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育初探王雅珍,朴淑娟,顾德军,郭迎伟(辽宁省铁岭大豆科研所铁岭,112000)随着世界大豆面积的不断增加。大豆加工业也日益发展起来,因而人们对大豆的品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早在60至70年代,美、日等国相继开展了高蛋白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2.
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大豆2个重要品质性状,其遗传研究对大豆品质改良尤为重要。该文从表型遗传分离规律、基因遗传模型、基因作用方式、遗传相关、遗传力及QTL定位等方面,概括了大豆蛋白质、油分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并提出利用野生大豆资源研究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遗传机理,为大豆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膨化全脂大豆对营养成分的影响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周玉伦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陈恩惠,戴康路大豆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大豆在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受到较大的破坏,生豆虽然保留了大豆原有的营养成分,但由于生豆中的多种抗营养因子和有毒因素的作用。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豆作为粮油饲兼用作物.是世界上最具发展前景的农作物.受到联合闰粮农组织的大力推荐。大豆不仪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同时也是植物油的重要原料。中国在大豆单产、成本、规模、品质等方面与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围均存在差距.表现为单产低、品质差、成本高,导致大豆的进口量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金涛,朱秀清,王喜泉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50大豆分离蛋白是在我国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很有前途的大豆蛋白制品,现年总产量4000吨左右。市场缺口比较大。所以各地不少厂家都在进行可行性调研,准备上此...  相似文献   

6.
提高大豆蛋白抽提率的加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大豆蛋白抽提率的加工方法无锡轻工业学院沈蓓英众所周知,不论是由大豆加工成大豆蛋白基料——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还是由大豆直接加工为豆乳、豆腐等大豆制品,第一步均必须从原料豆中将蛋白抽提出来。目前,多数厂家蛋白抽提率在70%左右,再综合其它影...  相似文献   

7.
大豆加工品质育种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蛋白与食用植物油的来源 ,近年来 ,世界大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通过发展大豆深加工 ,研究开发大豆蛋白、油脂、饮料、饲料、磷脂、异黄酮、皂甙、及各种食品 ,大豆产值已得到成倍、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大豆深加工制品已从食品、轻化工原料渗透到社会各个应用领域。为了满足食品加工的不同条件和多种用途的开发需要 ,根据大豆加工利用的市场需求 ,积极开展专用品质育种 ,为大豆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成为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大豆收购市场混乱 ,原料…  相似文献   

8.
生态因子对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李楠,赵爱莉,高敏,王雪飞大豆以其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脂肪、蛋白质含量的高低除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受生态因子变化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我们对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与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9.
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因素及其改良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新风  富健  孟凡钢  马巍 《大豆科学》2008,27(3):515-520
简要地综述了近些年来大豆籽粒蛋白质的组成成分、蛋白质含量遗传以及蛋白质与脂肪等性状的相关关系,并在环境方面如气候与栽培条件对蛋白质的影响做一总结,最后提出改良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途径:主要是加强生物技术、诱变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培育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重迎茬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徐永华  何志鸿 《大豆科学》1997,16(4):319-327
在中国黑龙江省6个不同生态区设置固定轮作场圃,连续3年研究重迎茬大豆蛋白质、脂肪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迎茬和短期重茬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无明显影响,重茬3年以上,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农艺措施对重迎茬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化学调节剂以重迎茬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丁玲 《大豆科技》2007,(4):46-47
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市发展高蛋白产业的六大区域比较优势,提出了确立淮北市高蛋白大豆生产的市场定位、推广专用品种与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育大豆深加工龙头企业、树立非转基因绿色大豆的品牌四项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鲜食大豆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省在我国鲜食大豆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鲜食大豆育种、制种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速冻鲜食毛豆出口量约占世界速冻鲜食毛豆总量的52%;辽宁省每年为南方鲜食大豆种子市场提供1万t以上的用种量,占市场份额的70%以上;辽北鲜食大豆鲜荚产量12~15 t/hm2,亩产值2 000元左右,利润空间巨大;辽宁省建立鲜食大豆产业基地势在必行,选育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新品种,建立健全鲜食大豆供种需求平台,以解决鲜食大豆主产区鲜荚产量低、品种混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恶性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发展经验,立足已有的技术、人才和材料储备,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政策下,完善和健全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我国转基因大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该文概述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东北大豆作为毛豆品种引种南方后有关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朱国富  戚胜方 《大豆科学》1999,18(4):336-341
1992年至1995年从东北三省引进的大豆品种(系)20个,从中选出13个在合肥(31°58′N)进行春播比较试验,研究其作为菜用大豆使用时生育期、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几项结果:1.品种原产地与本地区的纬度之差和引种后的生育期存在极显的负相关(r=-0.8020),原产地生育期与引种后的生育期相关明显;2、品种的原干籽产量与引种后的鲜英产量相关不大,品种的原干籽百粒重与现有的鲜  相似文献   

15.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李文博  崔娟  徐伟  史树森 《大豆科学》2019,38(4):584-588
为明确东北大豆田同期杂草野黍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寻防治方法。大田条件下采用添加密度系列试验和拟合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同期杂草野黍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两者间的竞争关系,计算其经济阀值。结果表明:大豆株高、单株荚数和产量随野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对数函数模型拟合大豆产量损失率与野黍密度之间关系最好y=22.102Ln(x)-42.592(R2=0.977 2;F=171.338 4;P=0.000 2)。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对数函数模型,野黍人工防除的经济阈值为15.05株·m^-2,95%精异丙甲草胺乳油、24%烯草酮EC、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化学防除野黍的经济阈值分别为8.19,7.59和7.67株·m^-2。野黍与大豆争夺田间光照和土壤水肥,导致大豆严重减产,采取化学防除野黍具有明显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7.
安徽大豆高蛋白育种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徽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具有形成大豆高蛋白的最佳气候条件,近二十年通过亲本拓宽、人工诱变、相关选择及异地生态筛选等方法,育成了十多个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提出了适时早播和鼓粒期灌水等栽培措施,可获蛋白质性状稳定的优质大豆籽粒产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一套大豆套种灵芝绿色循环周年生产模式,促进灵芝产业发展.[方法]利用自然温度,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一潮后将菌袋埋入田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大豆收获后秸秆再利用,灵芝收获后菌渣还田成有机肥.[结果]大豆和灵芝套种干灵芝比对照不套种平均增产7.97...  相似文献   

19.
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及候选基因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荚高度是衡量大豆品种是否适宜机械收获的关键指标。底荚高度较低的品种在机械收割过程中可能造成植株部分被切断或漏割,引起总产量损失。因此,大豆底荚高度候选基因对大豆机械化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ICIM)对208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进行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获得9个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布在8条连锁群上。结合BSA重测序结果,将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QTL定位到C1连锁群上1.1Mb和L连锁群上0.05Mb的区间内,并对其进行基因注释。通过基因注释数据库和信息学分析,在两个共识QTL区间内获得5个可能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结果可以为大豆底荚高度QTL精细定位以及机械化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