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国内牡丹企业和科研的迅速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加强牡丹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刻不容缓。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对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今后我国牡丹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孟军  韩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34-3535
对洛阳牡丹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科研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缺乏是制约牡丹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西藏油用牡丹生产和科研现状,对今后油用牡丹的研究和利用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西藏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特产名贵花卉,牡丹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醇厚隽永的牡丹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牡丹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对牡丹产业的发展也逐渐重视,而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也为牡丹产业化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作为牡丹原产地之一的菏泽,在牡丹栽培、出口、科研和观赏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意识、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菏泽牡丹文化的沉淀与牡丹产业的发展均较为滞后.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企结合的模式,对解决当今菏泽牡丹文化及其产业化过程中诸多问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用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很高的油用、医学及观赏价值。重庆市油用牡丹栽植历史悠久,具有发展油用牡丹产业的良好基础。现根据近年来油用牡丹发展情况,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统筹规划,谨慎推进,加快科研创新步伐,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主打有机绿色食品,增加产品附加值,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抓住机遇,扩大出口,以品牌和技术创造效益的近、中、远期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研牡丹在山西省的分布、栽培现状,从山西省的自然条件、政策优势、产业基础3个方面,预测了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油用牡丹产业在山西省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规模大,优势明显,但牡丹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全产业链不完整,牡丹综合价值开发不完备。通过对菏泽牡丹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以及牡丹种植与加工、观赏与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讨,提出牡丹产业进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延长牡丹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创建牡丹一二三产业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开发牡丹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助力乡村牡丹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8.
我国食用油市场需求巨大,油用牡丹具有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投入的特点,为弥补食用油市场缺口,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该研究分析了丹东市发展油用牡丹产业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丹东市气候适宜,宜栽林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科研力量雄厚,发展油用牡丹产业符合当地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但相关技术及人才缺乏,农民对油用牡丹的认知度不高,资金投入和优质种苗短缺,缺乏相关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宣传提高认知度、加大科技投入、培育种植及深加工龙头企业等促进丹东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洛阳众芳牡丹产业集团(以下简称众芳集团)是一家致力于白丹凤牡丹生产、科研和贸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集团公司,是集牡丹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牡丹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3000亩凤丹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其中在牡丹祖根洛阳的栾川、嵩县杨山地区种植高山茶用牡丹1500亩,在偃师市、伊滨区种植籽油牡丹1500亩。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产业是菏泽的特色产业,菏泽市把油用牡丹规划为该地的重点支持发展产业。油用牡丹是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由于种植效益降低,阻碍了油用牡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存在牡丹籽油市场购买量小、油用牡丹籽价格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政策支持、品种选育、土地选择、间作套种、提高油用牡丹产业机械化水平、研发油用牡丹专用除草剂、找准产品定位、丰富产品种类、油用牡丹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加强宣传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菏泽油用牡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积极谋划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科企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的措施,以期为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产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方向,综述了牡丹花、牡丹子油和牡丹子饼粕等的品质特性与综合开发利用现状,为油用牡丹的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安徽南部及浙江等地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品种、种植面积、管理技术及应用开发形式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期为浙皖两地牡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调查共记录了16个传统观赏品种.其中10个为《中国牡丹品种图志(西北·西南·江南卷)》记录品种,6个为新记录品种:凤丹品系中选育的新品种有10个。自然条件下,传统栽培的牡丹品种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引进品种,引种牡丹品种在适应性上差异显著,推广应用时应注意品种的选择:浙皖两地牡丹应用的主要形式为牡丹专类园,但开发方式多样。江南牡丹的发展亟待建立一个品种资源库.使得牡丹资源收集、品种的规范命名、引种及培育工作能够有计划地开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科技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利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了加快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提高持续竞争力;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分开管理事业与产业;通过股权改革或组建新公司,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加强科企合作,实现多方共赢等策略建议,以期为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但同时又存在着林业投资不足,科技研究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逐年下降,以及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等不足。要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科技的进步,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健全林业科研体制,同时通过建立林业科技工业园,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科技等方法和措施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科研人员科研素养对其科研创新的投入产出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找出提升科研产出的途径。【方法】利用新疆农业科学院的178名科研人员作为样本,使用工具变量,结合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与DEA-tobit模型对科研人员科研素养对创新投入产出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和路径研究并验证。【结果】科研素养,以及其包含科研修养、个人能力和科研基础都显著的影响科研创新投入产出的纯技术效率。当加入年龄、科研平台、第一学历等控制变量之后,科研修养的影响发生了不合常理的变化;当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处理科研修养之后,发现个人能力、科研基础直接正向影响科研纯技术效率。【结论】研人员的科研素养中,科研基础、个人能力是直接影响,科研修养是间接影响,即科研素养对科研人员的纯技术效率影响是一个多路径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新形势,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其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成立种业研究院、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科企合作、组建高新技术集团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业科研单位种业发展的思路,以期为促进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花色表型的芍药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花色是进行芍药品种分类的重要依据,而仅基于目测的传统芍药花色分类主观性较强,不能明确界定芍药花色,需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基于花色表型的芍药品种分类体系。方法本研究以175个芍药品种为材料,利用色差仪对其花色表型值进行测定,根据ISCC-NBS色名表示法对各芍药品种的花色进行颜色命名,同时结合系统聚类和生产经验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将所测芍药品种花色划分为白色系、黄色系、浅粉色系、粉色系、红色系、紫色系、墨色系、橙色系8个色系。各色系与CIELab表色空间的明度(L*)、红度(a*)和黄度(b*)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能够实现对不同芍药品种花色的定量描述,色系分类合理。同时,发现芍药品种花色丰富,且不同芍药品种群的花色有较显著的差异。结论本研究对芍药品种的花色进行了科学分类,应用中可直接根据L*、a*、b*值确认芍药品种的色系,对芍药品种分类和品种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芍药市场流通和科学研究中的花色描述进行了规范,并对芍药花色方面的育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2012年收录的1 649篇冬枣业的中文科技文献,探究我国冬枣业的科学研究特点。结果表明:近10年冬枣业科技文献的数量逐年上升随后又趋下降;冬枣业科学技术研究以北方地区的冬枣业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冬枣园管理及生态建设、贮藏保鲜研究是冬枣产业兴盛不衰的技术支撑;技术推广部门是冬枣业实用技术研发主体,高等院校在冬枣业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