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兰州主城区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在对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公园绿地供需匹配性进行评价,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总体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公园呈现“均匀式”布局态势,专类公园呈现“双核心”空间格局,社区公园呈现“西密东疏”的集聚特征。2)主城区公园绿地供需匹配程度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分布特征;从西北—东南向剖面来看,总体呈现出“M”型分布态势;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供需比值均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各类公园绿地分布数量、面积和服务半径的差异,不同类型公园绿地与人口供需匹配程度也存在差异。3)人口分布、交通路网、公园绿地自身及周边环境是影响城市公园绿地供需匹配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传统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评价缺乏人群需求考量和量化支撑的局限性,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供需平衡为目标,利用POI数据对公园绿地使用主体分布及活动强度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以服务能力与需求评价为核心的公园绿地布局评估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中心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呈“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不平衡分布特征,公园绿地总体布局和层级设置还不能满足人口的使用需求,不同区域的公园绿地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化和不平衡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建议。该模型综合考量了城市公园绿地的供给和需求,量化了供需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由于城市土地空间有限,城市绿地与人口的供需不匹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关于绿地供需关系的量化研究主要将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城市中山林、滨河绿地、绿道等居民使用更频繁的绿色开放空间。而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平衡是提升居民日常游憩空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对未来城市绿地规划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分类,优化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精度人口栅格数据与公园兴趣点(POI)数据,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从人口需求、可达性等级、供给盲区、空间自相关等方面分析海淀区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关系及其空间配置状况。【结果】海淀区东南部中心城区需求量最大,但供给量最小;西北部需求量最小,但供给量最大;在可达性水平上,全区整体偏低,67%的区域内居民的游憩体验达不到平均水平,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两极分化趋势,其中西北部与中部地区可达性最高,东南部可达性最低。全区存在23%的供给盲区空间。西部和东南部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需与供不应需的空间配错现象。【结论】(1)海淀区的可达性整体偏低,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其中可达性指数的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香山街道、温泉镇;可达性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差异化的公园服务体系与精细化的人口热力数据,建立多模式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模型G2SFCA,并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分析方法biLISA,研究杭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可达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1)杭州城市公园可达性呈现西高东低的整体空间格局,服务不足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东南部;2)不同群体的公园可达性因社会经济特征不同而异,基于住房数据的高低房价群体呈现出更加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错配现象;3)随着地理尺度的变化公园可达性的平均值和可达性标准差均下降,基于网格尺度和热力数据的可达性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园绿地的供需关系。提出区域互动性、设施联通性、群体补偿性、绿地共享性的空间优化对策,以期为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人本主义转向与空间动力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可达性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重要指标。为了给南陵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提供指导与科学依据,以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线段模型并进行句法测度与量化分析,结合ArcGIS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4个维度指出南陵县在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1)南陵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全局和局部可达性良好,能在总体层面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要求。但其空间聚集性呈现多核心的圈层分布特征,新老城区公园布局不均衡,部分公园周边道路体系建设不完善;2)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整体感知可达性较差,不利于城市居民通过局部路网感知公园的整体空间信息,并且公园整体空间渗透能力不足,心理可达性一般;3)在依据完善城市道路结构、合理增加公园绿地、优化绿地分类分级体系和丰富绿色开放空间等策略优化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后发现,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的全局与局部整合度值均明显提升,公园空间分布系统性与均衡性方面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城市公园绿地使用效率,查找公园绿地分布布局短板,基于公平理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从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与社区人群需求出发,利用分级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地均绿地服务水平、人均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及可达性指标,通过优化可达性评价模型,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淀区大尺度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充足;海淀区社区型游憩绿地供给有待提高;海淀区"三山五园"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绿地可达性。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增加社区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及增加社区到达绿地空间的便捷性。实证研究表明,提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模式能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更新及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城市综合公园布局均衡性地定量评估的准确性,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出行模式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德地图的路径规划模型,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时间阈值下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及供需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中心城区综合公园布局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的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高区域通常分布在新城区以及综合公园周边地区,并且随着时间阈值的提高,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态势;合肥市中心城区在15 min与30 min时间阈值下均只有近5%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匹配状态;近7%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显著不匹配状态,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部以及滨湖区北部区域,居住区密度与综合公园数量是影响供需匹配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与高德路径规划数据作为数据源对传统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以及两步移动搜索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微观尺度下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评价框架,能够精确地评估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的通达程度以提高居民综合公园游憩出行的阈值,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综合公园整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大丰市建成区1∶5 000航空影像、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为基础,应用GIS技术,采用缓冲区分析法、成本加权距离法和空间网络分析法,并将3者通过现场实证进行对比,建立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模型,对该市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大丰市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存在空间布局问题,只有约20%的建成区可达性较好,3种分析方法中,网络分析法的误差相对较小,是一种更有潜力的可达性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重要体现,分析福州市主城区城市公园的服务能力对提高布局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法,提出游憩可达性与避灾覆盖率2项指标对福州主城区城市公园现状布局的影响;通过城市兴趣点(POI)数据计算城市服务压力对城市公园潜在服务的需求。  结果  台江区、鼓楼区现状服务能力较好,避灾覆盖率大且路网丰富,可达性较好,服务能力最好的是鼓楼前公园;晋安区与仓山区现状服务能力较差,避灾覆盖率小且路网较差,较偏僻地区可达性较差,服务能力最差的是飞凤山公园。城市公园潜在需求分析表明鼓楼区服务压力最大,仓山区服务压力最小,城市公园集中在鼓楼区与仓山区。  结论  城市公园的布局较好,呈聚集性分布;布局合理性很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在鼓楼区北部与台江区南部,布局合理性很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仓山区的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晋安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原因是这些区域本来公园绿地就少,避灾覆盖率及游憩可达性较差。从城市空间布局上对城市公园进行优化;对城市公园现状优化有12个,其中,台江区4个,鼓楼区3个,晋安区2个,仓山区3个;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建设潜在城市公园:仓山区可建45个城市公园,鼓楼区可建7个城市公园,晋安区可建19个城市公园。图10表3参25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市晋安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探究路网密度等微观因子对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促进城市公园空间配置优化。基于百度地图API路径规划接口及热力图等大数据,采用多种出行模式(步行、电动车、驾车)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福州市晋安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活力匹配特征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工具对可达性与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晋安区绿地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向外递减特征,可达性较高的多为综合公园,较低的多为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2)公园绿地活力分布呈现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特征,低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和低可达性低活力类型的公园绿地面积占比多,高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占比最少;3)在可达性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中,发现道路服务指数、路网连接度对公园绿地可达性有显著影响;公园的空间分布上,鼓山镇东部及东南部、岳峰镇东北部为公园资源匮乏区。建议通过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公共绿地及和小型的公共绿地,优化散落分布的社区公园,提高路网密度以及路网连接度,以提升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因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当前国内外研究多聚焦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小城市和典型城市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鲜见,且在案例代表性和数据精度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西南山地类型的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城区为案例,以居民小区出入口与公园绿地出入口为研究主体,构建改进潜能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特征和存在问题,参考位置分配模型与调研结果,得出优化布局方案并检验.结果表明,江津区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与服务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提出拟新建7个游园与5个社区公园,并将部分公园绿地进行合并扩建或新增出入口.  相似文献   

12.
诸暨市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现状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优化浙江省诸暨市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结构,为今后同类城市的公园绿地布局参考,以浙江省诸暨市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从公园绿地分类标准、景观生态学和景观可达性等3个层面出发,对诸暨市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现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指出存在总体布局缺乏网络化、小型斑块绿地布局欠合理、公园绿地类型不健全等问题。最后结合诸暨市的城市特色,提出平衡布局各类公园绿地,加强大型斑快绿地建设,健全各类公园绿地类型、公园绿地布局结构网络化,强化公园绿地在布局上的均衡性与可达性,挖掘社会文化价值与创建地方特色等6条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余双燕  钟业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42-15844
研究以城市公园分类图、道路图和水系图为基础数据资料,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可迭性的概念与原理,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对南昌市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可达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生成公园可达性的时间等值圈图,通过对生成图表的分析得知:南昌市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不太合理;公园可达性较好,存在一定的差异,昌北可迭性优于昌南;居民需驾车前去的公园少。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是衡量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社会公平性的有力手段,因此,它将丰富我国城市绿地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亦可为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合理规划与布局城市绿地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准.本研究以太原市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内)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技术以及GIS相关技术,对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及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偏少且各行政区之间分布不均匀,其中杏花岭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最小仅为0.99 km~2,占研究区的2.37%;②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较差,仅有不到50%的城市居民能在30 min内通过步行方式到达最近公园;③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整体分布较为均匀,破碎化程度较低,但其景观形状较为规则,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且斑块丰富度密度较低.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太原市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达性是影响人们有效利用公园以及衡量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采集实时在线地图交通数据,针对步行、公共交通和自驾车3种不同交通方式下上海市浦东新区所有公园的可达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城市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研究表明:浦东新区北部内环内的区域,有数量众多的小型公园,步行方式下公园的可达性达到了较好水平,而中部和南部区域因为公园数量少,只有少量围绕在公园附近的居民小区可达性较好,其他受距离限制,步行前往公园的可达性较差;自驾车主要受到路况影响,早上的可达性优于中午与晚上;公共交通前往公园的可达性除了受道路拥堵情况的影响,还受限于运营时间,傍晚的可达性略好于早上,早上的可达性略好于中午。从空间分布看,内环区域可达性好于外环区域:靠近市中心的区域公园密集、公共交通网密集,公园可达性高;中部与北部区域公园少、公共交通网络稀疏,可达性低。  相似文献   

16.
为更准确地反映天津城市公园绿地的使用情况,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天津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总体上较高,超过85%的区域通过步行在15 min内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通过服务水平分析得出,天津市内将近99%的人口通过步行在15 min内可以到达公园绿地。但是,研究区内还是存在公园绿地的服务盲区,建议加强这些区域的公园绿地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关乎民生健康和空间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合理衡量地理区位、邻里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公园绿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将有助于反映当前存在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基于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本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将传统指标与新兴数据结合从步行可达性、绿地占有量和悦跑活力指数3个角度评价公园绿地的空间利用水平,并利用地理探测器从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和社会特征3个方面探究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利用格局方面,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空间分布存在空间分异性,核心城区内沿轴带分布,外围则围绕点状聚集,仅有50.02%的居民可在15min步行内到达公园绿地;绿地占有量呈现3组团镶嵌分布格局,虽然绿地分布广泛,但有67.59%的区域处人均绿地占有量低;在悦跑指数上,居民的选择以优质的浑河生态廊道为主,公园绿地为辅,城郊的高校与大型公园的利用率相对较高。(2)影响机制方面,区位特征与社会特征对绿地占有量和步行可达性有明显影响,邻里特征对于步行可达性和悦跑指数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可知,3个角度的空间利用格局是局部有交集、整体不重合的关系,所以对交集内和交集外的地区应根...  相似文献   

18.
以郑州市主城区公园可达性、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为公园绿地与人口分布均衡性评价的定量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结果表明:1)综合指标分析得出,主城区内6个区公园绿地服务效率差异较大,郑东新区综合值最高,为0.694,公园服务效率远高于其他各区,服务重叠率较高;其他老城区综合评价值普遍较低,惠济区最差,为0.139,服务效果差距较大,公园绿地与人口分布严重失衡。2)反映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网络分析显示:3种交通方式下出行5 min内,惠济区可达性最差,郑东新区最好。3)现状公园绿地在500、1 000 m服务范围内,管城区服务效率最差,郑东新区最好;按照《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新增居住区,惠济区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在500、1 000 m范围内将分别下降30%、44%,忽略了新增绿地与新增居住区的同步发展匹配。4)各主城区公园绿地的区位熵差距悬殊,表明郑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分布极不均衡,郑东新区最高是金水区的154.1倍,前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金水区151.7倍。该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的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公园绿地布局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城市公园空间布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是最能体现城市绿地各项功能的绿地类型,其数量、面积、空间布局等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本文以郑州市公园绿地为例,从政府、地段、人口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公园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园更新、兼顾公平性、效益性、可达性和发展附属绿地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城市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内人口密集,建筑密度的扩大导致综合性公园绿地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由此一种新型的休闲绿地袖珍公园迅速发展起来。规模小、服务半径短、游客固定、贴近日常生活的小型公园将成为现代城市公园体系的主体,因此设计时要强调公园景观的大众性、趣味性和休闲性,争取为居民营造一个优质的户外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