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艺作品的质量包括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而内在质量往往被人所忽视。根艺作品的外观质量是直观的,给人以美的享受;内在质量是蕴涵的,关系到作品是否能保持长久。外观质量一眼就能看出(是否美在自然、贵在自然,人工创意如何巧借天然,纹理是否清晰,造型是否美观,色泽和光洁是否剔透,命名是否贴切等等)。多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很少有忽视外观质量的。这是因为作品主要通过外观去打动观赏者  相似文献   

2.
(三)根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根艺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根料自然色彩和形态的限制。这就使根艺在创作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手段,从而形成情调各异的艺术风格。在根艺创作中,大致有这么两种方法:一种是纯粹的剪裁加工,即只采用“减法”的造型形式,不加任何雕琢、着色和光饰;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根艺的雕琢、拼接与否,《中国花卉盆景》已发表过多篇文章,争论了很久。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讨论转移到使雕、拼如何得体、自然这个问题上来,使根艺作者增加知识,提高技艺。在创作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不需雕、拼就能创作出好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4.
判断一件根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美。凡是能再现自然美的作品,就有艺术价值,自然美再现得越充分,其艺术价值就越高。如果创作中,不能更多的保留和顺应根的自然,那么根艺也就没有它独特的生命和艺术魅力了。为此,根艺作者应像罗丹指出的那样,遵循“以自然为唯一神明”的宗旨,“永勿矫揉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是根艺的灵魂。因而要求根艺作者在创作时,从选料到定型制作,都要尽力发现、挖掘、利用能表现自然美的木纹、疤结、根孔、断裂和颜色。以照片上这只鹿为例。当我从湖边烂泥中把已被水淹死的树根挖出时,发现几处树皮已自然脱落,  相似文献   

6.
千姿百态的自然根,必须经过人工智巧的再加工,把自然美和人工的技巧美,有机地溶为一体,才能成为完美、理想、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所谓加工,是在七分天成的基础上,巧施三分人工。这是根艺加工创作的准则。如何施展三分人工?全靠刀斧完成。只有动刀,才能开拓根的意境,使自然之奇与人工之巧有机结合,实现根的艺术。至于动刀多少,要看原始根材的客观形体和作者的主观意象要求而定。能少则少,需多则多。只要不丧失根的自然特征,能很好保留根的自然意趣和山情野味,作品又能形神兼备,给人充分的艺术享受,仍然属于根艺佳作。  相似文献   

7.
石头造型,表面看,它似乎与根艺是姊妹艺术,然而却有本质区别。根艺并非刨来就是,尚须一定的也是必要的艺术加工,因此,根艺作品中势必溶进作者的主观意识。而石艺则是纯自然的造形,容不得半点人为,爱好者仅是寻觅、选择、命名然后收藏。任何一件石艺品都是举世无双。虽然有时偶得,却又踏遍千山万水难觅。这便是石艺的收藏价值所在。石艺造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有的象泥塑,有的象木雕,有的象浮雕,有的象壁画;更有惟妙惟肖者恰似传真的化石。表现题材有人物、鸟兽、建筑、神话传说等。  相似文献   

8.
根艺是以具有雏形创作形象的自然根为基础,注入作者的情感与思维,客观地剪裁、修饰而成的一种艺术品。源于自然,再现自然,以自然为贵。所以,对于根艺的评价,首先看其自然的再现程度,再看其制作的技艺如何。如果作品的主体,形神兼备,自然风味浓郁,而非主体部分有残缺,便会使欣赏者们深感其美中不足。有的作者,顺应欣赏者们的意  相似文献   

9.
成型在人雏形在天少事雕拼多留自然这十六字诀就是根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或规范,它也是根艺创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它说明根艺创作成型既不完全是人工所为,也不完全是天工所致(即否定了“这一艺术完全是天然造成的”一说),而是天人默契,共同创作,二者缺一不可。天然根料只是为人们的根艺创作提供了各种艺术形象的雏形和天趣或自然美,同一块根料上可以蕴藏着一个或几个艺术雏形,这些“雏形”要靠有艺术慧眼和技术才能的人去  相似文献   

10.
拜读《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笔者对魏先生所提观点实难苟同。现就根艺创作的取材范围,略述浅见,请根艺界同仁赐教。一、根艺概念的理解我们对“根艺”概念的理解,至少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才算辩证合理。其一,根艺是宏观上的一种泛指,是对“根雕艺术”、“树根造型”等称谓的高度精炼的概括和统一。根,指取材范围;艺,指人的创作。其二,根所指范围应  相似文献   

11.
雕塑大师刘开渠指出:根艺是美术领域中一个独特门类,重发现,轻雕刻,删削讲究巧。他一言道破了根艺创作的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我通过实践认为,“重发现,轻雕刻”这一创作特点是由根之天趣所决定的。这里简单谈一下对“轻雕刻”的认识。能成为根艺品的根材,是有天然造化美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根。对这些根材的选用和取舍,都离不开根材本身的天趣之美。根艺作者,  相似文献   

12.
陈德同志在《根艺分类之我见》一文中,对竹根艺术下了一个定义:“它界于木雕与根艺之间,它虽保留部份自然竹节和根须”,但它“无雕无形,仗雕传神”,其特征“全在‘雕功’”(见《中国花卉盆景》1988·6·p25以下引用刊名略)。照此说来,惟具有自然风貌的“树根艺术”,才是“正宗”的根艺:这很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投赞同票,我实在难以苟同。第一,根据根的形态、纹路、色泽等自然风貌进行创作的根艺作  相似文献   

13.
李长瑞同志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1989年第8期发表的《根艺创作九忌》(以下简称“九忌”)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其中有些观点有研究和商榷的必要。比如作者提倡“删繁就简”,反对“雕刻、造型”,肯定根艺而否定根雕或把根艺列为上品,而把根雕贬为劣品等等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我从事根艺创作五年多。还是一个新手。我愿将自己实践中的点滴经验写出来与同行交流。在创作中,我主要是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作品的神似上下工夫。根艺创作要尊重和依靠自然根的原来形态,但决不是根的自然形象的重复和再现,而是通过创作赋予自然形态以新的生命。也就是说,要使作品具有神韵。我创作的《倾听》(见11期彩页),当时粗看根材觉得形体很好,但细看,狗的颈部和头部斧痕斑斑,最深处达3厘米。为完成此作我反复观察和琢磨了一个多星期,终于从中领悟和发现了根材的许多可以利用的潜质。它质地坚硬,洞穴奇特,根结交  相似文献   

15.
在根艺创作中,人们往往利用根材的自然美,因材施艺制作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根艺实用品,如根几座、根书架、根凳,根桌、根屏及根文房用品等,这些根艺实用品之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其原因一是实用,二是有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我爱根艺、盆景,也喜欢书画艺术,自然就备有文房四宝,把文房用品用根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  相似文献   

16.
大凡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造型艺术,创作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技巧,而且更要有艺术家的气质和修养,人称笔外功夫、刀外功夫。根艺创作亦不例外。一些人初学根艺制作,选材不广,构思平淡,造型生硬,其原因一是基本功不扎实,二是艺外功夫不精;以至于很多好的作品从手里眼中溜走或搞坏。所谓艺外功夫,是指作者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熟悉和掌握飞禽、走兽、水族、人物等等各  相似文献   

17.
我在几年的根艺创作实践中,在取材和造型方面,有一些粗浅的体会,愿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作品是否成功,取材是很关键的:一件原始树根到手后,应反复观察数日,根据材料的自然造型去发现形象。往往同一件树根在不同的情况下观察会产生出好几种不同的构思。这就要慎重考虑,选一个最典型、最自然而感人的形象。在构思成熟后,就要进行大胆的取舍。但必须取舍得当。因有些根的本身已基本完美,由于留舍不当,就会  相似文献   

18.
虽未到而立之年,即已在根艺、奇石、篆刻等艺术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说是罕见的——他就是年仅28岁的根艺家、奇石收藏评论家陈兴旺。是他,首开人体根艺创作之先河,为我国根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切接见了他并给予高度评价。陈兴旺是山东新泰人,从小在北京长大,自幼酷爱艺术。中学时代在学习绘画、篆刻摄影等艺术的同时爱上了根艺。树根奇特的造型深深打动了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与根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根艺作品的内容单一,为飞禽走兽一统天  相似文献   

19.
目前根艺作品必独体为多。很多作者刻意追求。但是,独件而完整又能具有“三味”(意味、根味、趣味)的作品,就比较难得。其实难就是难在树根素材不容易觅得。作者近年来就苦于这材料问题。而创作出根艺组合——根艺雾化盆景。这也是“三味”。不过这  相似文献   

20.
我不是预言家,但我象每个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对于某种前景的判断。十余年来,我一直挚爱着树根艺术,我在挚爱中得到莫名的享受。我眼中的根艺前景如下: 一、“根艺热”将继续根艺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产物,它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自然的意蕴。人类愈是走向文明,失去的自然就愈多,对自然的关注就愈强烈。根艺使当代国人找到惜念自然的调节物。“根艺热”也源于根艺的意象平和、主题宽泛和生活气息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