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综合比较模型,分析比较全国以及广西、云南等19个蚕区2016—2020年的桑园面积、蚕茧产值进行了分析,并分析19个蚕区的2016—2020年的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结果显示,广西的桑蚕规模优势SAI指数稳定在7,位于第一位;蚕桑生产效率指数EAE位列蚕区第1位,且稳定在11以上,效率优势显著;综合比较优势(AAI)方面,广西2016—2021年的AAI指数在9左右浮动。AHP—SWOT分析显示,广西的蚕桑产业属于第一象限机会型战略区的实力型方位域,建议采取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引领作用、继续加大优质鲜茧及高等级生丝的生产与供应、加快蚕桑机械化研发应用、加快人工饲料全龄育的研究、加快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条发展等战略措施,确保广西蚕桑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完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2021年3月10—14日,4月19—21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帮扶顾问专家组的黄先智副教授(桑枝叶加工岗位科学家)、河池综合试验站廖先谋站长,以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丰利蚕业有限公司张银秀经理、宜州区顺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石佰才董事长等,先后深入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把脉问诊,以科技助力隆林蚕桑产...  相似文献   

3.
深入广西蚕区,调研广西蚕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广西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建成了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首的蚕业科技创新平台,育成了一系列家蚕、桑树优良品种,集成了杂交桑密植技术,组建了八桂学者等科研团队,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发挥了产业优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科技创新资金与平台建设不足、科研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仍不足、蚕茧品质与生丝等级还不够高、优势蚕区与新兴蚕区在产业发展上不平衡、种养机械化与资源综合开发刚起步、蚕桑产业链条短与深加工不足等问题,建议从加大蚕桑产业资金投入与平台建设、完善蚕茧收烘与缫丝工艺的改善、加快提升省力化机具与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加快推进"东丝西移"和"东绸西移"、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品牌化建设步伐等方面提升广西蚕桑产业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得出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市场管理、自动化省力化是造成蚕桑产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政策引导,科学产业规划布局,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蚕桑产业发展,进而推进广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炽增 《四川蚕业》2008,36(1):50-52
<正>国家实行"东桑西移"战略,加快了蚕桑生产区域布局的调整,使我国蚕桑生产的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作为全国蚕丝生产主产区的四川,蚕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的特点:蚕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优势蚕业主要集中在攀西、川中北、川南三个丘陵蚕区,占全省  相似文献   

6.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在广西蚕区的应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蚕区建设为目的,阐述了蚕桑资源的不同综合高效利用模式在广西蚕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桑枝、蚕沙、桑叶、桑椹、蚕蛹等高效利用模式促进新兴乡镇工业的发展;以开发蚕桑生态旅游带动蚕区农村旅游和生态建设。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建立起适合广西蚕区发展的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发放问卷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4个贫困县(市、区)的蚕桑生产现状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意愿进行了调查,并针对配套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蚕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市场销售秩序欠规范、传统蚕桑产业效益不理想等贫困县(市、区)蚕桑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广西贫困县(市、区)科学合理发展蚕桑生产的对策建议:广西应高度重视有蚕桑生产意愿的贫困县(市、区),加大扶持引导,构建产业配套;挖掘基层人才资源,加大蚕桑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健全种苗流通与检疫检验制度,确保市场健康有序供给;加快推进蚕桑多元化开发,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和蚕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蚕桑产业作为城固县扶贫产业所有的优势,即产业基础牢固,经济效益明显;投资见效快,扶贫优势明显;技术容易掌握,经营方式多样;蚕桑资源丰富,综合效益较高;地理区位优越,发展机遇良好;企业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明显等。结合分析蚕桑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即蚕桑产业受重视程度不够,蚕桑产业经营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限,蚕桑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等。提出了城固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建议:加大宣传力度,确立蚕桑产业的主导地位;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技术,加快蚕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争取多渠道多方位资金扶持,构建蚕桑产业的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2013年起我国多个蚕区蚕茧生产相继出现净利润为负值,2014年负值进一步增加的现象,从东部、中部、西部蚕区各选取了2个省(区)以及全国平均的蚕茧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蚕茧生产净利润下降是蚕区的共同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成本出现大幅度上升,而蚕茧的单位面积产量未见明显增加、蚕茧价格上升不多,从而出现了净利润为负值的情况。进一步从茧丝质量、茧丝生产、主要丝绸商品贸易等方面深入分析显示,我国高品位生丝供给与国际市场需求相比仍显不足,中低品位生丝则量多价平,缺乏竞争力,茧丝企业亏本经营客观上造成压价收购蚕茧。鉴此,提出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企业税负减轻生存压力、加快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生产、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增加综合收益等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阐述果桑发展的市场潜力及发展前景,分析广西发展果桑产业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加快建立优质果桑生产基地,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抓好蚕桑资源多元化综合利用,不断延伸蚕业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创新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果桑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等措施加快广西果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成县蚕桑产业开发前景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茧丝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钱永华博士一行四人,对我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他们在实地查看、走访农户和听取汇报后,认为成县蚕桑产业开发具有七大优势:一是机遇优势明显.国家将茧丝绸原料及加工业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把甘肃、宁夏、四川、广西、陕西五省区列为全国茧丝绸开发重点,为成县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二是质量优势明显,甘肃的蚕病少,茧丝优良,是理想优质的蚕茧主产区.三是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12.
苏林 《广西蚕业》2020,(1):13-13
为切实维护蚕桑行业农民及桑蚕种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受农业农村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委托,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于2020年3月10—11日在广西开展2020年全国桑蚕种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因受疫情影响,2019年秋制和2020年春用桑蚕一代杂交种监督抽查工作由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统筹委托各蚕种冷库所在地蚕业站(经作站)办理,桑蚕原种由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在南宁监督抽查。共抽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家蚕原种2个批段,河池市蚕种场、河池市宜州区蚕种站、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柳城县六源蚕种有限公司、东兰县东巴凤蚕种有限公司、柳州市蚕种场、广西象州华佳蚕种场有限公司7个蚕种场桑蚕一代杂交种13个批段。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建议,以推动广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通过积极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着力培育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多种新型种桑养蚕模式;全面构建广西蚕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方式;努力提高蚕桑综合利用水平,以加快广西蚕桑产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推进小蚕人工饲料育在亚热带蚕区的应用步伐,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人工饲料岗位科学家崔为正教授以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专家的指导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来宾市农业科学院积极探索适度规模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并取得了预期成效,批生产规模达到250张种.  相似文献   

15.
广西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明确优势,看清问题,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以同期国内蚕桑多元化发展的状况为背景,分析近年广西蚕桑多元化发展的类型、规模等数据,显示广西在桑枝、蚕蛹、蚕沙肥料的利用规模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在桑叶茶、蛹蛋白、丝胶丝素、桑果酒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方面需进一步拓展。广西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提升可在优势方向创建广西特色品牌,深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重视蚕桑文化产业发展,鼓励优势生态桑、蚕品种与技术应走出广西,面向全国、全世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桑园养鸡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重点蚕区,现有2300 hm2左右的桑园,有1.5万户左右从事种桑养蚕,蚕桑产业是当地的一项传统产业。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不断加快,蚕桑产业比较效益差,缺乏竞争力,蚕桑产业逐渐萎缩,全区蚕种饲养量逐年下降。为了进一步加快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促进优质高效经济发展,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优质高效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3月23日上午,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南宁市举行全区蚕业工作会议暨蚕桑产业扶贫工作培训班。12个蚕桑生产市及41个蚕桑生产县(市、区)蚕业站、经作站站长、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6个分院院长、22家蚕种场场长、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以及本站相关人员共150多人参加了会议,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谢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交流了2016年全区蚕桑生产情况,部署了2017年蚕桑产业发展工作。鲁成教授介绍了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广西与新疆两省(区)蚕桑发展条件与地域特点,分析了两地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产业基础薄弱、人才紧缺、产业扶贫任务重、生态治理难度大等共性问题,探讨了桂—新(广西—新疆)蚕桑领域的合作前景,以蚕桑合作为切入点,加快产业对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促进南北互联互通,共创丝路文明。展望广西蚕业发展,加强交流协作,提升品质品牌,创新驱动,多元开发,推进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13年广西与全国多个蚕桑主产区蚕茧生产净利润相继出现负值,2014年负值进一步加剧的情况,分析了2010—2014年广西蚕茧生产的成本与收益数据。结果显示,不断上涨的劳动力工价增加了人工成本,化肥费用逐年上涨推高了物资与服务费用,其他费用以及土地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使得蚕茧生产的总成本逐年上升,而单位面积蚕茧产量的逐渐走低,以及蚕茧单价的先升后降,使蚕茧收益增长较少,蚕茧生产的总成本的高增加值与收益的低增长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剪刀差,继而导致蚕茧生产出现负利润。提出从合理安排养蚕批次、提升蚕茧品质,加快先进种养器具研发与推广、提升劳动效率,加快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展蚕桑产业。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4月24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与凌云县人民政府在凌云县举办《蚕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缔约双方以及百色市农办等相关部门领导30多人参加了签约仪式,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标和凌云县县长莫庸分别致辞并代表双方签约。李标站长在讲话中指出,凌云县是我区蚕桑生产主产县之一,蚕桑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