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克隆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cDNA,构建重组体pGEM-T-easy-BPI,进行序列鉴定。方法应用RT-PCR技术,参照Genbank报道的序列,从牛嗜中性粒细胞mRNA中扩增出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238个氨基酸,并与pGEM-T-easy连接,构建基因重组体,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获得长度为713bp的活性基因。序列分析证实该片段中有1个点突变,但氨基酸序列相同。结论:成功克隆出BPI基因,经序列测定,确认为牛BPI基因,为进一步表达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源序列克隆技术结合RT-PCR和RACE技术,首次从内蒙古绒山羊睾丸组织中克隆出羊CDK2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035041)。结果显示:羊CDK2基因的cDNA序列长为1355bp,5′端非翻译区为174bp,3′端非翻译区为266bp,开放阅读框为894bp,编码298个氨基酸。与牛CDK2基因cDNA序列同源性为98%,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和其他哺乳动物CDK2基因的cDNA序列同源性也达92%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以上。说明CDK2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PCR和T-A克隆技术,测定了麦洼牦牛和杂种犏牛的FSHR基因5′端侧翼区和第1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并运用BLAST、DNAMAN、Clustal等生物信息学软件与其他物种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分析,为牦牛FSHR基因结构、犏牛雄性不育、牦牛遗传多样性,以及FSHR基因与牦牛的繁殖、产肉、产奶性状相关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FSHR基因5′端侧翼区长度为970bp,普通牛、羊和猪的该序列长度分别为970、973和981bp,序列长度差异较小;序列突变以碱基替换为主,牦牛与犏牛、普通牛、羊及猪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4%、99.3%、98.2%、96.9%,一致性较高,为同源基因。聚类分析中牦牛与犏牛首先相聚,再依次与普通牛、羊、猪聚在一起。根据核苷酸序列推测,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牦牛和犏牛的该蛋白疏水性,蛋白的亲水性和稳定性较差,为不稳定的脂溶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  相似文献   

4.
根据牛FSH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波尔山羊和莱芜黑山羊基因组为模板,应用PCR技术克隆测定了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序列,并与牛该区段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PCR扩增获得的片断为1643bp,三畜种FSHR基因第10外显子长均为1233bp。莱芜黑山羊和波尔山羊的第10外显子序列与牛该序列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7.49%和97.41%,分别在31个和32个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均引起10处氨基酸密码改变。波尔山羊该序列与莱芜黑山羊的比,同源性为99.60%,且3个位点有碱基突变,其中 1184和 1365位点突变引起氨基酸密码改变。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西门塔尔牛血样为材料,提取基因DNA,运用同源序列克隆技术对牛FABGL基因DNA序列进行了克隆与分析,应用SUNbRH7000型辐射杂种板(RH)对分离的牛FABGL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本研究所获得的长为1 925 bp的DNA序列为牛FABGL基因的包含全部9个外显子的基因组序列。该序列与人(NM-014234)和猪(AF-146398)的FABGL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4%和90%;牛FABGL基因被定位于牛的23号染色体上,与该染色体上的标记BM47的距离为1.71 cR,两点评分值为31.05。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和T—A克隆技术,测定了麦洼牦牛和杂种犏牛的FsHR基因5’端侧翼区和第1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并运用BLAST、DNAMAN、Clustal等生物信息学软件与其他物种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分析,为牦牛FSHR基因结构、犏牛雄性不育、牦牛遗传多样性,以及FSHR基因与牦牛的繁殖、产肉、产奶性状相关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FSHR基因5’端侧翼区长度为970bp,普通牛、羊和猪的该序列长度分别为970、973和981bp,序列长度差异较小;序列突变以碱基替换为主,牦牛与犏牛、普通牛、羊及猪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4%、99.3%、98.2%、96.9%,一致性较高,为同源基因。聚类分析中牦牛与犏牛首先相聚,再依次与普通牛、羊、猪聚在一起。根据核苷酸序列推测,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牦牛和犏牛的该蛋白疏水性,蛋白的亲水性和稳定性较差,为不稳定的脂溶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  相似文献   

7.
褪黑激素(MLT)是调控动物季节性生殖等多种生物节律,具有复杂生理功能的一种吲哚类激素,羟基吲哚-氧-甲基转移酶(hydroxyindole-O-methyltransferase,HIOMT)是决定MLT合成波动模式的重要酶之一。采用RT-PCR法克隆并分析了牦牛、犏牛和藏黄牛HIOMT基因的CDS序列。牦牛该基因序列连续缺失123bp,通过与普通牛基因组序列比对,该缺失片断位于HIOMT基因7个外显子中的第6外显子。由于克隆所得牦牛基因组DNA相应序列未缺失上述片断,推定所获得的牦牛HIOMT基因CDS序列属可变剪接体;克隆犏牛HIOMT基因获得长、短两条件序列,长序列与藏黄牛、普通牛该序列相似,短序列与牦牛相似,但尚不能确定这两条序列各自来自父本还是母本;与普通牛HIOMT基因比较,牦牛、犏牛和藏黄牛分别有11、13(长序列17)和11个变异位点,且位于密码子第1、2位点的变异分别为4、6(7)和4个,均为非同义突变,所有非同义突变只有1处由密码子第3位变异引起,这些突变可能通过影响蛋白结构进而影响其生物学功能。还预测了牦牛、犏牛、藏黄牛和普通牛HIOMT蛋白相对分子量、理论等电点、疏水性、跨膜区等。HIOMT的保守性较强,是系统进化研究较理想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根据牛FSH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波尔山羊和莱芜黑山羊基因组为模板,应用PCR技术克隆测定了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序列,并与牛该区段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PCR扩增获得的片断为1643bp,三畜种FSHR基因第10外显子长均为1233bp。莱芜黑山羊和波尔山羊的第10外显子序列与牛该序列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7.49%和97.41%,分剐在31个和32个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均引起10处氨基酸密码改变。波尔山羊该序列与莱芜黑山羊的比,同源性为99.60%,且3个位点有碱基突变,其中+1184和+1365住点突变引起氨基酸密码改变。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MyoG基因和A-FAB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鹅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以太湖鹅为研究对象,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和相关组织学指标特性,利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研究MyoG基因外显子1和A—FABP基因内含子2SNPs,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MyoG基因外显子1扩增序列大小为420bp,共有1个突变,突变位点在64bp处,为C—T突变,不同基因型之间肌纤维密度、直径差异显著(P〈0.05);(2)A—FABP基因扩增序列大小为482bp,共发现3个突变位点,在第187bp处发生C—T突变,在第235bp处发生C—A突变,在第372bp处发生A—C突变;(3)A—FABP基因内含子2扩增产物经SSCP分析后发现两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脂肪含量有一定差异。比对发现其与家鸭同源性达91%,与家鸡的同源性为8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MyoG和A—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以及将该分子标记应用于育种计划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黄牛GH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鲁西牛、南阳牛为试验动物,利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研究了以上2个地方黄牛品种生长激素(GH)基因第3内含子、第4内含子、第5外显子、3’端和5’端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GH基因第3内含子1547bp处发生碱基C→T的替换;GH基因第4内含子位点多态的产生是由于1947bp处发生碱基T→G的替换;GH基因第5外显子2141bp处碱基C→G的突变,使得亮氨酸变成缬氨酸,造成氨基酸发生变化。GH基因3’端的PCR-RFLP结果表明:由于2639bp处碱基GCC→GGC的突变造成HaeⅢ酶增加1个酶切位点;GH基因5’端位点多态的产生是由303bp处碱基C→T的突变造成。  相似文献   

11.
旨在克隆牛HSL基因的CDS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组织表达谱分析。根据GenBank登录的牛HSL基因序列(NM_001080220)设计1对引物,对牛组织样品中的HSL基因CDS序列进行RT-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SL基因在牛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所编码的牛HSL蛋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的牛HSL基因CDS全长为2271bp,编码756个氨基酸,与GenBank登录的牛HSL基因同源性最高,为99.9%。HSL蛋白含有一个HSL-N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无信号肽结构,具有疏水性。半定量RT-PCR显示,HSL基因在检测的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肝脏、大网膜、皮下脂肪、肌肉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网膜和皮下脂肪中表达量较高,在肾脏、脾脏、肝脏、肺脏、肌肉和心脏中度表达。该试验可为研究牛HS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牛轮状病毒VP7基因核苷酸序列(DQ195152),成功克隆了牛轮状病毒野毒株CHLY VP7基因的3个主要抗原簇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表达,然后与LTB(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基因融合后再一次成功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离子螯合次氨基三乙酸(Ni-NTA)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动物试验表明,该抗原蛋白可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体。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猪抑制素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克隆含有抑制素抗原决定簇基因片段α(1~32)的p1INH和p2INH,在这两个片段中都设有限制性内切酶XbaⅠ的酶切位点,通过XbaⅠ把plINH与p2INH串联起来。串联抑制素基因片段与pcDNA3.1载体通过EcoRⅠ、HindⅢ酶切位点连接后经过转化DH5a感受态细菌构建重组载体。以重组载体作为模板,以含有EcoRⅠ、HindⅢ酶切位点的引物进行PCR,产物经验证为含串联的抑制素基因。串联的抑制素基因产生的融合蛋白具有抑制素的免疫原性,且不会与体内其他蛋白发生免疫交叉反应。串联后的基因片段在单位体积内的抗原位点数增多,免疫效果也会加强。可以反馈性地抑制FSH的分泌,提高母畜的排卵数,提高产仔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比较不同物种BPI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分析人、小家鼠、褐家鼠、牛、白颊长臂猿、原鸡、家兔、野猪、猕猴、家马、非洲爪蟾、毛猩猩、犬 13个物种BPI基因编码区的遗传多样性,且对BPI氨基酸序列组成、信号肽、疏水性/亲水性、跨膜结构、二级结构及保守结构域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13个物种的29条BPI基因CDS序列中,共检测到532个多态位点,生成了15种单倍型,BPI基因在种群间及种群内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BPI基因具有较强的密码子偏爱性。BPI蛋白理论等电点均大于7,呈碱性,N端大都有信号肽,肽链表现为亲水性,基本属于跨膜蛋白和分泌蛋白。BPI蛋白主要二级结构元件为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有2个保守结构域BPI1和BPI2。  相似文献   

15.
[目的]预测南阳牛BoLA-DRA编码蛋白区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结果]DRA基因与其它物种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0%以上.进化树分析羊与牛在同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BoLA-DRA编码蛋白为疏水性蛋白,1个跨膜螺旋的膜蛋白,7个功能结构域,6个翻译后修饰位点.预测N末端包含信号肽序列,其切割位点位于26~27位的氨基酸之间.亚细胞定位该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由α螺旋结构,β折叠结构、β转角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形成二级结构.[结论]本试验初步获得了BoLA-DRA编码蛋白区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克隆秦川牛CAP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及原代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秦川牛CAP2基因的CDS区,运用ProtPram、TMpred、ProtFun 2.1 Server等在线网站进行CAP2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油红O染色和qPCR检测成脂标志基因PPARγFABP4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构建牛原代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体系;利用qPCR检测分析CAP2基因在秦川牛7种组织(心、肝、脾、肺、肾、肌肉和背脂)和原代脂肪细胞分化过程(0~10 d)中的表达。[结果]秦川牛CAP2基因CDS区长1 461 bp,编码486 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主要由无规卷曲和α-螺旋构成。CAP2基因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组织。牛原代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PPARγFABP4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上升,与第0天相比第10 天时表达量达到最大(P<0.01);与对照组相比,诱导分化组脂滴积累明显增加;CAP2基因表达量也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以0 d为对照,第10天表达量最高(P<0.001)。[结论]成功克隆了秦川牛CAP2基因全长1 461 bp的编码区;CAP2基因在牛脂肪组织中以较高水平表达,且CAP2基因可能参与脂肪生成与分化过程,预测CAP2基因可能是促进成脂分化的转录因子,对维持牛脂肪细胞状态发挥关键作用,可能作为秦川牛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牛CAP2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MEF2(moycyte enhancer factor 2,肌细胞增强因子)属于MADS转录因子家族,通过调控肌肉特异基因表达调节肌肉分化发育,在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鉴于其复杂的调控机制及重要的调控功能,有必要对该基因家族作更多的探索。[方法]利用GenBank提供的普通牛MEF2基因相关数据,应用生物学软件分析其理化性质,同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MEF2在体内有多种蛋白形成存在,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N端高度保守,第2-57位氨基酸肽段为MADS-box结构域,第58-77位氨基酸肽段为MEF2结构域;C端没有明显的功能域。翻译后修饰存在较多的磷酸化位点。[结论]系统进化树显示MEF2B蛋白在进化树上与无脊椎动物位于相同的进化分支上,可能较为原始。  相似文献   

18.
利用RNAi技术,根据牛源PRNP基因eDNA设计3段siRNA序列和1个阴性对照序列,分别将其连接到RNA干扰载体pRNAT-U6.1/Neo上构建成shRNA载体,并将shRNA载体转染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通过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筛选抑制效果最佳的载体;并用800mg/LG418对转染最佳载体的细胞进行药物筛选。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3个靶向shRNA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shRNA载体;转染后48h在荧光镜下检测各组均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的表达;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3个靶向shRNA载体在不同时间段均在一定程度上下调了PRNPmRNA的表达,抑制了朊蛋白PrP^c 的生成,得到了1个最佳干扰载体sh3;通过药物筛选出了稳定转染的细胞单克隆。本研究获得了1个有效抑制朊蛋白基因表达的shRNA载体,并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单克隆,上述结果可为抗疯牛病体细胞核移植提供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19.
A lipopolysaccharide (LPS)-binding protein/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 (LBP/BPI) homolog was isol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cDNA library of oliv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The isolated LBP/BPI cDNA is 2806 bp in length with a 1419 bp open reading frame (ORF) that encodes a protein of 472 amino acid residues. The LPS-binding domain is well conserved in the N-terminal barrel, showing high sequence identities with other teleost LBP/BPI as well as those of mammals. RT-PC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RNA expression of LBP/BPI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all tested tissues (liver, gill, intestine, head kidney, and spleen) afte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um Edwardsiella tarda or the gram-positive bacterium Streptococcus iniae. This expression pattern profile corresponded to that of acute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ggesting that it plays a role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particular, the acute phase response.  相似文献   

20.
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并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出hIFN-γ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菌株BL21(DE3)(pET32a(+)-hIFN-γ)。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hIFN-γ含有hIFN-γ基因,且基因序列和阅读框架正确。经W estern blot鉴定证实为hIFN-γ,并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52%。同时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了测定,从而为hIFN-γ的生物活性和生产工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