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5±1)℃水温、自然光照条件下,设3种投喂方式饲养革胡子鲶(clarias leath-er):第1种连续投喂整个试验期间不间断,第2和3种分别连续投喂3、7 d 后饥饿1 d,3种方式分别以R0(对照组)、R1/3、R1/7表示,试验周期共45 d。结果显示:R0、R1/3和R1/7组胃、后肠和肝脏中蛋白酶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前肠和中肠内蛋白酶活性影响存在差异(P<0.05)。R0、R1/3、R1/7组的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中淀粉酶影响不显著,R0、R1/3、R1/7的胃、前肠和肝脏内脂肪酶活性影响差异显著(P<0.05),而R0、R1/3、R1/7组中肠和后肠中脂肪酶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中草药添加剂对刺参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按中医理论将几种中草药配伍,以1%、2%、3%和4%的质量比添加于基础饲料中作为试验组,以基础饲料饲喂组为对照,连续投喂24 d.在投喂期间的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18天和第24天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酸性磷酸酶( ACP)与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结果表明:在24 d的饲养周期中,各试验组SOD、NOS、ACP与AKP的活性均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SOD活性在投喂后第18天达到最高,为262.88 U/mL,1%和2%剂量组的SOD活性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3%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极显著;NOS活性在投喂后第18天达到最高,为6.35 U/mL,2%剂量组的NOS活性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2%添加组的ACP活性在投喂后第14天活性最高,为38.46 U/100 mL,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投喂后第14天时AKP活性最高,为70.92 U/100 mL,3%和4%剂量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1%和2%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能促使刺参相关的免疫酶活性增强,有一定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杨严鸥  张艳  潘宙  张峰 《饲料广角》2006,(15):39-41
用豆粕分别替代饲料中0%(对照组)、30%、50%和70%的鱼粉,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黄颡鱼。结果显示,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储积率随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显著降低,但30%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ATP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试验组的ATP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70%试验组的SOD活性和溶菌酶活性显著最低(P<0.05)。  相似文献   

4.
《饲料工业》2019,(20):17-2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微生态制剂对中华鳖幼鳖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45.54±10.65)g的中华鳖幼鳖,对照组只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Ⅰ、Ⅱ、Ⅲ组)分别投喂含1.5、3、6 g/kg微生态制剂的基础饲料,试验60 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幼鳖的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饵料系数低于对照组,其中Ⅱ组最为显著;各试验组的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Ⅱ组三种酶活性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提高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P>0.05),显著提高甘油三酯含量(P<0.05),降低了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尿素氮的含量(P<0.05);溶菌酶、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差异不显著(P<0.05),而Ⅱ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高于其他组(P<0.05)。由此得出,适量添加微生态制剂能促进中华鳖幼鳖的消化酶活性,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功能,促进幼鳖生长和发育,最适添加量为3 g/kg。  相似文献   

5.
《饲料工业》2017,(8):23-28
为了研究短期饲喂黄曲霉毒素B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mTOR信号通路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体质健康、规格均匀的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2.40±0.13)g]300尾,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投喂含有0mg/kg(对照组)和15mg/kg(试验组)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饲料12d。在试验的第1、4、8d和12d分别取对照组和试验组对虾的肝胰腺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免疫和营养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表明,投喂含有AFB1的饲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4EBP)和GST基因表达水平在试验期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基因表达水平在第4d时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组的3.33倍,而在8d和12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1(eIF4E1A)和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eIF4E2)基因表达水平在第1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64和1.87倍,而在第12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酚氧化酶原(ProPO)和Rab蛋白(Rab)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第1、4d和8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4d和8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6.37和60.51倍,而在第12d时表达水平均下降。研究认为,短期投喂高浓度AFB1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mTOR信号通路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5%、10%、20%)和投喂频率(2、4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鲤生长、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本试验拟选用平均体重为(55.37±3.55)g的鲤为试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在池塘浮式网箱(1m×1m×1.5m)中进行养殖试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鲤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影响显著(P0.05);投喂频率、饲料糖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肝体比影响显著(P0.05)。在5%和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4%和44.9%,4次/d投喂组的蛋白质效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6%和45.1%(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较2次/d投喂组提高了30.7%(P0.05),饵料系数较2次/d投喂组降低了31.3%(P0.05)。投喂频率对前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及中肠脂肪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饲料糖水平对中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组(P0.05)。饲料糖水平和投喂频率对鲤血清和肝脏中的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同一糖水平下,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随投喂频率提高而降低(P0.05)。综合分析,从降低饲料成本,提升鱼体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肝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固定日投喂率的情况下,投喂频率为4次,饲料糖水平为10%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将600尾奥尼罗非鱼随机分成5组,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投喂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00、1000、1500、2000 U/kg的植酸酶.连续投喂70 d,测定了鱼的体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00~1500 U/kg植酸酶均显著提高了鱼体增重率、干物质及磷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00 U/kg植酸酶显著提高了肠道蛋白酶与淀粉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7,(2):318-321
为研究酵母硒对蛋鸡血清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1 000只280日龄的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分别为基础饲粮组,以及0.1,0.2,0.3和0.4mg/kg酵母硒添加水平组,试验期40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可显著提高血清ALP和LDH活性(P<0.05),并显著降低CK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2,0.4mg/kg酵母硒均可显著提高血清SOD活性(P<0.05),其他试验组SOD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GSH-Px和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提示,酵母硒可提高蛋鸡抗氧化能力,且以添加0.3,0.4mg/kg为宜。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1.96±0.49)g的中华鳖稚鳖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0(对照组)、0.5(Ⅰ组)、1.0(Ⅱ组)、2.0(Ⅱ组)和5.0 g/kg(Ⅳ组)的试验日粮,投喂30 d,试验结束时测定其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Ⅱ组和Ⅲ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组和Ⅳ组(P<0.01),而饲料系数则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组和Ⅳ组(P<0.01);各试验组的肠道消化酶活性也均高于对照组,Ⅱ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Ⅳ组(P<0.05);各试验组的谷草转氨酶、符丙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活力以及肌酐含最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除Ⅲ组外,各试验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除Ⅳ组的总蛋白、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外,各试验组蛋白质、葡萄糖和脂类含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量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促进中华鳖稚鳖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对肝脏、心脏、肾脏和肌肉有保护作用,降低无氧代谢水平.在中华鳖稚鳖饲料中推荐添加范围为1.0~2.0 g/kg.  相似文献   

10.
将4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两组(n=20),对照组,饲料硒含量为0.40 mg/kg,试验组,饲料硒含量为0.01 mg/kg。分别与试验的第7天、21天、35天处死雏鸡并取空肠黏膜(各时间点均为6只),测定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第7天试验组空肠黏膜中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无明显变化。第21天试验组空肠黏膜中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5天试验组空肠黏膜中SOD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这表明,硒缺乏会降低雏鸡空肠黏膜中SOD的活性和提高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与投喂模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投喂模式是集约化养殖管理的核心之一,是由投饲量(或投饲率)、投饲频率、投饲方式等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使其最优化是获取最佳生长速度、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自污染的有效途径。动物内在摄食节律则是建立科学投喂模式的生物学基础。投饲量和投饲频率与养殖动物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密切相关。文章针对国内外关于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投饲量、投饲频率和投饲方式等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对投喂模式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犊牛是牧场发展的后备军,优质的犊牛培育是牧场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之一。因此,科学的犊牛饲养管理措施和合理的犊牛饲养模式对于犊牛培育极其重要。通过对自动化饲喂饲养模式下哺乳犊牛的饲喂技术、管理措施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初乳、饲喂计划、补饲、奶粉及开食料、饲喂标准、饲养环境、管理细节差异、疾病治疗方案等内容,以期对自动化饲喂饲养模式下的牧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制订七彩山鸡不同饲养阶段的营养标准 ,并进行了饲喂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 ,15周龄的七彩山鸡平均体重可达 1 6 31kg ;料重比为 3 199∶1,此营养标准基本能满足山鸡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关金森 《中国乳业》2021,(10):107-111
断奶前犊牛群组饲养模式因其能实现犊牛机械化饲养和提高犊牛福利等优势,正逐步被国内牧场所接受并应用。但任何工艺模式在推广实施过程中,都会存在其相应的使用条件和限制因素。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牧场犊牛群组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列举了10 个主要认识误区,以期为犊牛群组饲养模式在牧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羊养殖产业是新疆地区的支柱性畜牧养殖业,现阶段基层地区的舍饲养殖模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加强,再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农牧民群众发展舍饲羊养殖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由于很多群众没有掌握正确的养殖管理方式,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对此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加快先进养殖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曾将发病残存的日本对虾继续养殖作为亲虾,进行夏季高温育苗,所得到的虾苗在实验室里桶养,证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它们是可成活和生长的,本实验还提示,若能解决水质净化问题,日本对虾甚至有可能移至内陆养殖。  相似文献   

17.
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利用2年多时间,实施了舍饲圈养羊科学饲养、良种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全旗6个苏木(镇)选择了32个示范点,推广应用了科学饲养管理、肉羊育肥、羊人工授精及快速繁育、应用多胎素提高双羔率4项技术,解决了农牧民在实行肉羊舍饲圈养后饲养管理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项目覆盖区农牧民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智能饲喂对群养初产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华 《养猪》2014,(1):78-80
为研究规模化猪场智能饲喂对群养初产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90头4月龄体重相近的长大二元初产母猪,随机分为智能化组、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每组30头母猪,测定初产母猪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情期受胎分娩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提高10个百分点(P<0.05),比限位栏组提高16.66个百分点(P<0.01);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泌乳力、窝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分别提高0.53头、0.81头、2.81千克、8.78千克、1.14头和9.42千克(P<0.05),比限位栏组分别提高1.01头、1.33头、4.86千克、12.92千克、1.68头和10.89千克(P<0.01);育成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分别提高3.9和6个百分点(P<0.01);返情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降低3.96个百分点(P<0.05),比限位栏组降低11.36个百分点(P<0.01);母猪淘汰率,智能化组为13.33%,比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均降低3.34个百分点(P<0.05)。智能化饲喂能显著提高母猪情期受胎分娩率和繁殖性能,降低返情率和淘汰率,提高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9.
1. The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ree whole grain (WG) inclusion levels (7.5, 15 and 30%) offered to broiler chickens by three modes of WG incorporation: (i) pre-pellet WG inclusion, (ii) post-pellet WG inclusion as a blend of WG and pelleted concentrate and (iii) post-pellet WG inclusion where WG and pelleted concentrate were provided in separate feed trays against a ground-grain, wheat-based control diet.

2. Ten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offered to 6 replicate cages (6 birds per cage) of male Ross 308 chickens from 7 to 28 d post-hatch.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 on relative gizzard weights, gizzard contents, pancreatic weights and pH of gizzard digesta were monitored. Parameters of growth performance, nutrient utilisation (apparent metabolisable energy [AME], metabolisable to gross energy [ME:GE] ratios, nitrogen [N] retention and N-corrected AME [AMEn]), apparent starch and protein (N)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s and disappearance rates in for small intestinal segments and concentrations of free amino acids in plasma taken from the anterior mesenteric vein were determined.

3. Whole grain feeding (WGF) did not influence weight gain, but 30% post-pellet blended and 15 and 30% post-pellet separated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P < 0.05) feed intakes while the 30% post-pellet separated treatment improved (P < 0.01) feed conversion ratios (FCR). WGF regim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lative gizzard weights.

4. Overall, WGF generated profound responses in AME, ME:GE ratios, N retention and AMEn that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relative gizzard weights. In general, WGF improved starch and protein (N) digestibilities and again there were some correlations with these outcomes and relative gizzard weights.

5. Post-pellet WG inclusions where WG and pelleted concentrate were offered separately provided chicken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choice feed. Birds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the relatively high-protein pelleted concentrate and at 30% WG, this resulted in an improvement in FCR of 7.69% (1.260 versus 1.365; P < 0.001) relative to the ground-grain control diet.  相似文献   


20.
饲喂次数对育肥猪非采食期间行为规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饲喂次数对育肥猪行为的影响。选择平均初始体重(60.01±0.96)kg长大二元生长肥育母猪24头,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栏一头猪。3个处理分别为:①日饲喂2次;②日饲喂3次;③日饲喂4次。采用瞬时记录法,在非采食期间观察,试验期为2个月。结果表明:育肥猪在非采食期间,日饲喂2次比日饲喂3次、4次有更强的采食动机,与采食有关行为规癖的发生频率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