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江西省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以及全国多地收集的31个栽培灵芝菌株进行ITS序列测序和分析,结果 9个野生菌株有灵芝、紫芝、南方灵芝、有柄灵芝、树灵芝等。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与31个栽培灵芝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林下种植灵芝为试材,采用16S rDNA鉴定方法,研究了不同分离方法对灵芝内生细菌和放线菌多样性的影响,以期能够发现产生活性成分的菌种或者新种,从而推动微生物医药的发展进程。结果表明:从健康的灵芝子实体内分离得到放线菌1门1属的4个菌株(LZ-F1、LZ-F2、LZ-F3、LZ-F4)和细菌2门4属的5个菌株(LZ-B1、LZ-B2、LZ-B3、LZ-B4、LZ-B5)。4株放线菌均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5株细菌分别属于周杆菌属(Peri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该研究为其它食用菌内生菌的分离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灵芝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ITS序列分析鉴定灵芝属菌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11个本所保藏灵芝属菌株及9个灵芝属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2条赤芝(Ganoderma luncidum)、1条黑紫灵芝(Ganoderma japonicum)和1条无柄紫灵芝(Ganoderma mastoporum)的ITS序列,以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m)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0个灵芝属菌株聚为4个簇,其中赤芝组和树舌亚属的菌株各自聚为1组,其组内同源性均达99.7%以上,紫灵芝组的菌株分成2组:无柄紫灵芝和黑紫灵芝。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仅根据形态学特征难以将灵芝属菌株进行有效的分类,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郭源振 《食用菌》2004,26(1):43-44
本文描述了灵芝曲霉病的症状;发生于灵芝的曲霉菌种类有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hlburg)Cohn],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Speare)匍匐曲霉[Aspergillus repens(Corda)];提出了病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选用采自长白山的野生虫草为材料,分离虫草真菌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ITS引物扩增和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出4个新的北虫草真菌。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灵芝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基因(Fip)转化北虫草,经PCR、Southern等分子生物学检测,灵芝Fip基因已转入北虫草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法和高效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HPSEC-MALLS)法检测灵芝(Ganoderma lucidum)‘沪农灵芝1号’不同生长期(接种后2~7个月,分别命名为P1~P6)子实体和菌基中三萜和水溶性多糖含量,并结合子实体和菌基的产量计算三萜和水溶性多糖的产量。结果表明:子实体中灵芝酸C2、G含量在P1、P2期较高,灵芝烯酸B和灵芝酸D、F、DM含量在P2期最高,灵芝酸B、A、S、T和总三萜含量在P1期最高;菌基中灵芝酸C2、A、D、DM和灵芝烯酸B含量在P1期最高,灵芝酸G含量在P 5期最高,灵芝酸B、S含量在P 6期最高,灵芝酸F含量在P 1、P 6期较高,灵芝酸T、总三萜含量在P 5、P 6期较高。子实体中灵芝酸C2、G、B、D、F、DM,灵芝烯酸B,总三萜产量在P2期最高;灵芝酸A产量在P3期最高;灵芝酸S、T产量在P1期最高。菌基中灵芝酸C2、G、B、A、D、F、DM,灵芝烯酸B产量在P1期最高;灵芝酸S、T产量在P2期最高;总三萜产量在P1、P2期较高。子实体和菌基中的水溶性多糖含量和产量均在P1期最高。研究结果将为‘沪农灵芝...  相似文献   

7.
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多糖是灵芝的重要功能成分。通过对大段木、小段木、袋料3种不同栽培方式的灵芝多糖含量和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段木灵芝、小段木灵芝、袋料灵芝的灵芝多糖含量分别为14.67 mg·g~(-1)、11.96 mg·g~(-1)、5.35 mg·g~(-1);大段木灵芝多糖组分分子量高达4 688kDa;大段木灵芝多糖、小段木灵芝多糖和袋料灵芝多糖分别含有8种、5种和7种单糖,组成比例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大段木栽培的灵芝多糖具有一定优势,为灵芝多糖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阿勒泰采集的灵芝子实体XJ-001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该菌纯培养,以菌丝体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ITS片段扩增,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5种不同培养基培养菌株,通过比较生长速度,选出适宜母种培养基;摇瓶发酵研究不同碳氮源对菌株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及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分析,初步将XJ-001鉴定为Ganoderma lucidum,并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KT997431;菌株在玉米粉、豆饼粉琼脂培养基长势最优,生长速度为18.7mm·d~(-1);以葡萄糖、酵母浸粉为最适碳、氮源,在转速150r·min~(-1),30℃培养5d,菌株XJ-001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外多糖含量分别为8.15、1.18、0.05mg·mL~(-1)。该菌株具有生长迅速和产糖较高的潜在性能,可为开发新疆野生灵芝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种药用菌——虎乳灵芝学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乳灵芝是一种民间的药用真菌,香港的中医用其菌核来治疗肝癌、慢性肝炎、胃病,但还不知道其正确的学名。分类研究表叫,虎乳灵芝开不是灵芝,而是一种多孔菌,学名是Polyporus rhinocerus Cooke[=Lignosus rhinocerus(Cooke)]Ryv.,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属或孤苓属。  相似文献   

10.
夏长水 《食用菌》2009,31(2):65-65
短椴木熟料栽培灵芝具有成本投入较少,栽培种植简便易行,原料分布广泛易取,生产周期短,生物转化率相对较高的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种植好项目。在安徽、山东、湖北、河南等省份均有不同面积的种植。然而,在生产中,由于褐斑病的连年发生和为害、严重影响了灵芝的生产。致使灵芝种植效益降低,品质产量下降,一般减产达20%-50%,严重的可导致绝收,在某种程度上说,如何防治褐斑病已成为灵芝种植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