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节节麦抗穗发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抗性机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长休眠的河南节节麦与四倍体小麦矮兰麦杂交并经人工加倍合成的新六倍体小麦RSP,其节节麦抗穗发芽特性得到表达。通过对RSP不同灌浆期及不同发芽处理研究表明,在开花后35d的穗发芽高峰期其发芽率也仅为6.06%。其抗穗发芽的因素主要来自种子的抑制,麦穗的机械作用和颖壳内含物的抑制较次。利用RSP对节节麦的抗穗发芽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RSP的抗穗发芽基因是隐性单基因位于2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
利用长休眠节节麦(Ae.tauschii)与四川的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兰麦(T.turgidum)杂交并加倍合成的新的抗穗发芽普通小麦"RSP"与"绵阳11"D染色体组的单体系列杂交,对来源于节节麦的晚生育期基因进行定位分析,以期在利用其穗发芽抗性时,克服其生育期较晚的特性。结果表明:该节节麦的2D和5D染色体上均存在晚生育期基因,2D的作用较5D更强。  相似文献   

3.
对52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24份四川推广品种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 甘蓝型油菜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莱品种间的休眠期差异达显著水平,抗收获前发芽 资源数量少;地方种与推广品种间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幅及分布差异达 0.05显著水平,四川甘蓝型油菜推广品种发芽指数的分布较地方种更集中于低和高的范围内;根据 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推广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 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地方种聚为四类,比推广品种多一种类 型: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鉴定筛选的四川甘蓝型油菜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及其休眠特性,将 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4.
对杂交水稻亲本金23B和V20B种子进行了发芽与田间栽培试验,并对其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种子萌芽与稻穗萌芽受可溶性糖含量的直接影响,可溶性糖含量越高越易萌芽。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稻穗萌芽过程中远远高于种子萌芽时期;而α-淀粉酶的活性变化在种子萌芽期与稻穗萌芽期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65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1份对照种蜀杂6号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间休眠期差异显著,抗收获前发芽资源数量少;根据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参试材料被聚为4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类为第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四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本研究显示的甘蓝型油菜地方种的休眠特性和筛选到的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将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6.
人工合成小麦RSP的LMW-GS基因克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SP是用抗穗发芽的节节麦与圆锥小麦合成的人工六倍体小麦Triticum turgidum-Aegilops tauschii),其抗穗发芽特性在维持小麦面粉加工品质方面有着潜在的重要价值。为了了解其低分子量谷蛋白这一对小麦加工品质有直接重要影响的蛋白组分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法从合成小麦RSP中克隆得到3个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s)基因,命名为LMWRSP-1、LMWRSP-2和LMWRSP-3。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676681、AY676682和AY676683。其中,LMWRSP-1和LMWRSP3的编码区长度分别为825 bp和915 bp,可分别编码274和304个氨基酸。LMWRSP-2由于在编码区内有1个提前终止密码子,推测为不编码成熟蛋白的假基因。与已知LMW-GS基因进行比较发现,LMWRSP-1与Glu-A3位点基因的相似性最高,LMWRSP-3与Glu-D3位点的基因相似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方法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10 6份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穗发芽和种子发芽进行了测定 ,7份具不同穗发芽抗性基因型的完整穗、脱粒种子和切取的胚部发芽测试以及抗穗发芽小麦与易穗发芽小麦杂交的F2 单株测定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①由于不同基因型的灌浆速度、生理成熟和种子脱水速度不同 ,导致不同基因型的发芽高峰值出现在不同时期 ;②不同基因型的胚发芽率随灌浆期延长而增加 ,种子发芽和穗发芽率则呈现各自的高峰值 ,说明不同基因型的穗发芽抗性来源于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抑制 ,因而在作遗传分析时 ,F1植株上的种子 (胚 )发芽应视为F1的表现 ,其他类推 ;③由于穗发芽受环境影响很大 ,通过简单的“抗×易”杂交和F2 的单株测试 ,有时不能准确地判定控制基因的数目 ,而单体和双端体分析能够较好反映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或染色体个数和表达的显隐性关系等 ;④由于很难一次性地确定F2 所有单株的真实差异 ,因而在进行分子标记时 ,经过多年测定的稳定株系为对象较为可靠 ;⑤对穗发芽测试所涉及的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水稻胚特异表达基因OsVP1的启动子驱动与OsVP1同源的番茄SlABI3在穗萌严重的水稻保持系冈46B中表达,以增强冈46B对穗萌的抗性,进而为改良水稻穗萌抗性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构建SlABI3的胚特异表达载体pHB-OsVP1P::SlABI3,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其导入籼稻冈46B中,通过研究转基因和野生型植株的穗萌差异,验证种胚特异表达的SlABI3在穗萌抑制中的生理功能。【结果】获得了pHB-OsVP1P::SlABI3转冈46B的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种子的萌发速率较野生型冈46B慢,并且萌发后第8天转基因植株的苗长、根长显著(P<0.05)短于野生型冈46B;此外,在不同浓度ABA处理的试验中,随着ABA浓度的升高,转基因和野生型种子的萌发速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转基因种子的萌发速率均比野生型种子慢。【结论】SlABI3在水稻胚中特异表达能够降低种子的萌发速率并且抑制穗萌发生。  相似文献   

9.
对100个小麦新品种(系)和62个杂交高代品系的抗穗发芽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4个抗穗发芽性不同的白皮小麦品种的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抗穗发芽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抗穗发芽育种,要注意对亲本的抗穗发芽性鉴定与组合选配,根据穗或籽粒发芽率,对杂交后代在早代进行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新品种(系)育成后还要进行鉴定,以诉地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麦穗发芽是世界性的灾害,高效的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是穗发芽抗源选择及抗穗发芽育种中有效选择的关键。穗发芽抗性鉴定受到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发芽试验中穗的摆放姿态和灭菌剂的选择对鉴定结果影响较大。通过比较小麦发芽试验过程中穗摆放姿态和不同的灭菌剂对穗发芽试验结果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小麦穗发芽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粗山羊草中含有丰富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类型,山羊草属中的山羊草组(2n=14,DD)是普通小麦(2n=42,AABBDD)D染色体组的供体。并且1D染色体上编码的HMW-GS与小麦烘烤品质最为密切。与普通小麦G lu-D1位点相似,粗山羊草1D染色体上也编码了迁移率不同的两个HMW-GS,但粗山羊草不同种间存在更丰富的HMW-GS变异类型。现在粗山羊草中所发现的HMW-GS远高于小麦,粗山羊草中的亚基类型除了2+12,5+10常见于普通小麦,5+12亚基仅存在于意大利个别小麦品种外,其余为粗山羊草所特有的亚基类型。对粗山羊草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并对所提供的粗山羊草的HMW-GS进行鉴定分析,得到一些粗山羊草中所特有的优质亚基类型,其中有目前认为更为优秀的1.5+10亚基,为创造新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小麦大拇指矮的穗发芽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大拇指数的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分析了大拇指矮的矮秆基因Rht3和赤霉酸不敏感基因Gai3对穗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Rht3和Gai3与抗穗发芽密切相关,高矮亲本间穗发芽差异明显,矮扬3和矮苏3及它们的轮回亲本的穗发芽率分别为8.26%、11.47%和56.37%、66.87%、。群体中穗发芽率分离明显,赤霉酸拓应不敏感的矮秆和半矮秆类型植株穗发芽率低,赤霉酸反应敏感的高秆类型植株穗发牙率高,两分离群体中株高、赤霉酸反应、α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5和0.6562、0.8103和0.6435、0.8581和0.89268,均达极显著水平,Rht3、Gai3通过低α-淀粉酶活性而增强了抗穗发芽性。  相似文献   

13.
蔬菜作物种子采前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蔬菜作物种子采前发芽研究的现状,概括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指出影响作物采前发芽的因素较多,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内因,即休眠期短或没有休眠期。而休眠期过长又容易造成种子在休眠期内播种出苗差、出苗不整齐。因此,选育出休眠期长但容易被打破的品种是育种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鉴定了湖北省本省育成和外引的12个白皮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较了室内整穗发芽法和田间自然鉴定法的优劣,分析了系谱法经验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湖北省本省育成的白皮小麦品种具有一定的穗发芽耐性,而外引品种高感穗发芽;室内整穗发芽法和田间自然鉴定法均可提高穗发芽选择,以室内整穗发芽法效果较好,采用改良系谱法结合室内整穗发芽法鉴定是抗穗发芽育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春小麦抗穗发芽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小麦穗发芽与种子休眠密切相关。胚及果皮中含有发芽抑制物质是导致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的结构,尤其外表皮细胞的排列方式、形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休眠深度。α-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并非正相关,应从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确定其与穗发芽的关系,但胚乳对赤霉素的不敏感性可做为抗穗发芽选择指标。本文还讨论了颖片、芒中的抑制物质及温度对穗发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对新疆14个主要加工番茄品种进行萌芽期和幼苗期耐旱性鉴定。在PEG半致死浓度(11.4%)下,对加工番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度、幼苗鲜重、幼苗干重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加工番茄的耐旱性能具有较大差异。14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早得、佳禾红运、石红15号、红果3号、麒麟钻石为耐旱性较强品种,里格尔87-5、美国世纪红、佳禾9号、新选里格尔87-5、昌农020耐旱性较弱,石红6号、麒麟020、麒麟87-5、佳义200耐旱性最差。加工番茄萌发能力参数聚类分析和幼苗生长参数差异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在加工番茄萌芽期和幼苗期可对其耐旱性进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7.
小麦水浸提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小麦Triticum sestivum对入侵植物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的化感作用机制,采用培养皿生物测定法,依据萌发率、苗高、根长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了小麦茎叶和根系水浸提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茎叶和根系水浸提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幼苗苗高和根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小麦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节节麦幼苗生长表现出质量浓度效应的化感胁迫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节节麦幼苗相对电导率不断增加,叶绿素质量分数逐渐下降,当浸提液质量浓度达100 g·L-1时,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 < 0.05)。此外,SOD活性、脯氨酸质量分数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呈逐渐增加变化,其中,前期(0~5 g·L-1)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较对照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可能与节节麦自身调节有关,之后增加迅速,且较对照增加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 < 0.05),表明节节麦幼苗生长受到小麦水浸提液化感胁迫作用的加剧。综合化感效应值显示,浸提液质量浓度为25~100 g·L-1时,小麦对节节麦幼苗化感抑制作用强弱为茎叶≥根系。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浓度Hg处理两种基因型小麦种子,较低浓度的Hg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比较小.对抗旱品种的小麦种子(陕合)的萌发有略微的刺激作用.小剂量、短时间的重金属处理可以提高POD的活性,发芽后受到Hg胁迫的陕合对Hg的耐受性低于发芽前就受到Hg胁迫的陕合,也低于同样胁迫处理的小麦品种(郑引).发芽后进行Hg胁迫处理情况下,陕合对于Hg胁迫比较敏感,POD活性随着Hg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郑引,低浓度Hg对其POD活性有促进作用.在小麦发芽前就受到Hg胁迫的情况下,陕合和郑引的POD活性都随着Hg浓度增加表现为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新种系作者以节节麦(Triticum tauschii,DD,2n=14)作母本,与森林黑麦(Secale sylvestre,RSRS,2n=14)杂交,经染色体加倍而合成的双二倍体,其染色体组为DDRSRS,2n=4x=28。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考虑到Krolow在1973年合成过类似的双二倍体,因此将本新种定名为Triticale rolowii(克氏小黑麦)。  相似文献   

20.
1986—1987年研究了16份小麦品种(系)的抗穗发芽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收获前籽粒都可能出现最高发芽率(HGR)或穗发芽危险期(SDP),SDP的长短和出现时间及HGR的大小因品种而异;a淀粉酶只在籽粒临近成熟时才与穗发芽有关;颖壳的发芽抑制物和机械抑制力对籽粒吸水和穗发芽都有重要作用。据此,小麦抗穗发芽可分为三种型式,并且评价了各品种在抗穗发芽中的地位,以万县白麦子、江安油麦和巴州大白麦最抗穗发芽;库尔勒红冬麦、84—1155和81—5最不抗穗发芽。作者认为,选择颖壳中有较多发芽抑制物的材料是抗穗发芽育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