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北春大豆抗旱品种根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开展大豆抗旱育种,进行现有大豆种植区域布局,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现实生产缺少抗旱品种、产量低及大豆品种抗旱类型不明确等突出问题,本研究选用以黑龙江省不同类型春大豆40份为材料,利用溶液聚乙二醇(PEG-6000)进行芽期抗旱鉴定和苗期抗旱鉴定,对筛选出的抗旱品种进行干旱胁迫,对抗旱品种苗期根系总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冠比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期抗旱鉴定,绥字号、黑农号、合丰号及小粒型大豆品种抗旱性强较多,耐和较耐旱型品种为绥农22、合丰48、绥农30、尨小粒2号、黑河52、绥农28、垦豆26、黑农65、龙小粒1号、垦丰17、垦豆25、绥农10、抗线12、黑农61、黑农64、龙豆2号;苗期抗旱鉴定,合丰号、绥农号及黑农号品种较多,合丰50、黑农60、绥农28、合丰48、合丰51、黑农61、龙小粒豆2号、黑河51、黑河50、合丰56、黑农65、黑农64,结合春大豆芽期和苗期抗旱鉴定结果共筛出抗旱品种合丰48,绥农28、龙小粒2号,黑农65,黑农61,黑农64;随着抗旱胁迫增强,品种总根长、根总面积、根体积、及根冠比总体表现增加趋势,特别是从中度干旱到严重干旱时增加幅度最大,合丰48号表现最强,其次,黑农61和64、绥农28。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同江市种植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给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承担了此项试验任务.现将试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绥农10号、绥农11号、绥农15号、绥农17号、绥农19号、绥农20号、合丰48号、垦丰9号、抗线虫4号、垦农18号等10个品种(品系),其中绥农11号做当地主栽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3.
1应用现状1.1大豆品种应用情况 生产上主要以合字号、绥字号为主,以垦字号、东农号为辅,部分地区种植黑河号和北丰号早熟品种。合字号主要有合丰25、合丰35、合丰40、合丰41、合丰42、合丰43、合丰45、合丰47等9个品种,占大豆面积的54.5%;绥字号主要有绥农10、绥农11、绥农14、绥农15、绥农19、绥农20等6个品种,占大豆面积的29.4%,其他品种占16.1%。  相似文献   

4.
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的品种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二级良种以上标准,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出苗率在98%以上。高油大豆品种:垦农18、垦农19、合丰40、合丰41、垦鉴豆3号、红丰8号、红丰9号、东农434、东农163等。高蛋白大豆品种:黑生101、黑农35、黑农34等。兼用型大豆品种:合丰41、绥农11等。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多抗、高油大豆新品种合丰45号的选育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合丰45号是以绥农10号(绥农4号×绥7516)为母本,与垦农7号(绥农4号×合丰29号)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油分含量22.06%,蛋白质含量40.16%,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20.9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25号增产15.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26.4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号增产16.4%,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中抗病毒病,属于超高产、多抗、高油专用型品种,2003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本文报导合丰45号的选育与试验结果,并对关键育种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综合评价大豆耐旱性,筛选耐旱大豆优质种质资源,本实验利用水分胁迫溶剂聚乙二醇(PEG-6000) 30%浓度对黑龙江省主推大豆品种中龙号、黑农号、东生号、黑科和黑河号、克豆号、东农和农生号、牡字号、垦字号、绥农号、佳豆和合农号等96份材料进行芽期耐旱鉴定。结果表明:中龙号3个品种表现出了较耐,3个品种表现出了中耐;黑农号4个品种表现出了较耐,2个品种表现出了中耐;东生号2个品种表现出了较耐,4个品种表现出了中耐;‘黑河49’、‘黑河52’表现出了较耐,‘黑科69’、‘黑科77’、‘黑科59’表现出了中耐;克豆号3个品种表现出了较耐,2个品种表现出了中耐;‘东农76’、‘农生2号’表现出了较耐,‘东农72’表现出了中耐;牡字号中2个品种表现出了较耐,1个品种表现出了中耐;垦字号中1个品种表现出了较耐,5个品种表现出了中耐;绥农号中2个品种表现出了较耐,4个品种表现出了中耐;佳豆和合农号中2个品种表现出了较耐,5个品种表现出了中耐。本研究为明确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旱性、挖掘大豆抗旱基因、开展大豆抗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宝贵亲本资源。  相似文献   

7.
对 2005-2021 年间黑龙江省审定的普通大豆品种直接利用的亲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作为亲本直接利用 10 次以上的有 9 个大豆品种,分别是黑农 48、垦丰 16、绥农 14、合丰 50、北丰 11、黑河 43、华疆 2 号、黑农 44、绥农 10。经系谱分析发现,这 9 个大豆品种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大多具有高产、品质好等多种优良性状,遗传基础较好,因此今后在进行大豆育种组合配置时的亲本选择上应多关注这些亲本及其优异后代,能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亲本基因,也为大豆高产育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外大豆资源利用与小粒大豆品种创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利用国外大豆品种资源,改良与创新小粒大豆品种,此研究在国外大豆品种资源引入与鉴定的基础上,以国内小粒豆品种龙小粒豆1号(龙9777)为母本,与日本小粒豆品种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多年对后代的连续定向选择与试验,创新出合交05-1478(合丰54号)、合交05-1483(合丰58号)两个小粒大豆品种。概述了国外资源利用与小粒豆品种创新过程与试验结果,并就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引入与利用优异的国外小粒大豆品种资源,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是创新与改良小粒豆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为培育高抗灰斑病品种挖掘优良种质资源。以1164份大豆资源(国内915份、国外145份和野生104份)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病菌条件下鉴定材料抗病性。1164份供试材料灰斑病病情指数平均为52.2%,遗传变异系数为23.9%;64.9%的品种具有灰斑病抗性;抗性最高的是‘承豆6号’,病情指数为10%;国外品种资源群体对灰斑病抗性高于野生高于国内;国内13个省份的供试材料中黑龙江群体材料对灰斑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平均病情指数为52.0%;在黑龙江品种资源的7个主要类型中,‘垦农号’系列群体表现对灰斑病最高的抗性,93.8%品种对灰斑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其次是‘垦鉴豆号’系列和‘绥农号’系列,抗病性品种占比分别为88.2%和85.7%;同时筛选出10份对灰斑病高抗的黑龙江品种分别为‘垦农19号’、‘垦农17号’、‘黑农43号’、‘黑农47号’、‘垦鉴豆4号’、‘垦鉴豆33’、‘绥农11号’、‘绥农12号’、‘绥农15号’和‘东农43号’。大豆种质资源灰斑病的抗病性保留着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高抗品种可以作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0.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红色边疆农场、龙镇农场共3个地点进行了14个水稻品种筛选试验,通过熟期和产量等的比较,鉴定出黑糯2号、黑粳1808、龙稻301、黑粳13、绥粳329、中科651、垦稻1927、龙粳1951和龙盾3952共9个品种,这些品种熟期早,能安全成熟,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黑粳10号,适合黑河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明确三江平原地区主栽大豆品种对主要大豆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孢菌的抗性。收集了该地区主栽大豆品种13 个,对其同时进行盆栽接种和大田接种尖孢镰孢菌的抗性分析试验,大田接种试验设不接种对照。‘垦丰16’和‘合丰55’的抗性最好,盆栽试验中均表现为抗病,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5.33%和20.67%,大田接种试验中表现为抗病,病情指数分别为25.55%和22.89%,与未接种对照相比,减产率最低,分别为3.55%和3.7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垦丰16’和‘合丰55’是适宜三江平原地区种植的抗尖孢镰孢菌根腐病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2.
鼓粒期干旱对春大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大豆生育后期合理灌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试验在2016—2017年采用8个春大豆品种为材料,于收获后用Foss1241测定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并进行产量计算,以此探讨鼓粒期干旱对春大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鼓粒期干旱条件下,‘黑农37’蛋白质含量下降最为明显,而‘合丰46’变化最小;‘黑农61’脂肪含量升高最为明显,‘绥农29’脂肪含量升高幅度最小;‘黑农65’百粒重下降最为明显,‘黑农45’百粒重下降幅度最小;‘黑农65’产量降低幅度最大,而‘黑农44’、‘黑农37’和‘黑农45’产量降低幅度均较小。本试验表明,鼓粒期干旱会使大豆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百粒重下降,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与主要病害(灰斑病、根腐病)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年代18 个同熟期的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深入系统的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粒茎比的变化趋势为逐年累加提高,变化幅度为0.44~0.88,极差为0.44,增长速度为0.73%,是品种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种对灰斑病抗性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抗病能力总体呈逐步增强的趋势,说明灰斑病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20 世纪50、60 年代品种均表现感灰斑病,70 年代品种抗感交替过渡,到80 年代以后的品种全部表现为中抗或抗灰斑病。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除个别品种(‘绥农4’、‘合丰45、55’、‘黑农48’)抗性水平突出外多数品种抗病性较差,抗病能力总体呈阶段性提高的趋势,其中抗病品种占22.22%,感病品种占77.78%。说明根腐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当前育种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病害。  相似文献   

14.
DTA-6对大豆花荚脱落纤维素酶和GmAC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PGRs)可以调控大豆花荚脱落。2012-2013年在大庆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R1期对大豆绥农28(SN28)、垦丰16 (KF16)和合丰50 (HF50)分别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对调控花荚离区脱落纤维素酶(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荚脱落纤维素酶(AC)活性、花荚脱落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TA-6抑制大豆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可达51% (±CK%);大豆荚的AC活性能够在喷药后阶段性地被降低,在不同品种上增加和降低存在差异;能够显著降低花荚脱落率(P<0.05);能够显著增加产量(P<0.05)。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是通过降低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调节AC活性,从而减少植株的花荚脱落率,以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大豆品种的再生性能及对EHA 101农杆菌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转化可利用农杆菌和子叶节转化系统,bar基因作为选择标记,草丁膦作为选择试剂.用5-6 d发芽的种子的子叶节作外植体,在子叶节处划5-6下,用含pPTN 140的农杆菌EHA 101感染后,共培养3 d,用含抗生素的洗液洗去外植体上的农杆菌,将外植体放入5 mg/L草丁膦的长芽培养基,两周后统计不同大豆品种的再生率,4周后做GUS染色对含pPTN1  相似文献   

16.
高油高产高效大豆品种合丰50的创新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创新大豆品种和探讨育种技术,此研究采用回交育种方法,以合丰35为母本,与合交95-1101(合丰34×合丰35)为父本配制组合育成了合丰50号。该品种油分含量22.57%,蛋白质含量37.41%,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506.1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35号增产14.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60.8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35号增产17.4%;国家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355.5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10.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88.5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6.3%,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抗病毒病SMVⅠ号株系,2006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同时申报国家审定品种。结果表明,合丰50为既高油又高产、抗病、广适应性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针刺法,对高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4号生理小种的大豆品种绥农8和高感品种合丰25分别接种大豆细菌性斑点病4号生理小种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抗感大豆品种叶片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差异,接种120h后,抗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细胞质膜、核膜、核质及叶绿体均受到严重的破坏;叶绿体基粒片层消失,大部分叶绿体膜也逐渐解体,线粒体的空泡化严重,说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引起细胞结构病变在抗感品种间的表现不同。研究为揭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大豆材料的抗旱性鉴定及耐旱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掘、创新、筛选综合性状优良、具有抗旱潜力的大豆种质对于优良大豆品种的选育及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耐旱大豆品种晋豆21为对照,10份其他地区较耐旱优异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自然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条件下植株叶片的3个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及评价成熟期植株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表现,从而筛选出适宜晋北干旱地区种植的优异抗旱大豆品种。与正常灌水处理(对照)相比,自然干旱胁迫下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自然干旱胁迫处理比正常灌水处理叶绿素损失率为9.70%~44.93%,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长率0.98%~68.10%,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长率1.66%~58.72%。与耐旱品种晋豆21相比,绥农4、绥农14、合丰56这3份材料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