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农用土地等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58,自引:24,他引:58  
回顾中国近期农用地评价研究的发展状况,分析并比较了新编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和耕地地力等级规程中提出的方法体系、思想基础和实践意义。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已经从查田定产、土壤性质、基础地力等单纯对土地自然状态的研究,发展到人地一体的资源价值管理评价。中国现行农地评价方法有农业部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两大体系在评价指标的解析性、成果应用的目标层次和操作实施的前后衔接上存在着区别。目前,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评价已在全国开展,其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具有更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王洪波 《土壤》2004,36(4):371-375
在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目的基础上,将农用地分等定级分为农用地分等、农用地现实级定级和农用地潜在级定级 3 个过程。确定了农用地等、农用地现实级、农用地潜在级的内涵及评价因素选取原则,认为农用地等是我国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农用地质量指标;农用地现实级是体现农用地在农业用途条件下收益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农用地潜在级是体现农用地作为建设用地潜在收益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农用地现实级、潜在级同农用地的使用权价格、所有权价格关系紧密,是进行农用地估价的理论基础。同时阐明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关系以及确定农用地等、农用地现实级、农用地潜在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是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抓手,为更好的指导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与进行,拟探索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思路。本文以德惠市土地整治项目区为例,分别运用农用地分等评价法、定级指标修正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法对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对比三种方法的等别提升效果与适用性,提出方法改进建议。结果显示:运用三种方法评价该项目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均有所提升,提等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定级指标修正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法、农用地分等评价法;定级指标修正法与农用地分等成果衔接性更强,但可能会放大对修正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法等别区分度较小。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可用于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另两种方法较农用地分等更易凸显土地整治工程的效果,针对各自方法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及原理基础上,结合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提出农用地分等定级在密云县的应用方向,并对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及原理基础上,结合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提出农用地分等定级在密云县的应用方向,并对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土壤通报》2015,(1):25-30
研究目的:通过检索、整理和分析古代土地质量评价资料,结合现有的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同时借鉴古代的评价思想,将古代典籍中土地质量评价相关因素与现有分等指标相结合,用于完善现有的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进而更新修正现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将古代土地评价的因素和现有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相结合所构建的新的指标体系可以指导我们更加科学地对农用地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论:在今后农用地质量评价研究中,我们应当借鉴古代典籍中经典的土地评价资料来修正和完善现有的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及相应的分等成果,为人们今后更加合理的进行农用地利用、评价、规划等生产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信息系统(ALEIS)研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运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计算机技术 ,研制开发了适于中国国情的通用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信息系统 (AL EIS)雏型。该系统包括文件、视图、图层、对象、布局、数据库、分等定级与估价、窗口和帮助等 9大模块 ,具有属性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库管理、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以及成果输出等方面的功能 ,且界面友好 ,操作简便 ,可实现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自动化 ,为各级土地部门和政府部门提供界面友好和便捷适用的计算机业务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产能核算是对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测算与评估,是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实践与转化应用。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以产能核算理论与技术方法为指导,以县市级行政区、分等指标区和分等等别为单位开展不同角度的农用地产能核算研究,从区域分布、自然特征条件和利用水平等多角度实证分析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及实际产能较高区域集中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及其他指标区的山前平原区,自然等别集中在13~21等,利用等别集中在7~13等,该区自然条件优越,综合利用系数高;(2)产能核算总值与相应县区、市区、等别、指标区的耕地面积相关性较强,因此产能第一受制因素是耕地面积,其次是单产水平;(3)农用地产能核算是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进行的,农用地分等基础成果要适时更新,监测样点设置要具有长久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研究的近今发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陈敬雄  黄劲松  周生路 《土壤》2003,35(2):107-111
通过对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目的、原则、总体思路和方法研究近今进展的综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学者对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目的的认识较一致;农用地分等定级原则较完备,但估价的原则仍未确立;农用地分等方法的研究很不深入,定级方法和案例研究虽然较多,但级和价内在关系的定量方法尚未真正建立;农用地估价的方法研究很广,但大多沿袭城镇土地估价方法,如何创新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点;建立全国农用地等级和价格体系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陆春锋  李爱军  周生路 《土壤》2005,37(2):176-181
目前我国基本上采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定级,而作为重要方法之一的修正法则应用很少。本文以宜兴市为例,对修正法农用地定级技术路线、指标控制区划分、单元划分、修正因素选取和量化、定级指数计算、级别划分的方法和改进进行探讨,并与因素法比较。结果表明:修正法和因素法的方法原理大致相似,但修正法在分等基础上进行,是对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化,可大大缩减工作量,而且其定级结果具有很好的横向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开展土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及应用需要,该文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尝试构建了由8个经济效益指标、6个社会效益指标和8个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指数和法计算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得分,确定评价标准。结合山东宁阳县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该研究为土地整理效益的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的特点,遵循多目标组合、属性归类、功能聚合和系统唯一的层次逻辑,构建了适合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体系,与2006版相比,赋予了该体系指标不同的内涵;在由2006年版的22项要素指标精简为14项的同时,增设了"自然湿地景观维持性"属性指标和"湿地环境与地下水关联度"、"绿洲覆盖与地下水关联度"及"土地荒漠化与地下水关联度"等要素指标;按照关键性、关联性和系统性解析权重原则,分解了体系中要素指标层14项要素指标的权重;基于地下水的资源占有性、资源更新性、资源可用性和地下水生态功能属性指标,诠释和解析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权重,使之更符合西北内陆地区地下水功能的自然属性状况。在石羊河流域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备支撑干旱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针对性管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牛善栋  吕晓  李振波 《土壤》2016,48(2):306-313
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近30年来收录的有关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中文文献,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归纳中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特点与研究的趋势。结果表明:1无论是中文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相关成果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核心期刊载文量不多,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还没有形成,学术水平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理论研究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实证研究;3基于国家、省级等大尺度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区域、市县的中尺度次之,农户和地块的小尺度最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区域,呈现不断扩大并趋于均衡的特点;4实证评价方法尚缺乏统一的理论规范,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繁多,且不同方法在不同理论背景与时空尺度下的适用性、实用性以及结果的验证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基于多视角、多领域和多尺度,加强对耕地集约利用机理的定量研究,强化研究方法的集成创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内基于GIS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梦洁  梅艳  宋奇海 《土壤》2007,39(4):503-508
在国内土地评价研究中,GIS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迄今为止,GIS主要是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辅助服务.本文从土地评价的模型和方法入手,依据土地评价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评价区域的单一性与否,将基于GIS的土地评价研究划分为单一区域非空间模型、单一区域空间模型以及多区域模型3类,其中GIS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能较好地体现土地评价单元之间静态或动态的影响.本文对这3类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是对近年来国内基于GIS的土地评价研究较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5.
菜地土壤评价中参评因素的选定与分级指标的划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沈汉  邹国元 《土壤通报》2004,35(5):553-557
菜地选片规划应通过土壤详查和评价工作,选出最适地区,才能经济有效、持续发展。土壤评价中参评因素的选定与分级指标的划分是工作的核心。应选取对蔬菜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具有重大影响的、稳定性较高的限制因素,并以土壤属性为主,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定。参评因素的分级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为分等定级提出定量依据,其主要级差应尽量利用有生物学意义的临界指标。在目前全国无统一规定下,试图面向全国选定参评因素及划分为五等六级的分级指标。  相似文献   

16.
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是生态安全最重要的胁迫因子.从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现状以及防治等4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引入一系列相关评价指标,结合指标选取的一些基本原则,参考压力(P)-状态(S)-响应(R)模型框架模式和专家的建议,对初选指标进一步筛选和分类,建立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胁迫下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系统压力P,系统状态S,系统响应R共3大部分;由8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西瓜滴灌水肥制度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实现大棚西瓜量化管理是实现大棚西瓜精准化管理的基础,也是提高产量品质与水肥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以西瓜为试材,在以关中塿土为主的壤土地区采用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通过二因子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灌水量依据西瓜蒸腾需水量(Eapotranspiration,ETc)分别设置0.49ETc、0.55ETc、0.70ETc、0.85ETc、0.91ETc 5个水平,施肥量依据目标产量(Fy)分别设置0.50Fy、0.65Fy、1.00Fy、1.35Fy、1.50Fy 5个水平,共16个处理,测定西瓜相关品质、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客观熵权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用近似理想法建立模型,分析水肥滴灌量对综合评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协同影响西瓜综合评价值,且灌水量对其影响大于施肥量;综合评价值随水肥施入量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灌水量为0.73ETc,施肥量为1.03Fy时,西瓜综合评价值最高,达到0.74。因此,推荐在水肥资源相对充足的关中地区按0.73倍西瓜蒸腾需水量和1.03倍目标产量对西瓜灌溉施肥;而在水资源相对亏缺地区,应适当降低施肥量来提高西瓜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低丘红壤肥力退化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对侵蚀红壤肥力退化过程分析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评价红壤肥力退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侵蚀退化红壤复垦后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时间和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肥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复垦时间长,发展林业均有助于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性质的恢复。因子分析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性质指标间的重复信息,起到筛选和精简指标的作用。精简的6项指标(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过氧化氢酶、土壤物理性黏粒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微生物量碳)能概括所测定的全部16项指标包含信息的90%以上,能以较少的指标来反映土壤肥力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间的差异、相关关系、影响因素和使用条件,该文利用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得到新乡地区1963-2013年50 a冬小麦的灌溉用水效率5个常用评价指标: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广义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及真实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广义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率用于评价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相近,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P0.05),综合考虑建议使用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或作物水分生产率;2)灌溉水利用效率大小受降雨量的影响,用于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依赖于情境,需谨慎使用;真实灌溉水利用效率因数据获取困难,并不实用。该研究可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宏观决策及指标的正确使用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