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太空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和可育材料的mRNA进行了初步分析,用24对锚定引物和5对随机引物的不同组合对不育和可育RNA池进行DD-PCR扩增,1对引物组合BO308(锚定引物)/BO312(随机引物)扩增出了8条差异片段,其中500 bp和600 bp条带清晰,信号较强,而其他片段信号较弱。推断8条差异片段可能与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的微卫星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交配多代的郑58可育株5280(Ms)与不育株5280(ms)杂交、昌7-2不育株8057(ms)与正常可育自交系黄C杂交,分别构建两个F2定位群体.在田间育性鉴定的128株和146株中,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分别为93株完全可育、35株完全不育和114株完全可育、32株完全不育.适合性测验表明,均符合3:1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BSA分组方法.分别选用遍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418对和386对SSR标记对两个群体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对应有17对和36对引物出现多态性.对两个F,定位群体进行基因型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郑58和昌7-2太空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分别位于第1和第4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phi 427913和umc 1160与郑58核不育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3.8和19.4 cM;phi 006和umc 1109与昌7-2核不育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8.0和26.3 cM.  相似文献   

3.
大白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BrMf2的标记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大白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RGMS)育性基因(Mf)的连锁标记,通过定位该基因,为克隆雄性不育基因打下基础.[方法]939A不育系与YQD56A杂交F1S4后代为试材,利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应用SRAP和SRAP-AFLP标记技术筛选引物1 256对.[结果]获得与大白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连锁的标记2个,PM8K4和Me2M49,与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98 cM和10.92 cM.通过调查PM8K4标记在大白菜DH作图群体中的多态性,将该基因定位在A8连锁群,即大白菜第9染色体.[结论]标记PM8K4可以在苗期对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5,(7):788-791
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育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L04-05A与恢复材料L04-05C1,L04-05C2配制的F1,F2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进行了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p分子标记的筛选及连锁分析。结果表明,F2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4.30∶1和2.73∶1,χ2C值分别为2.538 4和0.389 8,均小于x20.05,1,符合3∶1的分离比,呈孟德尔式遗传,表明PLCMS(L04-05A)育性恢复基因Rfp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再分别利用L04-05A×L04-05C1的F2群体和L04-05A×L04-05C2的F2群体构建的可育DNA混合池和不育DNA混合池对60对引物进行了筛选,在2个DNA池之间显示有差异条带的2对引物,再用2个群体单株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发现引物Ol13-E08扩增的分子量为150 bp的条带为可育株特异标记,在不育单株中未扩增出该条带,重复性较好。进一步用引物Ol13-E08分别对2个F2群体进行扩增,确定Ol13-E08-150 bp为与PLCMS(L04-05A)育性恢复基因连锁的SSR标记,Ol13-E08-150 bp与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为5.13 c M。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筛选出大白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连锁标记,利用该标记对显性不育基因跟踪、鉴定,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转育周期,加快育种进程。【方法】以大白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分离群体B00160([938A ×太NB]-2X3-1X2)的115个单株为试材,采用BSA方法和RAPD技术,对400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结果】获得了一个与核基因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距离为1.74 cM的RAPD标记M264300。将该多态性片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设计了一对长20 bp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转化成为SCAR标记SM264300。该标记与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为2.61 cM。利用该SCAR标记对另外2份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基因进行检测,准确率达到100%。【结论】该标记可用于大白菜核显性不育基因转育过程中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e DNA,RAPD)分子标记和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分析技术,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F2代分离群体和抗番木瓜环斑型花叶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突变体LK-1的抗PRSV基因进行连锁分析,从2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与抗PPLSV基因相连锁的3个RAPD标记,连锁分析表明,S1366、S7058和S7125与抗PRSV基因(rys)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9 cM、2.4 cM和12.2 cM,其中S1366和S7058两个标记在抗PRSV基因的-侧,S7125在另-侧.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恢复系614、B137分别与CMS–C型雄性不育系C543组配的F2代(614群体和B317群体)为试材,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镜检发现,C543花药内没有花粉,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543的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恢复系614和B137各有1对核恢复基因;SSR标记连锁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在玉米8号染色体短臂上,位于标记umc1483附近,两者距离约16.9 c M。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黑米种皮色素的遗传基础,利用籼稻黑米黑B和无色东北粳稻杂交,获得F1和F2分离群体。F1种皮表现黑色,说明种皮中的黑色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同时,其F2代后代表现3:1的孟德尔分离比,表明黑色性状基因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BP(black pericarp)。利用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用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28对SSR引物和45对indel引物进行BSA和分子标记分析,利用MAPMAKER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将控制黑色性状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上。目的基因BP位于引物R4M23和R4M4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2c M和14.6c M。  相似文献   

9.
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方法】选取具有高恢复力的恢复系亲本材料rk5451为父本与ms(Kots)-90-110杂交,F1代再与保持系90-110回交,以ms(Kots)-90-110/rk5451//90-110的BC1F1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定位于1B短臂染色体上的18对SSR引物和6B染色体上的47对SSR引物对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初步筛选出Wms273和Wmc406 2对揭示育性恢复基因多态性的引物,用132株BC1F1回交群体对这2对引物进行进一步检测,得出Wmc406与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BS上的恢复基因连锁,遗传距离约为7.6 cM。【结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是由1对主效恢复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标记Wmc406可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亚麻抗枯萎病基因FuJ7(t)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用高抗枯萎病亚麻品种“晋亚 7号”与高感枯萎病品种“晋亚 1号”配制杂交组合 ,接种鉴定其正反交F1代以及F2 代分离群体的枯萎病发生情况 ,结果表明 ,晋亚 7号对枯萎病的抗性属于细胞核遗传 ,受 2个显性基因控制。用 4 8个EcoRI/MseI引物组合对“晋亚 7号”、“晋亚 1号”两个亲本及其F2 代抗病和感病基因池进行AFLP分析 ,共扩增出约 330 0条可分辨的带 ,其中 3条为稳定的差异。用“晋亚 7号”和“晋亚 1号”杂交产生的F2 代分离群体对 3个特异条带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性进行分析 ,发现特异条带AG/CAG与暂定名为FuJ7(t)的抗枯萎病基因紧密连锁 ,二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5 .2cM。将AG/CAG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 ,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 ,可以更加方便地用于对FuJ7(t)基因的分子检测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以甘蓝型白花油菜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花对黄花是一对由不完全显性基因(WW)控制的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状;利用集群分离法(BSA)对该白花基因进行RAPD分析,在1 200个随机引物中,获得了引物S1092(5-CCC AGG CTA C-3),在白花基因库和黄花基因库间扩增出多态性产物S-10921250;对该分离群体及其姊妹系和其他白花油菜进行的单株验证表明,S-10921250与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相连锁,遗传距离为0.84 cM。  相似文献   

12.
在成都生态条件下,选用不育期较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8902-393S 和 KS-14分别与紫色叶水稻品种马来红和菲律宾紫稻杂交,配制4个组合。观察 F_1、F_2代的叶色与花粉育性表现。结果表明:F_1代均为绿色叶可育杂种;F_2代,绿叶:紫叶为3:1或13:3;可育:不育为15:1或13:3;紫色叶基因与两用核不育基因表现为独立遗传。根据育种目标,在 F_2中选择了一些农艺性状较优良的紫叶核不育株。  相似文献   

13.
小麦矮秆新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矮秆易位系山农31504-1和高秆种质系山农298为材料,利用BSA法对矮秆基因进行了RAPD标记。从300个十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引物S152可在矮秆DNA池中扩增出特征带。利用100株F_2单株进行连锁分析表明,引物S152扩增的RAPD标记与矮秆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10.73±3.31cM。该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并为矮秆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与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CDMs399-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以甘蓝显性核不育为不育源转育获得的芥蓝BC4分离群体226个单株为试材,利用SRAP、SSR技术结合集群分析法筛选与CDMs399-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获得8个SRAP、1个SSR和1个SCAR标记与不育基因连锁,最近的双侧翼标记ENA14F-CoEm7R和8C0909,连锁距离分别为0.53和2.55 cM,并将侧翼标记ENA14F-CoEm7R转化为SCAR标记。【结论】本研究丰富了与CDMs399-3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得多个紧密连锁的标记为该不育基因标记辅助转育和进一步精细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本IR_54以及4个各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_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_2,B-1F_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突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为“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基因遗传;在其余的4个组合,却呈现育性同2对基因有关,它们的F_2世代育性分离比率为15:1,B_1F_1又以3:1验证,对育性同所研究的标记性状在_2的分离频数进行独立性测验表明,温敏不育特性同所研究的4个性状,即茎秆角度、褐色颖沟、光身以及糯性胚乳,都表现独立遗传。本文还对等基因系应用于光温敏育性遗传研究的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番茄抗晚疫病基因ph-3的RAPD及CAPS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番茄抗晚疫病ph-3基因已有的RAPD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该测序结果设计SCAR引物对抗病亲本、感病亲本、抗病池、感病池、F_1个体进行扩增,均获得一条592bp的特异片段.感病基因型和杂合抗病基因型存在Xba Ⅰ酶切位点,酶切后分别产生了261bp、193bp和95bp以及592bp、261bp、193bp和95bp的特异性片段,纯合抗病基因型无此酶切位点,酶切结果仍为592bp的产物.这些片段能成功区分抗病材料、感病材料和F_1个体,很有可能是与ph-3基因连锁的CAPS标记.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2代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n#-5控制。 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373或Dular杂交,F#-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373杂交,F#-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与Dular杂交的F#-1花粉育性接近正常水平,但小穗育性显著偏低。以上组合F#-2代群体均出现明显的育性分离,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的分离符合7∶2的分离比,说明品种Aus373和Dular的广亲和性在遗传上受与S#-5位点不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配子体不育的遗传特点。在品种Aus373和Dular分别与Calotoc、Cpslo-17、02428之间的杂种F#-1育性正常,F#-2代有少数半不育株出现。推测在这些组合中,杂种育性的表达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以外,还有微效基因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恢复系、F_1,F_2,和由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杂种F_1、F_2,以及回交低代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遗传研究,认为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是一个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雄性核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AFLP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基因定位是遗传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育种工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大阳AB系’和大白菜系列初级三体为材料,对决定大白菜雄性不育性的核基因(ms)进行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筛选,旨在为其分子克隆和遗传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基因的染色体定位采用初级三体遗传分析和χ2测验法,分子标记采用AFLP分析方法。【结果】大白菜‘大阳AB系’的雄性不育系(msms)×大白菜系列初级三体(Tri-1、Tri-2、Tri-3、Tri-4、Tri-5、Tri-6、Tri-7、Tri-8、Tri-9)的9个杂交组合中,F1均为可育株;从F1选出三体植株进行自交和测交,其自交子代(F2)和测交子代(Tc)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只有Tri-4表现为15.5﹕1(F2)和3.24﹕1(Tc)、不符合孟德尔的单基因遗传分离比例(3﹕1和1﹕1),其它三体在2.60﹕1~3.76﹕1(F2)和0.81﹕1~1.48﹕1(Tc)、均符合孟德尔的单基因遗传分离比例(3﹕1和1﹕1),这表明该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Tri-4的遗传表现一致,即确定该雄性不育性的基因位于大白菜4号染色体上。基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分离的三体遗传分析表明,该雄性不育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点区域,通过对124个AFLP引物组合的筛选,初步获得了一个与雄性核不育基因位点连锁的AFLP标记E34M49(398 bp),遗传距离约为1.2 cM。【结论】利用初级三体遗传分析首次将大白菜雄性核不育基因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引物对具有抗黄萎病性状的F2群体进行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结果表明:2 000对SSR引物在对新陆中10号和军棉1号的多态性筛选中,共筛选到73个稳定的SSR多态性位点.对73个多态性位点在F2群体中进行了验证,χ2 测验表明有6标记位点明显偏分离,67个标记符合χ2 测验,其中共显性标记为61个,显性标记6个;利用Mapmaker/EXP(version 3.0 b)对67个标记构建了连锁群,其中47个标记位点被分配到14个不同的连锁群上,20个标记位点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上;14个连锁群总的长度542.7 cM,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2.2;.首次N1211标记定位在A01染色体上,将N1187标记定位在D08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