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2.
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3.
用一些对稻瘟病表现抗病和感病的不同品种和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共检测到12~13条过氧化物酶酶带,在接种和不接种稻瘟病菌的情况下,水稻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无明显差异,但可发现抗病品种(系)要比感病品种(系)多一条或两条弱的酶带,且个别酶带的活性也较高。表明过氧化物酶与抗病性有关,可以作为鉴定品种抗瘟性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同工酶谱存在着明显的品种间差异。新品种较老品种过氧化物酶活力高比活较低;高蛋白与低蛋白品种相比,高蛋白品种过氧化物酶活力较高,比活较低;结荚期,随植株节位降低,叶片过氧化物酶比活、活力和同工酶活性均呈增强趋势,但最下部老叶过氧化物酶活力和同工酶活性降低;未展开叶较展开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阳极区酶活性所占比例较大;中部书位叶片酶谱清晰,条带数多,适于品种间比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大豆21个品种(系)和5个组合F_2代各生育期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这两种同工酶在大豆不同生育期显示酶谱带数不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显示28条带,酸酶同工酶可显示29条带。在同一生育期内,不同品种(系)及F_2代的酶谱存在着差异.同一品种(系)或F_2代,不同生育期的酶谱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
盐胁迫对小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静  王宪泽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42-44,61
为了研究小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基因表达与盐适应性的关系,以小麦品种pH-82—2—2为材料对盐胁迫下过氧化物同工酶谱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H-82—2—2经盐胁迫后,根、叶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盐胁迫影响该基因的表达。盐胁迫对5个同工酶14个等位基因的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基因只有在盐胁迫下才表达,如Px-2b等,有些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器官特异性。如Px-1等。盐胁迫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说明小麦遭受盐胁迫后会通过控制基因的表达达到抵抗盐渍侵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24个菠萝品种与杂交编号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发现,供试品种与编号分别有3~5条谱带:证实参试的杂交编号为真正的杂交种:酶谱的分组与形态学的分类完全一致:卡因与皇后类可能由西班牙类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8.
大豆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变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同类型内及类型间共15个杂交组合,研究大豆同工酶与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变异的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大豆F_1代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有关,具有互补带的组合,杂种优势最高。试验还显示,类型内杂交组合,F_1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没有出现互补酶带;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组合,F_1代具有互补带比率最高。本试验结果证实:F_2代单株同工酶酶谱表型丰富的组合,其主要产量性状变异潜力大。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种间杂交后代,与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比较,F_2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类型丰富。从酶学以及分子标记的角度,明确了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的渗进。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叶片和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谱的差异进行品种鉴定.马铃薯叶片和芽的同工酶谱分辨力高,不同品种差异显著,可作为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的可靠的理论依据,而块茎可供分析的同工酶谱带少,效果不如用水溶性特异蛋白带鉴定方法好,只作为辅助鉴定,因此,过氧化物同工酶谱与块茎水溶性特异蛋白谱带互为补充作为用生化方法鉴定马铃薯品种和纯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茶树秋梢芽、叶间几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秋梢从芽到第五叶,表现出3种酶谱共有15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表达。酶带PX2为1至4叶的特异性酶带,PX13带的活性及总活性,随新梢的老化而递增。PX15带的活性在2和4叶中出现两个最高峰值。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各叶片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多酚氧化酶在芽叶中表达出6条酶带、两种酶谱。多酚氧化酶活性以芽和第三叶最低,而芽又比各叶片显著地低。在各部位间活性变化较大的酶带有 PL1、PL3、PL6等。秋梢中的酯酶同工酶谱共有9条酶带,各部位的酶谱均相同。但是酶带 ES13、ES14的活性表现出随叶片老化而递减  相似文献   

11.
Plant metabolites are important for both plant life and human nutrition. However, the genetic control of plant metabolome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performed a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rice metabolome and isozymes which are highly versatile and non-destructive as bio-markers. Five isozymes peroxidase, catalase, malate dehydrogenase, alcohol dehydrogenase(ADH), polyphenol oxidase were studied to characterize the thirty rice cultivars and two hybrids KRH-2 and KRH-4 along with their parental lines. Among the zymograms, ADH was found to be useful for the detection of cultivars, like CTH1, IR64, IR30864, with an Rm value of 0.549. The metabolomics of rice cultivars b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instrument with 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 mode software identified the 66 metabolites in the rice samples, including amino, organic, fatty acids, alcohols and sugars(mono-/dis-accharides). All metabolites investigated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rice samples. Jaya had the higher number of metabolites(15) with a peak for each metabolite, followed by Jyothi(13).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a powerful tool and provided a high-quality data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ant metabolome and isozymes, which may help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genome and phenome.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大豆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杂交亲本及F_1代,接种SMV_1号株系后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与感病亲本及其F_1代接种后的同工酶谱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感病亲本及F_1代酶的活性增强,酶带数较多,而且部分酶带变宽,颜色变深。抗病亲本则不发生变化。各组合F_1代的酶谱与双亲有关,抗病×抗病的F_1代酶谱与双亲完全相同,抗病×感病的F_1代酶谱偏向抗性亲本,感病×感病的F_1代产生一个双亲所不具备的小分子新杂种酶带。未接种的感病亲本酶谱与抗病亲本相同。植株内部同工酶的变化与成株抗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感病毒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巴西橡胶树酯酶等同工酶酶谱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巴西橡胶树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同工酶酶潜在不同材料、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中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不同叶龄的叶片和不同树龄的叶片、胶乳乳清中的同工酶酶谱有一定的差异。幼龄叶片及1年生幼苗的同工酶带数均较少,活性亦较弱。同一无性系内的成龄树之间的同工酶酶潜无明显差异。就酯酶而言,C-乳清中的同工酶酶带数较叶片丰富,活性亦较强;而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同工酶酶谱则反之。不同无性系的酶谱差异,亦以C-清中的酯酶同工酶较显著,特别是其中的C区带,似与胶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可暂试作为分析鉴定无性系用的标志区带。初步看来杂交亲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如C_a区有明显差别,且又具有C_6带的,则可能有较好的配合力。对此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白菜型油菜品种、自交系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回交至BC2F1,再用南方白菜型油菜自交系与BC2F1测交,花期研究测交后代育性变化规律及定株定时观察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29A、广丰A、阿油A三种白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育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6个测交后代中,雄性不育的占23.1%,恢复可育的占7.7%,介于两者之间或育性分离的占69.2%.在南方白莱型油菜中发现能完全恢复育性的自交系。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性较其他三种不育材料稳定.可为油蔬两用的南方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的不育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14个亚麻品种的性状资料,提出了纤维用亚麻定向育种的方法。从考察的品种数量性状因子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主因子、第五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长麻率有关的生长日数、营养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后期、株高、工艺长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长麻率、株高、工艺长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第四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产量有关的生长日数、长麻率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产量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第二、第三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抗倒伏有关的茎粗、抗倒伏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抗倒伏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然后在大于各类间可能组合的平均遗传距离的聚类中选择具有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14个亚麻品种的性状资料,提出了纤维用亚麻定向育种的方法。从考察的品种数量性状因子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主因子、第五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长麻率有关的生长日数、营养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后期、株高、工艺长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长麻率、株高、工艺长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第四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产量有关的生长日数、长麻率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产量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第二、第三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抗倒伏有关的茎粗、抗倒伏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抗倒伏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然后在大于各类间可能组合的平均遗传距离的聚类中选择具有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12个亚麻品种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9对特异性引物对12个不同亚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SRAP分析,共扩增出1701条带,其中593条多态性带,多态率为34.9%。用UPGMA法建立了12个亚麻品种的亲缘关系树状图,并可将它们分为三组。其中,纤用亚麻和油用亚麻各自成类,表明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亚麻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是可行的,同时为新引材料SUZANNE的类型划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花生区组四粒红与根茎区组Arachis glabrata杂交果针经离体培养克服了不亲和性,获得杂种。杂种二代性状出现疯狂分离,但有些性状仍分别倾向双亲。经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酶带的条数、宽窄、活性强弱及迁移率,杂种与双亲有明显差异,也有共同之处,初步证明了杂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以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与埃塞俄比亚芥进行了正反杂交。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莱与埃塞俄比亚芥的种间可交配性很低,但在反映可交配性强弱的各个性状上,基因型间的差异显著。甘蓝型油菜作母本时,受精频率和结角率都较反交为低,在获得杂种种子和杂种植株上明显优于反交。约2/3的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低生活力杂种种子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植株,反交的萌发率几乎为零。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的F_1植株能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与埃塞俄比亚芥回交不亲和。由于种间杂种F_1植株群体中常出现大量的母型植株,且获得的真杂种种子出苗率又很低,因此提出以F_1杂种植株数为基准的可交配指数来衡量种间可交配性高低。  相似文献   

20.
10个亚麻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5个随机引物对10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亚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出852条带,其中206条多态性带,多态率为24.18%。10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273-0.0724之间,用UPGMA法建立了10个亚麻品种的亲缘关系树状图,并可将它们分为3组。其中,纤用亚麻大多聚在一起,油用亚麻各自成类。表明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亚麻的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是可靠的,通过本研究获得的10个亚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能够为这些品种间亲本的选配及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提供帮助,揭示了亚麻品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