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枸杞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枸杞单倍体植株是新品种选育和基因组测序、制作遗传图谱、研究遗传规律的良好材料。以"宁杞1号"花药为试验材料,采用MS+5%蔗糖+0.7%琼脂+0.8%活性炭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花粉植株。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花培植株的倍性,再经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花粉植株的倍性。结果表明,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1.0 mg/L 6-BA和0.1 mg/L NAA时,花药离体培养花粉胚状体诱导率最高。花粉植株经过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其DNA在荧光通道值100处有一条很明显的尖峰,说明获得的花粉植株为单倍体。又经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染色体数为12条,验证了来自花药中花粉发育成的花粉植株为单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2.
杨树花药培养中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培养下杨树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证明杨树花药愈伤组织大部都由花粉发育而来,但电有体细胞愈伤组织存在。区分这两种愈伤组织主要应观察它们在花药内的生长部位及检定其染色体的倍数。 杨树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单核期接种最为适宜。此时期接种,花粉进行异常分裂和形成多细胞花粉的频率较高。而较幼嫩的四分体时期与积累淀粉的双核期花粉较难进行异常分裂。 离体培养下的杨树小孢子发育有三种类型即均等分裂、非均等分裂及多核花粉类型,但以均等分裂类型为主。多核花粉不能正常生存,在培养后十天左右便基本败育。 自1974年以来,我国很多单位都相继开展了杨树花药培养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杨树小孢子发育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还报导的很少。目前,仅有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在1975年发表的“杨树花粉植株的诱导”一文中有部分报导。 我们于1974年开展了杨树花药离体培养研究,于当年成功地获得了杨树花粉植株,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植株是否来自花粉,我们在染色体鉴定的同时,于1978年又进行杨树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温胁迫后的棉花花粉活力测定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杂交棉南抗3号的父本南农R101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设置日温/夜温分别为40℃/34℃(高温胁迫处理)和30℃/24℃(对照),连续3 d处理初花期的棉花植株,分别利用花粉原位萌发法、离体萌发法、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I2-KI染色法等4种方法检测高温胁迫处理后的棉花花粉活力。结果表明,花粉原位萌发法、离体萌发法、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I2-KI染色法等4种方法均能有效测定30℃/24℃处理的花粉活力,测定的花粉活力均在80%以上。与离体萌发法相比,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I2-KI染色法测定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后的花粉活力值偏高。花粉原位萌发法能最真实、自然反映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但是不能统计花粉萌发率。花粉离体萌发法简便、有效,最适用于检测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后的花粉活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年大豆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的组织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从叶片、上胚轴、下胚轴、子叶等器官的离体培养中成功地获得了大豆植株,花药、游离花粉培养也得到了花粉植株,子叶原生质体培养也得到了植株.下面概述我国近年大豆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先后采用了花粉离体萌发法、FDA染色法和I2-KI染色法测定了芒离体花粉的生活力。结果表明:在离体萌发法中,离体花粉在培养5 min后即开始萌发,培养30 min后花粉管平均长度达到了145.77 μm。芒离体花粉的平均初始萌发率为82.6 %,但花粉生活力下降很快,室温保存90 min的花粉其萌发率已下降至3.0 %。因此利用离体萌发法能够准确有效地测定芒花粉生活力的变化规律。而利用FDA染色法和I2-KI染色法测定的芒花粉初始生活力与离体萌发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分别为84.6 %和86.6 %,但这两种染色法不适合用于跟踪测定花粉生活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花药培养是将花药离体后进行培养,使花粉发育成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后,成为具有同型遗传因子的纯合二倍体,不仅能正常开花结实,而且植株后代整齐一致,性状稳定,这在育种工作中和生物理论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早就有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花粉离体培养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马铃薯优良四倍体栽培种‘唐113’、‘陇薯3号’和‘甘农薯1号’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进行了离体悬浮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前将材料于4~7℃低温下处理7 d或0.3 mol.L-1甘露醇中饥饿处理3 d均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花粉分裂频率分别达到13.2%和13.6%.马铃薯单核期花粉具有孢子体发育的巨大潜力,分裂频率高于其他发育时期的花粉,其中‘唐113’脱分化率达4.1%,是马铃薯花粉诱导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培养的适宜时期;不同品种花粉离体的脱分化频率表明马铃薯花粉培养存在基因性依赖.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广西姜花花粉离体萌发筛选出最适培养基。[方法]以原位萌发测定为对照,在正交预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广西姜花花粉离体萌发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蔗糖浓度为10.000%时,广西姜花花粉的离体萌发率最高,为22.45%。当硼酸浓度为0.010%和0.050%时,广西姜花花粉的离体萌发率分别为35.58%和37.42%。当氯化钙的浓度为0.010%时,广西姜花花粉的离体萌发率为38.49%。在0.010%~0.200%浓度范围内,广西姜花花粉的离体萌发率随着氯化钙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广西姜花花粉离体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0.000%蔗糖+0.050%硼酸+0.010%氯化钙+2.000%琼脂,pH=7.0,培养温度为20℃。在筛选出的培养基上,通过花粉离体萌发测定的花粉萌发率为46.00%。采用花粉原位萌发测定法测定的花粉萌发率为50.00%。[结论]利用筛选出的培养基能够快速准确测定出广西姜花的花粉活力。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浓度蔗糖、硼酸对云南越桔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统计其萌发率,结果表明:云南越桔花粉最适宜的离体培养基为15%蔗糖+0.1%硼酸+1%琼脂,花粉萌发最好,萌发率高达78.26%。此外,4℃恒温、避光条件下贮藏了不同时间的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中的离体培养萌发率试验表明:云南越桔花粉现采的活力最高,花粉的贮藏时间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浓度蔗糖、硼酸对云南越桔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统计其萌发率,结果表明:云南越桔花粉最适宜的离体培养基为15%蔗糖+0.1%硼酸+1%琼脂,花粉萌发最好,萌发率高达78.26%。此外,4℃恒温、避光条件下贮藏了不同时间的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中的离体培养萌发率试验表明:云南越桔花粉现采的活力最高,花粉的贮藏时间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经未受精胚珠离体诱导获得的西葫芦再生胚囊植株及其3个自交世代的生殖特性。单倍体胚囊植株高度不育,无法获得自交后代。绝大多数双单倍体(DH)胚囊植株及其3个自交世代的花器特征、开花进程等与二倍体供体一致。DH植株当代的花粉萌发率为15.52%~42.67%,花粉量偏少,自交单果结籽数明显少于二倍体供体。DH植株3个自交世代的花粉萌发率为17.62%~42.70%,均低于二倍体供体,各自交株系的花粉生活力在3个自交世代间保持稳定,但花粉量仍偏少。交叉授粉验证结果显示,DH植株当代及其3个自交世代的雌性生殖能力接近二倍体供体,雄性生殖能力明显低于二倍体供体,但未呈现持续下降趋势。DH植株3个自交世代的种子发芽率均在92%以上,自交种子具可稔性。  相似文献   

12.
在以基因枪转化获得的抗除草剂转bar基因材料HR为供体亲本;以9311为受体亲本的回交转育过程中,发现回交转育后代9311HR的抗性单株自交后代中bar基因始终表现1∶1的异常分离.以外源基因异常分离水稻9311HR为材料,探讨bar基因的导入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花粉育性、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除草剂bar基因的导入对目标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9311HR抗性植株正常染色花粉率及花粉离体萌发率均在90%左右,其结实率正常,与轮回亲本9311均无显著差异.花粉DNA的PCR分析结果显示,9311HR抗性植株形成了携带外源基因bar的成熟花粉.说明9311HR抗性植株不存在雌雄配子败育.  相似文献   

13.
滇一型粳稻雄性不育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花药绒毡层的发育是正常的。在花粉发育的单核期,小孢子的超微结构,二丙酸酯荧光素分解酶活性变化,酯酶同工酶以及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能力与保持系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花粉发育到雄配子体时期,发育速度显著减慢,生殖细胞分裂迟缓,因此,花粉没有受精能力,花粉发育速度在品种间存在着差异。但超微结构和酶的活性研究表明,大多数花粉并未发生不可逆转的败育,较高的温度有加速发育的效应,可以使部分花粉具有受精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以来,在玉米、小麦、水稻等重要禾谷类植物离体培养中,再生出完整植株已先后获得成功。研究证明,这些植株离体培养再生的主要途径是体细胞胚胎发生。但由八倍体小黑麦单倍性培养物再生植株,並建立长期保持胚性性质的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我们应用花药培养与体纲胞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八倍体小黑麦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 取八倍体小黑麦“h739”的花药进行培养。花粉处单核中晚期,诱导培养基N 6附加2,4-D2mg/L和KT0.5m/L,分化培养基附加KT1mg/L和NAA0.2mg/L.蔗糖6%。试管苗当年秋季移植田间,次年越冬返青后取其护颖  相似文献   

15.
自1971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首次获得小麦单倍体花粉植株以来,我国小麦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应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花药培养不仅能创造新类型、新种质,缩短育种周期,而且作为品种改良的一个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许多育种者的重视。但是,小麦花药培养的诱导率偏低,严重限制了育种潜力的发挥。近年来,为了提高小麦花粉植株的诱导率,学者们在接种材料的遗传特性、培养基的筛选、花药接种时期及花药离体前后接受的物化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工作。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省特殊的气候条件,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花粉植株诱导率的影响,以…  相似文献   

16.
水稻花药离体培养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花红离体培养技术,对水稻不同遗传背景材料的去分化和再分化能力以及花粉植株后代性状遗传变异动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花粉植株后代的的有关同工酶。结果表明:1.不同遗传背景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有明显差异,其中94P-70的培养力最高,其次是汕优桂99,其余未分化出绿苗。2.花粉植株一代(H1)性状表现多样性;H2代有少数株系的性状优于H1代,发生分离,大多数株系的主要性状相对稳定,并出现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改善文冠果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方法]以新鲜文冠果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液体培养法,测定蔗糖、硼酸和钙对文冠果花粉离体萌发特性及花粉管长度的影响,筛选适合文冠果花粉离体培养液体培养基成分的最佳浓度。测定不同贮藏温度(-70、-20、4、25℃)及不同贮藏时间(2、5、10 d)下,文冠果花粉萌发率的变化。[结果]通过控制单一因素变量试验,文冠果花粉离体萌发的液体培养基最佳组分为15%蔗糖+0.02%硼酸+0.01%钙离子(硝酸钙),萌发率达92.5%,花粉管长达1.61 mm;而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需要的钙离子浓度为0.04%。-70℃超低温贮藏花粉有利于保持花粉生活力,-20℃冷冻贮藏次之,4℃低温贮藏不利于保持花粉生活力,25℃恒温贮藏会大大降低花粉生活力。[结论]该研究可为文冠果花粉离体培养的液体培养基最佳组分配方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文冠果花粉贮藏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养基对紫丁香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紫丁香新鲜花粉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L16(45)研究蔗糖、硝酸钙、硼酸对紫丁香花粉离体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筛选紫丁香花粉离体萌发最适宜的培养基。结果表明:蔗糖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影响最大,硼酸次之,硝酸钙影响最小;紫丁香花粉离体萌发最适宜培养基为:蔗糖20g·L-1+硼酸0.06g·L-1+硝酸钙0.06g·L-1。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适应性牡丹品种凤丹白进行杂交育种,采用离体萌发法研究其花粉活力,比较蔗糖及H_2BO_3浓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并在适宜培养浓度条件下观察花粉的萌发动态。结果表明:在凤丹白花粉离体萌发试验中硼酸与蔗糖有着重要的影响,0.05g·L~(-1) H_2BO_3+90g·L~(-1)蔗糖浓度培养基为凤丹白最佳花粉培养基,花粉萌发率可达73.7%,花粉萌发出现高峰时段在离体培养的2h后,因培养基浓度不同出现的时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滇—型粳稻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一型粳稻雄性不育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花药绒毡层的发育是正常的。在花粉发育的单核期,小孢子的超微结构,二丙酸酯荧光素分解酶活性变化,酯酶同工酶以及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能力与保持系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花粉发育到雄配子体时期,发育速度显著减慢,生殖细胞分裂迟缓,因此,花粉没有受精能力,花粉发育速度在品种间存在着差异。但超微结构和酶的活性研究表明,大多数花粉并未发生不可逆转的败育,较高的温度有加速发育的效应,可以使部分花粉具有受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