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recombined soybean mosaic virus,SMV-R)是一种新SMV类型,在我国多个大豆产区广泛流行。本研究对一个重组型SMV河北分离物(HB-RS)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较与非重组型SMV在侵染4个大豆品种后病毒浓度积累的差异。结果显示,除poly-A尾巴外,HB-RS(NCBI登录号为KR065437)由9993个核苷酸组成,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翻译后形成320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B-RS分离物与另外两个重组型SMV分离物聚在一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4个品种对HB-RS和Sc6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59.5和60.5,相同大豆品种对不同的株系(分离物)可能呈现不同的症状和抗性表现,其中冀豆17对Sc6和HB-RS分别表现高抗和中抗,表明大豆对SMV的抗性存在一定的株系(分离物)专化性。此外,HB-RS在4个品种中的浓度积累均高于Sc6,在南农1138-2病毒浓度最高,达522 U,其次为五星1号(471 U)和冀黄13(199 U),最低为冀豆17,仅90 U。说明HB-RS在寄主体内更具有生存适应性,不同品种对SMV存在抗性差异。冀豆17可作为抗性品种和亲本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今后开展抗大豆花叶病毒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对222份国外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SMV3强毒株系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SMV3株系的抗性变异丰富,病情指数呈连续分布,变化范围为12.82%~92.59%。2年重复鉴定筛选出10份高抗资源,占供试材料的4.51%,分别来自日本(4份)、美国(3份)、加拿大(2份)和韩国(1份)。10份高抗资源在播种类型、生育日数、百粒重、株高、种皮、种脐、花色和茸毛色等性状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4.
正为明确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引发症状的不同类型及比例,南京农业大学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对726个大豆品种接种SMV弱毒株系SC3和强毒株系SC7后引发的症状进行了调查,并于近期发布了研究结果。该项研究结果显示:SC3可系统侵染726个供试大豆品种中的643个,有313个表现花叶和坏死混合症状,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推广大豆品种对六个SMV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调查河北省推广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情况,本研究对9份大豆品种,包括高蛋白品种:冀豆12号,冀豆7号;高油品种:冀黄13号,nf37,nf58;兼性品种:冀豆15号,鉴15;以及无腥大豆品种:五星1号,五星2号,均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分别接种6个SMV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五星1号、冀豆12号和五星2号是3个较理想的抗SMV品种,适合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网室人工接种高病害压的条件下,对筛选的300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流行株系SC3和SC7的鉴定.结果表明,对SMV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有84份,占鉴定品种的28.0%,对SC7表现抗病的有105份,占35.0%;兼抗SC3和SC7的有60份,占鉴定的20.0%;其中对SC3和SC7均表现高抗的品种如皖豆16、晋遗21、M0633和P9594等抗病资源用于大田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研究还发现,地方品种对强毒株系SC7有着较多的抗性资源,来自山西的4份种质资源对SC3和SC7的抗性均在中抗以上,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对300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小区平均产量分析发现,高抗SMV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514.39g)与高感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517.34g)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初步推测育成抗SMV且高产的品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成员之一,大豆花叶病毒病可造成大豆10%~30%的产量损失,并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不同株系间致病力差异源于它们在碱基序列上的差异。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技术育成的抗病品种抗谱窄,品种抗性可因病毒株系的变异而丢失。依靠RNA引发的基因沉默改善植物的抗病毒能力是基于RNA i(RNA inference)原理建立的植物抗病毒新策略,本研究对来源于武汉SMV分离物的CP基因和Nib基因进行了克隆,通过对保守区域的扩增,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大豆抗花叶病毒的RNA干扰载体。为防治大豆花叶病毒新技术的探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常采用种植抗性品种方法来防治。本研究以RNA干扰花叶病毒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为表达载体,Bar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成熟子叶节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22株T0代转基因大豆生根苗,经草丁膦涂抹、Bar试纸条和PCR法鉴定,获得RNAi CP转基因植株18株;对转基因植株T1代的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到下一代且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T1代Southern杂交表明,导入的干扰片段为单拷贝;花叶病毒摩擦接种表明RNAi CP转基因大豆植株具有抗花叶病毒特性;摩擦接种后3周,DAS-ELISA检测进一步表明,RNAi CP转基因植株花叶病毒检出率仅为7.69%,而非转基因植株为100%。这表明RNAi花叶病毒CP基因可用于抗大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将158份黄淮地区栽培大豆资源和138份野生大豆资源分别接种SMV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重复鉴定1年。在供试的栽培大豆材料中,有14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9.79%;有3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9.13%;其中有7份材料对这两个株系都表现出抗病,占4.43%。在供试的野生大豆材料中,分别有3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06%;有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4.72%。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黄淮海地区2882份夏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和抗病鉴定结果,此地区大豆的生育期多在115天以内,生育习性以直立和半直立为主,结荚习性以有限占多数,其白花和灰茸毛类型略多于紫花和棕色茸毛。品质较好。抗病性较弱,但已鉴定出少数品种抗大豆花叶病毒和大豆孢囊线虫病。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7-2003年从河北省10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288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与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在年度间,C小种的分离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T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无显著差异。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东部和南部,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多年的马铃薯脱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目前中国不同地区繁育的同一品种马铃薯脱毒种薯,其继代植株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笔者以辽宁本溪马铃薯研究所(BX)繁育的‘早大白’种薯为对照,研究了河北坝上农科所(HB)和黑龙江大兴安岭农科所(HLJ)2地繁育的马铃薯‘早大白’种薯的继代表观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河北坝上繁育的脱毒种薯继代植株在苗期长势较旺,进入现蕾期以后,黑龙江大兴安岭繁育脱毒种薯继代的株高、茎粗、叶面积迅速增加,开花期延后,生育期延长,有利于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出苗后50天收获,河北坝上繁育脱毒种薯继代块茎产量和商品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而黑龙江大兴安岭繁育脱毒种薯继代块茎产量和商品率均低于对照。出苗后60天收获,黑龙江大兴安岭繁育脱毒种薯的继代产量比对照提高30.26%,商品率无明显差异,同时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和Vc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吴菲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126-134
为了解华北地区野生蕨类资源的分布及特点,弄清各区系间蕨类植物的相似性,进而为蕨类植物引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文献资料统计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并依照Sprenson提出的种的相似性系数计算公式,分析了华北地区各蕨类区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分布有146种蕨类植物(含9变种、2变型),归24科44属。华北地区蕨类植物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38.10%和19.30%,约占总种数的4.87%。优势科为蹄盖蕨科、鳞毛蕨科、铁角蕨科等,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8科,共24属108种,占该区总数的73.97%。优势属为铁角蕨属、卷柏属、木贼属等,含10种以上的优势属有5属,共54种,占该区总数的36.99%。华北地区蕨类植物种类不太丰富;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热带成分仅占有一定比例。蕨类植物单属科、单种属较多,优势现象明显;生境以石生为主,其次为土生,水生及附生稀少;各区系间种的相似性较大,北京与河北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81.8%。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AFLP分子标记在构建国家区试棉花品种指纹图谱上的优势,以2009年和2010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区试的B组常规棉、C组杂交棉共31份品种为材料,运用筛选确定的2对AFLP核心引物对这些品种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共获得44个多态性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28.39%,利用44个多态性片段初步构建了这些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聚类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2时,31份区试品种完全区分开;常规棉之间、杂交棉之间大多不同程度的优先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将30只少精症公鸡分为3组,分别按照0、12.5mg/只日和16.67mg/只日的剂量喂服克罗米芬1周,以研究克罗米芬对少精症公鸡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喂服克罗米芬对于繁殖后期患少精症的公鸡的采精量、精子密度无显著效果,鸡血清雄激素含量与精液质量之间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江苏、浙江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情况,采用单斑分离法和叶盘接种法,对分离得到的不同葡萄霜霉病菌单斑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80个葡萄霜霉病菌株都有致病性,且2个省份均有半数以上的菌株的病情指数在40~60之间。致病力聚类分析表明,2个省份的菌株都可以聚类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江苏以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浙江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对同一省份的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发现,江苏树山和浙江永福的菌株致病力明显强于同省其他地区,而江苏新坊和浙江上钱的菌株与同省其他地区相比,致病力最弱。同时,构建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同源性相同的菌株间有致病力不同的情况,致病力相同的菌株间也存在rDNA-ITS序列有差异的情况。综上,江苏、浙江的葡萄霜霉病菌都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这种分化现象与菌株的亲缘关系远近没有相关性,但同一省份不同地区间的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广东荔枝生产特点与产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荔枝生产特点主要有:a. 产区相对集中,茂名市是广东省荔枝主产区,占全省栽培面积46.03%、产量38.29%;b. 主栽品种产能大,荔枝主产区茂名市白腊和黑叶两个主栽荔枝品种栽培面积占全市的80%,产量占全市的83.0%;c. 荔枝产品上市周期短,黑叶荔枝从湛江市到荔枝北缘产区只有约2个月的上市期;d. 荔枝生产单位户多规模小,如广东茂名根子镇荔枝栽培面积为0.41万hm2,荔枝生产单位有135户,每户荔枝栽培面积大都为几hm2,6.7 hm2以上属荔枝生产大户等。这些特点的存在会加剧行业竞争,在荔枝标准化栽培和生态型商品基地建设、荔枝采后工业化处理、荔枝生产经营制度创新等方面促使荔枝产业的升级,使荔枝产品朝向个性化产品和共性化产品两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开发的SSR标记分析花生栽培种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12份花生栽培种材料,对通过建库、筛库、杂交富集的策略开发设计出来123对SSR引物进行评估,并基于品种间简单匹配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有44对SSR引物能产生多态性片段,总共获得176条带,其中107条(60.8%)为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4条带,2.43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条带的比率为11.1%~100%,PIC值为0.245~0.886,平均为0.677;根据聚类结果显示,在简单匹配系数值为0.85处,根据SSR带型12个花生品种可分成3个品种群(Ⅰ、Ⅱ、Ⅲ)。研究结果表明,新开发的44对SSR引物在分析花生栽培种DNA多态性方面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19.
红籽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对红籽瓜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分析。12个引物在51份红籽瓜种质中共扩增出8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74条,多态性谱带比率为92.50%。红籽瓜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1~0.99,说明RAPD标记能够揭示红籽瓜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12处,51份红籽瓜种质可分为8个组群。第Ⅰ、Ⅱ、Ⅲ组为野生西瓜,第Ⅳ、Ⅶ组为菜用西瓜,第Ⅴ、Ⅷ组为籽用西瓜,第Ⅵ组为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的中间类型籽瓜。基于RAPD标记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4.54%,其反映红籽瓜种质间的亲缘信息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红籽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