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对早熟3号/90-158和紫皮大麦/90—158两个大麦组合的抗倒性及部分相关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麦抗倒性因遗传背景不同可能表现部分显性,也可能表现部分隐性;大麦株高遗传受两对基因控制;大麦倒五节长、倒五节粗/倒三节长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2.
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以7个株高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和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遗传力高,早代选择有效。控制株高、穗长、倒一、倒二、倒三、倒四节间长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而控制倒五节间长的减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宁麦8号、宁麦9号、扬麦9号和扬麦11具有控制株高、倒一、倒二、倒三和倒四节间长较多的隐性基因;望水白具有控制穗长最多的显性基因;扬麦9号具有控制穗长和倒五节间长较多的显性基因。株高可能受3~4对主效基因控制,而其构成因素可能受1~3对主效基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其构成因素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株高构成因素对株高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倒一节>倒二节>倒三节>倒五节>倒四节>穗长。  相似文献   

3.
二棱大麦茎秆性状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抗倒伏超高产大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本所近年育成的12个高产二棱皮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生产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品种的倒2、倒3和倒4节间平均倒伏指数分别为109.0、133.5和163.1;茎秆的抗折力与茎秆贮藏的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从齐稳期至成熟期、乳熟期倒伏危险性最大;倒伏指数与节间长、秆长及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度、壁厚关系不密切。说明培育粗秆有利于孕育大穗,但要增强抗倒能力关键在于适当控制株高,增加秆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茎秆和机械组织的发育和充实,增强茎秆弹性。  相似文献   

4.
大豆不同来源短叶柄性状的遗传和有关农艺性状表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吉林引入的短叶柄材料公交7622—4—1—4 在南京与2 个长叶柄亲本南农94—524、洪引1 号杂交,表现一对基因分离结果,其与南京发现的短叶柄材料NJ90L—1SP杂交,F1 和F2 均表现为短叶柄,表明二者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因NJ90L—1SP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故推论公交7622—4—1—4 可能亦受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从南农86—4×D76—1609 组合BC2F2 群体初步结果表明,D76—1609 短叶柄性状与豆荚伏茸毛间存在连锁现象,重组率r= 3.01±1.21% 。源于NJ90L—1SP和公交7622—4—1—4 的短叶柄叶枕不正常,农艺性状较差,尚难直接利用;源于D76—1609 的短叶柄与长叶柄后代相比表现晚熟、较易倒伏,但有可能获得高产、抗倒重组类型。  相似文献   

5.
稻米品质遗传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水稻品质遗传的研究方法。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可能受主基因控制,亦可能受微基因影响,尤其是胚乳品质性状,可能受胚乳基因型或/和母体基因型控制,还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用正确的评价体系和测定方法(如单粒分析法),选择合理的遗传模型(如胚乳性状的数量遗传模型、胚乳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模型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观察了大麦一生2次追肥对大麦抗倒性的影响,前期追肥在3叶期进行可以促使冬前分蘖足,次生根发生量大,麦苗素质好,减轻了大麦前期的根基倒状;后期追肥在2叶期进行与倒3叶期倒4叶期相比,增加了大麦的千粒重,增强了大麦基部第2、3节间的抗折强度,减轻了大麦的茎倒。  相似文献   

7.
水稻显性小粒基因Mi3(t)的遗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份水稻小粒材料Y34进行了遗传研究及基因定位。Y34与长粒型水稻蜀恢881和蜀恢527的杂交F1表现为小粒,表明小粒性状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同时,其F2群体小粒性状遗传分离规律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表明小粒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蜀恢881/Y34 F2群体和微卫星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上RM6283和RM282两个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5.1 cM,并将该基因初步命名为Mi3(t)。  相似文献   

8.
裸大麦的性状遗传及矮秆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矮秆种质“裸大麦”的矮秆、短穗、多棱、裸粒和极密穗等性状各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而其齿芒性状则由1对显性基因决定。其矮秆基因与uz基因等位,位于3HL上,并与穗长和穗密度基因存在遗传连锁,交换值分别为15.7%和13.7%。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了解矮秆糯小麦材料的遗传规律,以4个矮秆糯小麦材料为母本,5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3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退化小穗和千粒重5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结实小穗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0.
杂交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中亲优势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2个大麦杂种组合F19个性状中亲优势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在株高,穗长,千粒重,穗下节长均表现为一致的正向中亲优势;着粒密度表现出一致的中亲负向优势。其余各研究性状的中亲优势在不同的组合表现不同;明确了应选用平均株高的两亲本配制杂种;并可通过F1穗下节长来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籼稻矮秆等基因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1个籼稻矮秆品种(系)高秆籼稻棉花条和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5代,育成两套籼稻矮秆等基因系。比较分析了有关株高、叶片配置和产量等22种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株高、地上部节间长、穗长、上部3叶片的长宽、剑叶和倒二叶的夹角等14个性状明显受矮秆基因多效性的影响。sd-1和非等位基因间存在差别。等基因系与原品种(系)之间,株高和地上部节间长多数性状有显著差别。讨论了非基因多效性引起的变异的遗传原因。  相似文献   

12.
芝麻有限生长习性的遗传及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1997年,对引入的芝麻有限生长习性突变体(dt45)进行了遗传鉴定和改良。结果表明,有限生长习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节位数遗传表现剂量效应,多节位为显性。用原始2节位突变体与早熟普通芝麻杂交获得节位数在5~6个、少分枝、株高60cm、开花早,花期缩短到24d左右的有限生长高代系,且千粒重高。对有限生长习性类型的营养过剩导致的胎萌、蒴果成熟期长、叶片贪青、易感病等不育性状亦得到部分改良。  相似文献   

13.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初步判断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组成,并筛选适于QTL定位的性状,以小偃81和西农1376及其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7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株高、叶面积、穗下茎长、穗下节长、穗下节间直径、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抽穗期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穗下节长性状符合多基因遗传,无主基因存在;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叶面积、穗长和抽穗期6个性状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穗下节间直径性状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无多基因存在;穗下茎长性状则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株高、穗长、抽穗期和穗下节间直径等4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32%、75.75%、81.98%和91.04%,可能含有较大的主效QTL.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2个大麦杂种组合F19个性状中亲优势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在株高、穗长、千粒重、穗下节长均表现为一致的正向中亲优势;着粒密度表现出一致的中亲负向优势;其余各研究性状的中亲优势在不同的组合表现不同;明确了应选用平均株高适中的两亲本配制杂种;并可通过F1穗下节长来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15.
秀麦3号具有强蘖、多穗、矮秆、抗倒、耐肥、耐湿等特性,综合抗性好。是一个高产稳产的大麦新品种,于1996年5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现忆成为浙江省的大麦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0万亩以上。本文简单介绍了秀麦3号高产稳产性的遗传背景;利用该品系“强蘖、矮杆、抗倒”性状的较强配合力育成的衍生品系及低世代材料主要性状表现;秀麦3号的选育对浙江省大麦生产的作用以及对大麦育种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两份小麦多粒种质的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份小麦多粒种质攀86001-13-2和咸87(30),其杂种一代的单株穗数和穗长均表现为部分隐性遗传;千粒重、株高和单株粒重的遗传表现则有所不同。主要性状相关分析表明,F1与中亲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穗粒数与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对杂交中稻优I63再生芽生长发育与母杆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株高,叶面积与倒2,3,4节活芽长在孕穗期至齐穗后28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5节活芽长在部分时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或叶面积均可作为预测倒2-4节活芽长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磨粉品质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对出粉率,粉色和灰分三个主要磨粉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述。出粉率受多基因控制,分别位于3A,7D和5A染色体上,粉色的遗传较简单,受1个或2个基因控制,灰分含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及环境影响;因此有可能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出粉率,改善面粉色泽。在影响磨粉品质的诸多因素中,主要讨论了籽粒形状与磨粉品质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籽度大,容粒大,容重高,圆形或椭圆形且籽粒硬的小麦出粉率高。粒长,粒宽,粒重等性状受多基因控制,籽籽硬度是影响磨粉品质和烘焙品质最重要的籽粒性状,由1对或2对主效基因和修饰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3个田间整株抗倒伏指标(整株抗折力、整株抗弯强度、倒伏指数)和4个试验室抗倒性指标(茎秆第3节抗折力、第3节抗弯强度、穿刺强度、抗压强度)评估20个在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在子粒灌浆期和收获期的抗倒性表现以及与6个植株茎秆性状(株高、穗位高、茎粗、节长、壁厚、茎秆密度)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个抗倒指标均呈现显著的品种间变异。与灌浆期相比,20个品种在收获期抗倒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灌浆期抗倒性表现相对较好的品种在收获期仍然表现较好。不同抗倒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大多数抗倒指标之间的相关度在灌浆期和收获期保持基本不变。不同抗倒指标与不同茎秆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穿刺强度是影响品种抗倒性的一个关键试验室指标。倒伏指数与田间抗折力有极显著负相关,与穗位高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挖掘控制大麦籽粒功能成分的基因,选育高功能成分含量的大麦品系,以S500和宽颖大麦及其杂种后代BC3F1、BC3 F2为材料,应用分离世代联合分析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大麦籽粒总黄酮、γ-氨基丁酸、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的总黄酮含量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E-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7.95%;生物碱含量受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B-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7.36%;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E-0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6.49%和80.13%.控制大麦籽粒四种功能成分含量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且遗传贡献较大,因此在育种中应充分利用主基因效应进行有效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