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果桑既产果又养蚕,发展果桑种植业,在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但果桑易发生菌核病,近几年来呈快速蔓延趋势。本文对果桑茵核病症状、发病原因、发生规律,综合防治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今后果桑菌核病用复合茵剂等进行生物防治、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是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白果病是桑果菌核病的俗称,是果桑主要病害。事实上,只要果桑栽到哪里,白果病就会发到哪里。因为白果病的病原物为核盘菌,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茵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发出子囊孢子,随风传播,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子囊孢子侵入果桑花器后,就会不断繁殖危害桑果,导致桑果的果肉呈乳白色或灰白色,也有的呈灰褐色,整个病果质地坚硬,但并不立即从枝干上脱落,随夏季雨水增多,  相似文献   

3.
油菜菌核病、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危害最严重的2种油菜病害--茵核病、病毒病的发生特点、症状及防治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果桑新品种"苏椹72号".是2002年从本地区台湾果桑品种园中选拔出来,经几年扩繁、试验和调查,该品种表现出产果量高、抗菌核病(白果病)、耐寒等性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桑椹菌核病属真菌类病害,在我国果桑种植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果桑产业的发展。为了给果桑生产上综合防治桑椹菌核病提供技术参考,本文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综述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其中,农业防治包括实施清除病椹、深耕土壤、覆盖地膜、通风透光和控制栽植密度、避免在桑园周边栽植易感病作物、栽植抵抗力强的果桑品种等技术措施;化学防治包括合理选择适合桑树喷施灭菌和土壤灭菌的药剂以及适时用药等关键技术与方法;生物防治包括研发及使用对桑椹菌核病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  相似文献   

6.
桑树断梢病学名菌核病,是小粒型菌核病菌(Ciboria caruncuoides siegc et jemk)引起的春梢病害,生物分类上属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盘菌科。它是危害桑树的主要病害,特别是近几年我区在以果桑开发为主的观光蚕业试点发展中,其危害更是十分明显,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笔者经过几年来对果桑断梢病预测预...  相似文献   

7.
果桑是指专门以生产桑果为目标的一类桑树品种。其桑果不仅可鲜食,还可榨汁加工成果汁饮料。桑果具有补肝、益蛹、熄风、滋液等功效,能治疗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疠、秃疮、关节不利等。常饮桑果汁,能够治疗须发早白、神经衰弱、血虚便秘、风湿关节痛等多种疾病。此外,果桑叶片还可用来养蚕获得蚕茧。因此栽培果桑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果桑已在各地逐渐发展为一项亲爱兴产业,并以其市场价格高、产业化加工链条完备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目前在陕南、关中等地发展专用果桑0.2hm2,桑果处产量达1万t以上,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在此背景下,果桑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倍受重视。结合本人工作实践,现将果桑4种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主要病害1.1桑树萎缩病这是对果桑威胁最大的全株性病害,该病有黄化型、萎缩型和花叶型三种,以黄化型较多发。这里重点说说黄化型萎缩病的病因、症状与防治。1.1.1病因此病是由于类菌源体(也有叫类菌质体的)和病毒共同侵染引起的传染性病害。1.1.2症状发病初期少数枝梢嫩叶皱缩、发黄,向反面卷曲,随病势加重腋芽萌发,侧枝细弱,叶形瘦小,节间缩短,尔后逐渐由几根枝条发展到全株。夏伐后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有关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特征及分类,复制机制,病理作用以及家蚕浓核病征、诊断、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并介绍了家蚕对三种浓核病病毒的抗性机制,提出防治家蚕浓核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选育抗浓核病蚕品种。  相似文献   

9.
结合生产实践,总结河南省果桑栽培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果桑品种选择、树型养成、施肥管理﹑菌核病防治等内容,为提高蚕农管理果桑的技术水平和促使河南省果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殷志祥 《中国蚕业》2010,31(2):58-59
通过比较不同果桑品种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筛选了比较适宜的主栽品种,提出了果桑栽培技术、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技术措施,为果桑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桑树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已调查的 16个市 (县 )均有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生 ,病害主要有黑枯、枝裂、缩叶和叶斑 4种症状。每年 5月底至 6月初开始表现症状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 5 %~ 10 % ,重者可达 4 0 %以上。对病害症状、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绝大多数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桑树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mori)生物型Ⅴ。疫病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灭菌土壤、自然土层 10cm深处以及桑树上越冬 ,存活到翌年 5~ 6月份。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70 %百菌清、卡那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对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试验以 30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的效果最好 ,达85 0 % ,其次为农用链霉素 ,防治效果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2.
蒯元璋 《蚕业科学》2012,(5):898-913
前文报道了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中引发桑疫病、桑青枯病、桑枝软腐病、桑枯萎病、桑叶斑病的病原细菌及其病害的研究进展。本文介绍原核生物界软壁菌门中引发桑萎缩病、桑皱褶花叶病和疵壁菌门中引发桑叶日灼病等的病原菌分类演变及其侵染循环,桑树发病规律与病害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其中对桑萎缩病进行了重点介绍,内容涵盖国内外学者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古桑和稀有桑树是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通过对山西省先后发现有古稀桑树的市县区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调查了灵石县一年两次结桑椹,盐湖区一年多次结桑椹的古稀桑树,和闻喜县的山西古桑王,介绍了这些树木的遗存及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4.
桑树病原原核生物及其病害的研究进展(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蒯元璋 《蚕业科学》2012,38(1):152-164
侵染桑树的病原原核生物有细菌、菌原体、螺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中由病原细菌引发的桑树细菌病害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极大。主要介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的病原细菌侵染桑树导致的桑疫病、桑青枯病、桑枝软腐病、桑枯萎病和桑叶斑病等重要桑树细菌病害,从病原及其侵染循环,桑树发病规律、发病症状,病害防治方法几个方面概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桑树细菌性青枯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细菌性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土传性病害,在我国华南蚕区桑园发病危害尤为严重。从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和检测技术、桑树的抗性鉴定方法及抗性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桑树细菌性青枯病的研究进展。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桑树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以及桑树的抗性遗传规律,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性能的抗细菌性青枯病桑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凌川保  董春茂 《蚕业科学》1992,18(4):211-219
稀植新桑园绿枝水平压条快速丰产栽培技术。要点是:枝条平伏,埋条,摘芯,促进绿枝萌芽发根,增株、增条、增苗,形成配套技术。其建园投苗量减少约50%,当年产出提高80%,第三年形成公顷产茧1750公斤的桑园群体结构,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方法简便,实用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5个栽培桑品种(杂交组合)的桑园进行全年片叶收获和全年条桑收获试验,研究不同收获形式对桑园产量、桑叶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与全年条桑收获桑园相比,全年片叶收获桑园每公顷产叶量可增加11955~14985 kg,增产率达26.12%~33.63%,每公顷枝叶量增加27915~37 830 kg,增产率达29.78%~44.97%;全年条桑收获形式虽然桑叶收获的劳动工效比片叶收获提高96.77%~136.00%,但其桑园产叶量较片叶收获形式下降了20.86%~25.16%,要取得与片叶收获桑园同等的桑叶产量,需增加26.12%~33.63%的桑园面积,最终使桑园总成本费用与片叶收获桑园没有显著差异,不能有效降低桑叶成本。测算结果表明,5个栽培桑品种的桑园采用两种收获形式的桑叶成本平均为0.42元/kg;全年片叶收获桑园比条桑收获桑园每公顷增产蚕茧797~999 kg,新增产值13430~16844元,新增纯收入10625~13 325元。分析认为,推广条桑收获技术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条桑收获后光能损失和桑树生长的停滞时间,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几种常见桑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为确保桑树健康成长,促进产业发展,桑树病害的有效识别与及时防控尤为重要。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及非细胞类病毒中均存在能引发桑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其中由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里白粉病与桑椹菌核病,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青枯病与桑疫病是爆发频繁、危害极大的桑树病害。本文就这四种桑树病害的病原、侵染循环、病害识别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并简要介绍几种非细胞类微生物引起的桑树病害,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相关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桑疫病流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求桑疫病流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将1981—1987年的气象因子与桑疫病危害严重度进行了相关性测定。结果表明:桑疫病流行与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34℃的天数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雨量、雨日、旬降水量>80mm出现次数及台风次数呈正相关。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气温在28℃以下,最高气温>34℃的天数在10天以下,相对湿度达85%左右,雨量在200mm以上,雨日20天左右,旬降水量>80mm出现2次,台风2次以上,为重发病年。将1978—1986年的上述气象因子用Bayes判别分析法建立判别方程,为预测桑疫病流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桑漆斑病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立道  李雪明 《蚕业科学》1993,19(4):193-197
桑漆斑病是我国近年发现的桑树叶部病害,是由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eum Tode ex Fr.)寄生引起的,病原在病叶、土壤与水中越冬,除寄生桑树外,还寄生豆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等。发病初期用优氯净溶液喷洒桑叶有明显防治效果。桑园中的禾本科杂草,用10%禾草克水溶液喷洒可以清除,以减少病原。杀草效果为100%,该药对桑、蚕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