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采用组织块法从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根、茎和叶中共分离出102株不同形态型的内生真菌,经显微形态观察,将其鉴定为11个属,分属于6科6目4纲3门。其中根部12株涉及6个属,茎部23株涉及9个属,叶部67株涉及11个属。毛霉属( Mucor)和木霉属( Trichoderma)为马尾松内生真菌中的优势属。马尾松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植株的根、茎、叶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器官上的种群和数量分布存有明显差异性,从叶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数量和涉及属的数目最多,茎部次之,根部最少。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块法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根、茎和叶中共分离出102株不同形态型的内生真菌,经显微形态观察,将其鉴定为11个属,分属于6科6目4纲3门。其中根部12株涉及6个属,茎部23株涉及9个属,叶部67株涉及11个属。毛霉属(Mucor)和木霉属(Trichoderma)为马尾松内生真菌中的优势属。马尾松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植株的根、茎、叶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器官上的种群和数量分布存有明显差异性,从叶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数量和涉及属的数目最多,茎部次之,根部最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道地药材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组成及定殖情况。[方法]通过组织块分离法,选取二年生怀牛膝茎部和根部作为分离对象,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2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怀牛膝材料中共分离纯化获得136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分离得到86株,茎部分离得到50株,根据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它们属于8目11科11属;其中,怀牛膝根部内生真菌定殖率较高(65.0%),茎部内生真菌定殖率较低(37.5%)。茎部分离的内生真菌只有8种,根部分离得到11种。[结论]怀牛膝根部内生真菌表现出了较高的种属多样性。在怀牛膝根部分离的内生真菌中,优势菌属是镰孢属和Moesziomyces。  相似文献   

4.
周希  张婷  张苗  王敬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958-8959
[目的]了解油茶的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为油茶育种等提供参考。[方法]从油茶的根、茎、叶和果实中分离内生真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果]从油茶中共分离获得内生真菌39株,经鉴定为9个属,大多属于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是优势属。在油茶根部筛选出内生真菌6株,涉及3个属;茎部10株,涉及5个属;叶部18株,涉及7个属;果实5株,1个属。[结论]油茶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分布和种群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从羊蹄中寻找具有药用价值的内生真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DA培养基进行羊蹄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羊蹄中共分离到45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21株,占46.67%。从茎部和叶部分别分离到14株和10株。这说明羊蹄根部的内生真菌资源比茎部和叶部更为丰富。羊蹄根部的内生真菌比茎中和叶中生长得快。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中共有青霉属8株,木霉属4株,镰孢霉属3株,拟茎点霉属、黑霉属和曲霉属各1株,无孢类群27株(占整个内生真菌类群的60%)。[结论]青霉属、木霉属和镰孢霉属为羊蹄内生真菌的优势种属,而无孢类群为其绝对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6.
何首乌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毅  伍斌  刁毅  廖婵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504-4506
[目的]对药用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n Thunb.)不同部位内生真菌进分离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内生真菌常规分离法对健康何首乌块根、茎和叶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从何首乌根、茎、叶中分别分离到植物内生真菌24、28、18株,共计70株,其形态经初步鉴定分属2纲4目6科31属,以交链孢属(Alternariasp.)和镰孢霉属(Fusariumsp.)为优势属。[结论]何首乌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群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药用蕨类植物狗脊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药用蕨类植物狗脊的内生真菌。[方法]首次从蕨类植物狗脊的根、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果]从狗脊的根、茎、叶中共分离获得14株内生真菌,分属于3纲4目5科7属,多数属于半知菌,拟青霉属和拟盘多毛孢属为优势属,分别占总株数的28.57%和21.42%。狗脊的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组成存在差异。狗脊根、茎、叶分离内生真菌的频率顺序为:茎>根>叶,拟青霉属也是狗脊根、茎和叶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类。[结论]该研究丰富了内生真菌的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云南民间药用植物青阳参的根、茎和叶中分离内生菌,并且进行初步分类鉴定,对分离出的内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内生细菌和真菌,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细菌,根据显微形态观察分类鉴定真菌.[结果]从植物根、茎和叶中共分离获得56株内生菌,包括22株细菌和34株内生真菌.22株内生细菌经鉴定归属于6个属,25株真菌经鉴定归属为5目7科12个属.[结论]青阳参植物内生菌存在多样性.不同部位内生菌的数量、组成与种群分布存有差异.该研究为青阳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樊有赋  陈晔  柳闽生  刘瑜琦  彭琴  徐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0953-10955
[目的]探讨银杏内生真菌种群的多样性。[方法]报道江西彭泽和九江学院校园产的银杏根、茎、叶、种子4个部位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结果]从银杏(Ginkgo biloba L.)根、茎、叶、种子中分别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62、2、38和14株,共计90株。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6个目、7个科、22个属。结果表明,银杏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银杏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濒危药用植物绶草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绶草的根、茎、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3种不同的培养基分离绶草的内生真菌.结果表明,PDA改良培养基(PDA培养基内加20 mg/L绶草生境土壤浸提液、20 mg/L绶草根汁液、30 mg/L氯霉素)的分离效果最好.从绶草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60株内生真菌,经显微鉴定,已鉴定的菌株54株,为3目4科13属,优势属为丝核菌属、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不同的组织部位所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存在差异,茎中分离12属33菌株,根中分离7属18菌株,叶中分离4属9菌株.其中茎中内生真菌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优势菌群不明显,以后对绶草的内生真菌研究时应尽量采用茎为组织器官分离内生真菌;根中镰刀霉属、曲霉属为优势属;叶中内生真菌种群较单一,主要为链格孢属.  相似文献   

11.
丹参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肝和肾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刘德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62-11164
[目的]观察丹参(Salvia miltiorvhiza Bunge)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60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5只和丹参治疗组15只,别设正常对照组20只。丹参治疗组灌胃丹参水煎液5ml/(kg.d),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相当剂量的蒸馏水,试验期为28d。试验结束后将大鼠剖杀,取肝、肾组织,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切片的组织结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肝脏肝细胞索、肝窦排列不规则,肝细胞肿大,轻度变形。模型对照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血管球扩张,肾小囊囊腔变小,肾小管腔里充有不等量蛋白性物,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脱落现象。丹参水煎液治疗组大鼠肝、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程度较轻或接近正常。[结论]链脲佐菌素复制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肾组织结构有一定的变化,而丹参对模型大鼠肝、肾组织结构病变有缓解作用,可见丹参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8):2320-2322
[目的]考察摘花序、打顶对商洛丹参生长的影响。[方法]对种植于陕西商洛香菊药源基地的2年生丹参样品,采用摘花序、打顶的处理方法,研究其对丹参生长性状及根部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摘花序、打顶后的植株生长健壮、干物质积累多、根部产量高、有效成分积累量大,处理结果明显优于2种处理方法单独使用的效果。[结论]试验考察了摘花序、打顶对商洛丹参生长的影响,为商洛丹参的种质资源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4种高寒草地植物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抑菌活性菌株进行筛选。[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玛曲草原上的线叶嵩、披碱草、异穗苔草和醉马草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并以棉花立枯丝核菌(R-1)、小麦根腐长孺孢(B-1)、终极腐霉(P-1)和黄瓜枯萎病菌(F-1)作为试验菌对分离的内生真菌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上述4种植物中共分离到45株不同的内生真菌菌株,其中38株对至少一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有2株内生真菌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3株对小麦根腐长孺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作用较普遍,但不明显;仅1株对终极腐霉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余均不明显。[结论]该研究获得了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秋水仙素对山东丹参丛生芽诱导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秋水仙素处理方法诱导山东丹参丛生芽。[结果]添加12mg/L秋水仙素时,多倍体诱导率最高(36.6%),存活率只有16.7%;添加8mg/L秋水仙素时,多倍体诱导率为15.9%,成活率最高(40.0%)。多倍体山东丹参的植株粗壮,叶片大而厚,颜色深,叶片下表皮上的气孔密度小,长度长。[结论]秋水仙素能有效诱导丛生芽,并获得了丹参多倍体育种材料,为缩短育种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遮阴胁迫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特性影响。[方法]通过在不同遮阴处理条件下对丹参植株高度、小叶片面积、叶片数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以及丹参主要生育期光合速率的测定,分析遮阴胁迫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在不同遮阴条件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对丹参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茎变细,植株的高度、小叶片面积、叶片数先增加后减少。在全光照条件下,过强的光照不利于丹参的生长。7、8月份在海棠地2.0 m×3.0 m的遮阴处理下即郁闭度为32.7%时叶面积最大,叶片开展好,且药用器官根增粗增长,说明适度遮阴有利于丹参植株的营养生长。[结论]处于全光照和郁闭度32.7%之间的遮阴适于丹参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为有效解决粮药之间的争地矛盾,缓解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丹参采用大垄双行种植,以不同的间作玉米行距(60、120、180、240 cm)为试验因素,以丹参单作为对照,比较间作玉米对丹参株高、冠幅、生物量、经济产量、根长、根粗、根条数等的影响。[结果]在丹参田间作玉米对丹参的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更加明显。[结论]玉米行距为180~200 cm,株距为25 cm,丹参能够正常生长,获得理想产量和间作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7.
赵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537-11537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采收期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丹参的丹酚酸B含量间有显著差异,尤以9、10月份最高,4、5月份次之。[结论]在丹参的加工生产中应注意不同的采收季节对其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丹参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掌握丹参生长发育特性,提高其药材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方法]通过对丹参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艺性状调查,并对根中有效成分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研究丹参生长发育及其不同时期根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丹参根与根茎鲜重、茎叶鲜重、主根长、主根径、株高、茎粗等9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丹参根的有效成分含量在生殖生长期高于营养生长期;丹参根中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酚酸B含量总的变化趋势呈“低、高、低”的特征,均在7月中旬达到最高。[结论]得出了在丹参根药用成分最高时采收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及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对中药材丹参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研究。[方法]以核基因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研究材料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将所得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利用Koetschan等建立的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二级结构,同时采用自设引物进行特异性引物PCR鉴别研究。[结果]ITS2序列长度为470 bp左右;从系统聚类树图可以看出,丹参及其伪品分别聚在不同支,表现出单系性;比较二级结构发现,丹参与甘西鼠尾差异甚微,与牛蒡在螺旋茎环的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臂由中心环伸出时的转角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通过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可将丹参及其伪品进行区分。[结论]DNA条形码技术和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均能够有效地区别丹参及其混伪品,在中药材的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提高丹参的产量与质量。[方法]对陕西商洛地区丹参地下害虫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丹参地下害虫种类有11种,隶属于3目6科;蛴螬在地面到地下60 cm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地下20~40 cm区域的分布明显多于其他区域;金针虫在地面到地下60 cm的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防治丹参地下害虫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可促进丹参栽培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