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的育性转换规律,为不育系的转育及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于2011-2013年度连续2年采用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BNS366、BNS、矮抗58和扬麦13的育性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BNS366表现出规律性育性转换特征。9月23日至10月17日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9.77%~100%,自交不育度为99.21%~99.81%,每穗自交实粒数为0.10~0.51。10月25日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1.78%~98.89%,自交不育度为92.86%~94.96%,每穗自交结实粒数为3.20~4.37,12月4日播种可育。BNS366具有两个育性转换的临界期,10月25日播期为不育变为高度不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12月4日播期为半不育转换为可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不育期花粉以典型败育为主。BNS366可以作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2.
BNS是一个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穗分化期间8 ℃以下低温可诱导其花粉败育。为了持续观察BNS的不育特性,于2017年秋季分期播种了BNS及其保持系郑麦366。2018年4月5日至6日该地区发生晚霜冻,草面温度-1.7 ℃,许多小麦品种受到冻害。抽穗后,观察BNS和郑麦366两个材料的冻害特征、穗分化进程和自交结实率,结果发现,10月9日正季播种的郑麦366冻害严重,受冻株率超过75%,11月18日播种的郑麦366未受冻;10月1日和11月17日播种的BNS未受冻,期间的5个播期均出现轻度冻害,受冻株率3.7%~5.4%;郑麦366和BNS两个品种冻害发生的温度敏感期均为药隔期至减数分裂期,并且冻害组织单位是整小穗,而非小花;10月1日和9日播种的BNS自交结实率分别为5.08%和10.41%,高于过去年份的结实率水平,分析发现是霜冻发生前12 d 连续15 ℃以上高温所诱导;BNS对低温敏感始于雌雄蕊分化始期,1周左右即可完成不育诱导,此后高温仅转换少部分小花为可育,后来的霜冻强低温也未能恢复BNS为完全不育。  相似文献   

3.
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及其杂种F1的育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采用BNS分期播种、F1正常秋播的方法,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或稍早秋播时BNS表现高度不育,国内、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0.23%~1.77%、0.27%~4.06%,晚播时不育转换成可育,临界播期为10月17日;(2)BNS年际间不育性遗传稳定,且雌蕊活性正常,极易接受外来花粉,国内、国际法饱和授粉结实率分别为79.94%~85.26%、93.58%~100.20%;(3)BNS花粉碘染为圆败型,F1花粉碘染有典败、染败和正常三种类型;(4)BNS不育系具有可恢复性.32个F1代中,有3个组合的国际法结实率<5%,花粉败育率达96%以上,29个的自交结实率为6.28%~156.57%(国际法),其中BNS/SN055525的恢复度最高,国内、国际法结实率分别为95.85%、156.57%,花粉败育率仅为2.02%,结实正常.综上所述,BNS具有早播或正常播不育、晚播可育的特性,且不育性能够稳定遗传,在常规品种(系)中可筛选出高恢复度的恢复系用于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4.
高温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高温雄性不育小麦周13S -1的育性转换特性,2004~2005年在广东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周13S -1育性变化趋势为"部分不育-高度不育-部分不育",不育的时间长,不育期败育程度高.温度是引起周13S -1雄性育性发生转换的主要原因,日长对其雄性育性没有显著影响.抽穗前26~18 d平均日均温与自交结实率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当抽穗前25~21 d平均日均温在20.32℃以上时周13S -1表现完全不育;低于19℃表现部分不育,能够自交结实,且育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说明周13S -1的育性临界温度在20℃左右.在湛江10月15日至11月15日播种表现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1.5%以下,可以用于生产杂交种;10月15日以前和11月15日以后播种均表现部分不育,可以自交繁殖.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为抽穗前26~18 d,此时生育时期为倒二叶露尖前后,穗分化时期为药隔期.相关分析表明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籼型三系不育系育性与温、光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生产上应用的水稻三系不育系天丰A、龙特浦A、Ⅱ-32A、金32A的花粉败育类型与始穗前15 d温、光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供试三系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在不同的温度下表现不同,天丰A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及Ⅱ-32A的花粉可染率均与始穗前15 d的日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龙特浦A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均与始穗前15 d的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不育系育性与光长相关不显著.据初步观察,温度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时期为幼穗雌雄蕊分化期至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6.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采用醋酸洋红染色法观察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用1%I2-KI溶液染色进行花粉育性统计;以温敏不育系BNS和常规品种扬麦13作为对照。结果表明,BNS366的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与BNS完全一致,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中期Ⅰ染色体出现滞后现象,在形成二分体和四分体时细胞质分裂不均匀,出现三孢现象;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只观察到单核靠边期,最后核物质解体出现空孢现象。而扬麦1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表现正常,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单核期→双核期→三核期。开花期,BNS366和BNS花粉均表现典败和圆败,扬麦13可育。减数分裂表现出的异常行为是导致BNS366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单核靠边期是其败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和温光阈值,探寻杂交制种最佳时空区域,2011-2013年度在长沙进行了分期播种,研究了BNS366群体不同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与花粉败育率、自交不育度和自交实粒数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播种-分蘖盛期的气温与育性呈极显著相关;拔节始期-孕穗始期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长也与育性呈极显著相关。即BNS366育性受到播种-分蘖盛期和拔节始期-孕穗始期温光因子的影响。播种-分蘖盛期的日平均气温为17.1~21.7℃不育,日平均气温为14.0~16.2℃育性转换,日平均气温为5.5~6.2℃可育。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为群体拔节始期-孕穗始期,即小花原基分化期-药隔形成期。育性转换的温光阈值:日平均气温6.6~8.10℃,日长10.92~11.18h不育;日平均气温8.13~10.72℃,日长11.40~11.53h育性转换;日平均气温15.5~18.4℃,日长11.75~12.33h完全可育。  相似文献   

8.
BNS小麦雄性不育性表现及其恢复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来自河南的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材料BNS在陕西关中地区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可能性,在陕西杨凌进行了BNS连续四年的分期播种试验和杂种F1育性恢复测验。结果表明,BNS在10月17日以前播种的自交结实率平均值为1.41%,变幅为0.07%~4.96%,呈全不育至高不育,可进行BNS杂交种制种;11月18日以后播种的自交结实率平均值为68.23%,变幅为42.91%~98.96%,育性得到恢复,可进行BNS繁种;10月25日至11月10日之间播种BNS的自交结实率为17.48%~46.77%,表现为半不育特性。BNS的育性随播期的上述变化趋势年度间较稳定。测恢试验的78个杂种F1组合中,3个组合的育性得到恢复,分别为BNS/9833、BNS/SN055525和BNS/CL0442,其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18.54%、104.564%和102.021%,说明9833等三个材料携带对BNS的育性恢复基因。综上,BNS在陕西关中地区可同时实现繁种和制种,在普通小麦中亦能找到恢复源,因此在该地区具备应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优质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潭农S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潭农S是用株1S与中鉴100杂交转育而成的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早熟性好,分蘖力强,植株矮壮,穗大粒多,株叶型好,稻米品质优,配组优势强。不育起点温度22℃以下,不育期不育株率和花粉不育度均为100%,表现为典败或无花粉型败育,可育期自交结实率42%左右。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制种产量高,2007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价值,根据7年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分析了C49S年度间的育性稳定性及其可育与不育的临界播种期.结果表明,在气温正常年份,C49S随着播期的变化表现出"完全不育-半不育-高度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且在不同年份间育性转换特性稳定;在重庆,10月31日是C49S的不育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前播种表现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5%以下;12月10日是其正常可育的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后播种表现正常可育,自交结实率在50%以上;11月10日至11月30日之间播种,处于半不育状态,自交结实率为5%~50%.可以通过调整其播期来进行制种或繁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介绍了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的内容和意义,认为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诱导,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存在。讨论了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光照长度、光照强度及曙暮光影响、光期暗期与光质的影响,分析了温度的作用、温度影响的敏感期与温度分解因子的影响;并对现有不育系的生态类型和适应性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光周期条件对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是湖北省发现培育的新不育材料,其育性转变受日照长度所控制。本研究通过人工光照和自然日照的调控等手段,初步探明了诱导育性转变的光周期的临界光照长度、光周期阈光值、暗期连续性的作用等。并对曙、暮光在诱导育性转变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compare the floret sterility induced by a high temperature given in the daytime during the flowering period among nine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and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the high-temperature-induced sterility. Nine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were subjected to 35.0, 37.5 or 40.0°C day- temperature conditions (1000-1600) for six consecutive days using sun-lit phytotrons, and the percentage of fertility, pollination and germinated pollen grains on the stigmas were examined. The temperature that caused 50% sterility varied with the variety, and a difference of approximately 3.0°C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most tolerant and susceptible varieties. Under the 37.5°C day-temperature condition, the percentage of florets with 10 or more germinated pollen grains was roughly coincident with the percent fertility, but under the 40° C day-temperature condition, it was higher than the percent fertility. Many of the florets with less than 10 germinated pollen grains had less than 20 total pollen grains on their stigmas under bot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From these results, we concluded that sure pollination under high-temperature condition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nd that the high-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the processes following pollen germination is also required for fertility under excessively hig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BNS是一个新发现的温敏小麦雄性不育系,有良好的不育性和自身转换性,在杂交小麦利用和不育资源研究中有重要价值。为定位BNS的恢复基因,首先以BNS的高恢复系中国春为材料,创建BNS×中国春F2作图群体,建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率两个表型BSA池;然后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检测恢复相关连锁群;最后用这些连锁群上的SSR分子标记筛选BSA池,用检测的连锁标记筛选F2作图群体,进一步定位恢复基因的QTL位点。结果表明,用BNS与中国春缺四体杂交,根据F1不育性检测到4个相关连锁群,分别是1A、1B、2B和7B;利用4个相关连锁群和4个非相关连锁群共8个染色体上的222对SSR分子标记筛选2对共4个BSA池,结果在3个相关连锁群上检测到8对连锁标记;用这8对连锁标记筛选F2群体210个个体植株,检测到5个QTL位点,位于1A、1B和2B染色体上。这些位点中,1个与自交结实率相关,2个与两个表型均相关,是主效QTL位点,另2个与花粉可育率相关,是微效QTL位点。这些结果为BNS恢复基因分子标记选择和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初步定位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中与不育相关的QTL及其所属连锁群,用BNS及其完全保持系郑麦366的F2为作图群体,建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率两个表型BSA池,选用均匀分布在小麦染色体上的710个SSR分子标记,在BSA池中筛选连锁标记,并进行QTL定位,同时用连锁标记引物在BNS DNA中重扩增,扩增产物序列在小麦基因组中进行比对,验证标记所属染色体并分子定位。结果表明,在2对BSA池中共筛选到12个连锁标记,涉及8个连锁群。单标记分析发现,5个连锁标记(Xwmc396、Xwmc517、Xbarc55、Xwmc332和Xwmc752)与不育QTL紧密连锁。用区间分析法分析发现,有2个主效不育QTL,分别为2B染色体上的 qBS1 (紧密连锁Xwmc332和Xbarc55)和7B染色体上的 qBS2 (紧密连锁Xwmc396和Xwmc517)。两个主效QTL的LOD值均大于5,贡献率均大于13%,且显性效应均大于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取样方法对小麦花粉育性统计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早播和晚播两个播期,采用全穗取粉和中部取粉两种取样方法,所取花粉分别用I2-KI法、醋酸洋红法和DAPI法染色后进行显微观察,并统计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结果 表明,郑麦366和BNS3...  相似文献   

17.
温度,光照对杂交中粳80优121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联松  唐旗 《杂交水稻》1998,13(6):23-25,28
对8个不同播期的杂交中粳80优121碾米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度,透明度)、蒸煮品质(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与不同播期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测试和光照时数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80优121稻米品质的第1因素为日均温度,光照为第2因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与日均温度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17,-0.829;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