肥施用量,额外增施生物有机肥,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提高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显著提高了千粒重、穗粒数和成穗数,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配施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条件下,以氮肥底追比为1∶1(即50%氮肥底施,50%氮肥拔节期追施)增产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成穗数提高了12.71%,穗粒数提高了4.93%,千粒重提高了6.42%,产量增加了11.27%。因此,推荐山西临汾盆地冬小麦施肥方案:以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配施N 225 kg·hm~(-2),50%氮肥底施,50%拔节期追施较宜。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枣棉间作棉花干物质积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枣棉间作下棉花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品质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机制,确定枣棉间作的合理施氮量,为果棉间套作立体种植模式的合理氮肥运筹,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南疆的主栽棉花品种中棉所49为材料,研究了4个氮素水平(N 0、 150、 450 和750 kg/hm2)下棉花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棉花干物质累积存在显著差异,氮素缺乏或过量均影响其干物质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累积量,使产量降低。施氮量对棉花品质也有显著影响,合理的氮肥用量不但能提高棉花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从而提高产量,而且可使其有较好的整齐度,棉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因此,在枣棉间作条件下,施氮量为N 450 kg/hm2 时棉花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增产效果显著,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式机播套作小麦(播幅为净作的50%)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拔节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粒叶比则在中等偏高施氮量(N 180 kg /hm2)时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花后LAI、干物质日积累速率及粒叶比。对产量影响方面,有效穗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则在N 180 kg /hm2时最高,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提高了成穗率。相关分析表明,孕穗后的LAI、孕穗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及拔节至孕穗期的干物质日积累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套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好,产量最高,达4800.4 kg/hm2,与生产上大面积净作小麦产量相当。其群体质量指标为:基本苗184.5万株/hm2,成穗数225.3万穂/hm2,成穗率72.8%,孕穗期LAI 4.68,灌浆期LAI 2.1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1600.6 kg/hm2,结实粒数9652.5万粒/hm2,粒叶比11.501mg/c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筋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追施氮量的响应,揭示其干物质积累特征,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中筋小麦'中麦8号'和'中麦175',弱筋小麦'扬麦22'和'扬麦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