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AM)强度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三轴试验对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AM)的强度构成参数,即粘聚力C和内摩阻角φ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传统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SAM与传统沥青混合料在强度构成上存在不同,从而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研究LSAM的力学特性和路用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弯曲试验和低温弯曲蠕变试验,针对3种典型级配的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进行了低温抗裂性能检验。分析表明:应变能密度临界值指标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更加科学;沥青稳定碎石矿质混合料级配对低温抗裂性影响较大,级配偏上限有较好的低温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掺橡胶颗粒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室内拌和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由此得出较佳的拌和成型工艺,最终通过验证性试验确定影响此种沥青混合料拌和成型的各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  相似文献   

4.
采用变截面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对普通沥青混凝土、玻璃纤维沥青混凝土、木质素纤维沥青混凝土和3个掺量的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进行了3种应变率的冲击压缩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分析表明,沥青混凝土具有应变率增强效应,其动力抗压强度及韧性指标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但是,纤维沥青混凝土动力抗压强度及韧性指标增长率随应变率提高有递减趋势;纤维含量对沥青混凝土在动力条件下的动力行为有显著影响,聚酯纤维掺量为0.25%的沥青混凝土动力抗压强度及韧性指标最优;3种纤维都可以增加材料的动力抗压强度及韧性指标,聚酯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抗压强度最佳,木质素纤维次之,玻璃纤维最差;聚酯纤维提高沥青混凝土韧性指标最佳,玻璃纤维次之,木质素纤维最差.  相似文献   

5.
沥青用量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研究沥青用量对沥青混合料以及沥青路面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用量会显著影响其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滑性,施工和易性、耐久性等技术性质,进而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最佳沥青用量可改变沥青混合料的内部组成结构,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获得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结合马歇尔试验对最佳沥青用量进行确定,采用低温劈裂实验并以抗拉强度、拉伸应变、破坏劲度模量,对外掺法连续密级配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力学性能进行评价。实验表明:在低温环境中,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抗拉强度、拉伸应变和破坏劲度模量3种指标的变化率较大,力学性能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7.
国外多数车辙试验选择了车辙深度或相对变形作为评价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的指标,我国和日本采用动稳定度指标.实际上采用什么指标主要取决于混合料本身抗车辙的性能,其次是对混合料性能的区分度.为了能够客观地验证和说明这个问题,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了蠕变率参数对车辙试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寒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综合考虑矿料的骨架作用、沥青用量、矿粉用量,以劈裂强度(15℃)、冻融循环后残留强度比(-18℃-28℃)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抗冻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沥青混合料内部粗、细集料的比例,采用合适的矿粉用量,选取适当的粉胶比等措施,可以使混合料的抗冻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9.
采用半圆弯曲试验,对AC-16-10、AC-16-25、AC-16-26、AC-16-27等4个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了疲劳断裂试验,并将疲劳试件进行了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内部集料、胶浆及空隙的不均匀分布是影响其疲劳寿命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试件AC-16-10有较大空隙率,其裂纹扩展路径也较短,其疲劳寿命最小,AC-16-26空隙率小于AC-16-10,疲劳寿命最大.  相似文献   

10.
沥青混凝土铺筑试验的目的是对室内配合比进行优化和验证,通过试验取得或确定沥青混凝土有关施工工艺及参数,保证按该施工工艺生产的沥青混凝土各项技术指标能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以指导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  相似文献   

11.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水稻套袋测自交结实率因光强减弱、通气不良和湿度增高的穗部环境,不利于光合作用,并助长霉变感病,妨碍正常结实,使测得的实际值偏低,不适于不育水稻育性的群体遗传分析.在套袋作业未臻完善的条件下,掌握不育株的标准在田间逐株鉴定自然结实率,仍为保证不育水稻育性鉴定准确性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3.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4.
办好自然科学学报是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作者从长期实践经验出发,分析了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主编的任务、职责、质量生命线、学报编辑部的构成、编辑人员自身素养以及经济支撑等问题,提出了切中时弊的看法,言简意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就大豆光合速率的生育期变化、日变化、不同叶层的变化和呼吸夜变化进行了探讨。初步发现,大豆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中发生规律性变化,呈双峰曲线,在盛花期和鼓粒期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一日中大豆光合速率在上午11时左右和下午4时30分左右出现两个高峰,而且前峰比后峰高。大豆呼吸的夜变化呈单峰曲线,其高峰出现在午夜12时左右。大豆不同叶层光合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变化规律是上层、中层、下层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沙棘压榨汁内漂浮物中脂溶性有色物质的成分,以黄龙沙棘鲜果为试样,用提取色素法;经溶剂提取和薄层色谱分离,得到8种有色物质,其中有一种对光比较稳定的黄色油状液体,经IR及H—NMR鉴定,谱图与有机物物理常数和光谱谱图册中油精的数据一致。又用UV测试,200~400nm无吸收峰;400~500nm有两处最大吸收峰。测定结果与相应谱图表明,经提纯的这种黄色油状液体是油精。  相似文献   

17.
李凯  陈武标 《湛江医学院学报》1996,14(2):113-114,118
本文分析了肺癌MRI60例的表现,MRI具有多方位与多参数扫描及血管流空效应等优点。可清晰显示:(1)肿瘤的形态与信号特点;(2)肿瘤对支气管、纵隔、胸膜、胸壁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征象。术前MRI肿瘤分期准确率达94.4%,对判断肿瘤的可切性及肿瘤的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可提供依据。全面评价了MRI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钼营养与无机养分平衡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酸性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在缺钼与施钼条件下,观察并测定小 轩期植株及叶片无机养分含量和分差异。结果表明,缺钼导致小麦植株无机养分含量普遍高于施钼处理,其中N,P,K,Zn,B含量因缺钼而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聚集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和空间格局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黄瓜花叶病传毒介体——瓜蚜自然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春秋两季瓜蚜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秋季瓜蚜种群空间格局聚集性可划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春季瓜蚜分为前、后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25种脊椎动物不同组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H 8.9不连续系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结合尿素抑制和热稳定性实验,对25种脊椎动物不同组织中LDH同工酶的分布和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草鱼、鲫鱼、带鱼和(鱼免)鱼不同组织中除了有A、B亚基组合而成的LDH同工酶分布外,在草鱼肝、肾脏中检出向阳极慢速迁移的F_4同工酶带。同时在带鱼眼球中检出向阳极快速迁移的E_4同工酶带。海洋底栖的木叶鲽几种组织以A_4同工酶形式存在。从两栖到哺乳动物,除了具有特殊电泳行为的无斑雨蛙、乌龟、鳖、鸡和乌鸦外,其它动物不同组织中存在着由A、B亚基以四聚体组合而成五种LDH同工酶分布的酶带;在哺乳动物睾丸组织中检出C_4同工酶,褐家鼠和雪兔的C_4同工酶分布在LDH_4和LDH_5之间,而刺猬的C_4酶带分布在LDH_5之后,是慢速向阳极迁移的酶带。比较分析了脊椎动物中不同纲的种类LDH同工酶分布特征。认为LDH同工酶谱的变化与脊椎动物系统发生之间不存在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