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屈时银 《绿色科技》2023,(1):120-122+127
为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施比例对红豆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了5个不同形态氮素配比施肥处理,分别为:NO-3∶NH+4=100%∶0(N1)、NO-3∶NH+4=75%∶25%(N2)、NO-3∶NH+4=50%∶50%(N3)、NO-3∶NH+4=25%∶75%(N4)、NO-3∶NH+4=0%∶100%(N5)。研究了红豆杉生长指标、生物量积累、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促进红豆杉幼苗的生长,提高氮代谢酶活性和光合参数,在NO-3∶NH...  相似文献   

2.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沈阳市9种水溶性离子F-、Cl-、NO-3、SO42-、Na+、NH+4、K+、Mg2+、Ca2+的月度、季节污染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季节中PM2.5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沈阳市环境空气中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35μg/m3,总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14.1μg/m3,其中二次离子SNA(SO42-、NO-3、NH+4)是最重要的水溶性离子,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比例为82.4%。春、秋、冬季以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为主,夏季以工业、农业排放占...  相似文献   

3.
采用蔗渣纤维素、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AETAC)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一种新型纤维素吸附剂,对制备该吸附剂的影响因子如碱化时间、碱质量分数、单体的用量、引发剂(NaHSO3、(NH4)2S2O8)用量、温度和时间等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该纤维素吸附剂的最佳合成工艺为:碱化时间90 min,NaOH质量分数30%,AA中和度60%,相对于吸附剂整体,纤维素质量占20%,单体AA占47.3%,AM占26.3%,MAETAC占6.4%,引发剂占2.6%(相对于单体用量),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该工艺条件下所得吸附剂对Cu2 的吸附量达25.1 mg/g.  相似文献   

4.
江娟 《绿色科技》2023,(12):144-147+151
为探究春节期间厦门市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的变化,于2023年1月6日至2月20日在厦门市每隔3 d采集1个PM2.5样品,测定了其中水溶性离子组分质量浓度。结果显示:春节期间K+、Mg2+、SO42-、Cl-骤升明显,其中,SO42-直到春节后仍处于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烟花爆竹燃放有关系;Ca2+浓度在观察期间呈逐步下降趋势,说明停工对城市扬尘有显著抑制作用;NH+4与NO-3在春节后浓度明显上升。阴阳离子电荷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春节前后厦门市大气细颗粒物呈酸性,而春节期间则呈碱性。观察期间,NO-3、SO42-、NH+4为厦门市细颗粒物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SNA(NO<...  相似文献   

5.
以典型城市河流深圳河流域及新洲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分析了2017~2019年河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借助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对流域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深圳河及新洲河流域水体中CODCr、NH+4-N和TP浓度在不同水期,即丰、平、枯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年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浓度呈现降低趋势。深圳河流域CODCr、NH+4-N和TP浓度在丰水期空间变化幅度大,在平、枯水期空间变化幅度小。新洲河流域CODCr、NH+4-N和TP浓度在不同水期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流域水质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恶化。深圳河流域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新洲河流域,且富营养化程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废水色度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寻求有色废水的高效处理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试图构建环境友好型纤维基纳米材料吸附剂,并就其结构、吸附机制与性能以及实际应用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基于静电纺丝-原位水解-水溶液聚合简易多步法,以纳米纤维中纤维素分子为反应对象、过硫酸铵(APS)为反应引发剂、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反应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反应交联剂,成功研制了具有三维网络多孔结构的互穿纤维素纳米纤维水凝胶(CNF-HG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进行表征及亚甲基蓝(MB)溶液吸附性能测试与吸附动力学研究,从CNF-HGs的微观形貌、分子结构以及热稳定性能方面揭示了其良好的吸附能力与作用机理。细胞毒性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其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低毒性,有助于降低水处理中二次污染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可为纤维基生物吸附剂在有色污水吸附乃至其他废水处理与防治的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脱氢枞酸与二氯亚砜反应得到脱氢枞酸酰氯,再与氨基硫脲反应制备脱氢枞基氨基硫脲,脱氢枞基氨基硫脲再与芳香醛和乙酰乙酸乙酯反应,合成了10个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酮衍生物,分别为:4-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a)、4-(4-甲氧基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b)、4-(2-甲氧基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c)、4-(4-甲基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d)、4-(4-溴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e)、4-(4-对三氟甲基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f)、4-(4-氯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g)、4-(2,6-二氯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h)、4-(2-硝基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i)、4-(3-硝基苯基)-6-甲基-1-脱氢枞酸酰胺基-3,4-二氢嘧啶-2-硫酮(3j)。通过FT-IR、MS、~1H NMR和13C NMR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结构。选取猴胚胎肾细胞MA-104作为受试细胞,测试了化合物3a~3j的细胞毒性;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试了这些化合物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的体外抗病毒活性。数据显示,该系列衍生物的细胞毒性较小,与阳性对照药物利巴韦林相比,化合物3a、3b、3d、3e、3h、3i和3j体现出更小的细胞毒性;化合物3j具有较好的抑制HSV-1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0.465 g/L,选择指数(SI)12.18,达到与阳性对照药物利巴韦林相近的抑制活性(IC50为0.156 g/L,SI为12.6),其余样品具有较弱的抑制HSV-1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Fe3O4纳米颗粒为载体,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PGG)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制备了PGG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和磁性非印迹聚合物(NIPS,不加PGG),表征了其形貌和结构,并考察了其对PGG的吸附性能。SEM、TEM、FT-IR和XRD分析结果表明:MIPS是以Fe3O4为核心的外层包有SiO2,表面密布孔穴的球形纳米颗粒。磁学性质分析发现:MIPS具有良好的顺磁性,在外加磁场下能够实现分离。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IPS对PGG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NIPS;MIPS对PGG的吸附过程比较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67.02 mg/g; MIPS对PGG的吸附过程非常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MIPS的重复利用性能实验中,其吸附第5次的吸附量为53.16 mg/g,仍能达到第1次使用时的吸附量的83.78%,表明MIPS的重复使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碱木质素(AL)作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壳聚糖(CS)为氮源制备氮掺杂木质素基活性炭(N-LAC),采用SEM、XPS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活性炭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N-LAC对甲基橙(MO)和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LAC主要由微孔构成,掺氮增大了木质素基活性炭(LAC)的表面孔隙,在制备条件为KOH与AL质量比2∶1、CS添加量(以碱木质素质量计)30%、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2 h时,N-LAC的比表面积为1 457.79 m2/g,总孔容为0.789 cm3/g,微孔孔容为0.612 cm3/g,平均孔径为2.165 nm。N-LAC中氮元素主要以吡咯型氮(N-5)和吡啶型氮(N-6)形式存在,氮的掺杂会降低活性炭的石墨化程度。N-LAC吸附MO和MB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N-LAC吸附MO符合粒内扩散模型,以表面吸附为主;N-LAC吸附MB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以香蒲花序为原料,NH4H2PO4为掺杂剂,经酸性NaClO2预处理、超声波细胞破碎处理、冷冻干燥、高温炭化制备N、P共掺杂香蒲基炭气凝胶(NPCA)。采用SEM、N2吸附/脱附、XRD、XPS对NPCA的形貌、孔隙结构、晶相结构、表面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掺杂量和炭化温度对NPCA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PCA是由无定形炭组成的三维网状立体结构;NPCA表面氮元素以吡啶氮(N-6)、吡咯氮(N-5)、石墨化氮(N-Q)和氧化氮(N-X)的形式存在,磷元素以P—O和P—C的形式存在。NH4H2PO4的掺杂量和炭化温度影响NPCA的孔隙结构及表面化学结构。NPAC的较佳制备条件为:香蒲纤维素与NH4H2PO4的质量比为1∶2,炭化温度800℃。此条件下制备的NPAC-2-800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比表面积为599.88 m...  相似文献   

11.
以漂白针叶木浆(SBKP)为载体,负载CuO-ZnO后炭化,制备得到了纤维素纤维先负载后炭化的CuO-ZnO-生物炭(CuO-ZnO-CL+C)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射线衍射(XRD)、双恒电位仪和真空光催化还原CO2系统,考察了载体负载、炭化的先后顺序对复合材料中CuO-ZnO负载的影响,结果表明:先炭化后负载的生物炭(CC+L)与CuO、ZnO只是物理混合作用,其表面没有羟基对催化剂进行吸附固定,极易发生团聚,由此制得的CuO-ZnO-CC+L复合材料的CuO含量没有CuO-ZnO-CL+C高,CuO-ZnO-CL+C复合材料的晶型更完整、光电流强度更高、电阻更小,光催化还原CO2活性更好。以CO得率为考察指标,探讨了Cu2+与Zn2+物质的量比值、复合材料炭化温度、纤维素纤维直径对所制备的CuO-ZnO-CL+C  相似文献   

12.
羧甲基纤维素改性高吸水树脂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现有高吸水树脂(SAP)产品耐盐能力低、生物降解性差的缺点,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将羧甲基纤维素(CMC)与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AETAC)接枝共聚,创新合成了分子中同时含有阳离子和非离子亲水基团的CMC改性高吸水树脂(ICAM).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得出的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ICAM树脂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油水比2∶1,分散剂采用Span 60与Tween 80复配,二者质量比为3∶1,总用量为水相质量的5%,CMC加入量为单体的5%,单体水溶液体系pH值为4,引发剂(NaHSO3、(NH4)2S2O8)用量为单体的2.5%,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用量为单体的0.5%,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2 h.该条件下得到的树脂产品吸蒸馏水倍率为657g/g、吸0.9%NaCl溶液为116g/g.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Ca-Mg-Al组合混凝剂处理并富集烟草薄片废水中烟碱至固相污泥过程、提取固相污泥中的烟碱的工艺流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碱液浸提的方式,再采用溶剂萃取污泥浸提液中的烟碱,最后用HPLC测定污泥中烟碱含量。并对萃取剂种类、萃取剂用量、萃取次数分别进行了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pH值为10.0,Ca(OH)2、MgSO4·7H2O、Al2(SO4)3·18H2O的摩尔比为12∶3∶4,组合混凝剂投加量为5.0 g/L,该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62%,废水烟碱富集率最高可达到58.4%。最终,处理得到的污泥中烟碱含量为1.05%,具有一定提取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抚顺市所辖的天然林中随机抽取天然柞树各径级样本共1243株,对其胸径(D1.3)、根径(D0.05)进行围径测量,采用多模型最优法确定6个建模基本方程,通过麦夸特迭代法进行模型参数计算,对建模方程进行评价确定最优模型。通过适用性检验,确定最优模型为D13=a+bD0.05ln(D1.50.05)+cD20.05。  相似文献   

15.
以从特级初榨橄榄油中提取的橄榄油总多酚浸膏(TPF)为原料,基于离心分配色谱(CPC)技术进行快速分离,并利用薄层层析色谱(TLC)、制备高效液相色谱(Pre-HPLC)等纯化、制备2-(4-羟基苯基)乙基(E)-4-甲酰基-3-(2-氧代乙基)己基-4-烯酸酯(oleocanthal, OLEO)和2-(3,4-二羟基苯基)乙基(Z)-4-甲酰基-3-(2-氧代乙基)己基-4-烯酸酯(oleacein, OLEA)单体化合物,并采用1H NMR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9 g浸膏溶于20 mL甲醇中,在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水体积比为3∶2∶3∶2为溶剂系统的CPC中分离得到14组馏分,经过纯化,分别得到纯度95%以上的OLEO 422.3 mg和OLEA 163.0 mg。不同质量浓度(0~1 g/L)的OLEO和OLEA对ABTS+·、DPPH·清除率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评价发现,OLEA具有比OLEO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OLEO和OLEA对DPPH·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  相似文献   

16.
在离子液体中,以木质纤维素为基质,分别采用过硫酸铵和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与丙烯酸及丙烯酸丁酯反应,利用接枝聚合合成技术制备了纤维素改性吸附剂。用石蜡为分散相,经反相悬浮技术将接枝物球化。对产物进行了热重分析,并通过接枝率、接枝效率及金属离子吸附量对各个产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氧化———还原引发下制得的共聚物吸附效果最佳,且对铜离子吸收最为敏感,最大吸附量可达218.3mg/g。  相似文献   

17.
以微晶纤维素为对象,在引入钙盐置换之前调节体系呈不同的pH值,制备出相应的纤维素黄原酸钙盐,研究了其化学结构与重金属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引入钙盐置换之前调节体系pH值为11时,所制备得纤维素黄原酸钙盐的表面改性程度最高,有效官能团丰度最高,吸附剂对Cd2+吸附效果最佳,同时其全硫含量最高,说明硫是纤维素黄原酸钙盐吸附重金属的关键元素。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光催化材料的效率,实现材料的绿色化,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以TiO2为催化材料,通过掺杂Ni-NiO/Fe3O4-GR制备了磁性光催化材料。结果表明:不同添加量的Fe3O4-GR(G1F1)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效率明显不同,在光催化材料复合物中,当G1F1添加量占木质纤维素质量的8.3%时,其光催化效率可达91.92%,显示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级转化策略,首先将糠醛渣中的木质素组分制备成木质素基分散剂(LS),在糠醛渣用量100 g、去离子水用量1 000 g,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氢氧化钠用量6.5 g、亚硫酸钠1.6 g、甲醛0.2 g的条件下得到的木质素基分散剂的分散力为105%。以分离得到的纤维素残渣制备吸水性树脂,探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用量、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用量、复合单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总用量对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在丙烯酸中和度为60%,引发时间0.5 h,复合单体用量9 g,引发剂用量1.3 g,交联剂用量0.05 g,反应温度52℃,接枝共聚反应时间3 h的优化条件下,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达到64.6 g/g。FT-IR分析表明AM、AA和纤维素残渣发生了接枝反应;SEM表明反应生成了交联网状结构的产物;热重分析说明AA和AM的引入提高了吸水性树脂的热稳定性;XRD表明AA、AM的接枝反应发生在纤维素残渣的骨架上。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5-氯甲基糠醛(CMF)在纯水或水/丙酮体系中水解生成5-羟甲基糠醛(HMF),探究了水解反应条件(如溶剂体系、碱中和剂、温度和CMF添加量等)对CMF水解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水解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水/丙酮体系有助于减少HMF的副反应,加入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可以进一步阻止腐殖质的产生;1 g CMF在10 mL水/丙酮体积比为1∶4的混合液中,添加0.35 g的CaCO3,温度353.15 K下保温反应28 min,此优化水解条件下CMF转化率为97%,HMF得率可达85%,副产物乙酰丙酸(LA)得率为6%;添加Na2S2O4后,HMF的分离得率可由50%提高到86%。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丙酮体系中CMF水解反应活化能为12.3 kJ/mol,水解速率常数k1=5.56exp(-1.23×104/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