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菜型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菜型油菜遗传行为比较复杂,芥酸含量受胚基因控制,硫甘甙含量受母本基因型控制,直接选择双低基因型进展较慢。根据芥酸和硫甙的独立遗传规律,在杂交后代中出现低芥、低硫结合型,采用半粒法筛选芥酸近于零的单粒,同时采用早期预测硫甙含量,低硫株剥蕾自交选择双低稳定系。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进四川的甘蓝型杂交组合89-50中分离的不育株作母本,用自选的双低、高配合力的自交系8840894、92103作轮回亲本,采用杂交、连续回交-自交、自交育性分离、株系内成对测交、株系内兄妹交转育成新的双低、高油分、高配合力的隐性核不育两型系99F114AB、99F121AB。其具有低芥酸、低硫甙、高含油量、高配合力等优良性状,恢复源广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菜品种育种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油菜品质育种始于70年代末期,以降低油菜籽中芥酸和硫代葡萄糖主要目标,在借鉴和引进国外油菜品质育种理论,双低基因资源和选育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对双低基因资源的利用、品质性状的遗传,育种方法和化学筛选技术和了全面的研究与改进。  相似文献   

4.
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中野5112'为抗源,以优良水稻品种‘中稻88'和‘中粳Q-196'为受体材料,采用杂交和回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EST标记C189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和成株期农艺性状选择,获得70份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稳定的株系.使用鉴别菌系P6,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法,在孕穗期对44份重点株系进行抗性鉴定,所有株系在孕穗期都表现抗病.结果表明利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189开展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青  戴思兰  何晶  季玉山  王朔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653-3660
【目的】建立盆栽多头小菊株选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快速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盆栽多头小菊430个株系为试验材料,选取15个性状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系统。【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发现,决定盆栽多头菊小菊品质的性状主要为株型、花朵繁密度、株高和花色,所占比重分别为0.2016、0.1560、0.1190、0.0944。在此基础上,依据430个株系的灰色关联度值,将其分为3个等级,优选出43个株型丰满紧凑、花色鲜艳纯正、花朵繁密、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结论】应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盆栽多头小菊各株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快速优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株系,为选择育种提供了一种相对科学严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选育经过沈农129是以"青系96"的变异株为材料,采用株系循环优中选优法育成的中熟优质水稻新品种.1983年秋在日本藤板农试分场青系96稻田中发现变异株.1985年于沈阳种成株系,秋季从小区号为129的株系中选择18个优株;1986年仍按株系种植,每个株系种500株左右,秋季根据综合性状和产量表现决定选出最优株系129-4,并从该系中选择1OO个优株.1987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杂交和回交的方法,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水稻材料IRBBL23为供体材料,以优良早稻恢复系东南恢012的为受体材料,在低世代利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189在分离群体中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高代稳定株系中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技术,最终获得一系列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早熟恢复系材料。通过白叶枯病菌株的专化强毒菌系P6对8份材料进行田间接种鉴定,筛选出7份抗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材料,并对这些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189开展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51个低芥品系的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芥酸和硫甙含量与其它品质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在低芥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双低或双无新品种,不会影响其它品质性状的变化;亚油酸与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对油酸和亚油酸的总量进行选择能够有效地提高油的品质;含油量与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含油量与蛋白质总量进行选择,可改变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提高油分与蛋白质的含量。在低芥群体中,以油酸,亚油酸总量以及含油量与蛋白质的总量为目标进行选择,比任何单一性状的选择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利用新近合成的优质、抗逆甜玉米群体,同时加速育种进程.试验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2个自育超甜玉米骨干系作测验种,与63个穗行的75个单株杂交,配制组合150个,通过杂交组合鉴定试验、株系的食用品质及抗性等的鉴定评价,对群体配合力及遗传潜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75个被测株中,36个株系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为正,而通过对其产量相关性状、商品性及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也发现,其GCA表现较好的株系比例接近或超过50%.结合株系自身表现,筛选获得9个苗头株系;同时根据杂交组合鉴定结果,获得8个苗头组合.综合群体内株系的配合力及群体自身表现,初步认为该群体优良基因频率较高,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具有较大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前期获得的耐碱转GsGSTs基因苜蓿与其对照在农艺性状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产量性状和形态性状的调查与统计分析.产量性状包括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及茎分枝数;形态性状包括株高增长速度、节数及节间长度,同时进行了碱胁迫下表型分析.结果表明,转GsGSTs基因苜蓿植株在产量性状及形态性状方面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碱胁迫下,非转基因苜蓿对照株系明显萎蔫、失绿,而转GsGSTs基因苜蓿株系均能保持较正常的生长状态.此结果说明外源基因GsGSTs在苜蓿中的表达没有改变其本身优良的农艺性状,同时其目标性状(耐碱性)有所提高,符合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中“实质等同”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春小麦优良品种“东农120”的育成中证明,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是完全可能的。“东农120”不仅抗多种病害,而且高产又质佳。它的育成是在正确育种目标指导下,采用复合杂交,以逐步达到综合多方面的优良性状;并对杂种后代的选择是在促进选择性状易于表现和鉴别的条件下,根据各性状遗传性稳定的早晚按世代分先后;根据育种目标的主次分前后,采取选择性状由少到多,逐步达到全面综合选择的方式。说明这些措施对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水晶型标记二糸不育系“水晶2051S”,是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在2004年从D优7号/宜恢1577的后代株系F7代中发现的1株带绿、白色条纹叶隐性标记性状的7231突变株系,通过导入培矮64S二系基因,经4年7代培育而成的具有叶片呈水晶型叶隐性标记性状的二系不育系,该材料属新型独创材料,为我国二系育种开创了新型标记质源。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主选育的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CWH-2(P1)和白菜型菜用种千筋京水菜(P2)进行甘白远缘杂交并用P1回交再连续自交获得134个BC1F4株系。对甘白杂交134个BC1F4株系进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统计及频次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出芥酸含量1.5%以下、硫苷含量30μmol/g以下、含油率43%以上、产量290 kg/667m2以上,可以直接用于育种的优良株系6个;同时,鉴定出一批具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极端值的特殊材料。本研究鉴定出的优良株系为甘蓝型油菜育种储备了优良材料,具极端值的特殊材料为开展相关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储备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从37个组合6969株杂交后代中分离出矮化(紧凑型)株系422株,矮化株率6.1%;试验结果看出乔化型性状对矮化性状为显性,矮化性状道传由隐性单基因d控制;现有品种包括紧凑型芽变品种多为Dd杂合体,因此杂交F_1出现分离;矮化比率偏低,矮化×矮化的8个组合1098株后代中只有92株是矮化型,矮化株率8.4%,认为可能还有其他修饰基因在起作用,乔化×乔化组合后代中亦能分离出3.6%的矮化型株系,特别是元帅系和金冠品种组合后代中矮化株率偏高,8个组合合计矮化株率为7.6%,认为新红星等紧凑型芽变品种和元帅系品种及金冠品种均是矮化育种的好亲本。  相似文献   

15.
连续三十年应用“三结合”突变育种方法,创造出各种类型的小麦突变体材料1860份,并将这些材料归类,作为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再利用,是尽快选育小麦新品种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已从分枝小麦的分离单株中筛选出17个具有矮秆、大穗、株型紧凑、中早熟、抗性好的优良株系;对21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进行回交改良,对其不稳定的突变体材料进行重点选择,已选育出11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为加快育种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油菜品质改良育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油菜育种已转入双低(低芥酸、低硫甙)育种阶段,并育成“2051”、”3108”和“8705”等几个双低品系,通过省区试和大区区试。油菜品质改良育种与品质分析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双低品种(系)的稳产性还比不上常规品种,这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狭窄、品质性状与嵅啃宰醇涞母合蛳喙匾约巴庠瓷投杂善分植坑跋煊泄亍U庑┛赏ü忧吭咏磺妆狙≡瘛改良育种程序和应用育种新技术来克服,从而提高育成品种的丰产、稳产性。  相似文献   

17.
水晶型标记二糸不育系"水晶2051S",是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在2004年从D优7号/宜恢1577的后代株系F7代中发现的1株带绿、白色条纹叶隐性标记性状的7231突变株系.通过导入培矮64S二系基因,经4年7代培育而成的具有叶片呈水晶型叶隐性标记性状的二系不育系.该材料属新型独创材料,为我国二系育种开创了新型标记质源.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3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宁杂3号是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94年育成的第二个“宁杂系列”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其显著特点是:早熟、株型紧凑、品质性状稳定、纯度高、优势强。1 宁杂3号选育经过1983年将具有恢复基因的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品系RV6与加拿大低芥酸品种Zephyr选系配制杂交F1代,1984年秋在F2代用“半粒法”筛选低芥酸单粒,当年得到低芥酸单株,1985年在F3代筛选低硫甙单株,获得双低株系,到1988年育成双低品系SP243。1989年用宁A3双高(高芥酸、高硫甙)不育系对SP243测交筛选…  相似文献   

19.
油用亚麻F4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油用亚麻杂交后代株系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可以为育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别考察了来自F。1个油用亚麻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其农艺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通过相关分析,得出F4中有4对性状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对F4杂交种的7个农艺性状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分为5类;通过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剐选取能代表全部遗传信息85%以上的5个主成分.并对各个性状在相应主成分中的贡献率进行分析,F5应选择单株粒重较大,果球数较多,株高、分枝数和分茎数适中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113个中熟组合的2140个F_6代系选株行的田间目测鉴评资料,从目测等级不同株系的实测产量、农艺性状差异及目测等级与性状相关性、目测等级与入选率关系的4个方面讨论了目测选择作为田间初选株系的效果和可行性,并以此讨论了田间目测鉴评选择在大豆杂交后代的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