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非光滑表面对耐磨性有影响,并且不同的非光滑表面对耐磨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其规律,本文进行了非光滑凸包和凹坑表面的耐磨性试验对比研究,得出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非光滑凹坑表面比凸包表面具有更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2.
55号钢仿生非光滑表面高温耐磨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微细加工技术将根据仿生非光滑耐磨理论设计的仿生非光滑耐磨表面复制到55号钢模型试样上,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影响凹坑形非光滑表面试样耐磨性多因素试验。采用试验优化设计技术中部分正交多项式回归设计试验方案,得出影响仿生非光滑凹坑表面耐磨性多因素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耐磨性影响重要程度依次为温度、磨损时间、凹坑直径、转速和凹坑密度。最后对非光滑的耐磨机理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非光滑仿生曲面形推土铲推土阻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非光滑曲面推土板试件并进行推土铲工作时的阻力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况下,切削深度、切削角度和切削速度都会影响推土阻力,但与光滑曲面推土板相比,非光滑曲面试件由于改变了土壤沿曲面流动和破坏的状态,减少了有效接触面积,具有明显的降阻作用。  相似文献   

4.
WC/Cu基仿生非光滑耐磨复合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磨粒磨损是矿山、工程和农业机械失效的主要原因,采用仿生非光滑表面可提高耐磨粒磨损性能。本文采用高频钎焊方法在45号钢表面制备了WC/Cu非光滑耐磨复合涂层,测试了复合涂层孔隙度,研究了WC质量分数、磨粒尺寸、载荷等对其耐磨性的影响,分析了非光滑涂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钎剂为WC质量4%时复合涂层孔隙度低,复合涂层与45号钢基体为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区组织致密。磨粒磨损时,WC颗粒在涂层表面凸起,形成非光滑表面可阻碍磨粒对基体的犁削并使部分磨粒由滑动变为滚动是仿生非光滑复合涂层具有高耐磨粒磨损性能的主要原因。当WC质量分数在50%时,非光滑涂层耐磨性最好,其耐磨性随载荷或磨粒尺寸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仿生非光滑表面形态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生物体表大都相当明显地体现着各种几何非光滑形态。生物体表非光滑形态的形成不仅与其种属遗传有关,而且与生物活性和环境等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形状的非光滑表面是为适应不同种类的土壤性质而进化成的,且有着不同的触土方式。为了研究非光滑表面形态对磨损的影响以及非光滑表面形态自身的参数变化对耐磨性的影响,本文对典型的非光滑形态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6.
毛蚶壳形态/材料耦合仿生表面耐冲蚀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毛蚶壳的表面形态特征、软硬相间的硬度分布特征,设计了形态/材料二元耦合仿生模型,试验研究了影响耦合仿生表面耐冲蚀磨损性能的主次因素和最优组合。试验磨料选用80~140目的石英砂与水的混合物,磨损时间为30h,倾斜角度为30°,试样转速为1400r/min。试验结果表明,经激光合金化、激光相变硬化处理的光滑试样、单元形态仿生试样和形态/材料耦合仿生试样的耐冲蚀磨损性能与光滑试样相比均有提高,形态/材料耦合仿生试样的耐磨性最好。影响耦合仿生表面耐冲蚀磨损性能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激光表面强化技术、振幅、周期和条纹方向,耦合试样经激光合金化处理、振幅为3mm、周期为10mm、条纹方向为法向时具有最优的耐冲蚀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推土铲的工作性能,设计了两种测力传感器,分别用于推土铲表面载荷和总推土阻力的测量。通过光滑试件和非光滑试件的推土试验,获得了推土铲工作时表面载荷的分布规律,以及推土铲水平推土阻力和垂直推土阻力与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等工作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旋耕灭茬刀热处理参数对耐磨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5Mn弹簧钢作为制作旋耕灭茬刀的金属材料,以正交试验方法设计耐磨性试验方案,研究具有不同热处理方法的试件耐磨性规律,得出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对耐磨性的影响规律并获得好的耐磨性的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光滑试件和凸包形、凹槽形表面形态的45号钢试件的耐冲蚀性能,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冲蚀磨损过程中等效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件数值模拟的冲蚀情况与试验吻合良好。这说明选用适当的ANSYS/LS—DYNA单元类型和设置合理的参数,完全可以实现对光滑试件和两种不同的表面形态试件的耐冲蚀性能的数值模拟,本文对于研究表面形态耐冲蚀机理和进行冲蚀磨损预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凹坑形表面土壤减阻率试验及界面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切向粘附动态试验台,测试并研究了土壤含水率为35.1%条件下,玻璃和有机玻璃凹坑形仿生非光滑表面和光滑表面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摩擦阻力。采用二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方案,探讨当凹坑形非光滑表面和光滑表面在正压力和速度变化时,土壤摩擦阻力的变化规律,观察两种材料表面与土壤界面的动态变化,讨论试样表面形态与界面水膜及土壤摩擦阻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与光滑试样相比凹坑形非光滑表面玻璃试样减阻率为8.29%~24.65%,有机玻璃试样的减阻率为1.29%~8.18%。  相似文献   

11.
模型铲刀表面的法向压力及其土壤粘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模型试验法,利用模型铲刀和小型压力传感器对模型铲刀表面的法向压力分布规律及土壤流动、粘附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拟合出模型铲刀表面法向压力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法向压力在模型铲刀表面呈二次曲面分布,在模型铲刀的中部取得最大值。法向压力的变化引起土壤变形区域的含水量发生改变,导致土壤粘附主要发生在模型铲刀的上部和下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刮削与振动原理的减粘降阻镇压装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镇压作业时,土壤粘附严重、牵引阻力大等问题,借鉴地面机械触土部件减粘降阻法,设计了一种机械式减粘降阻镇压装置。进行镇压装置运动过程分析、镇压轮表面脱土机理分析和刮削板脱土机理分析,为确定镇压装置减粘降阻的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镇压装置的关键机构进行了设计。为研究机械式减粘降阻镇压装置的工作性能,以弹簧刚度、前进速度和刮削角为试验因素,以牵引阻力、土壤粘附量为试验指标,在室内土槽中进行L9(34)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弹簧刚度、刮削角、前进速度;最优水平组合为弹簧刚度40 N/mm、刮削角30°、前进速度7 km/h。以最优水平组合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牵引阻力39.6 N,土壤粘附量43.24 g。与传统镇压装置的对比试验表明,机械式减粘降阻镇压装置使牵引阻力降低17.8%,土壤粘附量降低34.8%。  相似文献   

13.
在自由式磨料磨损试验机上对具有优良减粘性能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HMWPE)和聚四氟乙烯(PTFE)进行了试验 ,评价了两种高聚物材料的抗磨料磨损性能 ,通过磨损表面形态分析 ,探讨了滑动速度和磨料特性对两种材料磨料磨损行为影响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仿生非光滑推土板减粘降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模拟土壤动物典型几何非光滑表面的各种形状的仿生非光滑推土板在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土壤中,进行了减粘降阻试验研究,试验土壤为砂土,湿砂土,松散黄粘土和结构性较好的黄粘土,研究非光滑表面改变切削深度,切削角度探讨了下减粘降阻效果及非光滑表面减粘降阻机理,结果表明,在切削成垡状粘性土壤时,非光滑表面可降低阻力25%以上,且其脱土性能比光滑板好。  相似文献   

15.
仿生钢布兜式铲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依据土壤动物体表几何形态、运动方式和分泌体表液等利于减粘降阻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仿生钢布兜式铲斗,它主要由钢布兜内衬和钢外壳组成。铲掘作业过程中内衬产生的蠕动、变形、撕剥、碰撞、摩擦及非光滑效尖模仿了土壤动物体表的变形、非光滑特性以及与土壤的接触界面状态,而使得仿生铲半比普通铲具胡显著的脱土降阻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模型强化试验法,研究了船式拖拉机船体采用泥水膜润滑技术前后的磨损规律。试验发现,采用泥水膜润滑技术后,磨损量大幅度下降。在滑行速度3.5~5.0km/h、比压2600~5700Pa 条件下,磨损量下降了53%~83%。试验证明船底的磨损在泥水膜润滑条件下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仿生镇压辊减粘降阻的有限元分析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传统镇压辊和仿生镇压辊与土壤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中伪应变能约占内能的0.1%,传统镇压辊和仿生镇压辊的牵引阻力的模拟值和试验值相对误差分别为11.47%和2.38%,模拟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从Mises应力云图、镇压辊与土壤接触面积和位移云图3方面对2种镇压辊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仿生镇压辊与土壤的接触应力显著大于传统镇压辊,更利于将土壤表层的土块压碎;仿生镇压辊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比传统镇压辊降低了79.05%,有利于降低土壤与仿生镇压辊表面的粘附力,且土槽试验结果得到仿生镇压辊的粘附土壤量比传统镇压辊降低52.78%;仿生镇压辊表面的肋条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土壤流动,避免了壅土现象的产生;2种镇压辊的下陷量相差很小,压实阻力基本相同,但仿生镇压辊更利于压实表层土壤;传统镇压辊造成土壤沿镇压辊宽度方向的位移扰动量大于仿生镇压辊,需要消耗更多的功。土槽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镇压辊相比,仿生镇压辊的阻力降低了28.66%。  相似文献   

18.
耕作部件耦合仿生表面结构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业机械耕作部件既要提高耐磨性又要保证强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构建仿生表面结构和控制工艺来设计结构/材料二元耦合仿生表面结构的方法。采用球墨铸铁制备具有仿生表面结构的耕作部件使仿生表面由高硬度白口铁构成,从而兼顾部件的耐磨性和机械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铸造过程中,单纯通过仿生表面结构或局部设置小型冷铁的方法,部件仿生表面结构局部均未能形成白口铁组织,而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可实现仿生表面结构的白口化。分析表明,仿生表面结构可限制熔体流动,设置冷铁可提高局部过冷度,两者结合可实现耦合仿生设计。显微硬度和划痕试验表明,耦合仿生表面结构具有较高的局部硬度,相比于芯部基体,其显微硬度值平均提高了35.71%,而形成相同宽度的划痕时,其所需载荷是芯部基体的1.16倍。水润湿性试验表明,耦合仿生表面结构与芯部基体水润湿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于芯部基体,其接触角增大了14.91%。此方法适用于生成具有耐磨性能且高强度的耕作部件,在保证部件机械性能的同时,可提高耐磨性和降低土壤粘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