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戴元高 《蜜蜂杂志》2005,25(4):23-23
最近我从《蜜蜂杂志》上读到一些文章,不少作者都在关注中蜂改良饲养以后能否成为强群的问题,各抒己见,这是好现象。本人饲养中蜂多年,现就本人的水平提一点粗浅的看法。广东饲养中蜂由来已久,许多养蜂行家都一致认为:中蜂生命力强,适宜于山区、林区饲养;关于群势,8框蜂以上者为强群,5~7框蜂为中等群,4框蜂以下为弱群;强群繁殖力强,采蜜积极,度夏、越冬安全,容易管理;一个蜂场如能保持众多的强群,势必产蜜量高,经济效益大。目前,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在许多未经开发的山区、林区野生蜜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一些土法饲养的中蜂群势强大、产蜜量…  相似文献   

2.
<正>我饲养上饶中蜂多年,过去对中蜂良种的认识非常肤浅,也曾经有过沉痛的教训,甚至失败。有一次,偶然收捕到1群野生中蜂,蜂王体质健壮,产卵力强,蜂群性情温和,造脾能力强,很快养成为一个6框的强群,当年取蜜10多斤,还自然分蜂2群。我才认识到,中蜂竟有如此强大的生产潜力,而且蜂王的优良与否对养蜂成败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后,我开始重视对中蜂良种的选育。一、培育良种需要一个良好的蜜源条件养蜂生产与蜜源条件息息相关,培育良种也不例外。在赣东北山区,中蜂生存了几千年,自生自灭,适者  相似文献   

3.
徐传球 《蜜蜂杂志》2012,32(4):13-13
中蜂是我国优良蜂种,缺点是易分蜂,不易养成大群。意蜂由于蜂王体形大、繁殖能力强,易于养成强群。我把意蜂的优点移植到中蜂,采用营养杂交的方法,培育出的中蜂蜂王,个大、产卵力强,一般这样的处女王,维持10框蜂没有问题。现把培育方法介绍如下:育种条件:要在分蜂季节或蜜源较好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我市活框饲养的中蜂年群产蜜高的为20至40市斤,旧法圆桶饲养的只有5—7市斤。可见,即使养一群活框中蜂一年也只有20多元的收入,旧法圆桶的中蜂收入更微。为了提高中蜂的生产效益,是山区养蜂的当务之急。提高中蜂生产效益的措施1.继续开展圆桶中蜂过箱,认真推广中蜂科学饲养。(1)饲养强群。强群是夺取高产稳产的保证。为了培养强群,早春提早包装,双王同箱繁殖;适时加础造脾,及时控制分蜂热;选育优王,有计划地进行人工分蜂。炎热暑天作好安全渡夏工作,秋季培育好适龄越冬蜂。根据南方中蜂越冬期短或越冬期不  相似文献   

5.
小经验     
如何使中蜂在流蜜期不发生自然分蜂中蜂在流蜜期容易发生自然分蜂。笔者经过三年多的试验,使中蜂一箱达到放20框蜂脾而不发生自然分蜂。方法是:一、要选分蜂性弱的强群,培育优良蜂王。二、采用20框箱双王同箱繁殖。三、流蜜期开始,提出一只蜂王,带2脾蜂,组织新分群。原群拆去中闸板,组成采蜜群。  相似文献   

6.
中蜂弱群 (3框以下 )的复壮 ,多数蜂书上都主张双群同箱 ,或用强群封盖子脾来补充 ,或合并的方法。然而在自然界中 ,常可见到中蜂群分出来的“碗碗蜂”“拳头蜂”在半野生 (如桶养 )的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 ,把我用中蜂自然复壮中观察到的规律 ,使  相似文献   

7.
培育中蜂强群是获得蜂产品高产的前提,也是每个养蜂者的共同心愿。中蜂科学饲养后,虽然在维持强群的性状方面得到了一些改变,但仍然具有易分蜂、难维持强群的弱点。为了提高蜂群的单产,笔者在中蜂科学饲养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中蜂强群的培育与利用的方法和措施。一、培育优质蜂王蜂群优良经济性状的遗传与父母群有密切的关系,群势的强弱又与蜂王的生理状况息息相关。中蜂强群的标准是:①八框足蜂不发生分蜂热;②蜂王日产卵量在1000粒以  相似文献   

8.
养蜂问答     
问(2):中蜂怎样才能养强群?我养的蜂为什么总爱分家?该如何处理?(四川陈范敛)答,中蜂养成8框足蜂左右强群的条件:①蜂王优质良好;②巢脾平整新鲜;③巢内温湿度适宜;④贮蜜不压子房。具体说来,你是否注重了选择分蜂性弱的种群?是否注重培育好蜂王淘汰老、劣王?箱内的巢脾是否良好?是否陈旧有破损会限制蜂王产卵?脾上是否有较多的雄蜂  相似文献   

9.
定地养中蜂适当进行分蜂宜常年保持强群。现介绍我春季分蜂做法:一、采用强群人工育王强盛的中蜂群6~7张蛹脾,蜂量8~9框。气温下降,盐肤木蜜源快结束,强群产雄蜂、造王台的很少,到来年春花期就是先产雄蜂造王台的强群。经检查发现,雄蜂蛹封盖、基台多个,台基里有卵就可以把蜂王除掉,蜂王除掉的当天就可以人工育王。  相似文献   

10.
中蜂(Apis cerana Fabricius1793),长期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采用活框蜂箱实行新法饲养之后,表现出强烈的分蜂倾向,很难培养和维持强群.因此严重地影响中蜂的生产能力.为了了解中蜂的分蜂特性,以便提供控制分蜂的有效方法,我们于1963-1964年分别在北京、福州两地对当地中蜂的分蜂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蜂业》2011,62(7)
第一关,春季繁殖分蜂关,由于中蜂喜好结半球形蜂巢,我们就顺着中蜂的习性,让蜂群在蜂桶中繁殖,把从桶中分出的第一群养在活框箱内,利用活框巢脾摇蜜,然后把桶中随后分出的小蜂群用土法养起来,不取蜜,到越冬时就是个强群了。  相似文献   

1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捕到1群野生蜜蜂,蜂王体质健壮、性情温和、产卵造脾能力强,很快培养成为1个9框的强群,当年取蜜5kg多。此时我才认识到,中蜂这个大家庭,竞有如此强大的生产潜力,而且蜂王的优良与否对养蜂成败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后,我对中蜂良种的培育就很重视。多年的养蜂经验形成了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正饲养中蜂多年,过去对上饶中蜂良种的认识非常肤浅,也曾经有过沉痛的教训甚至失败。一次偶然收捕到一群蜂王体质健壮、性情温和、产卵能力强的野生中蜂,很快养成为9框强群,当年取蜜5kg以上。中蜂竟有如此强大的生产潜力,蜂王的优良与否对养蜂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我对中蜂良种培育很重视。多年的选育经验形成以下几点认识;一、培育良种需要良好的蜜源条件在江西上饶,中蜂分蜂一  相似文献   

14.
饲养强群和千方百计地加速蜂群繁殖,是赢得分蜂、取蜜、产蜡全面高产的重要条件。但是怎样饲养强群,和如保充份发挥强群的作用,以及怎样把蜂群的繁殖和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强群,从蜂群的繁殖与生产上来讲,蜂数应该是:繁殖群要不低于6—8框蜜蜂;采蜜群须具有15框以上的群势;同时它还应该具备有优良的蜂王、充足的饲料(花粉的蜂蜜)和足够的完整巢脾  相似文献   

15.
刘世文 《蜜蜂杂志》2008,28(12):40-40
蜂箱的大小与形状决定着巢脾的数量、形状和面积.蜂箱过小限制了群势的发展,过大则浪费材料,也给管理带来不便,于保温、越冬不利.中蜂箱要以容得下中蜂最强群势还要加上适当空间为宜,很多蜂书都这样介绍.只有终年饲养强群才能获得高产,2个5框群不及1个10框群,强群的许多优势在此不必说了.  相似文献   

16.
<正>饲养中蜂一定要控制"分蜂热",培育强群。只有强群、大蜜源才能夺高产。下面是我培育中蜂强群的一些体会,供蜂友参考。1零星蜜源以繁殖为主中蜂善于采集零星蜜源,若以大群采零星蜜源那是大材小用,不但采不上蜜,而且群势还会下降,原因是采不到蜜,群内还要承受很大的哺育任务,致使中蜂王产卵量下降。为了发挥中蜂的强项,只有在零星蜜源期将蜂群组成2~3框小群,带上新王组成繁  相似文献   

17.
养中蜂的人,都喜欢饲养强群,这是因为强群是丰产的基础,对产量有一定保证,强群不生巢虫,不起盗蜂,不咬脾,不逃亡,渡夏、越冬都很安全。在对中蜂饲养强群的问题上,个人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选择优良的蜂王:蜂群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因此,蜂王应该从高产群  相似文献   

18.
养好中蜂的关键 ,在于王优 ,群强 ,蜜足。新脾和密集 ,并做到安全越夏渡秋及时防治病虫害。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蜂王 ,产卵力强 ,群势发展迅速 ,且能维持大群 ,工蜂采集力也强 ,工作积极 ,不易产生分蜂热 ,产量较高 ,因此 ,饲养中蜂 ,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 ,以更换劣小衰老的蜂王。在生产上 ,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强群是高产的基础 ,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 ,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只有强群 ,才能充分发挥蜂…  相似文献   

19.
一、荔枝花期的蜂群管理 1.组织强群强群应在荔枝开花前50天左右大量繁殖组成,开花前10天左右加继箱,以训练蜂群。采蜜时,意蜂应拥有20框的强大继箱群,中蜂应是6~8框的强群,同时还要有辅助繁殖群。这样,可随时从繁殖群中抽调老蛹脾或成年蜂补充采蜜群,采蜜群中多余的卵、虫脾又可随时调入繁殖群,做到采蜜、繁殖两不误,又主次分明。  相似文献   

20.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优良蜂种,具有抗病、抗螨,易于定地饲养等优点;特别是对山区气候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利用山区大宗蜜源及零星蜜源上有着西蜂无法比拟的优势。笔者60年代曾专业饲养中蜂,70年代虽转养意蜂,但对中蜂一直抱有一份真挚的感情,至今仍保留了12箱。现将我多年的体会写出供养中蜂的同志们参考。1中蜂蜂箱的准备笔者曾使用过10框、14框、高窄式、从化式等蜂箱饲养中蜂,感觉到高窄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产蜜量也不高;10框和14框箱适于饲养强群,产蜜量较高;从化式箱也不错,特别适宜于中小群的繁殖。目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