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撑篙竹为原料,探讨了乙醇法制浆过程中添加乙酸对浆料得率、硬度、纤维素结晶度、纤维形态及成纸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2.0%的乙酸后,蒸煮液pH值由7.3下降至4.1,可显著降低蒸煮液的pH值;浆料的粗浆得率由46.64%下降至43.14%,加速了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浆料卡伯值由52.31下降至48.90,促进了蒸煮过程中木质素的脱除;乙酸用量≤6%时,木质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有所增加,乙酸用量>6%时,木质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有所降低。添加乙酸可使木质素的降解或缩合并存,同时使纤维收缩并变得硬挺,浆料纤维的二重重均长度(Lw)由1.72 mm下降至1.58 mm,二重重均宽度(Ww)由25.27μm下降至19.37μm;成纸的松厚度、撕裂指数有所提升,松厚度由2.16 cm3/g上升至2.30 cm3/g,撕裂指数由130.67(mN·m2 )/g上升至133.33(mN·m2 )/g;而抗张指数、耐折度和耐破指数有较大幅度降低,抗张指数由19....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体发酵箱进行球孢白僵菌固体发酵中试试验,对菌丝不同生长阶段的温度、CO_2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0~24 h为发酵准备期(延滞期),白僵菌菌丝生长慢,固体培养料温度呈小幅上升的趋势,维持在22℃左右,发酵箱内CO_2浓度则呈现逐渐升高的状态,从2000 mg·m(-3)逐渐上升到5000 mg·m(-3)逐渐上升到5000 mg·m(-3);24~48 h为菌丝初始生长期(升温期),菌丝逐步生长,固体培养料温度急剧上升,发酵箱内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和CO_2梯度,上层与下层温度差异可达5℃以上,上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24~48 h为菌丝初始生长期(升温期),菌丝逐步生长,固体培养料温度急剧上升,发酵箱内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和CO_2梯度,上层与下层温度差异可达5℃以上,上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上升至13000 mg·m(-3)上升至13000 mg·m(-3)左右,下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左右,下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升到6500 mg·m(-3)升到6500 mg·m(-3)左右;48~96 h为菌丝旺盛生长期(稳定期),菌丝大量生长,但固体培养料的发酵温度逐渐降低;96 h以后为产孢期,该阶段固体料温度依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逐渐下降接近或略高于室温。通过加入空气内循环系统,可消除发酵箱内温度梯度,并降低CO_2浓度梯度,促进发酵箱内菌丝生长均匀。研究结果可为白僵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己糖(葡萄糖)、戊糖(木糖)共发酵产纤维素乙醇抑制物控制的关键性瓶颈,分别以玉米秸秆及玉米秸秆中非木质素的4类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热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为原料,并以0.75%稀硫酸和180℃预处理40 min得到5种稀酸预处理液。以60 g/L葡萄糖和30 g/L木糖为碳源,分别添加上述稀酸预处理液,比较了5种预处理液对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shehatae)共发酵产乙醇的影响,并探究主要抑制物来源。结果表明:133 g/L全玉米秸秆稀酸预处理的降解物会完全抑制C.shehatae糖代谢和共发酵。在玉米秸秆稀酸预处理过程中,4类非木质素组分降解物均会导致乙醇得率下降,其中100 g/L纤维素降解物完全抑制木糖的发酵,半纤维素降解物同时抑制葡萄糖和木糖的发酵,甚至对酵母产生致死毒性,热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降解物延滞糖利用和酵母生长。玉米秸秆共发酵产乙醇抑制物主要来自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稀酸预处理中的降解反应,主要为甲酸、乙酸、乙酰丙酸、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同时还存在着其他降解产物的毒性或协同毒性。  相似文献   

4.
γ-戊内酯预处理可以打破纤维原料的抗降解屏障,改善底物的可降解性能。目前,有关戊内酯预处理对木质纤维原料水解特性和结构变化的研究较少。本试验在戊内酯/水体系下,采用硫酸和硫酸氢钠预处理玉米秸秆,研究了其对底物水解特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戊内酯/水体系能够脱除底物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硫酸的催化效果优于硫酸氢钠,硫酸浓度分别为75和150 mmol/L时(120℃下进行预处理1 h),底物中纤维素相对含量从34.82%增至57.41%和72.57%,150 mmol/L硫酸预处理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脱除率为92.0%和77.4%,纤维素酶(10 U/g底物)水解得率分别为52.4%和65.6%。对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结构表征结果显示,戊内酯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纤维表面受到破坏,表面O/C明显增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被脱除,玉米秸秆结晶度增加。该试验表明戊内酯/水体系下稀硫酸预处理可高效溶出玉米秸秆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提高纤维素酶水解效率,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4种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4种方法对玉米秸秆预处理,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酶水解性能和可发酵性糖得率的影响,分析了预处理物料主要成分,预水解液中糖组成、碳水化合物降解产物及木质素降解产物含量.100 g玉米秸秆经稀酸、稀酸磨浆、中性蒸汽爆破和稀酸蒸汽爆破预处理、洗涤后,物料中纤维素由37.17g分别降为33.96、33.54、32.63和32.88 g,木聚糖由22.84 g分别降为2.77、2.47、3.56和2.05 g,木质素由18.76 g分别降为17.63、17.42、16.90和17.25 g.稀酸蒸汽爆破预处理物料在底物质量浓度100 g/L、纤维素酶用量20 FPIU/g(以纤维素计,下同)、β-葡萄糖苷酶用量3 IU/g下酶水解48 h,纤维素水解得率为75.91%.玉米秸秆经稀酸蒸汽爆破预处理、纤维素酶水解后可发酵性糖得率为44.93%(以玉米秸秆为基准).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芯为原料,采用同步糖化发酵(SSF)工艺,将玉米芯酶水解及2,3-丁二醇发酵耦合在一起同步进行.通过对SSF主要工艺参数的研究,确立了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25 FPIU/g(以底物计,下同),纤维二糖酶添加量15 IU/g,木聚糖酶添加量300 IU/g,底物质量浓度100~120 g/L,pH值6.0,36℃.底物质量浓度为120 g/L时,SSF周期36 h,2,3-丁二醇质量浓度可达46.02g/L,产率为1.28 g/(L·h),转化率为0.424g/g(以纤维素及半纤维素为参照).  相似文献   

7.
经乙二胺预处理后大豆秸秆先溶解于8%LiCl/DMSO木质纤维全溶体系,然后于乙醇中凝胶化制备多孔吸液木质纤维凝胶。研究发现:木质纤维原料脱木质素程度会影响凝胶的多孔结构、热稳定性及溶胀性能。随着脱木质素程度加强,木质纤维原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解离程度加强,凝胶热稳定性提高,残炭量减少,可形成小孔径、高比表面积的致密多孔网络结构并影响其溶胀性能。当大豆秸秆经2 h脱木质素处理时,该秸秆原料所制备的凝胶热分解温度、残炭量、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230℃、15%、64.29 m~2/g和17.813 nm,在15℃下平衡溶胀率为2 126.79%,与未脱木质素的大豆秸秆制备的凝胶相比,热分解温度提高了30℃,残炭量降低了47.7%,比表面积增加11.02 m~2/g,平均孔径减小了2.468 nm,而平衡溶胀率降低了16.6%。  相似文献   

8.
β-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在纤维素辅助水解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固体发酵法制备β-葡萄糖苷酶及其在纤维素水解上的应用.黑曲霉NL02以玉米芯和麸皮为碳源固体发酵制备β-葡萄糖苷酶,培养5d,酶活力达到225.43IU/g(以干曲计).粗β-葡萄糖苷酶酶液经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纯化,获得单一β-葡萄糖苷酶组分,酶活回收率和比活力分别为69.34%和133.88IU/mg.底物质量浓度为100g/L的稀硫酸预处理玉米秸秆,经酶用量为20FPIU/g(以纤维素计)的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和4IU/g(以纤维素计)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48h,水解糖液中纤维二糖和葡萄糖质量浓度分别为1.12和42.68g/L,纤维素水解得率和可发酵性糖的比例分别为62.85%和97.44%.  相似文献   

9.
几种纤维素酶制剂水解和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商品纤维素酶和自产纤维素酶在蛋白组分及蛋白组分含量上存在的差异。商品纤维素酶水解稀酸预处理和蒸汽爆破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其水解得率均低于自产纤维素酶。以蒸汽爆破的玉米秸秆为碳源制备纤维素酶,添加外源8 IU/g(以纤维素计)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蒸汽爆破的玉米秸秆48 h,纤维素水解得率为90.08%;水解液中纤维二糖的质量浓度从17.06 g/L降低到1.12 g/L,相应葡萄糖质量浓度从21.09 g/L提高到44.01 g/L,可发酵性糖从55.28%提高到97.52%。微晶纤维素对商品酶和自产酶的吸附在30 m in达到平衡,且符合Langmu ir等温吸附方程;由Langmu ir常数分析得知两类酶均来自里氏木霉,且对微晶纤维素的亲和力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源钙添加对有机物料改良滨海盐碱土过程中土壤CO2排放和土壤碳库的影响,以期为滨海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与固碳潜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在施用玉米秸秆生物炭+鸡粪(BM)以及水稻秸秆+鸡粪(SM)的基础上,以氢氧化钙和硅酸钙作为钙源,按照等钙量原则,分别设置了6种处理:不施用硅酸钙和氢氧化钙(CK)、施用12.4 g·kg-1硅酸钙(Ca1)、施用24.8 g·kg-1硅酸钙(Ca2)、施用7.9 g·kg-1氢氧化钙(Ca3)、施用15.8 g·kg-1氢氧化钙(Ca4)以及施用12.4 g·kg-1硅酸钙+7.9 g·kg-1氢氧化钙(Ca5),进行1个月的培养试验。【结果】培养期间外源钙的添加能显著降低CO2累积排放;有机物料的施用会导致土壤有机碳(SOC)的损失,外源钙的添加不会显著影响SOC矿化但会导致土壤无机碳(SIC)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弥补SOC的损失,增加土壤的总碳量,...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用溴化锂和聚乙烯醇(PVA)溶液将其溶解,制备玉米秸秆-PVA复合气凝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FT-IR、吸附率等手段对气凝胶的相关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的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固液质量比(秸秆∶混合溶液)为1∶100,PVA添加量与秸秆的质量比为100∶15,PVA浓度为5%,溴化锂浓度为66%,溴化锂溶液和PVA的质量比为13.85∶1。该工艺下所制得的复合气凝胶密度低至0.026 8 g/cm3,比表面积为175.00 m2/g,对废弃机油的最大吸附倍率为35.01 g/g。制备过程中,纤维素的氢键被破坏,PVA与纤维素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复合气凝胶的密度越小,其吸油率越大。复合气凝胶具有全范围内的孔径,且大部分孔径处于介孔范围内,因此有利于对大分子污染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0月对永安国有林场30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按照3种保留密度(A450、B600、C750株·hm-2)进行择伐,2017年2月在A、B、C 3种保留密度林下分别套种825、675、525株·hm-2红锥,2021年12月对形成的异龄复层林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套种后5 a,杉木和红锥生长量均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处理组合间杉木、红锥树高、胸径、材积和蓄积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杉木保留450株·hm-2套种红锥825株·hm-2形成的异龄复层林的生长效果最优,林分总蓄积量达445.08 m3·hm-2,其中35年生的杉木平均树高27.20 m、胸径31.77 cm、单株材积0.9398 m3,分别比对照提高13.66%、17.15%、51.13%。6年生红锥的平均树高7.08 m、胸径6.26 cm、冠幅3.52 m、材积0.0123 m3,达到红锥适宜区生长量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培育杉木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地衣芽孢杆菌对麦麸降解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纤维素酶活、半纤维素酶活、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浓度以及底物残渣质量、残渣结晶度、傅立叶红外光谱和表面结构的变化来研究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sp. X18)对麦麸的降解作用.发现在发酵过程中此菌体产酶的过程也就是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糖化过程.上清液中的纤维素酶活和半纤维素酶活分别在发酵进行到第96和 48 h 时达到最高峰.发酵液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于4和 48 h 达到最高值5 257.79和 1 363.94 mg/L,然后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保持恒定.该菌株对麦麸长达 5 d 的降解过程中结晶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底物残渣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此菌株对麦麸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但以纤维素降解为主.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 37.03 %、15.86 % 和 17.03 %.利用扫描电镜对底物残渣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可看到该菌株主要降解麦麸内表面蜂巢结构边缘骨架中起支撑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对比了不同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原料在水热液化制备5-羟甲基糠醛(5-HMF)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研究原料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对5-HMF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淀粉水热液化制备的5-HMF的最大产率为33.90%,高于玉米淀粉的29.93%,杨木纤维素(P-C)最大产率为31.00%,高于玉米秸秆纤维素(CS-C)的30.76%,竹粉和杨木的最大产率分别为13.00%和13.80%,高于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分别为11.60%和12.53%)。在反应时间为15 min时,不同原料的反应速率如下:木薯淀粉0.301 g/(L·min)大于玉米淀粉0.128 g/(L·min),P-C为0.513 g/(L·min)大于CS-C的0.386 g/(L·min),竹粉0.133 g/(L·min)大于杨木0.124 g/(L·min),大于玉米芯0.117 g/(L·min),大于玉米秸秆0.097 g/(L·min)。δ(13C)值较小的原料(木薯淀粉、P-C、杨木、竹粉)反应过程中的δ(13C)值在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深入了解N沉降对滇中高原地带性植被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为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平县磨盘山常绿阔叶林模拟N沉降和凋落物原位分解试验,测定CK(0 g·m-2·a-1)、LN(10 g·m-2·a-1)、MN(20 g·m-2·a-1)和HN(25 g·m-2·a-1)下常绿阔叶林凋落叶、枝分解过程的基质质量指标。【结果】1)经过1 a的分解,凋落叶和枝质量残留率分别为52.0%~57.4%和74.2%~77.9%,分解系数分别为0.475~0.595和0.119~0.152 kg·kg-1·a-1,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变化幅度分别为54.5%~66.2%、66.8%~77.8%和37.9%~48.5%、64.2%~74.2%;2)分解1 a后,N沉降处理使凋落叶、枝木质素残留率和纤维素残留率均显著增加,其中,木质素残留率增加3.2%~11.7%(凋落叶)、1.9%~11.0%(凋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NaOH、Ca(OH)_2、NH_3·H_2O和NaHSO_3等4种化学联合盘磨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酶解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物料得率、木质素脱除率、还原糖得率、聚糖转化率和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结晶度均降低。机械盘磨可以减小纤维长度和颗粒尺寸,增大比表面积,暴露出更多的纤维素活性位点,增加纤维素和纤维素酶的反应活性,提高其酶解性能。确定了酶解适宜的条件:纤维素酶用量30 U/g,β-葡萄糖苷酶用量10 U/g,酶解温度50℃和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NaOH、Ca(OH)_2、NH_3·H_2O和NaHSO_3联合盘磨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还原糖得率分别为41.00%,23.02%,65.77%和22.22%,聚糖转化率分别为39.04%,18.53%,70.49%和21.33%。在最优条件下,NH_3·H_2O联合盘磨预处理玉米秸秆的还原糖得率和聚糖转化率最高,是一种具有前景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立鹏 《防护林科技》2024,(2):12-14+18
为了解施肥对早酥红梨光合特性的影响,以6年生早酥红梨树为试验材料,进行N(0、400和800 g·株-1)、P2O5(0、300、600和900 g·株-1)、K2O(0、100和200 g·株-1)不同配比施肥,测定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等光合指标,研究N、P和K配比施肥对早酥红梨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N、P和K配比施肥均可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较不施肥增加7.18%~38.86%;较高的N(≥400 g·株-1)、K(200 g·株-1)施用量处理后,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等光合参数有了明显的提高,各指标的施肥效应表现为N>K。当N、P和K配比用量分别为800、900和200 g·株-1时,可有效提高早酥红梨的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量的积累,可在当地梨树栽植的施肥管理过...  相似文献   

18.
竹材的爆破解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竹木材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受到木质素的牢固的保护,因而,无论是用粉碎法或是其它什么方法,只要不是脱木素处理,就很难把竹木材作力饲料,糖化、酒精发酵、制浆及其它化工原料。 日本京都大学木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用爆破法对竹木材进行解离,采取把小竹片(或小木片)放在230℃,28公斤/厘米~2的容器中,经水蒸汽蒸煮处理,然后恢复到一个大气压的处理方法。由于竹材(或木材)组织中的水分绝热膨胀,导致小竹片(或小木片)爆炸解离。再加水使粘结木纤维的半纤维素分解,木素也随之水解脱落,软化溶解。经过这样处理的竹材(或木材)就成为很适合于饲料化,糖化,纸浆的原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洞庭湖区杨树不同更新模式的可行性,对XL-90杨萌芽更新造林与插干造林的林分生长及经济效益进行对比研究。萌芽更新造林每个伐桩保留2个萌条,成林后实际密度1 170株·hm-2;插干造林株行距为4 m×3 m,平均株数840株·hm-2。结果表明,更新造林4 a,萌芽更新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位蓄积依次为17.47 cm、14.62 m、0.143 5 m3和167.93 m3·hm-2,分别比插干造林高6%、2%、14%和59%,单位面积利润高达26 890元·hm-2,是插干造林的3倍。综上所述,XL-90杨在洞庭湖区适宜短轮伐期萌芽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桑(Morus alba)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NaCl溶液和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液模拟盐旱胁迫环境,配备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4 g·L-1、8 g·L-1、12 g·L-1、16 g·L-1)和PEG-6000溶液(5%、10%、15%、20%),并由去离子水作对照,研究盐旱胁迫对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PEG-6000溶液浓度的增加,桑种子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在不同浓度NaCl、PEG-6000溶液胁迫下,桑种子萌发初始时间出现推后现象,在轻度盐胁迫(4 g·L-1)下,种子萌发初始时间相比对照提前1 d;桑种子萌发能够忍受的NaCl溶液最大浓度为4 g·L-1、PEG-6000溶液最大浓度为10%,即忍受轻度盐胁迫和中度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