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植模式与茬口安排 该种植模式1.1米为一个播带,麦播时种3行小麦,行距20厘米,幅宽40厘米,预留行70厘米;10月中旬种植小麦,10月下旬在空档内撤播或条播菠菜,或者种植黄心菜、上海青等;翌年5月上旬冬菜收获完毕.5月中下旬在空档中间栽一行烟叶。株距50厘米左右;6月上旬收获小麦.6月中旬在麦茬的每个边行上栽1行红薯。  相似文献   

2.
一、种植方式 畦宽3米,先全部种茼蒿;4月上中旬将畦中间50厘米宽地带上种的茼蒿拔除上二市后栽2行大椒苗,行距25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栽2株:4月中下旬再拔掉畦两边各50厘米宽地带上种的茼蒿后,各栽1行冬瓜苗,株距40~45厘米,每亩密度300株左右:5月上旬分批采完其余茼蒿,8月中下旬种大白菜。  相似文献   

3.
一、种植模式 该种植模式2.6m为一个播带,麦播时种9行小麦,行距20cm,幅宽1.6m,预留行1m;11月上旬在空档内撒播或条播菠菜,或者种植黄心菜;翌年5月中下旬在空档中间定植一行西瓜,株距40~50cm,667m^2栽500~600棵;7月下旬至8月初收获西瓜,定植大葱(4月份育苗),行距50cm,株距10cm,每667m^21.3万株(或在8月中旬整地种植大白菜)。  相似文献   

4.
以3米为一带,机械覆膜,膜上打孔,机播2行“仙山绿”超甜糯玉米,行距0.5米,株距0.26米,每667平方米植1666株。在2.5米空档内覆盖2幅地膜。膜上定植2行青椒,行距0.4米,穴距0.26米,每穴留双株。  相似文献   

5.
<正>一、优化带植,选配良种最新的研究结果证明,采用宽窄行种植,即玉米宽行155厘米,窄行45厘米,播大豆时,玉米宽行内种2~3行大豆,玉米与大豆行间距离不少于50厘米,这样的种植效果最好。至于大豆的前茬,可为小麦、马铃薯、油菜、蚕豆等作物。第二年玉米和大豆换茬分带轮作,以减少土传病害。  相似文献   

6.
因玉米—大豆带状复合套种模式首次在南郑区应用,为实现玉米不减产,多种一茬豆,同一地块大豆、玉米套种,达到一季双收的目标,2022年南郑区在不同区域进行了套种带型模式相关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了南郑平川丘陵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群体结构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套种带型模式以生产单元带宽度2.4 m(2∶3带型)较好,表现为玉米对大豆遮蔽少,充分发挥了高位作物玉米的边际效应,基本不影响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品种选择上玉米以登海605表现突出,套种亩产量可达480.65 kg,且在与该品种搭配下大豆生长带透光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大豆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优,亩产量可达115.84 kg;4个不同大豆播期(5月11日、5月25日、6月9日、6月23日)中,以5月25日播种的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发展协调,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且群体产出最高,亩产值达到2 209.08元。  相似文献   

7.
以220百米宽为一带,带内挖宽为40厘米、深20厘米的沟,两沟之间相距1801厘米。翌年3月下旬沟内施足底肥,浇足底水,地表见干时中耕耙平,用50厘米宽的地膜覆盖。4月初在膜中央打孔播种1行西瓜,株距25厘米,每667平方米留苗1200株。播后及时架设宽35厘米、高25厘米的小拱棚。5月下旬撤去小拱棚后,在地膜两侧距瓜苗25厘米处各种1行向日葵,窄行50厘米。宽行170厘米,穴距40厘米,每667平方米留苗15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8.
一、栽培模式畦宽2米,等行距种植4行春甘蓝,甘蓝行间套种3行春玉米,畦间种植2行夏玉米,秋季每畦种植4行大白菜或秋芹菜,株行距15厘米见方。二、茬口安排第1茬春甘蓝11月25日~12月初冷床播种育苗,12月25日~翌年1月初小弓棚分苗,2月底定植大田,4月下旬~月上旬收获。第2茬春玉米2月底在甘蓝定植时播种,6月上旬~7月收获鲜食玉米,玉米秸秆可做青贮饲料。第3茬夏玉米5月底~6月上旬在畦两边各播行,9月上、中旬收获。第4茬秋菜一般种植大白菜或秋芹菜,  相似文献   

9.
1甘蓝套玉米间作花缨萝卜和油菜或菠菜(120:40厘米宽窄行)3月初按宽行120厘米,窄行40厘米划行,宽行覆盖幅宽140厘米的地膜,在地膜上以行距35厘米,株距40厘米种4行早熟甘蓝;甘蓝行间按株距20厘米种一行花缨萝卜,共种3行:甘蓝株间种1穴油白菜或菠菜。两膜之间撒播油菜或菠菜,播后盖细土灌水。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间、混作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淳安县地处浙西山区,玉米和大豆是主要的作物之一。为探索玉米和大豆之间的最佳复合种植模式,为此我们进行了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梓桐镇叶家庄村,试验田为泥砂土,前作为早稻,供试玉米品种为掖单13,大豆为本地农家品种小青豆。 试验设4个处理:(1)每穴1粒玉米混播1粒大豆,简称混1;(2)每穴1粒玉米混播2粒大豆,简称混2;(3)每穴1粒玉米混播3粒大豆,简称混3;(4)1粒玉米间作2粒大豆,简称间作;以不间作播1粒玉米和播大豆分别为对照1和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6.8 m2。玉米种植规格为行距60 cm,株距28 cm,各处理玉米种植规格一致,每小区101株;处理(4)玉米大豆间距28 cm,大豆行株距与玉米相同;对照2大豆行距30 cm,株距14 cm,每穴2粒。  相似文献   

11.
将田整成3.5米宽的畦面,中问及畦两边分别为70厘米的三个空幅。12月上旬番茄育苗,翌年4月上旬在中间的空幅移栽2行番茄。行距为60厘米,株距为25厘米;畦脊两侧窑幅分别为70厘米,2月中旬在两侧空幅上播种2行马铃薯,行距28厘米,株距25厘米,每亩用种量100~150公斤;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大蒜,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每用种肇150-200公斤。如要育青蒜苗,应适当增加密度和用种量。  相似文献   

12.
试验地设在81团10连滴灌1#2条田,面积5.5公顷,棉花品种为81—3,沙壤土,肥力中等;4月14日播种,干播湿出,采用1.25米膜,3膜12行;膜上点播,1膜1管4行,毛管铺在中间两行棉花中间,距边行40厘米,滴灌带滴头间距20厘米,滴头流量2.2升/小时。试验区设4个处理,3次重复。  相似文献   

13.
一、玉米、大蒜种植模式(1)播种期。以两者共生期20~25天推算,气温稳定在15℃以上,4月15~20日套种玉米于蒜行间。(2)种植密度。玉米行距67~68厘米,以亩种植密度4200~4500株确定株距25厘米左右,每穴1~2粒种子。(3)苗期管理。5月20~25日收获大蒜并清除残膜,亩施5~7公斤尿素作平衡肥。大蒜收获1周后防除杂草。(4)肥料运筹。亩施纯氮总量  相似文献   

14.
大豆套种早熟矮杆玉米栽培技术,是指在一积温带内,适期(4月25日-5月5日)播种大豆,待大豆出苗结束头遍铲蹚后(5月20日左右)在大豆垄沟内播种早熟矮杆玉米,每隔两垄沟大豆播种一垄沟玉米,玉米株距50厘米。播种时人工抛大埯,用脚踩实埯底,一头点籽,一头施种肥,然后覆土踩实。大豆玉米出苗后进行正常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一、种植形式 以260厘米1带划畦,3月底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4行早熟马铃薯,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667米2留苗2 300穴,到4月上旬在每带的空档中套种2行鲜食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667米2留苗1 700株,玉米与马铃薯间距50厘米.7月下旬两种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起垄盖膜复播大白菜,株距50厘米,行距50厘米,667米2留苗2 600株.  相似文献   

16.
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区简比设计,以常规净作玉米作对照(CK),进行5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对比栽培试验,综合分析不同模式的增产增收效应,以筛选出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优选模式。结果表明:开厢宽度为200~233 cm,2行玉米套种3~4行大豆的复合种植模式较佳,其复合产值为2 426.48~2 473.22元/667m2,与CK相比,可实现新增纯收入359.26~370.99元/667m2。  相似文献   

17.
赵长来 《农家致富》2005,(19):37-37
一、种植方式。将田整成3.5米宽的畦面,中间及畦两边分别为70厘米的三个空幅。12月上旬番茄育苗,翌年4月上旬在中间的空幅移栽2行番茄,行距为60厘米,株距为25厘米;畦脊两侧空幅分别为70厘米,2月中旬在两侧空幅上播种2行马铃薯,行距28厘米,株距25厘米,每亩用种量100-150公斤;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大蒜,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每亩用种量150-200公斤,如要育青蒜苗,应适当增加密度和用种量。  相似文献   

18.
一、地膜覆盖技术模式 1.旱地地膜覆盖立体种植模式,如地膜覆盖红芸豆套玉米,采用60厘米宽超微膜,2米为一带,膜上种两行红芸豆,穴距28厘米,1穴双株,667平方米留苗4700株.露地内种两行玉米,株距33厘米,667平方米留苗2000株.667平方米收入1000元,比单作玉米同等面积收入翻一番.  相似文献   

19.
一、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为小麦-甘蓝(或菠菜)-玉米-青椒(或番茄).以250厘米为一带,秋种3耧9行小麦,占地160厘米宽,留90厘米空档于早春3月中下旬及时整地起垄,垄宽60厘米,用80厘米宽微膜进行覆盖,3月底在垄上定植2行甘蓝,行距40厘米,株距33厘米,667平方米留苗1600株.  相似文献   

20.
刘智 《河北农业》2007,(7):11-11
一、种植形式 130厘米一带,1行西瓜,2行棉花,西瓜种于沟内,棉花种于垄上,地膜覆盖,一膜两用,西瓜行距130厘米,株距43—65厘米,保证密度800-1200株,棉花大行85厘米,小行45厘米,株距27厘米,密度每亩3500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