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产量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贵州省2006年引进的水稻新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8个品种的产量作对比分析,并对其主要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新品种中优63与对照品种有显著差异性,单产为676.2kg/667m^2,较Ⅱ优838(ek)增产15.1%;Ⅱ优7954、T300次之;川丰6号略高于对照;川香优5号显著低于对照品种,较ck减产15.9%。中优63、Ⅱ优7954、T300与Ⅱ优084、国丰1号、川香优5号品种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性;其余各品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18^*),实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768^*),株高、实粒数与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呈一定的正相关。从各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可知,与产量相关最密切的是有效穗(r=0.818),其次是株高(r=0.517)、实粒数(r=0.405)。因此,产量性状的协调改良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六枝特区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适合六枝特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对7个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7个参试品种,在产量、有效穗、穗粒数等综合表现方面,以川麦4号表现最好,其次是黔麦17号,再次为丰优5号,其余4个品种相对较差.建议生产上以种植川麦4号为主,黔麦17号和丰优5号可作为搭配品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成对比较假设测验及通经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麦新品种川育20和对照品种川麦107在四川省区试和国家区试中的四川、云南、陕西、贵州、重庆、湖北、河南7省市的67个不同地点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稳定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川育20属于丰产稳产型品种,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在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Y=-399.16 +12.78X1+3.8 X2 +7.44 X3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0.738 04),千粒重次之(0.534 15),穗粒数最小(0.294 15),因此,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千粒重,可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种子世界》2017,(2):49-52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16010品种名称:内5优907申请者:四川丰禾种业有限公司育种者:四川丰禾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内香5A×川恢907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0d,比对照Ⅱ优838短1.6d。株高112.5cm,穗长25.1cm,有效穗213万穗/hm~2,总粒数173.6粒/穗,结实率81.7%,千粒重31.7g。产量表现:201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18kg/hm~2,比Ⅱ优838增产7.6%。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宜关中灌区种植的最佳小麦品种,征集了陕西近年审定的一批川水地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西农136、西农119、武农981丰产性优于对照西农822;西农136、西农119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灌浆速度快,熟相好,穗粒数及千粒重较高,三要素协调,株高适宜,综合抗性好,次年可大面积推广;武农981大穗大粒,春性较强,抗寒能力较差,可适期晚播并适当增加播量;武农6号产量与对照相当,但其抗性较好,生育期最短,较对照早熟5 d,建议在复种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质稻品种,加快优质稻新品种更新速度,促进产业发展,特开展本次试验.选择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的15个优质稻品种开展品种筛选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产量变化在570.9~775.8 kg/667 m2之间,其中C两优华占、川农优298、中优849、川优6203等6个品种比对照品种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2.3%~15.1%;德优4727、成优8319、Y两优585等8个品种比对照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为2.6%~15.3%.综合各种品种性状,农艺性状较好、高产优质、田间抗逆性较强的C两优华占、川农298、中优849、川优6203共4个适宜在本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在川东北丘陵区种植的高产水稻品种,开展了1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Q优28、宜香10号、川谷优918、内5优317、健优388、冈优558、川香优37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冈优725,比较适宜在川东北丘陵区种植。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尤其以内5优317和川香优37表现最优,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旨在给‘福龙S2’所配组合的栽培和今后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参考。以‘福龙两优3381’等4个组合和对照‘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了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总活性和MDA含量等5 个与衰老有关的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变化间的关系。5 个组合生育后期的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总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MDA含量和百株实割产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福龙两优1936’和‘福龙两优3389’在5 个指标上的表现均强于对照,‘福龙两优3381’和‘福龙两优1031’在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和SOD总活性3 个指标上的表现均弱于对照,但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和百株实割产量3 个指标上的表现却均强于对照;5 个组合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MDA含量与百株实割产量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福龙两优系列组合生育后期的抗衰老表现强弱各异,但产量增幅均较对照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MDA含量2个指标能定性区分参试组合间的产量差异;将福龙两优系列4个组合的收获期推迟到始穗后50天左右,可获得最佳的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超级杂交稻的优化(稀植、结构施肥)栽培试验于2002-2004年在长沙进行,以比较不同栽培方法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并以汕优63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法,两个供试品种的产量表现不同,其中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单产为8.20~10.37t/hm2,比传统栽培增产显著。主要表现为有效穗多,而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等产量因子差异不明显。汕优63采用优化栽培单产比传统栽培减产0.37%~8.8%。两种栽培方法间的茎蘖发生动态和单株分蘖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两组合单株分蘖数优化栽培比传统栽培分别多110.36%和110.64%,但由于移栽密度不同,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单位面积分蘖数没有明显差异。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的在各个生育时期,植株体内的含氮量比传统栽培的高。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两年的区域试验表明:品种(组合)中优5617、G98A/04F433、中优158表现为高产稳产,综合表现优于对照Ⅱ优838,可在适宜地区示范种植。其中两年的区域试验中,中优5617生育期适中,有效穗多;G98A,/04F433群体整齐,生育期比Ⅱ优838早5d,后期落色好,结实率较高;中优158生育期比对照早熟4d左右,株高较高,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此外,黔南502群体整齐,产量性状突出,稳产性好,生育期适中,株高偏高,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但该品种高感稻瘟病。  相似文献   

11.
水稻资源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筛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550份水稻资源进行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设置淡水、0.3%和0.5%盐溶液浇灌3个处理,插秧10d后,通过浇灌不同体积的淡水与海水调至设计浓度对水稻进行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处理。分别调查了淡水及0.3%盐处理下水稻株高、有效分蘖数、主穗长度、主穗结实率、单株产量、抽穗期6项农艺性状和0.5%盐处理下的水稻耐盐表型。与淡水浇灌相比,全生育期在0.3%盐溶液处理下,550份水稻(100%)株高显著降低;124份(22.55%)水稻有效分蘖数(90份增加, 34份减少)、414份(75.27%)水稻主穗长度(405份变短、9份增长)、145份(26.36%)水稻主穗结实率(84份减少, 61份增加)、375份(68.18%)水稻单株产量(343份减少, 32份增加)存在(极)显著差异;水稻资源的抽穗期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主穗结实率、有效分蘖数及单株产量3项性状累计贡献77.25%的变异。根据产量耐盐系数筛选了121份耐盐水稻资源(产量耐盐系数≥0.8),在0.5%盐胁迫持续处理42 d后,筛选了78份耐盐水稻资源(耐盐表型为3级),其中25份水稻资源全生育期在0.3%盐处理下单株产量耐盐系数≥0.8,在0.5%盐胁迫持续处理42 d后的耐盐表型为3级。筛选的耐盐水稻资源为培育耐盐新品种及深入研究耐盐机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2.
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引进广东水稻种质的恢保关系及杂种优势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研究目的】对引进的72份广东水稻种质的恢保关系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初步观察。【方法】以自然结实率鉴别恢保类型;以竞争优势为指标反应各性状杂种优势表现。【结果】鉴定出45份恢复类型,8份保持类型,19份半恢半保类型。通过对竞争优势的主成分聚类将45个F1组合分为3类:Ⅰ类有18组合,该类株高、单株穗数及穗着粒数3个性状的竟争优势为正值,播始天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粒重5个性状为负值;Ⅱ类有11个组合,该类单株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及单株粒重4个性状的竞争优势为正值,其余性状为负值;Ⅲ类有16个组合,该类单株穗数及穗着粒数2个性状的竟争优势为正值,其余性状为负值。在57个F1组合中,糙米率及垩白米率分别达国标1、2、3级优米标准的组合数为12个、20个、18个及16个、28个、6个,1个组合宜香1A/三黄占2号的整精米率达国标2级优米标准。【结论】广东水稻种质恢复类型居多,单株穗数、粒数及垩白米率的竞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湘南双季杂交稻产量与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湘南双季杂交稻产量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018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比较研究3个基蘖肥、穗肥、粒肥比例(N1:7:2:1,N2:6:3:1,N3:5:4:1)对双季稻产量和抗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方式对双季稻产量有显著影响,N2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协调效果最好,产量最高;各品种在基蘖肥比例为50%~60%的条件下,抗折力较大,倒伏指数较小,但个别品种表现出年际间差异;与N1处理相比,N2和N3处理株高较矮、重心较低、茎壁较厚、节间较短且节间充实度较高,N2和N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提高抗倒伏能力的关键在于降低株高、重心高度和单茎鲜重,提高倒4节间茎秆粗度和充实度。综合考虑各品种倒伏指数和产量性状,基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6:3:1的处理能够较好地协调水稻的产量性状与抗倒伏能力,达到高产和抗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北方粳稻穗重指数及其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方粳稻穗重指数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东北地区近年来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分别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进行比较试验,提出用穗重指数(PWI,单穗重与每穴穗数之比)反映穗数与穗(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试材平均穗重指数0.155 g/穗,99%置信区间为[0.109,0.200],据此将参试材料划分为穗重型、中间型和穗数型。穗重指数与产量、穗粒数及决定穗粒数的穗部性状(一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率)、穗颈及倒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株高、叶面积指数、上部三叶长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单位面积穗数和剑叶基角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穗重型品种产量显著高于穗数型品种。穗重指数与加工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及相关指标显著负相关,与外观品质无明显关系,穗数型品种品质明显优于穗重型品种。穗重指数是综合反映穗数与穗大的明显指标。在稳定单穗重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穗重指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藏区不同海拔条件下水稻产量构成和米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西藏不同海拔水稻产量和米质变化特征,提高藏区水稻生产水平,分别在海拔1 480、1 600和2 020m以粳稻品种WT87和WJ313开展种植试验,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结果表明,2个品种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单株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减少显著,2个品种结实率在不同海拔上的升降趋势不同。外观品质上,海拔对粒型和糙米率的影响不大,精米率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升高,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因品种差异在不同海拔上变化趋势不一致;蒸煮品质上,胶稠度随着海拔的增加呈降低趋势,RVA谱特征值中崩解值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下降,而消减值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米饭食味品质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种子包衣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15%多福悬浮种衣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研究发现:在秧苗期,该种衣剂能提高秧苗茎蘖数、根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对苗高、叶龄和根数的影响不明显.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调查发现,种衣剂能显著提高每窝穗数、有效穗、穗平均着粒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对株高、穗长、穗平均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育既抗除草剂、综合性状又优良的杂交水稻组合,将3份抗除草剂衍生恢复系(华84EP-1、2、3)与5份不育系(红香2A、Y58S、广占63-4S、华1015S、天源6S)配组,对亲本、杂交组合的除草剂抗性和10个主要农艺性状(单株产量、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数、着力密度、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的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育的恢复系的除草剂抗性接近完全(>96%),利用苗期喷施农达可有效地提高杂交品种纯度;恢复系、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分别在5个性状(结实率、生育期等)、7个性状(结实率、千粒重等)上达到了显著差异;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仅在生育期上达到了显著差异。杂交组合中比对照增产最高的分别是天源6S/华84EP-1、红香2A/华84EP-3和华1015S/华84EP-1。因此,利用抗除草剂恢复系配制水稻杂交组合不仅可以提高品种纯度,也可以培育出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适宜绥阳县种植的杂交稻新品种,在绥阳县风华镇进行6个杂交水稻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成优489、C两优华占的小区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宜香2115,且生育期、株高、结实率等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可在绥阳县海拔950m以下适宜区域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晚籼稻抽穗期冷害生态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生育期相近的迟熟高产杂交稻组合或水稻品种(品系),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寻找水稻抽穗期冷害相关的形态评价指标,并对参试材料进行抽穗期耐冷生态适应性评价。抽穗期遭受低温冷害胁迫后,主要农艺性状中受冷害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每穗实粒数、单蔸产量、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株高、穗长、千粒重;单蔸产量相对受害率(RDP)与每穗实粒数RDP、结实率RDP、剑叶叶色分、抽穗期延尺天数分成极显著正相关。在低温冷害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基因型的抽穗期耐冷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将判别水稻抽穗期耐冷能力的形态指标--每穗实粒数RDP、结实率RDP、剑叶叶色、抽穗期延迟天数、苞穗率增加值进行量化,综合判别参试材料抽穗期对低温冷害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籼穗交材料95LR102后期耐冷能力强;带有部分粳稻血缘、正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