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高粱蚜是危害高粱、苏丹草、甘蔗和高丹草重要的害虫,为了明确不同高粱属植物对高粱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7个不同高粱属品种上研究了高粱蚜的生物学特性、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生命参数,所选7个高粱属品种分别为;甜M81、不育系7050A、皖甜粱1号、甚迪亚、皖草3号、皖草4号和高丹D,试验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温度为(24±1)℃,相对湿度为(70±5)%,光周期为14L:10D。【结果】在甚迪亚上的高粱蚜的相对日均增长率最高(0.56),而饲养于不育系7050A的高粱蚜的相对日均增长率最低(0.33);在7个不同品种上的高粱蚜的发育历期范围为:5.35~9.04 d,饲养在甚迪亚、皖草4号和高丹D上的高粱的存活率均达98%,而在不育系7050A上的高粱蚜存活率最低(80%);在不同高粱及高丹草品种上的高粱蚜的生殖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饲养于皖甜粱的高粱蚜的生殖期最长(18.03 d),饲养在不育系7050A时生殖期最短(13.59 d);在甚迪亚、皖草3号和皖草4号上的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较高,饲养于不育系7050A时内禀增长率最低。在不同的高粱属品种上的高粱蚜的净增殖率范围为57.65~90.95头/(雌·代)。【结论】皖草4号最适合高粱蚜生长发育及繁殖,不育系7050A和皖甜粱不适合高粱蚜的生长发育,而不育系7050A和皖甜粱1号则对高粱蚜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2.
高粱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K■hn)Clinton]、高粱蚜[Melanaphissacchari(Zehntner)]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是中国高粱主产区经常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据调查,高粱丝黑穗病常年发病率为4~5%,严重时达50~60%。高粱蚜每隔3~5年便有一次大发生,  相似文献   

3.
高粱蚜虫是朝阳地区最主要的高粱害虫之一,成虫和幼虫集中在叶背吸食高粱汁液,严重时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朝阳地区气候干旱少雨,有利于高粱蚜繁殖为害,发生特点表现为始见蚜虫偏晚、蚜量上升速度快。局部窝风、连片的杂交高粱和干旱坡地的农家品种为重发生区。经统计,高粱蚜虫多为中等以上程度发生,高峰期高粱蚜最高可达到百株10万头,如不及时防治,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4.
不同基因型高粱植株的物理性状与抗蚜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高粱对高粱蚜的抗性及其与高粱物理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粱的抗蚜性属显性遗传。高粱抗、感基因型间的蜡质含量、叶片颜色、叶片表面结构均存在差异。抗蚜品系的蜡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感蚜品系,并且叶片表面光滑,细胞排列整齐致密。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光周期对高粱和高粱蚜体内物质含量的影响,该研究设置了5个光周期,分别为2L∶22D、6L∶18D、10L∶14D、14L∶10D、18L∶6D,测定不同光周期下高粱叶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淀粉和叶绿素含量,同时检测了高粱蚜体内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脂肪的含量。结果表明:在长光照(10L∶14D、14L∶10D、18L∶6D)下,高粱叶片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淀粉和叶绿素含量高于短光照(2L∶22D、6L∶18D),极短光照(2L∶22D)和最适光照(14L∶10D)条件下高粱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其他光周期;在极长光周期(18L∶6D)条件下,高粱蚜体内的ALT和AST活性最高,光周期为10L∶14D时高粱蚜体内ALT和AST活性均达最低值;短光照(2L∶22D、6L∶18D)条件下高粱蚜体内保护酶SOD和CAT活性高于长光照(10L∶14D、14L∶10D、18L∶6D)条件;在光周期为10L∶14D时高粱蚜体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总脂肪含量达最高值,光周期为14L∶10D时高粱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低。说明在极端光周期时,为了应对不良环境高粱蚜体内转氨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保护酶活性在短光照条件下升高;10L∶14D的光周期适合高粱蚜生长发育,高粱蚜体内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极端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晋中区域高粱蚜虫种群演变消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近十多年来对晋中区域高粱蚜虫、天敌的发生消长资料以及结合气象同期资料结果分析,高粱蚜虫种群演变、发生程度、危害历期不仅与温度、湿度、降雨和天敌数量有直接关系,引发高粱蚜种群演变还与作物布局和高粱种植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间种的好处:间种通风,能降低田间温度,影响蚜虫的繁殖;间种的大豆能为高粱蚜培育天敌,对高粱蚜的发生有所控制;间种之后气候、营养条件得到了改善,促进了高粱的生长发育,增强了对蚜虫的抵抗能力;间种的地治蚜方便,加速了防治进度,提高了防治质量。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粱蚜早期防治问题,目前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对若干典型材料的分析,认为防治“窝子蜜”可以解除高粱早期蚜害,延缓田间扩散速度,推迟发生峰期,减轻被害程度。今后高粱蚜的防治应大力提倡防治“窝子蜜”,发生严重的年份,还需结合后期全田防治。  相似文献   

9.
1979年,我们应用残效期较长的杀虫剂——呋喃丹微粒剂,在高粱的心叶前期,用点施器进行心叶点施一次,防治玉米螟兼治高粱蚜,取得较好效果。供试高粱品种191,在7月10日施药,用点施器将药点施于喇叭口内。施药当时,正值一代玉米螟卵盛期及高粱蚜点片发生期。小区面积33平方米,重复三次,随机排列。每小区取三点,定点定植调查。防治一代玉米螟的效果。投药后20天(7  相似文献   

10.
我县从一九六八年开始,试用异丙磷防治高粱蚜虫,效果良好,施用面积逐年扩大,1972年用异丙磷防治高粱蚜面积一万二千亩,1973年扩大到三万一千亩。  相似文献   

11.
锦州市郊区畜牧农场饲料队从1970年开始采用异丙磷熏蒸法防治高粱蚜,连续三年使用均收到显著效果。在蚜虫大发生的1972年全场的150亩高粱,全部采用毒土熏蒸法,进一步显示出“高效低毒”的灭蚜性能,高粱长势良好,叶绿杆壮,没因蚜虫为害而减产,150亩高粱平均亩产950斤。  相似文献   

12.
高粱蚜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粱蚜又名甘蔗蚜、甘蔗黄蚜、主要为害高粱及甘蔗。(一)为害症状高粱蚜寄生在寄主作物叶背吸食营养,初期多在下部叶片为害,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散,并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下部叶面和茎上,油光发亮,故称“起油株”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造成叶色变红、“秃脖”、“瞎尖”  相似文献   

13.
1975年高粱蚜在我县是个大发生年,严重地威胁着高粱生产,往年多用一○五九防治,但一○五九剧毒,使用时很不安全,时常发生大量人畜中毒。为保证人畜安全,解决生产的急需,我们在县农科所、姜屯、段家、大虎山和黑山镇等公社进行了大面积扬撒乐果毒土(砂)防治高粱蚜虫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命表构建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12、15、18、21、24、27、28 ℃)对高粱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高粱蚜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逐渐缩短,在12 ℃时高粱蚜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8.32 d,28 ℃时为5.04 d,二者相差3.63倍;成虫平均寿命在12 ℃时为56.42 d,28 ℃时为18.23 d,二者相差3.09倍。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在不同温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在24 ℃时最高,温度升高或降低其值均下降。12 ℃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最低,分别为0.126、1.134;28 ℃时净增殖率最低,为31.04。种群加倍时间在24 ℃时最短,12 ℃时最长;平均世代周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短,12 ℃时为33.32 d,28 ℃时为12.02 d。综上所述,温度对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影响,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发育缓慢;24 ℃是高粱蚜的最适生长温度,该温度下害虫内禀增长率高,世代周期短,种群快速增长。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了解高粱蚜在高粱植株上的种群动态,为高粱蚜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粱起源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高粱起源初探石玉学,曹嘉颖(辽宁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瓦维洛夫(1926)在研究从全世界收集的各种作物样本后,认为高粱存在着二个起源中心。一是阿比西尼亚起源中心(今埃塞俄比亚)的粒用高粱。另一起源中心是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岭及毗邻的平原地区的中国高粱...  相似文献   

16.
饲料高粱晋杂24号的特征特性和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变我国饲料工业对饲料专用高粱利用比较落后的局面,通过"三系配套"选育出的饲料高粱新品种晋杂24号,具有高产、多抗、优质的特点。2006,2007年2年平均产量为9 289.5 kg/hm2,比对照晋杂12号(平均产量7 761.0 kg/hm2)增产8.4%;对高粱蚜具有抗性,在我国配合饲料业中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7.
高粱恢复系“4003”及其衍生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赵秀华,刘家裕,柏德华,王文斗(沈阳市农业科学院)60年代末,国内各高粱育种单位直接应用中国高粱品种作为恢复系,选出一批杂交种,如3197A×三尺三(晋杂6号)、3197A×忻粱52号(忻杂52号);3...  相似文献   

18.
高粱F_3代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的遗传分析杨晓光,杨镇,石玉学,邹剑秋,李克成(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所)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近年来在高粱产区蔓延很快,原来的Tx622A由抗性寄主(对丝黑穗病2号小种免疫)变为感性寄主(高感丝黑穗病3号小种),生产上...  相似文献   

19.
高粱杂交种辽杂6号选育报告宋仁本卢庆善郑春阳藏玉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朝阳县农技中心)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辽杂6号是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于1985年以外引不育系421A为母本(引自ICRISAT,原编号SPL132A),以恢复系5-27为...  相似文献   

20.
陈有清 《农业考古》2001,(1):229-230
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汉的遗址中,均出土高粱的遗存(1),说明我国种植高粱的时间甚早。但秦汉以前的文献中,一直未见有关高粱的明确记载。先秦时期高粱的名称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 吴瑞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 。”王念孙注《广雅》曰:“今之高粱,古之稷也。秦汉以来误以粱为稷,而高粱遂别名木稷矣。”程瑶田在《九谷考》中亦曰稷为高梁。但此说已被现代学者的研究所否定,认为稷即粟(2)。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先秦文献中的“粱”即现在的高粱(3)。但从《仓颉篇》说“粱,好粟也”始,训诂学家、本草学家和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