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平原城市近郊农田大气氮沉降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随着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活性氮排放的增加,大气氮沉降亦迅速增加,进而影响各区域生态系统。明确河北平原城市近郊农田大气氮沉降的动态变化,可以为农田氮素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国氮素沉降网络提供关键基础数据。【方法】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农业大学实验教学基地进行了为期6年(2006—2011年)的湿/混合沉降监测试验以及1年(2011年)的干沉降监测试验。湿/混合沉降通过雨量器自动采集降水;干沉降中气态NH_3、HNO_3和颗粒态铵离子和硝酸根(_pNH_4~+和pNO_3~-)样品通过主动采样DELTA(DEnuder for Long-Term Atmospheric Sampling)系统采集,气态NO_2样品通过被动扩散管采集。【结果】河北保定地区多雨季节为6—9月,占全年(2006-2011年)降雨量的88.6%、81.5%、89.3%、88.9%、74.5%和83.1%;大气氮湿/混合沉降浓度冬、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冬春两季NH+4~+-N、NO_3~--N、TIN和TDN浓度分别占全年的74.5%、72.6%、74.1%和71.3%;氮湿/混合沉降量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形态氮湿/混合沉降浓度高低表现为:TDNTINNH+4~+-NNO_3~--N,且与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监测区6年间平均湿/混合沉降总量为32.8 kg N·hm~(-2),其中2008年大气氮湿/混合沉降量最大,达40.4 kg N·hm~(-2),2010年大气氮湿/混合沉降量最小,为28.9 kg N·hm~(-2);大气氮湿/混合沉降中TIN占TDN沉降量75%以上,其中NH+4~+-N是TIN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其总量的56.6%—69.7%,平均为64.4%;各形态氮(NH+4~+-N、NO_3~--N、TIN和TDN)湿/混合沉降量与月降雨量、月降雨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大气氮干沉降中各无机氮(NH_3、NO_2、HNO_3、pNH_4~+、pNO_3~-)浓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各形态氮的月沉降量变化趋势与氮浓度一致;总体来看,气态氮NH_3、HNO_3、NO_2及颗粒态氮pNH_4~+、pNO_3~-的年沉降量分别达到10.1、7.60、4.39、6.47及3.81 kg N·hm~(-2)。【结论】监测区大气氮沉降量受周边地区工业与当地农田施氮量共同影响,且由干湿沉降共同决定。该地区大气氮沉降量较高,2006—2011年大气湿/混合沉降总量在28.9 kg N·hm~(-2)(2010年)—40.4 kg N·hm~(-2)(2008年)之间,平均为32.8 kg N·hm~(-2);干沉降无机氮总量(2011年)为32.3 kg N·hm~(-2);干湿沉降无机氮总量(2011年)为58.6 kg N·hm~(-2)。  相似文献   

2.
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季节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连栽桉树人工林对土壤氮素的影响,以不同栽植代数(1、2和3代)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研究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全氮(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质量分数的分布及其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质量分数在土壤剖面分布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其在表层土壤均呈现富集现象,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且NH~+_4-N质量分数均高于NO~-_3-N质量分数。(2)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TN、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均随桉树栽植代数的增加而减少,1~3代桉树林0~20 cm土层的TN、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均低于马尾松人工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TN、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3)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TN、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TN质量分数由大到小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NH~+_4-N质量分数由大到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NO~-_3-N质量分数由大到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4)桉树人工林土壤TN、NH~+_4-N和NO~-_3-N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各土壤养分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素对成都平原夏季大气氮、磷连续性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气象要素对成都平原夏季大气氮、磷沉降的影响。【方法】于2016-07-01~2016-07-31、2017-06-06~2017-08-08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温江校区大气监测站采集干、湿连续性沉降样品,进行氮、磷干湿沉降各组分的通量变异特征监测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成都平原夏季大气氮沉降以湿沉降为主(77.2%)、磷沉降以干沉降为主(55.8%)。氮、磷湿沉降通量与降雨量、日均温、降雨时长均呈正相关,与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QI)和PM2.5呈负相关。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大气氮湿沉降通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P0.05);当降雨量为52.17 mm时,大气氮湿沉降达理论最大值。大气磷湿沉降则表现为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NH_4~+-N干沉降通量与采样时长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他氮组分则相反。全氮及其组分的干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呈负相关、与AQI、PM2.5呈正相关;而全磷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多元回归方程(R~2=0.343~0.972)能较好地描述研究区内夏季大气氮、磷沉降变异特征。【结论】成都平原的大气沉降具有明显的元素、形态、强度和变异特征,其影响因素亦不相同,在将来的大气沉降预防中应根据防治对象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藿香光合特性、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为藿香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以蛭石为栽培基质,藿香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铵态氮、硝态氮比例处理,分析不同铵硝比处理下藿香的光合特性、氮素代谢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生物量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藿香光合色素含量随着铵硝比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NH~+_4-N/NO~-_3-N为25∶75(质量比,下同)时,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均最高,且主要化学成分胡薄荷酮及长叶薄荷酮的相对含量均最高。在全NH~+_4-N处理下,叶片中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低,而主要化学成分D-柠檬烯及胡椒酚甲醚的相对含量最高;NH~+_4-N/NO~-_3-N为75∶25时,叶片中GS、GOGAT、NR活性及其不同部位铵态氮含量均达到最大值;NH~+_4-N/NO~-_3-N为50∶50时,茎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最低。随着NO~-_3-N比例的增加,单株干质量、鲜质量以及叶片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NH~+_4-N/NO~-_3-N为25∶75时,总黄酮、挥发油含量均最高。[结论]当NH~+_4-N/NO~-_3-N为25∶75时,对藿香的光合特性、生物量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其他铵硝配比显著,并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藿香的净光合速率,提高挥发油含量,其促进效果也比单一形态氮素营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草莓宁玉为试材,研究不同形态氮肥对草莓株高、茎粗、根数、根长、物候期、果实品质及植株总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单独作为氮源时,草莓植株生长缓慢,株高、茎粗、根数、根长明显小于NO~-_3-N、NH~+_4-N混合作为氮源的植株;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施用NO~-_3-N比施用NH~+_4-N能够提早草莓植株的显蕾开花;在果实成熟期以NH~+_4-N作为唯一氮源的处理,果实硬度、单株产量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在草莓生长过程中,在一定浓度范围内NO~-_3-N、NH~+_4-N混合作为氮源的肥料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闽北果园生态系统大气氮湿沉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闽北果园生态系统中大气氮素湿沉降浓度、沉降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降水中总氮(TN)、无机氮(TIN)、溶解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1、1.07、1.04、0.65和0.42 mg/L。湿沉降氮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季高,秋、冬季低。TN年沉降量为23.19 kg/hm2,其中NH4+-N、NO3--N和DON年沉降量分别占TN年沉降量的30.60%、20.02%和49.38%。  相似文献   

7.
【目的】有效控制土壤氮素损失是维持稻田生产力和降低氮肥施用引发环境污染的重要管理措施。【方法】本文以聚天门冬氨酸钙盐(PASP-Ca)与常规尿素复配为供试材料,利用成对大田施肥试验(尿素-T1和PASP-Ca尿素-T2),研究PASP-Ca尿素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及土壤N素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施肥后第3天,NH~+_4-N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关键环境因子。Nitrosomonadales(亚硝化单胞菌)、Nitrospiraceae(硝化螺旋菌)为T2处理的优势菌,且T2处理的Nitrospiraceae丰度显著高于T1处理,土壤NH~+_4-N浓度较T1处理降低了19.47%。施肥后第5、10天,NO~-_3-N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关键环境因子。Nitrosomonadales和Nitrospiraceae为T1处理的优势菌,且T2处理的Nitrosomonadales丰度显著低于T1处理,土壤NO~-_3-N浓度较T1处理降低了3.80%~9.58%。【结论】本试验初步表明,PASP-Ca尿素通过调控参与N素硝化的土壤细菌丰度,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N素的硝化过程,对降低氮素流失风险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不同形态的氮素及氮素的不同配比对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试管苗生根的影响,采用以DKW为基础培养基配方,对大量元素中的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比例进行调整,研究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泡核桃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DKW培养基中不添加铵态氮(NH~+_4-N∶NO~-_3-N为0∶5)可获得较高的生根率(71.75%)和生根条数(2.67条),明显高于对照(NH~+_4-N∶NO~-_3-N为1∶4),提高DKW基本培养基中铵态氮的含量可制约泡核桃组培苗的生长,最后使整棵小植株死亡;大量元素中的K、Mg及微量元素中的Mn、Cu、B对泡核桃试管苗的生根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根试管苗采用珍珠岩和营养土两步炼苗,60 d后成活率达到92.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探讨了土地垦殖对滇中重要水源区地表水水质特征的影响。【方法】2017年5-10月期间,以云南省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迤者小流域的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监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对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_4-N)、化学需氧量(COD)进行监测,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垦殖强度下集水区地表水水质特征。【结果】强度垦殖状态下混合集水区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极值差达到了轻度垦殖状态下林地集水区的6.79、4.29、4.88、2.39倍,土地垦殖对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浓度的影响较大。极轻度垦殖状态的灰色关联序:TP(0.8266)TN(0.7688)COD(0.6684)NH~+_4-N(0.6544);强度垦殖状态的灰色关联序:TN(0.8087)TP(0.7981)NH~+_4-N(0.7698)COD(0.6758)。【结论】极轻度和强度垦殖状态下集水区的主要面源污染物为总磷(TP)和总氮(TN)。林地集水区满足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混合集水区满足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由此可得,地表水质状况与土地垦殖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对土壤氮磷流失和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生物炭对土壤氮磷流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是生物炭应用技术中的关键问题。采用测筒试验,在20 cm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0.5%、1.0%、1.5%)的生物炭,并模拟降雨淋溶后收集测筒淋溶液分析氮磷含量,研究生物炭对土壤氮磷淋溶流失和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用生物炭处理相比,1.5%生物炭处理极显著降低了TN淋溶损失量、TN淋溶浓度比率、NO~-_3-N淋溶损失量、NO~-_3-N淋溶浓度比率、TP淋溶损失量和TP淋溶浓度比率;各处理间NH~(+2)_4-N和PO~-_4-P淋溶损失量差异不显著。(2)油菜生长期间,TN、NO~-_3-N的淋溶损失量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减少,且以NO~-_3-N的淋溶流失为主;受施肥和作物生长吸收利用的影响,NH~+_4-N、TP和PO~(2-)_4-P的淋溶流失规律不明显。(3)施用生物炭增加了油菜的产量,主要表现为油菜一次有效分支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果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缙云山大气氮湿沉降组成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APS-2A型降水降尘自动采集仪,定位收集2012年5-10月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站的湿沉降数据,分析该地区大气氮湿沉降浓度及沉降的组成、月变化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相对于NO3--N和DON(可溶性有机氮),降雨中NH4+-N的质量浓度较高,说明该地区NH3的排放量较高;2)缙云山地区大气活性氮主要是还原态的N...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蚯蚓粪对海南甘蔗园砖红壤氮素矿化和硝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对照(CK)和4个蚯蚓粪添加水平的处理,研究培养过程中砖红壤p H值和总氮(TN)、NH~+_4-N、NO~-_3-N、矿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氮素的矿化和硝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52 d的培养试验,添加蚯蚓粪的4个处理砖红壤p H值较同期CK升高0.11~0.98个单位,NO~-_3-N和矿质氮含量分别为同期CK的1.67~6.09倍和1.21~2.83倍,NH~+_4-N含量较CK降低,砖红壤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分别是对照的1.47~5.13倍和2.23~8.16倍。表明施用蚯蚓粪可以促进海南甘蔗园砖红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西关中地区大气氮湿沉降通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陕西关中地区大气氮沉降量进行估算,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对西安和杨凌两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湿沉降观测。结果表明:监测期内,西安、杨凌两地区年降雨量分别为620.5、532.3 mm,西安ρ(NH+4-N)和ρ(NO-3-N)平均值分别为3.058、2.356mg·L-1,杨凌ρ(NH+4-N)和ρ(NO-3-N)平均值分别为3.990、2.709 mg·L-1;季节变化上,西安监测点ρ(TIN)(总无机氮)和杨凌监测点ρ(NH+4-N)呈现春、冬季高于夏、秋季的趋势,而杨凌监测点ρ(NO-3-N)则呈秋、冬季略高于春、夏季的趋势。西安、杨凌TIN沉降通量分别为24.791、28.894 kg·hm-2,且均以NH+4-N为主导,分别占TIN的67.3%和56.3%。氮素沉降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趋势,随着降雨量的增加,NH+4-N、NO-3-N和TIN的沉降通量均明显增加。湿沉降输入农田的无机氮占施肥投入的比重相当大,在施肥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农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方法]基于淮北平原区1次典型的自然降雨,分析降雨强度、径流量及排水中TN、PN、NH_4~+-N和NO_3~--N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自然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和径流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产流时间较降雨时间以及径流量较降雨强度的变化均有一定滞后效应;随着径流量增大,排水中TN、PN和NH_4~+-N的质量浓度快速增大,且达到峰值的时间较径流峰值时间提前,峰值过后三者质量浓度快速下降,降雨停止后随着径流减少TN趋于稳定,PN和NH_4~+-N继续降低,NO_3~--N质量浓度与径流量呈反向变化特征;随着雨强和径流量的变化3种形态氮素比例动态变化,且降雨时颗粒态氮大于溶解态氮,降雨停止后PN和可溶态NH_4~+-N减少,可溶态NO_3~--N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量、NH_4~+-N、PN和TN呈正相关关系,与NO_3~--N呈负相关关系;整个径流过程TN、PN、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11.50、6.58、2.11和2.88 mg/L,均超出了地表水Ⅴ类水的标准。[结论]自然降雨径流过程中农田排水给周围水体带来较大的环境风险,该研究为该区域氮素流失特征研究及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昆明东郊不同形态的氮湿沉降月均浓度变化、各形态氮的沉降量及其与降雨的关系。【方法】以昆明东郊一站点为研究对象,借助自制雨水收集器和PortLog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进行降水采样与降水量的监测。【结果】总氮月均浓度的范围为(0.54~2.60mg/L),其中铵态氮月均浓度的范围为(0.16~1.15mg/L),硝态氮月均浓度的范围为(0.09~0.59mg/L),可溶性有机氮月均浓度的范围为(0.25~0.94mg/L)。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与总氮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形态氮浓度的季节规律为冬春高、秋夏低.年氮沉降总量为5.11kg/hm2,其中铵态氮占37.7%、硝态氮占18.8%、可溶性有机氮占43.4%。【结论】雨水中的各形态氮的浓度随着连续降雨逐渐被稀释,在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各形态氮月均浓度低。各形态氮沉降量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全年各形态氮45个样品的沉降量与其降雨量之间呈乘幂型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和稻田渗漏液氮素浓度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 kg 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和稻田渗漏液氮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渗漏液中NH~+_4-N、NO_3~--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3 d达到最大、随后降低,在施氮后的第7 d,分别降为峰值的5.6%~16.9%、13.8%~22.5%、22.5%~34.5%.施氮水平处于0~240 kgN·hm~(-2)时,水稻产量、氮素积累总量(total N accumulation,TNA)和稻田渗漏液NH~+_4-N、NO_3~--N和总N浓度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在较高氮肥水平(240 kg 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和成熟期TNA分别增加6.2%和16.4%,稻田渗漏液NO_3~--N及总N浓度分别降低8.9%和4.8%.而对NH~+_4-N浓度影响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减少氮素渗漏损失.  相似文献   

17.
模拟降雨条件下牛粪中氮素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对露天堆放的新鲜牛粪和腐熟牛粪氮素的流失特征进行研究,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径流的产生主要受降雨量影响,降雨强度的影响不明显。当降雨量小于10 mm时,无径流产生;当降雨量达到15 mm左右时,初始径流产生。一次完整的降雨过程中径流TN浓度呈明显山峰形,初始浓度为100~200 mg/L,当降雨量为30 mm时,新鲜牛粪出现浓度峰值约400 mg/L左右,降雨量为50 mm时,腐熟牛粪出现浓度峰值510 mg/L,且浓度峰早于流量峰约35 min出现;当降雨量达到25 mm时,新鲜牛粪和腐熟牛粪TN、NH_4~+-N、NO_3~--N流失量分别为11.79、4.17、3.02和18.58、0.65、12.99 g/t;降雨量达到50 mm时,新鲜牛粪和腐熟牛粪TN、NH_4~+-N、NO_3~--N流失量分别为51.75、22.75、11.63和96.87、4.78、85.30 g/t;腐熟牛粪氮素流失量高于新鲜牛粪约1倍。降雨量由25 mm增加为50 mm,氮素的流失总量增加4倍以上。新鲜牛粪氮素流失形态主要为NH_4~+-N、NO_3~--N,分别占51.3%、25.6%,腐熟牛粪氮素流失形态主要为NO_3~--N,占88.1%。1 t牛粪1次120 mm降雨径流流失的氮素占牛粪氮素总量的0.7%。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近郊农田区域大气氮干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山西省太原市不同农田大气氮干湿沉降输入通量,于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用雨量器、降水降尘自动采样仪、Delta系统对太原市近郊东阳和阳曲两地氮干湿沉降进行为期2 a的试验。结果表明,东阳和阳曲氮湿沉降量中,NH_4~+-N分别为8.2,7.7 kg/hm~2,NO_3~--N分别为4.7,6.0 kg/hm~2,NH_4~+-N在两地湿沉降中占较大比例;此外,东阳NH_4~+-N湿沉降量是阳曲的1.06倍,而阳曲NO_3~--N湿沉降量是东阳的1.3倍。东阳气态活性氮NH_3和NO_2年均沉降量分别是11.4,3.2 kg/hm~2,依靠重力沉降颗粒物NH_4~+-N和NO_3~--N沉降量之和为2.9 kg/hm~2;阳曲5种大气活性氮NH_3、NO_2、HNO_3、颗粒态NH_4~+、颗粒态NO_3~-年均沉降量分别是6.1,2.9,3.3,2.1,1.4 kg/hm~2,年总沉降量是15.8 kg/hm~2,NH_3在2个农田区大气活性氮干沉降中占较大比例;东阳干沉降中气态NH_3浓度和沉降量是阳曲的1.9倍,阳曲气态HNO_3和NO_2沉降量之和占总干沉降量的40%。总之,东阳大气活性氮主要受农业源影响,阳曲氮沉降受交通运输源影响不可忽视,今后应注意太原市近郊工业及交通运输气体排放对该区域大气活性氮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氮排放数据的中国大陆大气氮素湿沉降量估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气氮素湿沉降与氮的排放紧密相关,通过对已知的氮素排放数据与收集的氮素湿沉降实测数据对应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氮素的排放与湿沉降之间存在稳定的比值关系.根据这些比值关系,估算了1980-2007年中国大陆氮素湿沉降量,并运用GIS技术进行了大气氮素湿沉降强度和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区域氮素湿沉降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沉降总量由1980年的4.96 Tg增长到2007年的11.80 Tg,单位面积通量分别为516 kg N·km-2·a-1和1 128 kg N·km-2·a-1.氮素湿沉降的空间分布不均,东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沉降量较高,广大西部地区较低.化学氮肥的施用、燃料的使用和禽畜养殖规模扩大是导致氮湿沉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