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9—2019年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该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Trpch指数大于1,说明这期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然存在着技术进步受阻、缺乏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等问题。从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在上升,但技术水平均未超过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农业进步受阻的现象;在11个省(市)中规模效率均大于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投入规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从基于农业物资投入的农药、农膜、柴油、化肥、翻耕和灌溉等6个方面构建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体系,分析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时序特征和2015年该区域11个省市农业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并利用改进的Kaya模型对1996—2015年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呈中速-高速-低速的阶段性上涨趋势;各地区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差异悬殊,从碳排放总量角度看,上海市最低,安徽省最高;从碳排放强度看,贵州省最低,上海市最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碳减排。  相似文献   

3.
袁桂红 《安徽农业科学》2023,(7):221-225+234
根据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普惠金融和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BCC模型对该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之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普惠金融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未达到整体有效,且表现出曲折发展的趋势。各省(市)中,上海市、浙江省各年均达到了完全有效,安徽省、江苏省效率均值要明显低于其余省(市)。(2)普惠金融总指数对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覆盖广度指数对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使用深度指数对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规模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科学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时序特征、空间格局、演变模式、脱钩关系和绩效评估等问题,为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加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依据。【方法】构建我国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基于2007—2020年我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系统测度指数,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化椭圆可视化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趋势,选用Tapio模型考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构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报告我国和七大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及分解效率。【结果】2007—202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区位差异明显,等级分布稳定。东部地区减排效果最优,中部地区出现“两极化”分布,西部地区减排压力较大。空间格局整体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导,并向东北和西北方向趋向分散化。我国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已保持在弱脱钩水平并向强脱钩水平突破,可划分为平稳期(2007—2016年)和突破期(2017—2020年)两个阶段。农业碳排放绩效呈现出“迅速上升-缓慢下降-平稳改善”趋势,其中大西北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经济区分别居于首位和末位,农业生产技术变化(T...  相似文献   

5.
基于碳排放背景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2013-2017年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这五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整体偏低,区域农用地利用平均效率不足0.7。并且,通过对比2017年不考虑碳排放影响下的农用地利用效率结果得出,碳排放会对农用地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此外,利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发现,对区域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年均气温、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因此探讨碳排放影响下的农用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农业土地结构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国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量、耕地灌溉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农业总产值和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建立超效率非合意SBM模型计算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效率,并计算农业用水效率Malmquist指数的各分解指数。【结果】30个省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大于0.8,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小于0.7,西部地区中重庆、贵州和陕西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大于1,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小于0.4。研究期内中国农业用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5.7%,纯技术效率均值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均值大于1,规模效率均值小于1。【结论】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最优,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内部较大差异;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对农业用水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技术进步指数提升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0-2017年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9%和1.87%,且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技术水平、城镇化率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影响显著。分区域看,东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水平推动农业碳减排,中部农业技术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能抑制农业碳排放增长,西部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造成农业碳排放量增长快。  相似文献   

9.
袁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24,(5):231-235+250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小于1,说明该经济带在2011—2020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粮食绿色生产技术进步出现阻碍,技术进步效应也相应地降低。(2)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密度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下游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上游和中游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深度和赔付率对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赔付支出密度对长江经济带及下游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上游和中游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农业保险赔付支出深度对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云  王梦晨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4):5063-5072
【目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北省对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依赖度过高,客观上导致其农业生产相对高碳。本研究目的在于厘清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为湖北省农业低碳生产的切实推进提供参考依据与政策启示。【方法】利用DEA-Malmquist分解法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有效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其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2011年以来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虽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处于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速为2.9%;从驱动源泉来看其提升主要依赖于前沿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改善,进一步对技术效率分解可知,纯技术效率恶化趋势较为明显而规模效率得到了轻微改善。湖北省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其中以武汉最高,达到了1.584,而荆门最低,仅为0.803;结合数值差异可将15个地区划分为高速增长、低速增长以及下降等3个不同组别;前沿技术进步在推进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上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而技术效率改善所起作用相对较小,分解技术效率可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作用方向因地而异,但后者作用力度要略大于前者。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村用电量均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或者城镇化水平越高、或者农村用电量越大,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而农业产业结构所处情形正好相反,具体表现为,种植业产值比重越高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结论】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但伴随着年际波动各市(州)碳排放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湖北省还是各市(州)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都更多地依赖于前沿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善,这也要求我们在推进湖北农业低碳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更需强化对各类技术的合理运用。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农村用电量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的现实境况,实践中可以通过繁荣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保障农村用电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法制建设与制度保障等手段来切实确保农业碳排放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把握城市碳排放国情、制定合理减排方案,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减碳降排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减排潜力。【结果】(1)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逐年递增,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呈阶段性增强趋势,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2)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高—高集聚区域由东部向北部移动,低—低集聚区域由西部向南部移动。(3)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重心在110°~115°E,34°~36°N迁移,主要集中在河南和山西地区。(4)在控制人均碳排放量增长方面,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显负向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显正向促进作用,促进作用强度显著高于抑制作用强度,使得人均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5)不同省市减排潜力差异明显,减排潜力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华南南部等地区,其中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山东、湖南、广西、海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减排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具有较强的时序阶段性和空...  相似文献   

13.
雷荀  涂维亮 《安徽农业科学》2024,(4):210-213+218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2—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该经济带9省2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各区域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运用σ收敛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呈曲折发展趋势。各区域中,中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下游居中,上游最低,但三者之间区别并不大。(2)区域间差异指数发展趋势和长江经济带整体指数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中间虽有上升,但仍呈缩小趋势。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总体发展趋势极为平缓。各区域中,仅有上游区域差异表现出增大趋势,其余各区域虽有波动,但最终仍呈缩小趋势。(3)σ收敛发展趋势与泰尔指数发展趋势较为一致,长江经济带及中游和下游中间虽有波动,但最终各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表现出缩小趋势,具有一定的收敛特征,仅有上游在最终阶段表现出发散趋势,并未呈现出σ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考虑粮食农业生态价值(ESV)和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阐释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生产率增长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的粮食生态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省际之间农业碳排放差异显著;(3)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不同区域的差异明显,其中内蒙古的农业生态效率最高,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农业生态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4)黄河流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技术转化效率不足、管理效率水平较低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磊  余家凤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195-198
利用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8—2019年财政支农支出的面板数据,运用ML指数模型进行动态效率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总体呈下降态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衰退和投入规模不合理,其中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存在农业技术衰退和投入规模不合理等多重问题。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各地应当加大财政支农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资金监管,从而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该经济带的农业生产效率,构建OLS模型分析该经济带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2012—2021年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表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各区域当中,下游的农业生产效率值最高,上游最低,但各区域的效率值并无较大差距。各省(市)中,上海市的农业生产效率最高,而重庆市的效率值最低,且仅有重庆市的效率均值小于1。(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上游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中游和下游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分省面板数据和DEA-Malmquist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与分析,通过对整个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所属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与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各构成要素贡献率不同;(2)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3)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分解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存在滞后性。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并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省市、地区共同协作,资源互补,优势互换。  相似文献   

18.
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重新估算了碳排放约束下油菜主产区13个省1985-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1)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76%,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前沿技术进步贡献,技术效率改善的作用不明显;从时序演变看,不同阶段波动明显;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增长最快。(2)经碳排放因素修正后,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反而有所上升,即对油菜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严格而恰当的约束,波特"双赢"效果或可实现。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苹果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构建苹果碳排放测算体系基础上,核算1994—2013年中国21省苹果碳排放量,比较分析不同年份、区域之间苹果碳排放总量与密度,之后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L指数)分析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结果表明:1)2013年中国苹果碳排放总量为153.20万t,较1994年增加40.22%,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苹果碳排放密度从1994年1.81kg/hm2持续增长到2013年3.00kg/hm2,增速明显。从区域来看,样本期内中国苹果碳排放总量排名前7位的地区均为苹果主产省,但省域差异明显;不同省域的苹果碳排放密度均逐年增长,但排名前3位的地区保持不变,包括天津、北京与新疆。2)1994—2013年碳排放约束下苹果碳排放平均绩效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年平均增长率为2.98%,其中技术效率增长为0.91%,技术进步率增长为2.61%,说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对较高。从区域来看,黄土高原优势区ML指数、技术进步率指数均高于环渤海湾地区,同时黄土高原优势区苹果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佳实践者的省份数量也多于环渤海湾优势区。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经济-生态系统评价及碳排放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例构建经济发展指数和碳排放核算体系评价长江经济带经济-生态系统,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碳排放空间分异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该区域碳排放总量为正值,区域生态承载超过应承受的水平,造成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弱化;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4年期全区域近40%的市州经济发展指数超过平均水平,前3年期一半以上的市州碳排放指数高于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碳排放指数呈全局空间正相关且显著,局部集聚区域为上海市、重庆市、江苏省南部、湖北省、浙江省东部、安徽省南部与北部、湖南省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