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年微区试验表明,在黄淮海季风区内陆盐渍土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含量约为1.50%。在相同的气候,土壤基础肥力,土壤质地条件下,采取不同措施,土壤有机质积累速率不同,到达土壤有机质平衡含量的时间不同。施用碳氮比大,木质素含量高的有机肥,土壤有机质积累快;施用同种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在达到平衡含量前,有机质的积累量与施肥量呈直线相关。为满足黄淮海平原农田稳产高产和盐渍上抑盐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要求,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或棉田种植冬牧草,发展畜牧业,增加优质粪肥施用量是提高盐渍土土壤有机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不同措施对滨海盐渍土壤呼吸、电导率和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苏北滩涂围垦区的轻度和中度盐渍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传统耕作、施用有机肥、氮肥增施、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盐分、呼吸和有机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0~40cm土层平均电导率在玉米种植季明显升高,小麦种植季出现小幅降低,轻度盐渍土的电导率为4.57~8.20 d S m~(~(-1)) ,中度盐渍土为4.89~10.13 d S m~(~(-1)) ,处理之间秸秆还田最低,免耕最高,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有效减少了土壤盐分含量。与中度盐渍土相比,轻度盐渍土的呼吸强度较高,在夏玉米和冬小麦种植季节分别高约16%和18%。有机肥、氮肥增施、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呼吸均高于对照,而免耕较低。两组试验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有缓慢增加,其中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以大幅提高其含量。轻度盐渍土壤代谢熵高于中度盐渍土,总体上对照最高,免耕最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2010—2021年连续1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紫云英、水稻秸秆、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还田施用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含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紫云英还田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6.97%,商品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49.30%,水稻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49.32%。3种有机物料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加相近(6.0%~7.5%),可以改善土壤酸性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增加差异显著,紫云英还田土壤固氮能力最强,商品有机肥配施土壤磷素增加最明显,秸秆还田土壤钾素提高最显著。可见,有机物料长期还田施用是一种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有助于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红壤旱地有机质的积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孔宏敏  何园球 《土壤》2003,35(5):401-407
长期(13年)定位试验表明:3种类型有机肥(厩肥、绿肥和秸秆)都能增加红壤旱地有机质的积累,但速度不同。在当地习惯用量的条件下,有机质的年增长量以厩肥最快、其次是绿肥、再次是秸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肥料用量间的关系服从规律:Y(有机质的积累量)=AebX (X为有机肥用量)。影响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肥用量和它们的C/N。而有机肥的C/N则影响不同有机肥的有机质积累系数(单位肥料用量的有机质积累量)。 在生产实践上通过施用有机肥提高红壤(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有机质水平要解决两个问题:肥源和运输,否则难以实行。本试验结果表明:本田秸秆就地还田也能增加红壤有机质的积累,但是速度较慢。秸秆就地还田不仅使作物吸收的大部分(>60%)K素重新还回土壤,而且解决了红壤旱地有机肥施用的肥源和运输问题,从而使这一措施在生产上实际可行。  相似文献   

5.
长期秸秆还田对污染农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浙东某地选择一污染农田,布设了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石灰及秸秆不还田+石灰4个处理试验,进行了为期9年的土壤、秸秆、谷物、蔬菜等农产品中重金属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污染农田中施用石灰可明显降低水稻秸秆和谷物及蔬菜中重金属的积累,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不明显;施用石灰对水稻秸秆和谷物及蔬菜中重金属降低作用随试验时间逐渐减弱。与秸秆不还田比较,秸秆还田在短期内对土壤、水稻秸秆和蔬菜重金属积累的影响较小,但4~5年后秸秆不还田农田土壤镉、汞积累及水稻秸秆和蔬菜中镉、铅、汞积累明显低于秸秆还田农田,对土壤中铅积累的影响较小;随着试验时间的增加,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农田之间土壤、水稻谷物及蔬菜中重金属积累的差异逐渐加大。秸秆还田农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农田。研究结果表明,在镉、汞污染农田中长期推行秸秆还田不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应控制重污染水稻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6.
辽宁铁岭农田耕层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对铁岭市七个县 (市 )区的农田耕层土壤样品分析 ,结果表明 :1998年与 1980年相比 ,全市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略有下降 ,有效磷含量增加 ,有效钾含量降低。因此在农田作物施肥上应采取增施有机肥 (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 )及增加配方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投入等方法进行补钾和增加有机质、全氮含量 ,以达到土壤养分平衡 ,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  相似文献   

7.
华北平原小麦一玉米两熟作物区土壤培肥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培肥的作用,进行了不同的秸秆、有机肥和无机化学肥料之间平衡配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同时施用秸秆或有机肥后当年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较高肥力地块中"化肥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的处理,土壤有机质比"不施肥、不还田"的对照增加最多,增加1.9gkg-1,增加率达8.9%;"平衡施肥+秸秆+快速腐解菌"的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202.50gkg-1,比对照增加28.6%;在较低肥力地块中以"化肥平衡施肥+有机肥"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增量最多,分别增加1.5gkg-1、6.9mgkg-1和32.5mgkg-1,增加率分别达11.7%、39.8%和36.1%。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长期定位施用对冬小麦连作农田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在陇东黄土旱塬进行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等量氮磷养分的3种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秸秆还田、农家肥)与氮磷化肥配施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相比于CK,施用有机肥明显增加了0~6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而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其速效养分含量在0~60 c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且0~20 cm土层为硝态氮、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速效氮、磷富集区。从0~20 cm土层平均养分含量来看,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1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39%、11.49%、15.62%、2.76%、14.94%、143.25%、36.33%,农家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4.42%、14.94%、14.06%、2.84%、10.87%、100.7%、41.58%,秸秆还田分别提高了7.20%、10.34%、9.38%、1.46%、9.24%、54.66%、8.82%。因此,在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采用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兼顾钾肥的施肥措施是最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保持黑垆土养分平衡,促进农田生产力稳定可持续。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肥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效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盐碱化土壤改良效果,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为对象,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等氮素条件下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pH值、全盐、脱盐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土壤剖面盐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0~20 cm降低,20~60 cm升高,60~100 cm稳定,其中CK、化肥处理表层土壤(0~20 cm)盐分含量最高,收获期土壤盐分分别为5.33和5.24 g·kg~(-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配施处理盐分含量最低,收获期土壤盐分分别为5.0、4.58、4.73 g·kg~(-1)。不同培肥措施0~10、10~20 cm土壤脱盐率分别为7.81%~20.70%、4.48%~16.96%,其中有机肥、秸秆还田与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配施对促进盐分淋洗、抑制反盐的效果较好,土壤脱盐率分别为11.99%、18.83%、15.65%,以CK和单施化肥处理效果最差,分别为5.74%、6.37%。作物生育期内,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pH值变化差异不显著,但连续施用有机肥、有机肥+秸秆以及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配施耕层土壤pH值较CK处理降幅较大。与CK相比,不同培肥措施均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的含量(P 0.05),其含量分别提高29.43%~93.14%、17.45%~161.84%;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为14.66%、13.36%和13.36%、17.35%。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三者配施均能显著提高向日葵产量,其中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提高的最为显著,较CK增产44.41%。因此,在等氮素条件下,河套灌区应重视有机肥与化肥、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有机肥与秸秆还田+化肥的配合施用,不仅可以培肥土壤、提高脱盐率,还可获得一定的高产。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作物区土壤培肥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素丽  韩宝文 《土壤通报》2007,38(5):1013-1015
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培肥的作用,进行了不同的秸秆、有机肥和无机化学肥料之间平衡配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同时施用秸秆或有机肥后当年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较高肥力地块中"化肥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的处理,土壤有机质比"不施肥、不还田"的对照增最多,增加1.9g kg-1,增加率达8.9%;"平衡施肥+秸秆+快速腐解菌"的处理,土壤苎苎钾含量最高,为202.50g kg-1,比对照增28.6%;在较低肥力地块中以"化肥平衡施肥+有机肥"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增量最多.分别增加1.5g kg-1、6.9mg kg-1和32.5 mg kg-1,增加率分别达11.7%、39.8%和36.1%.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肥措施下黄潮土肥力变化定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秀华  黄玉俊 《土壤学报》1990,27(2):186-194
本试验是1977-1985年在华北地区的黄潮土上进行的定位培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有机肥培肥,均比单施化肥,土壤中总碳增加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土壤微形态特征、以及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均有明显的变化.作物产量的效应,其差异显著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培肥9年的试验中,土壤肥力的变化明显地制约着作物产量的升降.  相似文献   

12.
李贤胜 《土壤》2010,42(6):924-927
有机质含量是决定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属性。本文对比分析了皖南宣城市广德县1980s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8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获取的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了其变化的机制,提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对策。20多年来广德县农业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升高了1.48g/kg,升幅为6.10%。县南部和中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提高的趋势,而北部地区呈降低的趋势。灌溉水田、望天田、旱地、园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所提高。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应继续实施秸秆还田和适度的少耕/免耕,加强畜禽粪便施用和绿肥种植。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ineral and 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ation trial (IOSDV) located in Keszthel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ungary. The soil class of the study site was Ramann-type brown forest soil (Eutric Cambisol). The factors of the experiment ar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mineral N fertilization and the complementary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organic fertilizers in a three-course crop rotation (maize, winter wheat and winter barley) set up in 1983.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soil (Corg%) definitely increased after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OM), similarly to the average yield of the cultivated crops. After application of OM the increase in Corg content was 0.20%, and after straw + complementary N application it was 0.12%, compared with plots without organic manures. Mineral N fertilizer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Corg content in soil over this period.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crop, the specific year and the N content of the soil,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ineral fertilizers and organic manures resulted in a 12–17% increase in crop yield, in general, whereas at maximum yields the increase accounted for 5–10%.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江苏沿海垦区地势平坦、降雨量大,农业生产易受涝渍灾害影响,而新开垦农田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极低的问题,该研究基于江苏省东台市内省水科院农田暗管排水试验基地的气象、土壤、作物等数据,联合运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和土壤有机碳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研究了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暗管排水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累积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沿海垦区,在DRAINMOD准确预测暗管排水农田地下水位动态的基础上,运用DNDC模型可以更好的预测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过程;以现有土壤有机碳含量(2.95 g/kg)为初始值,DNDC模型32 a长序列模拟发现,冬小麦-玉米轮作配施全量秸秆还田措施效果最佳,可提升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至17.85 g/kg;冬小麦-玉米-冬小麦-绿肥(紫花苜蓿)轮作配施全量秸秆还田措施可提升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至16.12 g/kg,具有很好的固碳效果。与研究区现有明沟排水系统相比,暗管排水可快速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涝渍胁迫,作物产量提升3.9%,耕层固碳速率提升39.39%。暗管排水条件下,湿润年频繁降雨造成了土壤干湿交替变化,由此激发了高强度土壤的呼吸作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SOC损失;建议采用农田控制排水措施来抑制过度排水,减少高强度土壤呼吸对SOC累积过程的不利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沿海垦区农田地力提升和农业碳中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壤有机碳(SOC)的提升和持续的粮食增产和稳产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然而,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协调SOC提升,粮食增产及稳产的机制尚不明确。通过收集不同历史时期(1980s、1990s、2000s和2010s)曲周县粮食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施用量等数据,以及对曲周若干个田间定位试验的整合,分析不同时期曲周县的碳投入量和作物产量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曲周县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空间上呈显著区域特征,临近县城范围内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2)从1980s到2010s曲周县粮食产量从2.9 t·hm-2提高到7.7 t·hm-2,产量变异系数从22.9%降低到3.3%,土壤有机质含量从8.5 g·kg-1提高到13.8 g·kg-1,全县农田平均碳投入从1.4 t·hm-2提高到9.3 t·hm-2;(3)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结果分析,与空白对照相比,优化处理的SOC显著提升,平均每年提高5.9%,粮食产量10年平均增加84.1%。同时变异系数降低了3.9%。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优化管理措施可以提高SOC含量,促进粮食增产和稳产。随着产量增加,秸秆数量进一步提高,将更多的碳投入到土壤中。产生了地上-地下的良性循环,协同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作物增产及稳产。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对土壤磷素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93,自引:7,他引:9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发现,有机肥可以显著活化土壤本身的磷,并能减少磷的吸附,前者是由于有机肥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后者是由于有机肥中碳水化合物对吸附位的掩蔽。去除土壤有机质的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有机质对吸附位的掩蔽作用。有机肥的水提液可以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证明了磷和有机物之间有竞争吸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黄棕壤上开展的 1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稻 -麦水旱轮作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中有机磷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的对照和单施化肥相比 ,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总量 ;就有机磷的形态而言 ,长期施肥主要增加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土壤不同粒级中总有机磷的含量顺序为 :0~ 2 μm >2~ 10 μm >5 0~ 10 0 μm >10~ 5 0 μm。从分配系数上看 ,土壤有机磷各形态中以对植物有效性较高的中等活性有机磷占绝对优势 ,对植物有效性最高的活性有机磷仅占 3 %左右。长期施用有机肥后使分配在活性、中等活性组分中有机磷的比例增加 ,而稳定性有机磷中的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8.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8,他引:46  
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提高有机质复合量方面,施用化肥的效果好于施用秸秆,而有机-无机肥结合效果较单一施用秸秆或化肥都要高;随秸秆或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质的复合度逐渐降低,但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可以提高有机质的复合度。有机-无机结合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单施秸秆肥和单施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而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秸秆肥,有机-无机结合的增产幅度在同等施肥量下较单独施用秸秆或化肥的产量都要高。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结合较单一施用秸秆肥或化肥能更有效地提高潮土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