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方法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路  范成新 《土壤与环境》2001,10(3):242-245
总结了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的处理流程和国内外多种提取方法,比较了几种在我国较为常用的提取方法的效率,同时还提出了PAHs分离纯化的方法和步骤,并指出了提取过程中影响实验回收率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焦化厂内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以烷基苷(AP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曲拉通X-100(TX100)为表面活性剂代表物,采用静态平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探索采用单一及混合表面活性剂清洗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并考察生物柴油对多环芳烃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率顺序为SDBS〉APG〉TX100。APG/SDBS混合处理及TX100/SDBS为9:1混合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率,而APG/TX100混合处理没能提高多环芳烃去除率。生物柴油对TX100及TX100/SDBS去除多环芳烃效果没有明显提高,对APG及APG/TX100去除多环芳烃略有提高。当APG/SDBS为9:1时,生物柴油可以使多环芳烃去除率从(63.3±2.0)%提高到(75.6±2.0)%。单一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及表面活性剂-生物柴油乳液对多环芳烃各组分去除率比较类似,对菲的去除率最高,茚并[1,2,3-d]芘次之,其余相对较低。因此,建议采用APG/SDBS+生物柴油的混合体系对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3.
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土壤/沉积物中1-羟基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田田  迟杰 《土壤》2016,48(3):534-538
本文对超声萃取土壤/沉积物中1-羟基芘(1-hydroxypyrene)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建立了一种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1-羟基芘的方法。结果表明: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为最佳萃取溶剂;甲醇与二氯甲烷的体积比是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二氯甲烷体积比35∶65、土液比2 g∶10 ml、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次数3次。在最佳提取条件下,5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沉积物中1-羟基芘的加标回收率数值变化范围很大(6.6%~83.3%),并且这种变化与样品的pH密切相关,而与样品总有机碳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4.
玉米对土壤中菲芘修复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系列浓度菲芘进行盆栽试验,研究玉米对污染土壤菲芘的去除效果与累积机理。结果显示,玉米对菲芘的去除效果明显,60d试验完成后,玉米生长的土壤中平均大约有69.8%-91.2%的菲与77.0%,88.4%的芘被去除,平均去除率分别比对照1(加叠氮化钠)高63.6%和72.3%;比对照2(无叠氮化钠)高15.1%与38.2%。玉米能明显地吸收与累积污染土壤中菲和芘,并随土壤菲芘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富集因子(BCFs)随着土壤菲芘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芘的生物富集因子大于菲,不同种类多环芳烃以及植物不同部位间BCFs差异较大,菲的叶片BCFs(0.79,2.45)大于茎(0.17—1.76),根BCFs(0.42—1.21)最小,芘处理时叶片和茎的BCFs分别是1.03,3.31与0.2,2.17,明显低于根BCFs(2.07—6.40)。玉米能够在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正常生长,并且能累积与去除污染土壤中的菲和芘,表明用玉米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水培玉米幼苗的暴露实验中,控制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物(DOM)的浓度水平(0、0.5、1、2、5、10mg·L^-1),观察其对水培溶液中多环芳烃(芴与菲)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控制洗脱条件,将根部多环芳烃分为弱吸着(氯化钙提取)、强吸着(甲醇提取)与吸收(索氏提取)3种不同的形态。结果表明,短期暴露(4d)后,培养液中多环芳烃浓度迅速下降至起始浓度的10%左右,玉米幼苗对菲的吸收强于对芴的吸收,而吸着量相似,大部分以强吸着态存在于根表。低浓度可溶性有机物(小于2mg·L^-1)的加入有助于芴与菲在根表的吸着,浓度继续增大时,对吸着过程则产生抑制作用;吸收量随可溶性有机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逐渐趋于稳定。吸着与吸收总量在DOM浓度约为1mg·L^-1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DOM浓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韭菜中45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样品以乙腈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法提取,PestiCarb/NH:柱净化,乙腈/甲苯(3/1)淋洗,最后用UPLC—MS/MS进行多反应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01~2.0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平均加标回收率在64.7%~114.4%.相对标准偏差为1.1%~18.1%。方法检出限为0.1~4.7μg/kg,方法定量限为1~10μg/kg。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适合于韭菜中45种农药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7.
按照实验室测定油泥污染土壤等复杂介质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分析要求,从消除背景干扰、提高测定数据质量出发,对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建立了该类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含油污泥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该方法对16种多环芳烃的相关系数为0.999 3 ~ 0.999 7,各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11 ~ 2.54 ng/ml;回收率为70.5%~107.0%;相对标准偏差为0.09% ~ 3.15%.本方法能够满足油泥污染土壤等复杂介质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8.
系统分析和比较了土壤、沉积物和植物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提取与净化方法,阐述和对比了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提取法、固相提取与固相微提取法、固液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快速溶剂提取法等提取方法以及定量浓缩净化法、硅胶柱层析净化法、费罗里土柱层析净化法、氧化铝净化法、固相萃取(SPE)净化法等净化方法。旨在通过比较目前的提取和净化方法,展望将来提取与净化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5,(4):997-1002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串联技术对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及氨基甲酸酯农药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以超声波提取作为提取方法,以在线固相萃取作为纯化方法,以超高效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作为分析方法,共分离检测出12个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分别为:萘、苊、苊烯、氟、菲、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a]芘、二苯并[a,h]蒽和茚并[1,2,3-cd]芘。11个氨基甲酸酯及其它类农药,分别为:灭多威,多菌灵,甲萘威,克百威,啶虫脒,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苯醚甲环唑,阿维菌素,灭幼脲和氟虫腈。利用超声波提取和在线固相萃取法可以有效地提取纯化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食品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类成分。  相似文献   

10.
几种豆科、禾本科植物对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对多环芳烃(PAH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90天后8种植物对土壤中PAHs均有不同程度降解效果,其中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对土壤PAHs的去除率分别达48.4%、46.8%,且对3环PAHs去除较为彻底,对4环及4环以上的PAHs去除效果较差。8种供试植物对PAHs均有一定的吸收、富集与转运的能力,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对土壤PAHs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096、0.085,其提取修复效率为0.017%和0.013%。可见,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具有较好的根际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1.
酸碱调控对泥浆反应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登强  滕应  骆永明  李振高  黄玉娟 《土壤》2012,44(5):794-800
采用摇瓶试验模拟研究了酸碱调控对泥浆反应去除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浆反应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长期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率为10.6% ~ 20.7%,模拟污染土壤中的去除率为37.4% ~ 42.1%;酸碱调控对不同性质的多环芳烃的去除影响不同,整体上看,酸性条件有利于高环(五环和六环)多环芳烃的去除,而中性条件有利于低环(三环和四环)多环芳烃的去除。在实际修复中,根据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组成进行适当的酸碱调控,可以促进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拟除虫菊酯类残留农药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莉  章钢娅  靳伟  胡锋 《土壤学报》2006,43(5):764-771
建立了土壤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提取、净化以及毛细管气相色谱的测定方法。运用石油醚-丙酮(P/P,2:1)混合溶剂提取,用氟罗里硅土进行层析净化,60ml石油醚/乙酸乙酯(V/V,9:1)进行洗脱,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测定,单点外标法定量。实验表明:土样中添加0.08mgkg^-1的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3种农药混标时,方法回收率为89.67%~90.62%,添加0.40mgkg^-1时.方法回收率为91、07%~93.02%;操作中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2%~3.70%,最小检出量可达1.00pg。在检测色谱精密度实验中,5次测定3种农药混标,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7%~2.88%。实验表明,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重现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增溶实验和土壤洗脱实验,研究了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saponin)对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洗脱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皂角苷对菲、芘等多环芳烃有极强的增溶作用,当皂角苷浓度为0.04%时,菲、芘在液相中的表观溶解度分别增大了约22倍和128倍,因而皂角苷能显著增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菲、芘的洗脱,洗脱效率最大分别可达84.1%和81.4%,增大了约2倍和17倍。皂角苷可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水溶性的络合物,从而增强洗脱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Zn^2+和Cd^2+,在皂角苷浓度为0.4%时,Zn^2+、Cd^2+的洗脱效率分别可达93.0%和79.4%,增大了约75倍和8倍。皂角苷可同时洗脱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菲、芘和Zn^2+、Cd^2+,洗脱效率分别达87.6%、83.5%和92.3%、78.6%,重金属的存在略增大了皂角苷对菲、芘等多环芳烃的洗脱效率,但多环芳烃对Zn^2+、Cd^2+的洗脱效率没有明显影响。皂角苷可同时增强洗脱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和重金属,从而为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温和提取法评估老化前后土壤中菲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和溶剂提取方法对不同老化时间土壤中的菲进行提取,研究了正丁醇、二氯甲烷、2-羟丙基-β-环糊精(2-Hydroxypropyl-beta cyclodextrin,HPCD)提取量与生物吸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和有机溶剂(二氯甲烷、正丁醇)提取与温和HPCD提取法对菲的提取量与蚯蚓蓄积量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与其他温和试剂提取相比,温和正丁醇提取可以更好地预测菲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火干扰后土壤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发林  向鹏 《土壤通报》2016,(4):973-979
采集马尾松次生林的灰烬、0~3 cm和3~1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研究了火干扰后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火干扰样地Ⅰ、Ⅱ、Ⅲ土壤的多环芳烃总浓度介于757.8~1718 ng g-1,平均浓度为74.2 ng g-1,是对照样地的10倍以上。火后1个月土壤多环芳烃成分以萘、荧蒽、芘、蒽、芴、菲、苊烯为主,火后6个月以菲、荧蒽、芘为主,火后12个月也以菲、荧蒽、芘为主;样地Ⅳ和Ⅴ0~3 cm土层各多环芳烃含量是3~10 cm土层的3~4倍,轻多环芳烃(含2~4环)的含量比重多环芳烃(含5~6环)高;火干扰后6和12个月,土壤多环芳烃总浓度下降显著(P0.05),含2~环的多环芳烃含量下降,含4~6环的多环芳烃比例增加;灰烬中轻多环芳烃含量比较高、重多环芳烃含量较少,灰烬中多环芳烃含量高于相应的土壤样本;多环芳烃总量和含2环或3环多环芳烃与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化学性质指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宁波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调查结果为基础,采用美国能源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暴露量化方法和美国环保局健康风险评估手册的风险表征方法,评估了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对户外劳作者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宁波户外劳作者由于土壤中多环芳烃引起的平均非致癌危害指数为1.09×10-5,平均致癌风险值为3.17×10-7,可判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小。宁波地区致癌多环芳烃含量最高暴露点致癌风险值为1.45×10-6,没有超过致癌风险水平上限(10-4),说明致癌风险尚在可接受范围内。多环芳烃中苯并(a)芘对综合致癌风险贡献最大,贡献率高达65.6%,应注意防范土壤中该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危害。宁波户外劳作者受到的非致癌危害和致癌风险主要由直接摄入途径和皮肤接触途径贡献,两种途径对非致癌危害和致癌风险贡献率分别达到89%和100%,呼吸摄入引起的非致癌危害和致癌风险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土壤中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典型寒区东北地区因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污灌等造成农田土壤中含有大量致癌、致畸与致突变的多环芳烃,针对寒区气候特征致使农田中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效果不佳,难以改善农田土壤环境并降低食品风险的关键问题,基于目前常用商品化的降解微生物多来自于温暖地区,且难以适应寒区气候的特性,该研究以PAHs典型污染物-菲(PHE)为研究底物,驯化温度15 ℃,筛选分离出适应寒区低温环境的7株菌。经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筛选了3株在温度20 ℃、接种量5%、pH值为8、底物浓度500 mg/L,以及外源物质腐殖酸的促进的条件下PHE降解率达到80%的高效降解耐冷菌。以上3株菌两两之间与三者组合均无拮抗关系。对菌株进行碳源的广谱性分析,菌株对2-5环多环芳烃降解率可达15%~85%之间,在将菌株应用至20 ℃土壤环境时,60 d可降解土壤中75%的PHE。该耐冷菌群适应条件符合寒区农田土壤实际环境,研究结果对黑土地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苏丹草对土壤中菲、芘的去除效果,及植物和微生物在去除土壤菲、芘中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0-322.06mg·kg^-1内,土壤~苏丹草系统(TR,)对菲、芘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苏丹草60d后,土壤菲、芘去除率分别为73.07%-83.92%、63%~77.62%;平均去除率分别比对照1(无植物,不加0.1%NaN3)高55.58%、50.71%,比对照2(无植物,加0.1%NaN3)高72.71%、66.57%,说明种植苏丹草可以促进微生物对土壤中芘、菲降解。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也显示,酶活性越高,污染物降解率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植物一微生物间的交互效应是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各异,难以实现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比较与评价。为筛选建立适宜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评价的方法,该研究选择滇东地区5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典型农地土壤(黄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土和紫色土)运用正交试验法将AB-DTPA法的提取条件(固液比、提取剂pH值和振荡时间)进行正交组合,建立土壤-作物Pb迁移模型与总量法、CaCl2-DTPA法和AB-DTPA法进行拟合优度对比,并以白菜和菠菜为指示作物开展盆栽试验,探讨不同分析方法与作物Pb累积能力的相关性,进而综合评价不同方法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固液比(g/mL)1:3、提取剂pH值7.6以及振荡时间120 min对Pb有效态的提取量有较大的影响;2)与其他方法相比,优化AB-DTPA法(固液比1:3、pH值7.6和振荡时间120 min)能更好地预测作物对Pb的吸收能力;3)盆栽试验表明,优化AB-DTPA法提取的土壤 Pb有效态含量与白菜和菠菜吸收Pb含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R2=0.898, R2=0.752),Pb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9.5%~113.0%,准确度高。4)将土壤pH值加入预测模型表明,土壤pH值对土壤Pb与在作物可食部分中相关性影响很小,表明优化AB-DTPA法很稳定。因此,优化AB-DTPA法适用于滇东地区农田土壤Pb有效态的提取,该法具有可行性、广普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区域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效果及污染风险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正确表征云南文山三七种植区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态砷,选取NaH2PO4(0.5mol·L-1)、H2O、H3PO4(0.2mol·L-1)、EDTA(0.0625mol·L-1,pH=7)、NH4C(l1.0mol·L-1)和(NH4)2SO(40.05mol·L-1)6种提取剂,比较了它们对土壤中砷的提取效果,及其所提取的砷与三七植株各部位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NaH2PO4、H3PO4和(NH4)2SO4这3种提取态砷与土壤总砷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9、0.8177和0.8810。NaH2PO4和H3PO4的提取效率较高,平均提取效率分别为6%和11%;而(NH4)2SO4提取效率较低,平均仅为0.084%。NaH2PO4和(NH4)2SO4提取态砷与三七主根、须根和茎部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H3PO4提取态砷与三七主根和须根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认为NaH2PO(40.5mol·L-1)是最佳提取剂,H3PO(40.2mol·L-1)提取剂次之,这两种提取剂均可较好地表征土壤中砷的三七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