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为明确棉花无土苗适宜的移栽密度,以棉花南抗9号为材料,采用无土育苗方式,探讨了不同移栽密度对棉花无土苗产量及其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密度2.4万~3.0万株/hm2范围内,无土苗既有较高群体成铃数,又有较高的铃重和产量.其中移栽密度为2.4万株/hm2时,南抗9号无土苗籽棉产量达到4 284.0 kg/hm2.密度为3.0万株/hm2和2.4万株/hm2时,群体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寻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在河南省新乡市适宜种植密度,选择当地主导杂交棉品种豫杂35号为试验品种,采用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进行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1.35~3.1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籽棉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新乡地区适宜密度为2.25~3.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化控对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以缩节胺(DPC)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喷施,研究了化控运筹对棉花产量及生产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初花、盛花及打顶后7d进行化控运筹的抗虫杂交棉"南抗9号"产量最高,达4854.6kg/hm2,比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棉花产量提高了7.16%,差异达显著水平;化控能促进铃数和铃重的共同提高,铃数达38.8个/株,铃重达5.26g。同时合理的化控运筹能显著促进无土育苗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4.
通过无土育苗棉花与常规育苗棉花移栽后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点的比较,结果表明,无土育苗棉花移栽后缓苗期推迟,棉苗偏小,蕾铃期营养生长量亦偏小,单株果枝、果节量偏低,棉花铃重相对较低;无土育苗棉花的优质铃成铃率较高,盛铃期后成铃速率高,持续时间长,结铃多,产量高;同时,棉花无土育苗技术具有省工节本效应。2005年试验中,无土育苗棉花前期活棵慢,发苗迟,苗间差异大。9号台风以后,秋桃成铃率降为最低,表明其根系比较浅,抗御干旱和雨涝的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盐碱棉田改良剂的最优组合。[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复合肥、腐殖酸、磷石膏、牛粪4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棉花株高、果枝台数、成铃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磷石膏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最优组合为复合肥450 kg/hm2、腐殖酸600 kg/hm2、磷石膏22 500 kg/hm2、牛粪7 500 kg/hm2,该处理的棉花株高中等,果枝台数、成铃数均为最高水平,籽棉产量最高,达到3 146.8 kg/hm2。[结论]为提高盐碱地棉花产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北疆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新陆早33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9.0、13.5、18.0、22.5、27.0、31.5万株/hm2)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棉花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延后;种植密度与棉花株高、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衣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花铃期棉花干物质积累最快;密度为22.5万株/hm2处理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结论]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2010年望江县棉花无土育苗移栽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望江县棉花无土育苗移栽试验结果表明,无土育苗移栽棉花籽棉产量达3 742.5 kg/hm2,较营养钵育苗移栽增产1.1%。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麦后直播棉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无限果枝类型棉花品种CN01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对麦后直播棉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麦后直播棉生育进程无明显影响,果节形成高峰期为7月26日至8月5日,成铃高峰期为8月16-25日,高峰期内群体果节日增量和成铃强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麦后直播棉产量由伏桃、秋桃和晚秋桃构成,秋桃占53.57%~56.07%,成铃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67 500和60 000株/hm2处理产量优势明显,纤维品质综合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9.
以中早熟棉花品种衡棉4号为试验材料,在等行距0.8 m条件下,设置3个种植密度水平(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下,棉花成铃纵向均以中下部1~10节果枝为主体,横向均以1~2节果节为主体。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衡棉4号第1果枝着生位置增高,果枝上冲,株型变得紧凑,结铃也趋于集中。其中,1~5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而6~10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呈降低趋势,11节及以上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1~2节果节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的比例逐渐增大,而3~4节果节和5节及以上果节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逐渐降低;从成铃时间上看,伏前桃和伏桃成铃数逐渐增多。当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衡棉4号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310.61 kg/hm2、1271.90 kg/hm2和94.94%。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及直播3种栽培方式的苗期生长情况及产量的比较,结果表明:无土育苗方式移栽后生长有一定滞后,移栽成活率明显高于营养钵移栽方式;无土育苗方式显著提高单株果节数及单株成铃数,最终提高产量;为解决棉花生产中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玉米新品种宁单11号套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宁单11号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和小麦套种模式下,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45 0005、2 5006、0 0006、7 500和75 000株/hm2,3次重复。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玉米新品种宁单11号套种密度与产量、空秆率、穗粒数、千粒重和植株性状的关系。[结果]宁单11号小区产量与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秃尖长呈负相关,与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呈正相关。宁单11号随着套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不断增高,抗倒能力下降,秃尖长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结论]在套种模式下,宁单11号在栽培密度在52 500~60 000株/hm2,可取得最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胜  伍琦  曾小林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37-38,43
分析不同栽培方式下棉花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的生育进程有较大的影响,地膜覆盖植棉易早熟早发,有效地延长开花结铃期;而棉花的总铃数、子棉产量、株高、果枝数、果节数均为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直播>基质育苗裸根移栽>板地直播,地膜植棉长势旺,结铃多。其中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单铃重、衣分、子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12 g、42.8%、5211.6 kg/hm2,是获得棉花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适合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徐道青  郑曙峰  王维  屈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86-14887,14925
[目的]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生长状况、棉铃特征和产量变化,为沿江棉区找寻高产优质的合理种植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湘杂棉8号为试验材料,起始密度为12000株/hm2,密度梯度为9000株/hm2,共设6个处理。研究其生长周期、产量、棉铃、棉纤维等特征变化。[结果]密度对棉花的株高和其各生长周期影响不大,不同密度处理中籽棉衣分、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但对单铃重、"三桃"分布、蕾铃脱落率、僵烂比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且差异显著。基本规律为:棉花单铃重和伏桃比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脱落率和僵烂比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都在处理5时表现最差。皮棉产量以处理2、3和4较高,最高的为处理3,密度最低的处理1产量最低。[结论]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在沿江棉区种植杂交抗虫棉以3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鄂杂棉2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果节、单铃重、单株成铃数、成铃率下降,现蕾果节位升高,群体总铃数增加,伏桃比例上升.在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施氮量300kg/hm2条件下,产量先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达一定密度后产量反而下降.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以60000株/hm2产量最高,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以52 500株/h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商豆14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研究种植密度对商豆14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株高、节间长度与密度呈正相关,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与密度呈现负相关。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密度呈现负相关,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呈现正相关;脂肪含量与密度呈现正相关,蛋白质含量、脂肪+蛋白质总含量与密度呈现负相关。[结论]商豆14的最佳密度为25.5万~28.5万株/hm~2,其产量为4 680.12~4 746.79 kg/hm~2,脂肪+蛋白质总含量为60.07%~61.19%。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穴盘苗与裸根苗移栽杂交棉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特征。[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穴盘苗与裸根苗移栽杂交棉设置5个密度处理,结合其产量特征进行模型拟合和图表分析。[结果]密度对2种方式的移栽棉个体产量性状均可以很好地用函数模型表示;裸根苗移栽棉叶枝产量较穴盘移栽苗高,2年结果均表现出随密度增加裸根苗产量高于穴盘苗。[结论]穴盘移栽苗的生长竞争效应大于裸根苗移栽棉。从节本增效角度出发,裸根苗移栽更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环境因素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江苏地区玉米品种植株性状的相关性,并探讨环境因素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方法]在江苏盐城大丰市开展玉米植株性状相关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播种密度6.75万株/hm2;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连云港赣榆县和徐州丰县开展环境因素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试验,播种密度6.75万株/hm2.[结果]比较不同品种的植株性状,发现不同类型的品种间穗下节间数、穗上节间数、地上总节数、株高、穗位高等植株性状显著不同;品种的生育期与植株的地上总节数和穗下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植株的总节数呈显著正相关,穗位高与植株的穗下节数呈显著相关.对3个地点的植株性状和环境因素分析后发现,穗上节数受环境影响小,积温与株高、地上总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积温与穗位高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与株高、穗位高、穗上节数、穗下节数、地上总节数呈正相关,其中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江苏省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疆开放条件下利用蜜蜂繁殖棉花不育系技术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在新疆地区利用蜜蜂辅助传粉生产棉花不育系的可行性。[方法]在新疆开放条件下,利用大片沙漠作为隔离区,利用蜜蜂辅助传粉生产棉花不育系,探讨在新疆地区应用该繁殖技术的可行性。[结果]在新疆开放条件下,通过蜜蜂授粉的棉花质量和数量较内地均大幅提高。经蜜蜂辅助传粉的棉花生育期125 d,株高65.55 cm,果枝数8.45个,收获株数143 370株/hm2,单株结铃3.6个,单铃重4.87 g。经预测,籽棉产量为2 434.5 kg/hm2,衣分32.4%,不育系毛籽产量1 645.7 kg/hm2。采用蜜蜂传粉40 d进行制种较人工制种可节省78000元/hm2。[结论]在新疆地区利用该方法生产棉花不育系能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该繁殖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