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类菌原体引起竹丛枝病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竹瘤座菌引起的丛枝病的病枝嫩茎和叶脉经电镜观察,在病组织中不仅见到病菌的菌丝,还发现筛管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类菌原体,但经四环素等抗菌素处理,对该丛枝病症状无任何影响,而粉锈宁对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所以,虽然病株内有类菌原体存在,但可能因量少或其它原因,而和该病症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相似文献   

4.
<正>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病害。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和昆虫介体传染,将泡桐丛枝病病枝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病株的新梢和叶柄的皮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但是泡桐丛枝病与其它植物类菌原体病一样,病原物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病原的研究尚在电镜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性质,我们采用抽提的方法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好的泡桐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并用病原抽提物制备成功泡桐丛枝病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5.
竹类几种丛枝病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害竹类的病虫种类繁多,其中有的或多或少会引起小枝丛生现象,人们常统称为丛枝病。据我们近年来初步观察和调查,发现竹丛枝病有多种,现简介供参考。一、由真菌引起的竹丛枝病 1、由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也称  相似文献   

6.
<正> 树木丛枝病是一类常见的病害,最早认为由生理障碍引起,后又认为是病毒或真菌浸染所致。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致病以来,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陆续被证实是由类菌原体(MLO)或类细菌(BLO)引起。笔者近年来对引起树木丛枝病的类菌原体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电镜观察,报道了由MLO引起的泡桐丛枝病和重阳木丛枝病,由类立克次体(RLO)引起的枫杨丛枝病及由BLO 和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的形态与分子鉴定(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是从中国南海分离的一株镰刀菌,在液体发酵条件下能够产生灰黄霉素和葸醌类的抗生素。基于1403在形态学方面具有以下特征:产小型分生孢子的分生孢子梗较长,小型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线形或略微弯曲,本文将它与有类似形态特征的镰刀菌进行了比较,发现1403与植物病原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有性态为Gibberella moniliforme)表面上很相似,气生菌丝均可产生大量假头状或链状的小型分生孢子,但深入的研究却发现1403与F.verticillioides具有不同的性状,如产生的多生分生孢子梗有时与单生分生孢子梗长度相当,产生环状菌丝,以及菌丝发生融合等现象,进一步以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将1403与其它相似镰刀菌进行系统发育比较,综合18S、28S、ITS三水平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将1403归于镰刀菌亚组Gibberella fujikuroi,并最终在EF—1α水平上将其定为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8.
将采集获得的野生硬叶兜兰植株,采用新单菌丝团分离法,分离纯化后,获得6株菌根真菌。对6株内生菌的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和分生孢子形状、大小作了测量与观察及一些生物学特性初步鉴定,结果为5株菌根真菌分别属于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胶膜菌属(Tulasnella)和镰刀菌属(Fusariu),未鉴定1种。  相似文献   

9.
早竹丛枝病的调查及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早竹丛枝病进行调查及病原菌分子鉴定,为早竹丛枝病的病害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株水平和单枝盘水平的2种病害分级标准对早竹丛枝病进行调查。使用植原体16S rDNA和真菌rDNA-ITS序列的特异性PCR引物,对早竹丛枝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调查的6块样地早竹丛枝病的平均发病率为18.59%,平均病情指数为6.67。感病的早竹DNA样品能够扩增出真菌的rDNA-ITS序列,而不能够扩增出植原体的16S rDNA序列;扩增出的序列与报道的竹针孢座囊菌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00%,与其它真菌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94.00%。[结论]浙江省德清县早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  相似文献   

10.
竹丛枝病的研究Ⅰ症状、病菌分离和接种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竹丛枝病病枝梢端和竹瘤座菌的子实体分离,获得竹瘤座菌的纯培养。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很慢,菌落呈白色乳酪状,为分生孢子。对嫩梢未展开的心叶喇叭口内(生长点),注入孢子悬浮液,可使新梢发病,潜育期在40天以上。接种发病枝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和自然新发病枝一致,再分离获得原菌种,证明竹丛枝病是由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Miyake)Hara=Aciculosporium take Miyake侵染所致。新发病枝初为细长、叶小,单根蔓枝,到第三年才形成典型丛枝症状。文章还对症状发展过程作了详细描述。竹丛枝病在国内各地普遍发生,不仅淡、刚竹,而且毛竹在有些地方发病也很严重。重病竹林发笋少而细,逐渐衰败,成为发展竹用材林和食笋用林的障阻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南洋楹丛枝病的病原为类菌原体(MLO),存在筛管细胞内,MLO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乃至不规则形。大小直径为120—500um,单位膜厚度6.5—8.0nm。病组织经Dience’s液染色后,筛管细胞不规则地染成深蓝色,健康组织不着色。病株经四环素或土霉素处理后,效果较为明显,症状减退或消失。  相似文献   

12.
以感染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长春花和健康长春花的叶片为材料,对其过氧化物酶、酯酶、谷草转氨酶、总酚及酚相关酶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与健株相比较,病株中三种同工酶的活性降低了,某些酶带颜色变浅或消失:总酚含量与绿原酸含量有所增加:多酚氧化酶与苯丙转氨酶活性明显增强,并讨论了这些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存在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引发牡丹根腐病的镰刀菌属真菌种类繁多,且病害症状类似,难以判断。为了探明引发湖南地区牡丹根腐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并为牡丹根腐病的诊断与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湖南农业大学园林花卉基地采集患病牡丹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检验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分别以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对14株前期从健康牡丹根茎部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菌株进行抑菌性筛选。【结果】在对分离所获12株病原真菌分离物的致病性的检测中发现,其中的5株在PDA平板上的侧根变黑腐烂且其周围菌丝生长旺盛,其致病性均强;将此5株致病菌置于PDA平板上培养7 d后观察发现,其菌落呈圆形,颜色呈灰白色,气生菌丝较密集且呈革质胶状;致病菌菌丝中含有大量的大、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具有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或肾形,具有0~1个隔膜;厚垣孢子呈球形且多为间生状。结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基于ITS序列分析,构建了5株致病菌的系统发育树,5株分离物全部被鉴定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14株内生细菌菌株中有9株能拮抗茄...  相似文献   

14.
核桃丛枝病是一种发生在日本、满洲(即我国东北)、英国的当地黑核桃和灰核桃的黄化型丛枝病。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在核桃的韧皮组织中表明,类菌质体(MLO)存在于病株之中,而健康植株叶和茎的韧皮组织未曾发现。类菌质体是多型的,长度变化于150—1,000毫微米之间,外被一层柔软的三层单元膜,以球形或卵园形占优势,而管状的具有明显的筛板。有些截面清晰地表明,类菌质体组织内有核糖体和类去氧核糖核酸。非病毒粒存在,这与类菌质体发现于病株中而不存在于健康植株是相一致的,从而认为类菌质体多半就是致病的原因。文内还讨论了核桃丛枝病与薄壳山核桃丛枝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地防治竹丛枝病,近年来笔者对本省南京、镇江、淮阴及浙江省杭州、安吉等地竹林内B.t.型竹丛枝病病原菌的侵染规律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作如下报道。 1 病原菌子实体的观察 由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Miyake)  相似文献   

16.
华山松大小蠹带菌部位及贮菌器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陈辉  袁锋 《林业科学》2000,36(1):53-57
研究了秦岭林区华山松大小蠹带菌部位及贮菌器结构,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具有前胸背板体壁凹陷和刺毛构成的贮菌器,用于携带和传播真菌,其所携带真菌种类以穿孔细帚霉和小线嘴壳为主,以真菌孢子为唯一携带方式,并在在虫入侵健康寄主华山检针携带真菌孢子接种于华山松木质部。华山松大小蠹消化道内不具有含菌细胞和特化的带菌结构,消化道内存在的真菌也没有菌丝发育形成的附着孢或吸盘结构,使真菌不能被有效地贮存或携带  相似文献   

17.
加拿利海枣和丝葵萎缩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绍升  廖启炓 《林业科学》2005,41(1):i001-i002
加拿利海枣和丝葵萎缩病发生于厦门的行道树和苗圃 ,病树基部的茎干内变黑腐烂 ;从发病部位分离纯化获得根串珠霉。将此菌回接于苗圃和盆栽的加拿利海枣 ,产生相同症状并重新分离到该病原真菌。因此 ,通过柯赫法则证实该病的病原物为根串珠霉 ,本文对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撑×绿杂交竹枯萎病侵染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撑X绿杂交竹枯萎病是近年在广西发现的新病害,该病害传染迅速,可造成竹林成片枯死.通过对自然感病的植株组织分离培养并纯化菌落,获得镰刀菌属真菌的纯培养,以该菌株进行病害的田间人工诱发试验,无论是菌株营养体菌丝或繁殖体孢子,在无伤或有伤的情况下,笋期均可从幼嫩组织侵入,并能引起与自然相一致的症状病菌;经过对一年生病竹病变组织的分离培养试验和病竹周围表土内越冬病菌的分离培养试验,越冬后的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均能存活,可成为来年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源.  相似文献   

19.
利用脉冲磁场研究在固定脉冲前沿宽度10ms条件下,不同脉冲时间对葡萄座腔菌生长及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内的脉冲磁场处理即可有效抑制葡萄座腔菌的生长及侵染能力,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当脉冲处理45min时,菌落生长48h的抑菌率为54.11%,接种葡萄座腔菌的毛白杨愈伤组织72h后的褐化指数仅为26.89%。当脉冲处理60min时,抑菌效果最好,菌落全部死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可知:与对照相比,脉冲磁场处理的葡萄座腔菌的菌丝粗细不均,表面皱缩;菌丝体之间相互粘连,部分菌丝分枝、干瘪。透射电镜观察可知:脉冲处理后菌丝的细胞壁变薄,细胞内部组成紊乱、降解,细胞结构破坏严重,胞内空腔增多;同时毛白杨愈伤组织的细胞结构受到葡萄座腔菌不同程度的破坏,细胞壁变形、解体,中胶层分解,质膜断裂,质壁分离;细胞器分解沉积于细胞壁附近,细胞内菌丝降解,管腔空化。脉冲磁场对葡萄座腔菌的生长及侵染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改变菌丝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报道了发生在洞庭湖区成年杨树林中的重要病害——欧美杨枯萎病的危害状况、症状特征和侵染途径。经对不同菌株进行分离鉴定,确认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同时分离到一种细菌,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黄单胞菌基本一致,但其致病性尚待进一步证实。进行药剂抑菌试验表明,40%灭病威200~600倍液和50%多菌灵200~400倍液对此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